一、《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叔本華最為著名的作品,出版於1819年。1844年,該書的增補本出版。叔本華是唯意志論哲學的創始人,他拋棄了德國古典哲學的思辨傳統,力圖從非理性方面來尋求新的出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奠定了他的哲學體系,他在書中提出了生存意志。
二、《社會契約論》
《社會契約論》(法語:Du contrat social ou Principes du droit politique,又譯為《民約論》,全名《社會契約論或政治權利原理》)是瑞士裔法國思想家讓-雅克·盧梭於1762年寫成的一本書。《社會契約論》中主權在民的思想,是現代民主制度的基石,深刻地影響了逐步廢除歐洲君主絕對權力的運動,以及18世紀末北美殖民地擺脫英帝國統治、建立民主制度的鬥爭。美國的《獨立宣言》和法國的《人權宣言》及兩國的憲法均體現了《社會契約論》的民主思想。
三、《悲劇的誕生》
《悲劇的誕生》又名《尼採美學文選》,由德國哲學家尼採創作,周國平翻譯,三聯書店於1986年12月出版第一版,1987年2月第二次印刷。在《悲劇的誕生》中,尼採一反傳統,認為希臘藝術的繁榮不是源於希臘人內心的和諧,而是源於他們內心的痛苦和衝突:因為過於看清人生的悲劇性質,所以產生日神和酒神兩種藝術衝動,要用藝術來拯救人生。尼採的美學觀影響了一大批作家、藝術家的人生觀及其作品的思想內容。
四、《理想國》
《理想國》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創作的哲學對話體著作。全書主要論述了柏拉圖心中理想國的構建、治理和正義,主題是關於國家的管理。
柏拉圖的《理想國》一書是他的代表作,涉及到了政治學、教育學、倫理學、哲學等多個領域,思想博大精深,幾乎代表了整個希臘的文化。2015年11月,《理想國》在英國「學術圖書周」中,被評為最具影響力的20本學術書。
五、《存在與虛無》
《存在與虛無》,法國的讓·保羅·薩特(Jean-PaulCharlesAymardSartre,1905-1980)著。其內容有以下五個方面:對存在的探索(導言);虛無的起源;自為的存在;我和他人;擁有、作為和存在。它是一部關於存在主義代表作,在哲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六、《純粹理性批判》
《純粹理性批判》(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是德國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的著作,被認為是流傳最為廣泛、最具影響力,同時也是整個西方哲學史上最重要和影響最深遠的著作之一。《純粹理性批判》初版於1781年,1787年再版,常被稱做康德的「第一批判」,與其後的《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並稱為康德「三大批判」。所謂「純粹理性」,是指獨立於一切經驗的理性;而所謂「批判」,則是指對這種純粹思辨的理性進行一種考察,以便弄清楚人類知識的來源、範圍與界限,這樣才可以既避免獨斷論,又避免懷疑論,從而為建立一個科學的形上學奠定基礎。《純粹理性批判》是西方哲學奠基式的著作,作者康德嘗試把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接合起來,並以此反對大衛·休謨徹底的經驗主義。
七、《人性論》
關於人的共同本質的理論。通常指撇開人的社會性和階級性去解釋人的共同本質的觀點或學說。在中國古代哲學中,即有性善論、性惡論、性有善有惡論、性無善惡論等學說,而將其整合到一起即完整了,四種學說終極目標全是促進和諧,人性在自然屬性中本無善惡,猶如白紙;人性在社會屬性中逐漸形成善惡一體兩面,性善論乃人性優點,性惡論乃人性缺點。
八、《形上學》
形上學是一個哲學分支學科,是對存在的研究。它亦被提出為是對科學以外、無形體、不可證明的事物的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觀認為它是脫離實踐的,用「孤立、靜止的觀點」觀察事物的思維方式。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用形上學的觀點看問題,勢必導致唯心主義,原因是形上學的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不符合客觀實際,並進而誇大主觀的作用。
九、《西方哲學史》
西方哲學史是指公元前 6世紀的古希臘哲學到西方現代哲學的發展史。它可分為 4個時期:公元前6~公元5世紀,稱為古希臘哲學;公元 5~15世紀,稱為中世紀哲學;15世紀中~19世紀40年代,稱為近代哲學;19世紀40年代以來,稱為現代哲學。對現代哲學時期的劃分,學術界有不同看法,有的把上限劃在19世紀末,有的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十月革命後,有的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另有同名圖書《西方哲學史》。
十、《中國哲學史》
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史》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現代意義的中國哲學史,為中國哲學史學科的奠基之作。陳寅恪評此書,贊為「取材謹嚴,持論精確」。本書基本架構已為中國哲學史界普遍接受,許多觀點(如名家應分為惠施之「合同異」、公孫龍之「離堅白」兩派;二程思想不同,分別為心學、理學之先驅;又如程朱異同,陸王異同,朱王異同;等等),均發前人所未發,在學術界享有盛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