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生活工作節奏快,壓力大。每個人似乎都很忙碌,沒有時間專門去修心。其實,我們是可以在日常的工作生活當中修行自己的心,讓自己身心健康。今天就來介紹佛使比庫的自然內觀法,告訴大家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心。
佛使比庫(Achaan Buddhadasa 1906~1993)或許是二十世紀後期泰國最有名的法師。他用泰文及英文寫了很多關於禪定、比較宗教學和在日常生活應用佛法的書。在佛使比庫一本巨著《出入息念》(Anapanasati)中,他詳盡解說練習正統的呼吸法,從最初級到最後的覺悟。雖然這個方法是他自己修行的重心,但近年來他更傾向以很開放的方式來教授如何把禪定應用於日常活動。
下面依據佛使比庫著作的《自然內觀法》簡單介紹其禪修法。和前面的文章一樣,本文的方法僅供初步了解,如果讀者想要認真修行,必須自己前往佛使比庫的傳承禪修中心,尋找合格的老師和全面的資料。
自然內觀
有兩種訓練方法,一種是經由自然方式產生,另一種是經由系統的訓練方式產生。兩者的效果相同:精神專注而有助於細密的內觀。不過,有一點要特別注意,以自然方式產生的專注力,通常已經足夠用來內觀,而由系統訓練所得到的專注力,不但往往超過所需,不知如何加以應用,甚至可能會產生對這種高度禪定的錯誤滿足,當心在高度禪定時,很容易獲得極度的快樂,因而黏著在那種狀態,或是誤以為那就是涅盤的境界。自然方式產生的專注就充份足夠作內觀,而完全沒有任何副作用,也沒有系統禪定訓練可能產生的缺點。
早期的經典,有許多地方談到,人們在自然的情況下獲得不同程度的覺悟,佛陀如此,其後很多的教師也是如此,他們並沒有採用後期經論所教的方式,於森林內坐著,專心地練習把注意力集中在某個對象。
所以請不要輕視這種自然就可產生的專注法,它是我們很多人已經擁有或有能力去開發的方法。我們可像古代的修行者一樣,即使不懂現代的專注技巧,也可利用它,並因而獲得覺悟。
想對我們身心世界,也就是五蘊有完整的認識,其所需具備之內在覺察力,必須經過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喜悅、快樂、舒服。把一件事情做好,或是布施(可說是獲得功德最基本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快樂。再高一層是道德或完全清淨的言行,它會帶來更大的快樂。比這兩種更深入的喜樂來自專注(禪定),即使是最低層次的專注,都能帶來很大的喜樂。
當這種喜樂引發之後,它能夠使我們的心寂靜下來。通常,我們的心不易自製,不斷受到外在各種想法及感受的誘惑而成為奴隸,隨境界起伏不定。但是隨著內心喜悅的來臨,內心的平靜、穩定也跟著增加;當穩定度良好時,會產生完全的專注。這時候的精神狀態是寂靜、穩定、富彈性、收放自如、輕盈、自在,適合於處理任何事情,尤其是清除無明。
這樣的喜樂與寧靜並不會使心死寂、頑固如同頑石一樣,絕對不會發生這種後果。此時與常人不同的祇是心更平靜,更適合思考與內觀,身體則沒有什麼不同。這時心的境界是完全地明朗、冷靜、穩定與自製,換句話說,非常適合工作與認識。這正是我們要追求的專注程度,而不是不動如石頭的高度專注,這種高度專注不適合了解、分析事情真相,深度集中心念,全然無法透視真相,它是在一種無覺知的狀態,不適合做內觀,深度禪定是內觀的一個主要障礙。當要做內觀時,必須離開深定,回到較低程度的禪定,然後才能運用心力。深度禪定祇是工具,我們寧可有適合內觀的平靜、穩定的心,當我們使用這種平靜、穩定的心來內觀,會對全體世界有正確的見解。這種內觀能力可以自然地產生,就像佛陀弟子親聞佛陀說法後自然獲得一樣。這才有助於正確思維,並帶來正見的內觀。而它並不需要任何儀式,也沒有什麼秘密。
這並不表示內觀力可一蹴即成。因禪定力的深淺及運用方式的不同,隨時可能獲得初果,但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全覺悟。透過專注與清晰地觀察,將能感受到非常特殊、深刻的內觀經驗。如果獲得的是正確的內觀智,就能親身體會事實真相,當練習熟練,體會隨之深化,終而對所有的現象都能如實知見。即使獲得些微的內觀力,也能使人在修行上得到初步成就,至少,也會使人得到聖者的最初果位,假使沒有達到這種成就,也能使人有高尚的品德。如果環境配合,而且心念品質足夠,甚至可以得到完全的解脫,這完全看因緣。但是,無論成就是高或低,祇要心能自然地專注,內觀力就會自動引發,就能更接近事情真相。如果一個修行者在平靜、專注的狀態下,誠實地去聽聞、思考、研究,並希望因此能認識它們的實相,那麼他的認識就不會錯。他通常會因而獲益。
綜觀自然專注與內觀的方法,我們可以看到這種方法可以使人於每天的生活中體驗「沒有任何事物值得追求或存有」這句話而獲得涅盤、自由。任何想要體會涅盤的人,必須努力淨化自己,發展個人良好的德行,在這樣的淨化中,我們會發現自己無論工作或休閒都充滿喜悅,由此喜悅自然引發精神的明淨、鮮活和寧靜,心更能自然、自發地做正確思維與觀察,此時的觀察能使我們真正看到,沒有任何事物值得追求或存有,自然會放掉過去緊抓、黏著的習氣,能夠自以前觀念中的「我」、「我所」掙脫出來,所有的盲目渴求因而止息,煩惱便不再有任何棲息落腳處,滅苦的目標於是完成。這是我們每個人都能用自然的禪修方式獲得的成就。這種超越黏著、超越「我」、「我的」的內在寂靜,就是修行的最後目標,也是佛陀所證的自在境界。
目前,有許多老師教導系統式內觀,這種練習首先是專注訓練如數息法,然後才教毗婆舍那或內觀;有些正式的禪定訓練則開始就教內觀。想要學習有系統的訓練,學習者通常會到一處專門的禪修中心或安靜的地方住一段時間,在這段期間,唯一的功課是密集的禪修訓練,努力發展足夠的專注力與察覺力,平衡精神活動,學習去經驗超俗的生活、涅盤。無論禪修者做的是隔離式的系統訓練,或是自然的訓練方式,他必須做到在日常生活中將毗婆舍那與正念緊密結合。有智能的人沒有過去或未來,他了解自由其實就是知道沒有獲得或失去任何東西,不必追求或存有任何東西。
佛使比庫簡介
他是一位很有包容性的教師,強調所有宗教的核心或真理都是一樣的,所以經常引用所有宗教的形象和說法。佛使比庫是泰國佛教的領袖之一,把泰國佛教從簡單的宗教儀式提升到透過不執著而得到和平。
佛使比庫建立的「解脫自在園」是一座居住少許尼眾和三十至五十位比庫及在家眾的寺院,它被一個很大而且寧靜的池塘和數十畝泰國南部的森林所環繞著,山丘裡散布著小茅屋。進入「解脫自在園」(Wat Suan Moke),會感覺人與自然之間有禪宗式的和平與和諧。
跟佛使比庫居住在一起的人可以自由練習各種修行法,他可以獨自靜坐,修煉嚴格的呼吸法,如密集的正統練習法,或在佛使比庫的指導下研讀典籍。而更普遍的是住在「解脫自在園」的比庫和尼眾在寺院中做各種工作時,練習一種動中禪,這是佛使比庫教法的主要焦點──經由每日的活動練習自然禪法,雖然他不否定其它上座部教師所宣傳的嚴格密集禪修法也可獲得內觀及解脫,但他警告我們,若黏著於任何修煉、禪定法或任何心的特別狀態是危險的。
佛使比庫弘揚自然發展的內觀,他不自認為是指導人家修煉的老師,他祇認為是提供舒適居住地方,及提供一些如何允許自然智能開展的良方的好朋友。關於佛使比庫更詳細的資料可看 Donald Swearer 編撰,Westminster Press 出版的 Toward the Truth(《邁向真理》)。
無論禪修者做的是隔離式的系統訓練,
或是自然的訓練方式,
他必須做在日常生活中
將毗婆舍那與正念緊密結合。
有智能的人沒有過去或未來,
他了解自由其實就是知道
沒有獲得或失去任何東西,
不必追求或存有何任東西。
願眾生能以此正見獲得真正快樂與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