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孩子進行科學探究

2021-01-08 教育戲劇

時下STE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這個詞很時髦,STEM科普玩具也成為玩具市場的最新潮流,儼然成了幼兒科學啟蒙的代名詞。確實,很多設計精巧、適合兒童發展水平的STEM科普玩具,對促進思維發展是很有好處的。但是兒童早期科學啟蒙的範圍遠不限於此,植根於日常生活中豐富自然現象的科學探究,對於幼兒來說,更具深刻的價值和趣味,是兒童學習科學更為主要的途徑。

科學啟蒙不僅僅是炫酷的STEM玩具

更是植根於日常生活的科學探究

孩子是在與物質世界的相互作用中發展出他們對世界的理解的。生活中許多熟悉的現象,往往蘊含著豐富的科學原理,吸引著孩子去發現、去探究。我們常常看到,孩子們對於探索周圍的世界有著與生俱來的好奇心。當他們的好奇心被激起時,科學探索隨時隨地都會發生:浮在水面上的空瓶子、樹下忙碌的螞蟻、春天裡冒出的嫩芽等等,都可以使孩子獲得樸素的科學概念。如果我們能敏銳地抓住這些時刻,通過提供更多的材料和適當的引導,幫助他們把新發現和已有知識聯繫起來,引導他們進入更深入的探索和思考,那就會大大拓展孩子的科學探究活動,支持孩子的好奇心,促進科學思維的發展。

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孩子進行科學探究呢?

1、提供能激發孩子好奇心的探究環境和材料

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必須與物質環境和材料相互作用才能得以激發。由於幼兒思維具象化的特點,動手操作物體對他們的思維發展至關重要。提供能激發孩子好奇心的環境和材料,是幼兒進行科學探究的重要物質前提。

我們可以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去觀察一群螞蟻、一朵蒲公英;可以和孩子一起栽種一棵他喜歡的植物,讓孩子了解植物的生長;也可以和孩子一起養幾條蠶寶寶,讓孩子觀察動物的生長和習性。

我們還可以給孩子提供適宜的材料讓他們去探索,例如:

科學探究材料:

水的特性:水、容器、水管、滴管、海綿、蠟紙、洗潔精、油、冰塊……空氣的特性:氣球、塑膠袋、打氣筒、風扇、紙帶……光的特性:透鏡、稜鏡、手電筒、鏡子、紙筒、有色玻璃……物體運動及力:小車、球、圓柱體、表面粗糙度不同的斜坡、槓桿、滑輪、齒輪、彈簧……磁力:磁鐵、鐵珠/鐵砂、非鐵製的其他材料…………

科技活動材料:木板、木條、木膠、釘子、錘子、繩子、紙板、線、剪刀、膠帶……

測量和觀察工具:直尺、鐘錶、溫度計、天平和秤、量杯、放大鏡……

【注】定量測量工具適用於已經建立起測量概念和數量比較概念的較大的孩子。

2、用問題導入探究情境

科學探究是問題導向的,所以首先要有一個可供探究的科學問題,這是孩子學習科學的起點。當孩子原有的認識不能解釋物質現象進而產生疑問時,這種認知衝突就會激發起孩子的好奇心。只有孩子帶著好奇心而進行的科學探究,才不是枯燥乏味的學習活動,才是體驗未知和挑戰、發現和驚喜的探索之旅。有些父母反映說,給孩子準備的科學小實驗孩子擺弄幾下就不感興趣了,那是因為孩子沒有要探究的問題。沒有問題,自然就沒有探究的動力。科學探究不是讓孩子照著大人的指導去做已經設計好的實驗,而是孩子自己帶著問題,主動地探尋答案的過程。這一點非常重要,問題導入是推動孩子進行主動學習的意義建構過程。

用問題導入探究情境有兩種途徑:一是從孩子提出的問題中生成科學探究活動;二是向孩子提問或創設問題情境,把教育目標轉化成孩子自己的探究需求。

導入途徑1:從孩子提出的問題中生成科學探究活動

你的孩子是否不停地問過你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你是怎麼回應的?是不耐煩地把孩子打發走?還是壓力山大地為孩子尋找每個問題的答案?

從科學教育的角度來看,孩子的每次提問其實都建構了一次學習的意義,要珍惜孩子的提問。在面對孩子提出的問題時,我們不要做答案的終極給予者,而是要把自己當成是和孩子一起探尋答案的同行者和支持者。如果孩子提出的問題是在他當下的發展水平上有能力去探究的,那就要鼓勵孩子通過自己的探索去找到答案,而不是急於把正確答案直接奉送到孩子面前,去替代孩子思考。

例如,當孩子提出「蚯蚓能聽見聲音嗎」這樣的問題時,如果我們提出一個引導性的問題「咱們用什麼辦法能知道蚯蚓能不能聽見呢」,可能就能把孩子的探究和思考引向深入。孩子可能會提出用放大鏡觀察蚯蚓的頭部,找找有沒有耳朵;孩子也可能提出把蚯蚓裝在盒子裡,在旁邊弄個很大聲響,如果蚯蚓爬走了,說明它能聽見聲音;如果它沒有反應,就說明它聽不見聲音。如果我們能引導和支持孩子去動手驗證他的假設,這就是一次很好的用觀察、推理、實驗等方法尋求答案的科學探究。

導入途徑2:向孩子提問或創設問題情境

有時我們提供了有趣的探究材料,但孩子只是被材料的顏色、形狀等外部特徵吸引而注意不到一些本質關係,因而只停留在擺弄材料的層面而提不出問題。對於這種情況,可以通過適當的提問去引導孩子注意它們,啟發孩子深入思考。

例如,我兒子(3歲半)洗澡的時候我經常給他一些瓶子玩水,他喜歡把瓶子放在水上玩「開船」的遊戲。有次我問他:「你的船能變成潛水艇沉下去嗎?」這對他來說是個有趣的問題,於是引發他對浮力進行了一次有意義的探究。他反覆嘗試了很多次,最後發現瓶子的沉浮和瓶子裡裝的水量有關係。

還有的時候,我們想讓孩子去探究某些科學概念,但孩子並沒有直接的興趣。對於這種情況,我們可以結合孩子的興趣點創設一些問題情境,引發認知衝突,激發孩子的探究興趣。

有次我想跟兒子玩下摩擦力,我就做了四條表面光滑程度不同但高度相同的斜坡跑道,分別是紙皮、瓦楞紙和包裹著鋁箔紙、毛巾布的紙板。然後我找了兩輛一樣的小車,邀請他跟我一起玩賽車。汽車是我兒子的心頭大愛,他當然樂意加入遊戲。我先拿出紙皮跑道和瓦楞紙跑道讓他選,他選了瓦楞紙,玩了幾次後就產生了一個疑問:「為什麼我的車總是跑不快呢?」他想了想,認定是跑道的問題。然後我又拿出鋁箔紙跑道和毛巾布跑道。他這次選了鋁箔紙跑道,果然他的車就跑得快了。我問他:「你發現了嗎?什麼樣的跑道能讓小車跑得快呢?」他拿小車在四條跑道上反覆跑了幾次之後,告訴我:「平的跑道車跑得快,不平的、粗糙的跑道跑得慢。」就這樣,孩子通過自己的反覆嘗試、觀察和推理,認識了坡道表面粗糙度和下滑速度之間的關係。

摩擦力遊戲中不同粗糙程度的跑道

3、動手做個小實驗

孩子的探究活動和科學家的研究有很多共通之處,都是在事實依據的基礎上推測假設、驗證假設,最後形成自己解釋世界的理論的過程。在引導孩子進入探究情境之後,可以鼓勵孩子對問題的答案進行推測,這是「形成假設」;然後可以鼓勵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動手實驗,這是「驗證假設」。在孩子通過實驗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其實就已經滲透了科學的思維方式。我們可以通過適當的提問,引導孩子通過觀察、預測、測量、推理等一系列科學方法來探尋答案,促進孩子分類、比較、歸納、演繹等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

在上文提到的"潛水艇"例子中,我兒子最初認為「把瓶子壓到水底就能讓瓶子沉下去」,於是他動手嘗試,結果發現一鬆手瓶子又浮起來了,這是孩子嘗試按自己的想法來解決問題,可反覆嘗試都沒成功。正當他一籌莫展之際,我輕輕地提了一句:「瓶子為什麼老浮起來呢?」他想了想說:「因為瓶子太輕了。」我說:「那有什麼辦法能讓瓶子變得不那麼輕嗎?」他擺弄了一會兒水裡的瓶子,突然說:「我有辦法了。」他打開瓶蓋,裝水進去,結果瓶子就沉下去了。

孩子就是這樣,在自己的不斷嘗試中逐漸排除無關因素,找到關鍵因素,最終探尋到事物的本質關係。而這正是人類探索、認識世界規律的基本過程和策略。通過科學探究,孩子獲得了對這一基本探究過程的感性認識。

不要拽著孩子往正確答案走。與孩子從實驗中學到了什麼知識相比,孩子在探究過程中獲得的樂趣以及思考方法更為重要。

相關焦點

  • 小精靈幼兒科學發現室-科學實驗與探究在幼兒科學教育中的運用
    幼兒科學是一門培養幼兒科學素養為宗旨的主要課程,意在驅動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培養幼兒獨立思考和動手操作的能力。科學課以實驗為基礎,實驗是學生獲取知識、進行知識創新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幼兒的科學興趣、科學態度、提高科學能力的重要途徑。
  • 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科學素養
    科普繪本創作需要作者有科學素養,還要有把科學知識有效地融入到童書創作的技能。因此,讀到吉林兒童文學作家竇晶創作的「萌小芽科普繪本」系列時,有耳目一新之感。這是一套和一般幼兒讀物相近的開本,風格也相似的童書,它的裝幀設計談不上精緻,但很適合家庭親子閱讀。這套繪本有三個主要特點:第一,書中的故事貼近幼兒生活。
  • 小精靈幼兒科學發現室-如何認識幼兒科學活動中的「探究」
    隨著對科學教育目標和對幼兒學習方式和特點的深入理解與認識,人們也越來越強調幼兒的探究,強調科學教育的過程主要就是讓孩子親歷並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探究」已經成為科學教育活動的一個核心詞彙。問:如何判斷一個活動是否是真正的科學探究活動呢?
  • 家園一體,創建科學探究好生態
    通過科學項目打造家園一體化聯盟我園以科學項目推進科學主題活動,但要引導幼兒對主題內容開展深度探究,僅靠園所資源難以實現,還要充分利用家長擁有的科技教育資源,以保證活動順利進行。在「蔬菜寶寶」項目活動中,家長多方聯繫,向班級提供農科院農場資源,同時,家長積極參與到項目活動中,利用假期,家長和幼兒在農場進行實地觀察、操作、探索。在家長的幫助下,幼兒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都有了明顯提升,而且通過親身體驗感受到農民種植的不易。幼兒改變了不吃蔬菜的挑食習慣,甚至主動通過海報向周圍小夥伴宣傳多吃蔬菜。家長看到幼兒的變化,更樂於與幼兒進行科學探究活動了。
  • 孩子挑食偏食不吃飯怎麼辦、如何引導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總有一些家長為孩子吃飯的問題而頭痛。同時這些家長又害怕自己的孩子吃不飽,所以每天都在餵飯和勸吃飯的節奏中度過,這樣家長們非常心累。那麼當孩子挑食偏食不吃飯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呢?此時應該如何引導孩子呢?
  • 《海爾兄弟宇宙大冒險》幫助孩子建立探究型人格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能聽見一些家長苦惱的聲音:「為什麼孩子總是缺乏聯想能力?」「為什麼孩子總是學什麼忘什麼?」看似都是一些孤立的問題,但從教育心理學角度分析,這些問題釋放出一個很危險的信號——孩子沒有建立起良好的探究型人格。
  • 日常生活中如何輔導孩子學習英語呢
    學習中,看到的單詞,都是實踐中的,為了便於記憶和溝通,事物特有的符號和發音。在學習英語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學的是認知方式,文明禮儀,處事方式,解決問題的方法。因為英語不是空洞無物的。所以,學習英語,就是在學習事物。通過認知,理解,掌握事物,去表現孩子的需求,獲得結果。一句口語,一段故事。結合情景,練習了口語;閱讀了英語。有時候,覺得,記住單詞,就能學好英語。
  • 杜威探究理論對於當代小學科學教育的啟示
    (2)如何具體理解杜威教育思想的基本觀點及其相互聯繫?(3)杜威教育思想如何在不同的社會語境中實踐運用?也許我們對於杜威教育理論的基本理解還停留在「思維五步法」,即「問題情境—提出問題—假設—推理—驗證」,實際上杜威後期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成熟的探究理論和探究型教學。本文將對此進行一些簡單的闡釋和案例講解,探索如何在當代運用杜威的探究型教學,從而對小學科學教育提供一些啟示。
  • 楓樹小學積極引導師生走出課堂探究科學奧秘
    楓樹小學積極引導師生走出課堂探究科學奧秘在陽育新、何備元兩位老師的帶領下,他們將科普課堂設在戶外,多次組織學生進行戶外調查植物反季開花的實例、查找和學習相關的知識、撰寫觀察報告和日誌。11月11日上午,師生們一起來到嶽陽市氣象局國家基本氣象站、市園林綠化中心和市科技館,參觀氣象站歷史博物館、觀看嶽陽籍院士宣傳片、現場學習了各種氣象觀測儀器原理及使用方法、學習園林學相關知識,並就「薔薇科植物反季開花」現象與園林專家互動探討。
  • 探究式教學策略對小學生構建科學概念的影響研究
    在教師指導下的探究不同於兒童自發的探究,教師指導下的探究是一種迅速提高學生探究能力的省時學習與發展模式。因此,教師就有必要在科學教育過程中進行有效策略的精心設計,以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探究策略主導的科學教育中,探究既是教學目的,也是教學策略,在作為教學策略運用的過程中,常以問題促使學習者捲入學習,教師給學習者提供適時恰當的幫助以引導學生探究,使之逐漸構建科學概念。
  • 美國科學教育中的探究與實踐
    如今,科學是人們生活的核心組成部分之一,也是持續推進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原動力。科學教育是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基礎學科。隨著科學教育標準的變化,美國的科學課程強調「探究」與「實踐」並重。美國科學教育標準的改革早在1996年,美國就頒布了《國家科學教育標準》。
  • 大班科學教案:了解生活中物理現象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幼兒園教案>正文大班科學教案:了解生活中物理現象 2012-02-22 19:22 來源:[標籤:來源]
  • 如何從小培養孩子的思辨能力?
    此時,如果老師可以在日常和孩子的交流中加入更多的引導,通過一系列的問答、討論、探索故事等讓方式,讓孩子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久而久之就能夠促進孩子將思辨意識培養成解決問題的本能。也可以藉助一些有趣的活動引導她們更「深」層次的思考,在生活中通過簡單事物之間的對比探究,來啟發孩子表達自己的判斷和觀點。
  • 自然教育:讓自然回歸日常生活
    在其中的自然教育分論壇上,來自兩岸四地的專家生動地詮釋了自然教育的作用,讓我們思考自然教育如何真正地融入生活。待調查完成,再引導孩子從環境關懷的角度,思考這個問題。  「雖然我們最後呈現出的科學調查結果包含鳳頭蒼鷹的形態及它在都市裡的分布,但我們的最終目標並不是這些,而是如何引導孩子和家長在生活中思考環境的預警信號,讓他們了解我們所面臨的環境問題。」臺灣中華環境教育學會項目經理林佳青表示。
  • 【專家分析】在「做科學」中理解科學
    現代科學教育理論在科學教育實踐方面達成的一個共識是:科學教育最重要的目標是引導兒童主動探究、親歷發現過程,應提倡讓孩子們按照科學家發現知識的過程來進行學習,即引導孩子們用「做科學」的方式來學習科學。
  • 家長如何引導孩子成為高智商的天才?
    老人家常說時間就是金錢,這話倒是真的,倘若你家孩子專注力極高,在學習和生活上就頗具效率,同樣一天的時間,能完成的事情卻是普通孩子的三四倍,結果可想而知。  2.出神入化的模仿能力  小時候,老師經常跟我們說,現在所有的物理成就都是站在愛因斯坦的肩膀上獲得的。這其中就涉及到興趣和模仿的領域。
  • 幼兒科學探究發現 注重從幼兒身邊的生活材料來挖掘
    目前由於受傳統狹隘課程觀的影響,許多教師在教育活動中過多地注重知識的傳授,卻忽略了孩子自主遊戲獲取經驗的需要。 陳鶴琴先生說過:「環境中有許許多多的東西初看看與你所教的沒有關係,仔細研究看看也可以變成很好的教材。」只有充分開發出適合幼兒操作的科學活動,才能更好地促進幼兒發展。
  • 如何教育孩子說真話
    它不僅僅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提醒孩子不要說假話那麼簡單。它更是一種思維習慣和生活智慧。 追求真相,追求的是一種對任何事都深入探究的思維習慣。想要追求一件事情的真相,就需要去探尋事件背後的規律和原因。 在探尋事件或者問題背後的同時,孩子的思維會得到擴張和鍛鍊,就如同在玩玩具的時候,孩子會對火車為什麼能動產生興趣,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引導孩子更加深入地去了解背後的原因。
  • 如何引導孩子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如何引導孩子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孩子從一出生開始,他的小腦袋都在想各種事情,只不過我們成人不知道他到底在想什麼,慢慢到了語言的爆發期,兩歲左右的時候,這個時候他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並不是同步的,思維能力是超前於語言能力的。
  • 如何科學養育孩子
    如何科學養育一個孩子,令不少新晉爸媽感到手足無措的一個問題。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往往不吝嗇支付高昂的費用把孩子送入各種早教班、培訓班。 什麼是科學養育?它並不是指對孩子傳統學科能力的培養,不是為了發展數學思維就去報數學班,為了培養創造力就去報美術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