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月的時間於人們漫長的一生而言,不過一個片刻瞬間。但是對德格縣一些「特殊」的孩子來說,這兩個月的時間,卻讓他們迎來了第二次人生。
距離成都800多公裡的德格縣,是康巴藏文化的緣起之地,提到這裡,人們談論的是高原雪山和宗教。但這裡也是先心病(先天性心臟病)的高發地區。
儘管這是一種可治癒的疾病,多數患兒經過及時的手術治療後就可以回歸正常的生活。但是由於醫療條件的限制,很多孩子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患了病。
01
你不是「醜小鴨」
你會變成「白天鵝」
7歲的年紀,正是天真爛漫的時候,本該享受著無憂無慮的童年,但對德格縣的小女孩格瑪來說,卻不是如此。
格瑪個子很小,與同伴相比,顯得有些安靜。她的班主任說,格瑪除了瘦小之外,身體也很虛弱,一上體育課就乏力氣喘。
德格縣中學的孩子們在體育老師的帶領下做訓練
雖然每天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但身材矮小的她總是跟不上朋友們的腳步,一跑起來就氣喘籲籲,總是被朋友們甩開一大截。「她很自卑,經常說自己像一隻醜小鴨。」年輕的班主任說。
5月12日,格瑪被篩查出患有先心病。這是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善地「救心」行動中發現的第34名先心病患兒。
心臟,是人體的「發動機」,任何一點瑕疵,都有可能導致生命隨時停擺。
患上先心病的孩子「生而不同」,受疾病的影響,孩子們身體的生長發育會受到影響,還可能伴有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脈動脈高壓、感染性心內膜炎等,若不及時手術治療,最終還可能會引起艾森曼格症候群,嚴重一點的最後還可能會導致死亡。
德格縣醫院地處藏區高原,先心病發病率高,醫療條件相對不足,前期已有近百名學齡兒童疑似診斷先心病,部分還可能錯過最佳治療窗口。
隨著年齡的增加,病情會逐漸加重,7歲的格瑪受到的影響已經非常明顯,需要儘快手術。
但是得到消息,班主任眉毛擰成一團。治療先心病需要幾萬元的手術費,看似不多,但是對于格瑪這樣的家庭來說,幾乎就是一個天文數字。
心外科醫生和班主任溝通,詳細介紹一名先心病患兒的治療方案,年輕的班主任由憂轉喜。
疾病就像是雪崩,這一次的檢查不過是在雪崩前拉住了格瑪的手,卻並不足將以格瑪拉出來。
但無疑格瑪是幸運的,因為她可以得到免費的救治。
這一次,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的醫療隊開展的「善地」救心行動,不僅為孩子們進行先心病篩查工作,還會為篩查出「先心病」的患兒進行免費救治。
醫療隊分成數個小組,帶著檢查設備走鄉串校為孩子們做篩查
本次篩查結束後,格瑪將和其他被發現的患兒一起,在德格縣縣委縣政府、衛健局、醫保局、縣醫院及鄉政府的幫助下,分批集中到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進行手術治療。孩子們的治療費用部分由醫保報銷,剩餘部分由首彩愛心基金慈緣基金、一路陽光基金、彩虹橋基金等資助。
「你不是醜小鴨,你會變成白天鵝。」醫療隊員歐陽輝告訴格瑪,「一定要相信自己,總有一天,你也能像同伴們一樣,在陽光下快樂的奔跑。」
02
姐弟倆同患先天性心臟病
與格瑪面臨同樣境遇的還有德格縣的爾瑪、德瑪姐弟倆。
20多天前,爾瑪還在當地小學和同學們一起上著學。和格瑪一樣,矮小的她總覺得氣喘籲籲,怎麼也跟不上同學們的腳步。
那天,學校裡來了幾位成都醫生,其中一個高個子的男醫生用聽診器聽了爾瑪的心跳,又用一些複雜的儀器在她身上反反覆覆比劃,臉上露出凝重的神情。
一天後,爾瑪一家從學校班主任口中得到一個噩耗:爾瑪和弟弟都患有先天性心臟病,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樣成長,必須儘快做手術,不然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幾萬塊錢的手術費用,讓一家人一籌莫展,何況是兩個孩子。
但是班主任告訴他們,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與深圳首彩愛心基金攜手幫助先心病患兒,姐弟倆都能獲得免費治療的機會。
一家人還不太相信。「天上怎麼會有掉餡餅的好事呢?」爾瑪爸爸說道,「但後來我們發現,確實是真的。」
6月15日,德格縣的爾瑪、德瑪姐弟倆第一次離開家鄉,來到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準備接受「補心」手術。
姐弟倆第一次離開家鄉來到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
和姐弟倆一同等待手術的,還有另外7名孩子。他們都來自德格縣,是醫院醫療隊跨越1000公裡,是在善地「救心」行動中篩查出來,準備救治的首批先心病患兒。
03
跨越1000裡 「善地」救心」
成都市「天使之旅——2020走進德格貧困先心病患兒聯合義診」醫療隊由醫院郭強黨委專職副書記帶隊,由心外科、心內科、心功能室、派駐德格縣「傳幫帶」等醫生共同組成。
5月11日,醫療隊從成都、德格縣等地出發,分成數個小組,以德格縣雀兒山為界,醫院10餘名醫生走訪26個鄉鎮的學校,歷時80個小時,用聽診、心臟超聲等手段,為孩子們進行先心病篩查工作。
醫生們為每一名兒童進行詳細的身體檢查,細心地詢問每一名兒童的身體情況,溫暖地叮嚀家長該如何注意孩子的身體問題,堅決做到不漏診一人,不放過一個可治療的機會。
此次行動共篩查出64名「先心病」患兒,並將為他們進行免費治療。
04
首批9名孩子全部完成「修心」手術
從「善地」德格縣到成都,歷經1000多公裡……6月19日,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為首批9名孩子完成「修心」手術。
6月15日,同患先心病的姐弟,有生以來第一次離開家鄉——「善地」德格,來到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準備接受「補心」手術,和他們一起迎來命運轉折的還有7個孩子。
第一次離開家鄉的姐弟倆,弟弟德瑪睜大眼睛,天真好奇地朝四處張望,東瞧瞧,西摸摸,而姐姐爾瑪卻有些沉默,總是跟在一旁,垂下眼睛不說話,顯得緊張而忐忑不安。
醫院為第一次離開家鄉的孩子們準備了一日三餐,弟弟看到有肉吃,眼神裡充滿了渴望,姐姐還是開心不起來。
醫院提前做好了安排部署。在醫院住下後,姐弟倆和其他先心病患兒一起,接受各項檢查,為接下來的手術做準備。
9個孩子基本都是第一次出門,來到陌生的環境,陪同的家長又大都語言不通。但孩子們都非常乖巧懂事。還沒等醫院的藏語翻譯青麥擁措開口,孩子們就紛紛一聲不吭擼起袖子,主動配合抽血等檢查,不哭也不鬧。
姐弟倆互相看著對方抽血
弟弟德瑪做完檢查,還對護士們露出笑臉。
根據姐弟倆的病情,醫院MDT團隊進行了會診,並確定了手術的治療方案。其中姐姐病情較輕,只需微創手術。弟弟心臟室間隔有兩處缺損,需要進行開胸手術。
見姐姐爾瑪一直沉默,心事重重的樣子,醫生們來到小爾瑪身邊,將手術的安全性、可靠性原原本本告訴小爾瑪,又請翻譯和爸爸安撫爾瑪,詢問爾瑪的想法。「弟弟的心臟病比我重,先給他治吧!我還能照顧弟弟。」爾瑪低下頭說。
而後在醫院穿白大褂的叔叔阿姨們連聲關愛、安撫中,孩子們漸漸活躍起來。爾瑪也與弟弟玩起了遊戲。
醫院班子為孩子們送上吉祥物
醫院的趙聰書記摸著孩子們的頭,叮囑孩子們樹立信心,勇敢面對疾病。孩子們露出純真的笑臉,不停說著「謝謝」,家長連聲道著「哦呀,哈炯卡卓嘎珍切(非常感謝)」。
6月17日,已有一名先心病孩子順利手術,返回監護病房。並在一小時後拔出了氣管插管,眼睛咕嚕嚕轉,好奇地感受心臟病術後監護病房的新鮮環境,監護醫生陳雪仔細地監測著孩子生命體徵的變化。
這名患兒康復的情況,再一次給了姐弟倆信心。6月18日上午,8歲弟弟接受了開胸先心病治療手術,術中心臟停止跳動15分鐘 ,這臺手術匯集了整個醫院多科聯合的醫技力量。當天晚上9點,弟弟已經能自己刷牙。
手術後可以自己刷牙的弟弟
19日上午,姐姐也接受了手術。和弟弟不同,姐姐的病情較輕,做的是微創手術,當天下午就和弟弟一起,回普通病房休養了。
手術室內醫生認真查看孩子身體情況,及時記錄數據;床邊導管較多,細心的醫護姐姐給女孩子編了好看的辮子。
下午5點多,最後一名孩子的手術順利結束。從本周三到周五,短短三天時間,心外科醫護們加班加點,組織多學科會診、開展術前評估、制定手術計劃、實施手術……最終9名孩子都獲得了「完整」的心臟。他們中年齡最大的14歲,最小的7歲多。其中2人病情較重,接受了開胸手術,7人接受了微創手術。
整個「善地」救心行動從今年5月啟動,到現在滿打滿算,兩個月時間。兩個月的時間於人們漫長的一生而言,不過一個片刻瞬間。但是對手術的這些孩子來說,這兩個月的時間,卻讓他們迎來了第二次人生。
特別喜歡原推文裡的一段話:正如美國醫生特魯多所說,偶爾是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回歸醫學本質,體現人文關懷,這是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正在做的事。讓外科手術不再那麼痛苦,讓病人不再那麼艱辛,讓醫學也有人文關懷,這也是醫學真正意義上的回歸。
未來,德格和成都的故事還將繼續……
文字素材來源: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
圖片素材來源: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