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裡江山圖》,縱四十六點三釐米,橫五百四十六點五釐米,絹本水墨,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無名款,卷後有元代柯九思的鑑定語:『江參,字貫道,《千裡江山圖》真跡。臣柯九思鑑定。』從這則柯九思的題跋中可知:這件作品第一次和江參有了具體的聯繫,並且被命名為《千裡江山圖》,有關江參和《千裡江山圖》的知識首次形成。
元 柯九思 竹石圖 25.1cm×28.4cm 上海博物館藏
此圖的後隔水處,還有幾處題跋,其中有三處宋人的題跋,分別是:『風來千裡舞松杉,齊魯青嵐滿袖銜。擬把如椽三丈筆,為君題句向嵌巖。嘉定丁丑六月四日,宓書。』
宋 江參 千裡江山圖之一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世間平遠景,萬幅在洪家。晚至番君國,方知不是誇。一棹微茫裡,孤亭紫翠間。宛如涉彭蠡,又似訪廬山。夾立朝群玉,濃妝列萬笄。中州不敢頓,拋向瘴雲西。江遠不容極,禹功胡可忘。向來小龍子,袞冕食千羊。雪冒禹碑石,雲埋泌草堂。早知抱遺恨,悔不挾乾糧。茆山千萬疊,不得見天全。帆出扶胥口,無山只有天。半夜黃天蕩,樓船雪浪中。當年草檄客,今日負樵翁。太武求溲處,之祁著鏁邊。淮風晨裂面,淮浪夜驚船。展卷嗟丘也,東西南北人。昔還行腳債,今作臥遊身。一匹好東絹,天寒家未溫。盡教兒拆繡,閒管婦無禈。右題江貫道山水十絕,惜石林簡齋不及見,前史官劉克莊書。』
宋 江參 千裡江山圖之二
『遠山叢叢,遠樹濛濛。咫尺萬裡,江行其中。短長何岸,高低何峰。彼坁彼洔,彼瀑彼洪。晴嵐乍豁,煙靄忽籠。或斷或屬,且淡且濃。爾崒奚寺,爾盤奚宮。或茅陰翳,或梁嵌空。有吠者厖,有樵者翁。危檣落碇,短棹掀篷。往來異趣,寂動殊容。幕翠其庭,豈非盧鴻。略彴而渡,豈非龜蒙。昔我經行,雲山萬重。若淮南北,與江西東。亦蓑而雨,亦帽而風。乃今追惟,夢境相從。及此開卷,恍然昔同。誰居作者,造化論功。掩其裔,熙成是宗。聲聞九陛,既召而終。謂彼樹白,讖其身窮。其然豈然,訊之天公。此名穹壤,疇曰不逢。淳佑己酉,竹溪林希逸書。』
宋 江參 千裡江山圖之三
宋 江參 千裡江山圖之四
這裡值得注意的是,三則宋人題跋中均沒有涉及作品的名稱。通過上一節的分析,我們發現在宋、元關於江參作品的任何著錄和詩文題跋中,均未出現《千裡江山圖》這樣的名稱,而柯九思的鑑定語十分肯定地得出『江參,字貫道,《千裡江山圖》真跡』這樣的結論,不知其所依何據。
元 柯九思 閟閣墨竹圖 58.5cm×132.8cm 故宮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