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現場。(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
央廣網廣州8月26日消息(記者周羽 通訊員李婷婷)七夕之夜,廣州非遺潮玩藝術新地標——潮墟C·PARTY熱鬧非凡,2020年潮墟七夕派對火熱舉辦。由廣州廣電傳媒集團和廣州美術學院聯手舉辦的非遺研培成果展於同日啟動,現場還有七夕·粵劇「街文化」展演、瑤族繡娘炫技、漢服同袍大巡遊等各種節目輪番上演,傳統文化和潮玩藝術在這裡碰撞出了別樣的火花。
多個國家級非遺項目,「潮墟」裡陸續開展
煙波浩渺的江河、層巒起伏的群山、漁村野市、水榭亭臺、茅庵草舍、水磨長橋……《千裡江山圖》是北宋王希孟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這次來到潮墟的這幅《千裡江山圖》,全長14米,由清遠市刺繡文化協會的10名繡娘歷時五個月創作而成,顏色勻淨清麗,意境雄渾壯闊,氣勢恢宏,充分表現了自然山水的秀麗壯美。在廣州美術學院非遺研培成果展的發布儀式上,這幅刺繡作品令不少現場觀眾大開眼界。
此次展覽涉及廣東省多個國家級非遺項目,如陽江漆器髹飾技藝、佛山剪紙、汕頭剪紙、瑤族刺繡等,各自發展流變於不同的人文地理環境,有著各自獨特的歷史脈絡和現實境遇。
在「潮墟」的乞巧派對上,幾位瑤族繡娘在電波藝術創意營前擺開陣仗,現場教市民繡起了書籤。這些繡娘大多來自清遠連南,是非遺研培班的學員。
線上線下共展,非遺創新跨界
非遺研培計劃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舉措對於傳承人群來說,意義尤其重大。2017至2019年,經國家文化和旅遊部、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批准,在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的支持和指導下,廣州美術學院先後組織舉辦了陽江漆器髹飾技藝、佛山剪紙、汕頭剪紙、瑤族刺繡等研培班,總計培訓學員215人,取得了較大的社會效益。這些學員均與當地國家級非遺項目有著密切的聯繫,有的本身是非遺傳承人,有的從事非遺產品的經營開發,也有非遺保護工作的基層管理者。這些國家級非遺項目在打造當地文化品牌、促進文旅結合的產業脫貧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活動現場。(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
2020年8月25日舉辦的「廣州美術學院非遺研培學員結業成果展」由廣州美術學院和廣州廣電傳媒集團「潮墟」共建舉辦,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展示方式,線上主要通過虛擬展廳和多平臺網頁展示,線下啟動儀式及部分優秀學員作品展示在「潮墟」同時舉行。
展覽展示作品是非遺傳承學員在深入了解非遺項目歷史發展和內在脈絡的基礎上設計出的、更符合非遺項目發展實際,尤其是當代人喜歡的非遺衍生品或文創產品、跨界產品。體現了非遺傳承人群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呈現了推動傳統工藝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嘗試和實踐,展示了非遺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現場直擊】
「潮墟」乞巧派對,有傳統更有創新
七夕·粵劇「街文化」展演、瑤族繡娘炫技、漢服同袍大巡遊、漢服文化表演、剪紙、糖畫、欖雕、打銅、土家織錦……從8月22日起至25日,「潮墟」每天都有精彩紛呈的節目上演。
活動現場。(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
作為嶺南之窗·文旅融合示範區的標誌性空間,「潮墟」自開幕以來已經推出了多場非遺文化、傳統文化相關系列活動。來自不同行業的非遺知名傳承人、年輕一代傳承人輪番做客「潮墟」直播間,非遺技藝和作品神秘亮相。
「潮墟」關注非遺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旨在通過多種方式展現非遺文化的生命力和在新時代的創造性轉化,期望展現廣州利用自身優勢推進文化地標建設,使之成為不同文化與文明友好交流對話的平臺,也體現廣州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文化窗口和在國家全面開放格局中的責任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