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典故:交得其道,千裡同好,固於膠漆,堅於金石

2020-12-05 中國日報網英語點津

2017年9月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持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會晤大範圍會議並致辭。

他在講話中提到,中國古人說:「交得其道,千裡同好,固於膠漆,堅於金石。」金磚合作之所以得到快速發展,關鍵在於找準了合作之道。

「交得其道,千裡同好,固於膠漆,堅於金石」的意思是,交友得道,即使千裡之遠也可同心交好,也可友誼堅固如膠似漆,也可情誼堅定堪比金石。

這句話出自三國譙周的《譙子•齊交》,原文是這樣的:

夫交之道,譬之於物,猶素之白也,染之以藍則青;遊居交友,亦人之所染也。韓起與田蘇處,而成好仁之名;甘茂事史舉,用顯齊、秦之功;曹參師蓋公,致清淨之治;竇長君兄弟出於賤隸,謹恭師友,皆為退讓君子。語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此言雖小,可以喻大。必得其人。千裡同好,固於膠漆,堅於金石;窮達不阻其分,毀譽不疑其實。

在這篇文章裡,譙周認為,如果把交往之道用物品來比喻,就像沒有染色的絲綢一樣,用蓼藍一染就會變青;人在社會生活中和人交往,和這個是一個道理。他在文中舉了幾個例子:春秋時的韓起與晉國賢人田蘇相處,成就了好仁之名;戰國時的甘茂就學於史舉,學百家之說,在齊、秦兩國建立了顯達的功業;西漢初年的曹參拜道家大師蓋公為師,終於成就了「休息無為」的清淨之治;西漢竇皇后的兩個兄弟竇長君、竇少君雖出身賤隸,但對有德行的師友恭謹有加,都成了謙讓有禮的君子。接著引用《荀子•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之語,論證成長環境的重要性。最後得出結論:「千裡同好,固於膠漆,堅於金石。」意思是,即使千裡之遠也可同心交好,做到友誼牢固如膠似漆,情誼堅定堪比金石。貧窮顯貴都不會使其分開,讒言美譽也都不會懷疑其真實的情誼。

其實,這並不是習近平主席第一次引用這句古語。

2015年5月8日,在對白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前夕,習近平主席在白俄羅斯《蘇維埃白俄羅斯報》發表題為《讓中白友好合作的樂章激越昂揚》的署名文章。文章的結尾說道,白俄羅斯人民常說:「牢固的友誼利斧難破。」中國人民也有句名言:「交得其道,千裡同好,固於膠漆,堅於金石。」奏響中白友好合作的樂章,使之更加激越昂揚,這是我對中白關係發展的期待。我們願同白方夥伴攜手並肩,為實現我們共同的目標而不懈努力。

交得其道,千裡同好,固於膠漆,堅於金石。
A partnership forged with the right approach defies geographical distance; it is thicker than glue and stronger than metal and stone.

中文裡表達類似意思的古語不少,習近平主席在其他場合的講話中也曾經引用過,我們在這裡列舉一二,共同學習。

2017年9月4日晚,習近平主席夫婦迎接金磚國家和對話會受邀國領導人夫婦並舉行歡迎宴會,習近平在宴會上致辭時還引用了唐朝詩人王勃的名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他說,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雖然我們相距千裡,正是這些共同的夢想和追求,讓我們息息相通,走到一起,成為好朋友、好夥伴。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A bosom friend afar brings distance near.

2014年11月9日,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在北京開幕,習近平主席出席峰會開幕式並發表主旨演講。他在演講中指出,我們要共同建設互信、包容、合作、共贏的亞太夥伴關係,志同道合是夥伴,求同存異也是夥伴。

志同道合
People who cherish the same ideals follow the same path.

2013年3月27日,習近平主席參加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五次會晤,在講話開頭引用中國古話,「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強調了金磚國家要加強合作。他在講話中指出,中國有句古話,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我們來自世界四大洲的5個國家,為了構築夥伴關係、實現共同發展的宏偉目標走到了一起,為了推動國際關係民主化、推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走到了一起。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圖共贏,是我們共同的願望和責任。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
Nothing, not even mountains and oceans, can separate people with shared goals and vision.

(中國日報網英語點津 馬文英)

相關焦點

  • 八拜之交——膠漆之交,雞黍之交
    像什麼管鮑之交,生死之交,忘年之交,知音之交咱們都是耳熟能詳的,以前咱們學歷史學語文的時候也學到過,今天咱們來了解的這個就比較生僻了,像雞黍之交,從典故到人物相信知道的人就比較少了。其實應該叫守信之交,後來人們把這個典故改成劇本了,那時候兩個人不是約定好了要去張劭家麼,張劭那時候跟範式說的是:「等你到我家,我要以雞黍相待」。雞黍就是弄一桌豐盛的菜,也就是說,你來我家,我準備豐盛的菜餚招待你。這就是「雞黍之交」裡面「雞黍」的由來。
  • 寫材料應會的49個典故!
    習主席用秋冬之交的天氣和美景給演講開篇,烘託出宜人的氛圍,寄託著對於秋冬之季召開的APEC北京會議的美好期待。    交得其道,千裡同好,固於膠漆,堅於金石   【講話原文】白俄羅斯人民常說:「牢固的友誼利斧難破。」中國人民也有句名言:「交得其道,千裡同好,固於膠漆,堅於金石。」
  • 習總書記引用的名言典故之落實篇
    【編者按】為深化對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的理解和把握,本刊特設「學習典故」欄目,對習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中的名言典故作匯總梳理,分專題予以刊登,以饗讀者。 1.咬定青山不放鬆 【出處】清代鄭燮(鄭板橋)《竹石》:「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 2021安徽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君子之交—八拜之交
    2021安徽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君子之交—八拜之交 在生活中時常聽到「八拜之交」的說法,對於這個詞語,在中國古代最早指舊時漢族社會的交際習俗,最初表示世代有交情的兩家弟子謁見對方長輩時的禮節,後指八種朋友之間的關係,歷史上最廣泛說法是:知音之交、刎頸之交、膠漆之交、雞黍之交、捨命之交、生死之交
  • 古人講「八拜之交」,是哪「八拜」,有何典故?為何不敢輕易結拜
    磕頭換帖、同飲血酒、對天盟誓,稱得上是「拜把子」的三部曲。這些人以共同信仰、利益作為結盟基礎,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約束,或者維護共同的利益關係。可是一個頭磕在地上的「把兄弟」,難道就不會背叛彼此了嗎?現實卻是絕大多數「拜把子」的人,最後都為了女人或個人利益而背叛兄弟,甚至反目成仇者大有人在。
  • 曾熙在北京收集金石資料的同時,不斷學習書法,終成一代大家
    此種風格後來由其弟子張大千再次傳入北京,逐漸融入舊京書風之中,成為其中的重要風格之一。美須髯,晚自號農髯,長於餘六歲,昔年同官京師,同學書。餘喜學鼎彝、漢中石門諸刻,《劉平國》《裴岑》《張遷》《禮器》《鄭道昭》《爨龍顏》之屬,自號北宗;季子則學《石鼓文》《夏承》《華山》《史晨》、太傅、右軍、大令,尤好《鶴銘》《般若》,自號南宗以相敵……」此評價出自曾熙摯友李瑞清之手,可謂評審精當。
  • 再議「固收+」的攻守道
    「固收+」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攻守兼備方能得始終。  本刊記者 李恆春/文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中國財富管理市場大發展的一年,對「固收+」這個理財工具類別而言更是如此。  多名金融市場專業人士均對《證券市場周刊》記者表示,「固收+」產品契合了低利率環境下的老百姓(603883,股吧)穩健理財的需求,又順應了當前監管部門對資管產品「淨值化」的指導要求,因而有其強大的內在成長邏輯。展望2021年,在資管新規大限到期、權益類資產預期回報下降的背景下,「固收+」產品還有望在財富管理產品譜系當中佔據更大的份額。
  • 那些古代形容交情的成語,你要是能認全算我輸!
    李稷只能得向他拜了八拜。人們用「八拜之交」來指世交子弟謁見長輩時的禮節,也有用來指結拜的異姓兄弟姐妹。後來也有用知音之交、刎頸之交、雞黍之交、捨命之交、管鮑之交、膠漆之交、忘年之交、生死之交等稱八拜之交。
  • 若淫習牢固,就與佛隔離,難以感應道交了。《菁華錄》124-128
    《楞嚴經》說:「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學道之人,本來是為了出離生死,如果不痛除此病,則生死很難出離。即使是念佛法門,雖然是帶業往生,可若淫習牢固凝結於心中,就與佛隔離,難以感應道交了。
  • 漢字故事:「習」的由來——最初指小鷹學飛才用「習」
    「習」是「習」的繁體字,從「羽」從「白」。《說文》裡面的解釋說:「習,數飛也。」「習」為什麼從「羽」,又為什麼解釋「數飛」?原來「習」的本義是小鷹學飛的意思。《禮記月令》也說:「習,鷹乃學飛。」「習」從小鳥學飛也引申為實習、演習的意思了。《論語》開宗明義第一句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這就是說,「剛學習了新知識,然後按一定時間去實習它。」《史記孔子世家》記述孔子和他的弟子到宋國去,他的弟子在大樹下習禮。「習禮」為什麼要用「習」字呢?因為當時繁文縟節,禮數很多,若不反覆練習,禮數不能盡到,就有失禮的可能。
  • 「學」和「習」哪個更重要?是重視學還是重視習成績提升更快呢?
    本文核心觀點:學習的「學」,就是要學到正確的東西、學到最基礎、最本質的內容,而「習」則是對學的內容進一步熟悉、思考、理解和內化。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兩者都重要。但是一個班級都是一個老師在教學,那麼,為啥學習效果不一樣呢?這就說明學習對於不同的人情況不同。除了學的時候吸收的多少不同,更多的則是習有沒有習到位!
  • 王陽明的思與書:書者,固其心畫也
    陽明嘗示學者曰:「吾始學書,對模古帖,止得字形,後舉筆不輕落紙,凝思靜慮,擬形於心,久之始通其法。既後讀明道(宋程伯淳)先生書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學。』既非要字好,又何學也?乃知古人隨時事只在心上學,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後與學者論格物,多舉此為證。王陽明自謂學書也歸之於「心的靈明」,認為主要在於「心悟」,這是他「以心治學」的思想在學書上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