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講「八拜之交」,是哪「八拜」,有何典故?為何不敢輕易結拜

2021-01-09 葉三說

喜歡看武俠小說或影視劇的人,對江湖豪傑義薄雲天的英雄氣概,以及慷慨豪爽、威武霸氣都十分崇拜。

他們每當遇到脾氣相投的江湖人士時,出於英雄惜英雄的心態,就會邀請對方「拜把子」,成為異姓兄弟或姐妹。

歷史上最為知名的拜把子兄弟,恐怕非劉關張三人莫屬。而梁山一百單八將在聚義堂拜把子的場面,不僅非常宏大而且還十分震撼人心。

那麼為什麼古人熱衷拜把子,卻輕易不敢結「八拜之交」呢?有何典故?你先看看都是哪「八拜」,心裡就有譜了。

第一、什麼是「拜把子」

現實生活中大家都以朋友相稱,所以「拜把子」這種獨特的漢族交際習俗,已經離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遠了。可是早在封建社會中,「拜把子」卻是一種非常流行的結盟方式。

一些志同道合又擁有共同目標的人,為了拉近彼此之間的關係,或者形成一種相互制約的平衡狀態,所以這些來自五湖四海、沒有血緣關係的人,便會點燃三柱香、飲「血酒」,然後跪在地上結為異姓兄弟或姐妹。

可見「拜把子」就是大家熟知的一種較為常見的「結拜」方式,在香港黑幫電影中,「拜把子」的場景極為多見,原因就是這些亡命之徒,需要為共同利益同心協力。

磕頭換帖、同飲血酒、對天盟誓,稱得上是「拜把子」的三部曲。這些人以共同信仰、利益作為結盟基礎,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約束,或者維護共同的利益關係。

可是一個頭磕在地上的「把兄弟」,難道就不會背叛彼此了嗎?現實卻是絕大多數「拜把子」的人,最後都為了女人或個人利益而背叛兄弟,甚至反目成仇者大有人在。

第二、「八拜之交」指的是哪「八拜」

「八拜之交」最早出現於邵伯溫所著的《聞見前錄》:「豐稷謁潞公,公著道出,語之曰:『汝父吾客也,只八拜。』稷不獲已,如數拜之。」

所謂八拜之交,其實和拜把子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樣是指代結拜為異姓兄弟姐妹。但相較於拜把子而言關係更為密切。

八拜之交泛指:知音之交、刎頸之交、雞黍之交、捨命之交、生死之交、管鮑之交、忘年之交、膠膝之交。每一個「八拜」的背後都有一段典故。

第三、「八拜之交」的深層含義

第一層含義:彼此之間一輩子不分你我

「管鮑之交」出自《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也。」說的是春秋時期齊人管仲和鮑叔牙的故事,鮑叔牙身為齊國貴族,從未看不起身份平庸的管仲,甚至還讓管仲接替他的宰相職務。

這份真心交往的友情著實令人羨慕,為此管仲曾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這對交情深厚的朋友,也成為了後人傳誦的楷模。

「雞黍之交」指的是範式和張劭的故事,《後漢書-獨行列傳》中曾對其大書特書。這個典故還誕生了兩個成語,一諾千金和墳地送友。

範式曾在兩年前告訴張勳要去拜訪他,到了兩年之約時範式果然如約而至。但後來張劭因為身體抱恙而奄奄一息,但就是不願意咽下最後一口氣,他這是在等好友範式見他最後一面。

而範式仿佛預感到了張勳將不久於人世,於是快馬加鞭趕到了張勳家,雖然此時張勳已經去世,但範式卻在張勳的葬禮上送了他最後一程。友情的基礎是誠實守信,更是是朋友之間最基本的品質。

第二層含義: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知音之交」指的是鍾子期和俞伯牙之間,至死不渝、友死琴斷的友情。「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大家都聽過,這一對好朋友的友情,怎一個知音了得。

「刎頸之交」說的是藺相如和廉頗之間的典故,這段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廉頗曾對藺相如心生怨氣,可藺相如卻大仁、大量捕魚器計較。

後來廉頗主動負荊請罪並說:「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這是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友誼典範。

古有「膠漆自謂堅,不如雷與陳」之說,說的是陳重與雷義之間的故事。他們在年輕的時候曾結拜了異姓兄弟,即使後來二人都做了大官,可是依然相親相愛、友誼長存。

為了能夠讓對方獲得功名利祿,甚至不惜裝瘋賣傻,這就是古人的友情之「膠漆之交」。他們願意將最寶貴的東西獻給對方,這種友誼已經不多見了。

第三層含義:經得住生死考驗,才能算得上真朋友

孔融和禰衡的「忘年之交」, 「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與為交友。」這兩個人是三國時期著名的狂人,後來因為得罪權貴而一起被殺。這種友情豈不讓人羨慕?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被譽為 「生死之交」,他們從東漢末年的一介平民,最後經過多年的奮鬥,成為了蜀漢政權的核心人物,並真正做到了「苟富貴勿相忘」。

而西漢時的左伯桃與羊角哀,曾約定結伴去見楚王。但由於路途遙遠攜帶的食物根本不夠吃,後來羊角哀為了成全左伯桃,竟然將剩下的糧食給了左伯桃,自己躲進樹林自殺了。

結 語

在現在社會中很多年輕人,早已經忘記了朋友的真正內涵,他們認為每天在一起喝酒吃飯,在酒桌上推杯換盞的才是朋友。事實上真正的朋友平時未必經常聯繫,但只要你遇到困難他們就一定會及時出現。

相關焦點

  • 男的叫拜把子,女的叫金蘭結義,統稱八拜之交,八拜之交為哪八拜
    還有一句,則是比較功利的,為「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多一個朋友少一個敵人」如今人們交友,已經不講結拜了,結拜的場景,更多的是見在拍古惑仔的港片中。古時候的結拜,男性結拜則成為拜把子,女性結拜,則被稱為金蘭之交,除此之外,人們聽得最多的,則是八拜之交。八拜之交是怎麼來的呢?其中的八拜又指哪八拜呢?
  • 三長兩短、七情六慾、八拜之交……有關數字的成語有哪些?
    四海:古以中國四境有海環繞,各按方位為"東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因時而異,說法不一。「六親不認」的「六親」是?成語形容不重天倫,不通人情,對親屬都不顧。有時也指對誰都不講情面。當今「六親」泛指親屬。
  • 八拜之交——膠漆之交,雞黍之交
    上一篇文章咱們講述了八拜之交的由來和其中的管鮑之交。像什麼管鮑之交,生死之交,忘年之交,知音之交咱們都是耳熟能詳的,以前咱們學歷史學語文的時候也學到過,今天咱們來了解的這個就比較生僻了,像雞黍之交,從典故到人物相信知道的人就比較少了。
  • 萬壽山結義:地仙之祖鎮元子與孫悟空結拜後,為何拉住他的手不放
    萬壽山結義:地仙之祖鎮元子與孫悟空結拜後,為何拉住他的手不放經歷過大鬧天宮時,與如來佛祖的賭局失敗,和被壓在五行山下500年之久的冷清日子,孫悟空應該對結交拜把子這些事,再提不起啥興趣。因為,當年他當英俊瀟灑的花果山美猴王時,也曾招來五湖四海、72路妖魔與他稱兄道弟,更有牛魔王、蛟魔王、鵬魔王、獅魔王、獼猴王、禺狨王等6位魔頭,組成「七大聖」。
  • 古人講「五樹不進宅,一家樂開懷」,五樹指哪些?有何深意?
    古人很封建迷信大家都是熟知的,對於死亡別離等消極的自然常態卻十分懼怕,所以任何和死亡都能扯得上關係的東西,在他們看來都應該忌諱,不忌諱自己也會帶上黴運。因為十分在意這些忌諱,所以一些明明不相關但是卻因為諧音相似的東西也會被他們視為不吉祥之物,比如桑樹。桑字和發喪的「喪」字同音,假如在自己庭院中種植桑樹,不就意味著主人家有人會死亡嗎?
  • 2021安徽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君子之交—八拜之交
    2021安徽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君子之交—八拜之交 在生活中時常聽到「八拜之交」的說法,對於這個詞語,在中國古代最早指舊時漢族社會的交際習俗,最初表示世代有交情的兩家弟子謁見對方長輩時的禮節,後指八種朋友之間的關係,歷史上最廣泛說法是:知音之交、刎頸之交、膠漆之交、雞黍之交、捨命之交、生死之交
  • 三國演義為何劉關張在桃園結拜,其實是作者給我們留下了一個隱喻
    在我國古代,有很多著名的事情都發生在桃園。今天,小編便給大家講一講「桃園三結義」,為何三兄弟的結拜地點,偏偏會選在「桃園」呢?(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 孔子問7歲小孩,天上有多少顆星星,小孩回答後,孔子拜他為師
    在很多人的眼裡,歷史知識了解過去,並沒有實際的用途,然而我們了解歷史學習的不僅僅是歷史,還有古人的節操,古人的信仰。一般來說,年齡越大見識就越廣,學識會隨著年齡增長,但有時資歷少的年輕人也學識淵博,常能發表精彩看法,但許多年長者拉不下臉面請教年輕人,但孔子並非這樣,他還能做到不恥下問,還曾拜一個七歲的小孩為師,之所以拜師,是小孩回答了他一個「天上有多少顆星星」的問題,這是怎麼回事呢?
  • 孔子「天上有多少顆星星」?7歲小孩抿嘴吐出8字後,孔子拜他為師
    在很多人的眼裡,歷史知識了解過去,課本與歷史相比,遠遠不夠,我們了解歷史學習的不僅僅是歷史,還有古人的節操,古人的信仰,通過這些歷史的精髓之處才算可以。孔子「天上有多少顆星星」?7歲小孩抿嘴吐出8字後,孔子拜他為師我們知道,歷史中的「教育專家」孔子經常喜歡周遊列國。某次孔子東遊的時候,碰到了一群小孩。可是這群小孩之中,有一個非常的怪。只見他動也不動的攔在孔子馬車前進的路上。
  • 此人乃地仙之祖是三清好友,為何與孫悟空結拜?這才是其厲害之處
    然而到了取經路上孫悟空才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他甚至可能會懷疑自己當初在天庭遇見的那些神仙是不是假的,怎麼他們的坐騎和童子到了人間會那麼厲害,其中有一位的大神他法力更是遠勝孫悟空,他就是地仙之祖鎮元子,而最讓人難以理解的就是以鎮元子這種身份為何會屈尊與孫悟空結拜呢?
  • 農村老話:「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為什麼長輩說不吉利?
    文/惜談農村老話:「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為什麼長輩說不吉利?農村人有一套自己的行事法則,可能這些行為準則不是很科學,但是也伴隨著農村人世世代代傳承了下來,有時候我們就只要通過幾句俗語就能感受到我們中國人的行事方式。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農村的一句老話「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 亞馬遜原始森林有多恐怖?為何冒險者都不敢輕易踏足?嫌命太長嗎
    許多科學家為了做研究深入原始森林進行探索,冒險者為了揭開原始森林不為人知的一面也組團探險,但世界上存在的那麼多的原始森林,並不是每一個人們都敢用腳步去丈量亞馬遜原始森林有多恐怖?為何冒險者都不敢輕易踏足?嫌命太長嗎?
  • 天龍八部中,強大的遼國為何會滅亡?其實與喬峰脫不了干係
    喬峰死後,其結拜大哥遼國皇帝耶律洪基也遵守誓言,率領遼國大軍撤離雁門關,有生之年再也不沒有入侵北宋,宋遼兩國又開始重修舊好。不過,此後沒過多久,宋遼兩國就被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的女真人相繼消滅,宋遼對峙的局面就此終結。或許很多人不明白,如此強大的遼國為何會在此後不久轟然崩塌呢?其實在天龍八部之中,金庸就埋下了一個伏筆,預示著遼國的滅亡。
  • 夏至日各地飲食有何特色?此時節有不少與吃喝相關的典故
    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夏至一過,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漸變短。故又有「夏至一陰生」之說。作者 管弦古人夏至日舉行祭祀活動,《史記·封禪書》記載:「夏至日,祭地,皆用樂舞。」宋朝從這天起,為百官放假三天,足見人們對夏至的重視。中國是一個崇尚吃的民族,夏至日也不例外,北京人吃麵、無錫人吃餛飩、嶺南吃荔枝,還有的地方喝粥、吃苦瓜等,各有特色。
  • 古人為何各個出口成詩?原來這其中另有「套路」!
    明明只靠可愛就可圈粉的安吉又有學識加身,活脫脫「別人家的孩子」。 為什麼《笠翁對韻》無處不在?甚至被譽為「孩子必讀的人文科普啟蒙奇書」? 教育部統編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的觀點或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 《滕王閣序》中有哪些典故
    唐代以來,有以四字六字相間定句者,稱四六文,即駢文的一種。而作為自漢魏至唐代的重要文體,其特色是堆砌辭藻,並會大量飲用典故以充實文章,做到論證充分。在《滕王閣序》中又有哪些典故呢?第一,「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具體白話文解釋在此不再贅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直接問度娘。
  • 古人忠告「人有三樣,不富也旺」,是哪三樣?老祖宗的話確實有理
    《史記·滑稽列傳》中,有一篇名為《西門豹治鄴》的文章,在這篇文章中有一句話:「民人俗語日:『即不為河伯娶婦,水來漂沒,溺其人民』雲。」。 這是對「俗語」最早的記載,作為古人生活經驗和思想的總結,俗語就是寓意深刻的警世恆言。
  • 這個國家距美很近,石油儲量全球第一,為何美國不敢對其動手?
    美國最常做的事情也是憑藉這些頂尖技術對其他國家發起技術封鎖,這也就表明了世界上幾乎沒有國家敢輕易招惹他。 眾所周知,美國常常仗著自己的強大,為所欲為,動不動就派出軍艦去往其他國家附近海域巡邏,或者試圖掌握別國重要戰略資源,進一步實現美國霸權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