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看武俠小說或影視劇的人,對江湖豪傑義薄雲天的英雄氣概,以及慷慨豪爽、威武霸氣都十分崇拜。
他們每當遇到脾氣相投的江湖人士時,出於英雄惜英雄的心態,就會邀請對方「拜把子」,成為異姓兄弟或姐妹。
歷史上最為知名的拜把子兄弟,恐怕非劉關張三人莫屬。而梁山一百單八將在聚義堂拜把子的場面,不僅非常宏大而且還十分震撼人心。
那麼為什麼古人熱衷拜把子,卻輕易不敢結「八拜之交」呢?有何典故?你先看看都是哪「八拜」,心裡就有譜了。
第一、什麼是「拜把子」
現實生活中大家都以朋友相稱,所以「拜把子」這種獨特的漢族交際習俗,已經離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遠了。可是早在封建社會中,「拜把子」卻是一種非常流行的結盟方式。
一些志同道合又擁有共同目標的人,為了拉近彼此之間的關係,或者形成一種相互制約的平衡狀態,所以這些來自五湖四海、沒有血緣關係的人,便會點燃三柱香、飲「血酒」,然後跪在地上結為異姓兄弟或姐妹。
可見「拜把子」就是大家熟知的一種較為常見的「結拜」方式,在香港黑幫電影中,「拜把子」的場景極為多見,原因就是這些亡命之徒,需要為共同利益同心協力。
磕頭換帖、同飲血酒、對天盟誓,稱得上是「拜把子」的三部曲。這些人以共同信仰、利益作為結盟基礎,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約束,或者維護共同的利益關係。
可是一個頭磕在地上的「把兄弟」,難道就不會背叛彼此了嗎?現實卻是絕大多數「拜把子」的人,最後都為了女人或個人利益而背叛兄弟,甚至反目成仇者大有人在。
第二、「八拜之交」指的是哪「八拜」
「八拜之交」最早出現於邵伯溫所著的《聞見前錄》:「豐稷謁潞公,公著道出,語之曰:『汝父吾客也,只八拜。』稷不獲已,如數拜之。」
所謂八拜之交,其實和拜把子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樣是指代結拜為異姓兄弟姐妹。但相較於拜把子而言關係更為密切。
八拜之交泛指:知音之交、刎頸之交、雞黍之交、捨命之交、生死之交、管鮑之交、忘年之交、膠膝之交。每一個「八拜」的背後都有一段典故。
第三、「八拜之交」的深層含義
第一層含義:彼此之間一輩子不分你我
「管鮑之交」出自《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也。」說的是春秋時期齊人管仲和鮑叔牙的故事,鮑叔牙身為齊國貴族,從未看不起身份平庸的管仲,甚至還讓管仲接替他的宰相職務。
這份真心交往的友情著實令人羨慕,為此管仲曾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這對交情深厚的朋友,也成為了後人傳誦的楷模。
「雞黍之交」指的是範式和張劭的故事,《後漢書-獨行列傳》中曾對其大書特書。這個典故還誕生了兩個成語,一諾千金和墳地送友。
範式曾在兩年前告訴張勳要去拜訪他,到了兩年之約時範式果然如約而至。但後來張劭因為身體抱恙而奄奄一息,但就是不願意咽下最後一口氣,他這是在等好友範式見他最後一面。
而範式仿佛預感到了張勳將不久於人世,於是快馬加鞭趕到了張勳家,雖然此時張勳已經去世,但範式卻在張勳的葬禮上送了他最後一程。友情的基礎是誠實守信,更是是朋友之間最基本的品質。
第二層含義: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知音之交」指的是鍾子期和俞伯牙之間,至死不渝、友死琴斷的友情。「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大家都聽過,這一對好朋友的友情,怎一個知音了得。
「刎頸之交」說的是藺相如和廉頗之間的典故,這段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廉頗曾對藺相如心生怨氣,可藺相如卻大仁、大量捕魚器計較。
後來廉頗主動負荊請罪並說:「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這是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友誼典範。
古有「膠漆自謂堅,不如雷與陳」之說,說的是陳重與雷義之間的故事。他們在年輕的時候曾結拜了異姓兄弟,即使後來二人都做了大官,可是依然相親相愛、友誼長存。
為了能夠讓對方獲得功名利祿,甚至不惜裝瘋賣傻,這就是古人的友情之「膠漆之交」。他們願意將最寶貴的東西獻給對方,這種友誼已經不多見了。
第三層含義:經得住生死考驗,才能算得上真朋友
孔融和禰衡的「忘年之交」, 「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與為交友。」這兩個人是三國時期著名的狂人,後來因為得罪權貴而一起被殺。這種友情豈不讓人羨慕?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被譽為 「生死之交」,他們從東漢末年的一介平民,最後經過多年的奮鬥,成為了蜀漢政權的核心人物,並真正做到了「苟富貴勿相忘」。
而西漢時的左伯桃與羊角哀,曾約定結伴去見楚王。但由於路途遙遠攜帶的食物根本不夠吃,後來羊角哀為了成全左伯桃,竟然將剩下的糧食給了左伯桃,自己躲進樹林自殺了。
結 語
在現在社會中很多年輕人,早已經忘記了朋友的真正內涵,他們認為每天在一起喝酒吃飯,在酒桌上推杯換盞的才是朋友。事實上真正的朋友平時未必經常聯繫,但只要你遇到困難他們就一定會及時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