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先穩定住自己的身體,再專注地感覺自己鼻息,才能有效地入定

2020-12-05 以智見佛

通過上一章的學習,我們已明確地知道,禪修者打坐要以入定為直接目標,一定要實現入定。

只有通過入定,我們才能夠實證到制心一處,也才能夠繼續實證唯識、空、無我、無為和正等正覺,才能獲得最終的徹底的解脫。

這一章,我們就來詳細了解,禪修者通過打坐,如何才能夠實現真正的入定。

禪修者要想通過打坐實現入定,需要通過以下三個過程,經過持續、頑強、耐心、嚴密的訓練,才能切實地做到和順利實現。

一、首先要把自己的身體牢牢地穩定住。一動不動地穩定住自己的身體,是實現入定的首要條件,是必須的和必要的條件。沒有牢固地穩定住自己身體的前提,就不可能入定。

不穩定住自己的身體,穩定不住自己的身體,就沒有實現入定的基礎和成熟的條件。只有先把自己的身體穩定住,我們才有可能入定。

禪修者打坐,第一步就是要盡一切努力,儘自己的最大努力,牢牢地控制住自己的身體,紋絲不動地穩定住自己的身體。

穩定住自己的身體,有無數種方法,可以採取很多姿勢,可以採用各種姿勢。可以一動不動地坐著,可以一動不動地站著,可以一動不動地躺著,可以一動不動地蹲著。

只是時間一長,這些姿勢不是讓我們感到勞累,就是會讓我們陷入昏沉,甚至是睡眠。使我們無法清醒地、輕鬆地,繼續把自己的身體一動不動地保持下去。

要穩定住自己的身體,最佳的身體姿勢是盤腿端坐。這是古代的禪修者,過去的諸佛菩薩,經過千百年的禪修打坐總結出來的。是不僅能牢牢地穩定住自己身體,又能讓自己始終保持清醒的最好的禪修姿勢。

禪修者要想把自己的身體穩定住,就要盤腿端坐。還要能長時間地盤腿端坐著,一般來說,至少要盤腿端坐一個小時以上。

禪修者從一開始打坐,就要一個小時一個小時地進行盤腿端坐的訓練。要努力克服和戰勝自己身體的不適和疼痛。直到自己能夠輕鬆地盤腿端坐一個小時,並且能夠達到在一個小時裡,自己的身體始終一動不動。

相關焦點

  • 萬行大和尚開示:入定、住定、出定的秘訣
    在打坐的過程中,如果感覺不到身體的存在,只有呼吸、雜念存在,說明已進入初禪。隨著功夫的加深,雜念少了,呼吸減弱了,進一步不存在了,說明已進入二禪。再接下來,微細的念頭也沒有了,可知已進入三禪。如果你沒有把身體、呼吸、思想調好,是無法入定的。住在一禪,要把身體的姿勢調好;二禪,要把呼吸調好;三禪,要把意念調好。
  • 什麼是坐禪入定?南懷瑾、達照法師、太虛大師、仲巴仁波切如是說
    這表示每個姿勢都可以入定,入定不一定是要打坐。如果只有在一個姿態才能定,換個姿態不能定,那也就不叫定了。真的定是無處不定,所以,『諸所施為,無非佛事』。」達照法師:四步教你坐禪入定修欲界定先要坐禪,在坐禪的過程中,依據心態的不同分幾個步驟,就是入禪定之前的四種狀態、四個步驟:第一個叫粗心住。粗心,就是心比較粗。粗到連自己在想什麼都不知道。
  • 在「入定」前,要先完成靜這個階段,以靜作為基礎,然後才能入定
    入定必須建立在靜的基礎上,在身體還沒有根本改變的前提下,你是不可能在動中入定的。比如:你不可能在百米衝刺中突然入定;你不可能正在和別人吵架的時候突然入定;你不可能在緊張的考試中突然入定;如此等等,你是不可能在動中入定的,你必須在入定前先完成靜這個階段,以靜作為基礎,然後才能入定。
  • 南懷瑾老師講「入定與出定」
    真正入定的時候,是滅除了一切動相的轉識,阿賴耶識這個功能當然存在在這裡。入定的時候,念、一切的轉識,六、七、前五識,甚至阿賴耶識一部分的功能都寧靜下來,不得輪轉,但是阿賴耶識還是存在的。「眼耳身三二地居」,眼識、耳識、身識(身體的感覺、感覺到有身體)這三個是「二地居」。怎麼叫「二地居」呢?第一地:五趣雜居地。地獄、畜生、惡鬼、人、天。阿修羅包含在天裡頭。
  • 中印兩座雞足山 究竟誰是迦葉入定地
    傳說大迦葉活到一百多歲,傳法給阿難,就到王舍城西南八裡多的雞足山(山有三峰屹立,狀似雞足),山峰之間的盆地裡,席地而坐說:我今以神通力使身體不壞,用糞掃衣覆蓋著。等六十七億年後,彌勒降生成佛時,將來此訪問,即把釋迦佛的衣缽獻給他,並協助他教化眾生。據傳阿闍世王聽到大迦葉入滅的消息,悲痛無已,曾來此瞻仰尊者遺容。雞足三峰自然開裂,形似蓮花。
  • 如何才能得到幸福?先要敢於承認自己的不完美
    那麼日常生活中,我們怎麼才能更多、更快地達到這種「心流」的狀態、擁有這種最優體驗呢?米哈裡給出了五個步驟:第一步,就是注意力。也就是做一件事情時的專注力。第二步,有一個你願意為之付出的目標。這個目標讓你專注於此事。
  • 易經:讓自己持續專注,一心一意,才能帶來巨大效力
    1、一心一意:讓自己持續專注,才能帶來巨大效力。在任何一個領域,取得突出成就的人,他們都一致認同一點:專注。巴菲特和比爾.蓋茨認為,專注(focus)是成事的關鍵,讓自己全身心投入,聚焦到一個目標上,才能帶來巨大效力。投資人張磊用「弱水三千,但取一瓢」來講述自己的投資哲學。三千水漫漫,自己的目標,只是取一瓢,這就是專注。
  • 論入定結丹的原理
    離欲上人聲稱自己是窮和尚,無財物供養,願在殿上打坐七天七夜,陪伴菩薩。當時大家以為他是在不可能能入定七天七夜的,故當時報國寺中有人說:「你如果真能打坐七天七夜,不吃不喝,我願拜你為師,留你當住持,否則趕出山門!」後來離欲上人真正入定七天七夜,出定時看到法會尚未結束,又入定三天,加上之前的七天,一共入定十天。
  • 只有降低魚缸內異養菌的數量,才能有效地控制水質混濁!
    不過魚缸中的異養菌繁殖速度再快,它們也是需要一定的養分和條件,我們只要把這些後路給它們統統切斷,它們的繁殖能力就會受到限制了,這才是解決魚缸水質渾濁的最根本方法。異養菌的養分主要就來源於兩個方面,一個是觀賞魚的餌料,另一個就是它們的排洩物,基本上魚缸內的有機物就這兩個主要來源,在觀賞魚開缸初期,魚友們還是需要去培養一定的異養菌的,但是培養出來之後並不見得我們就能夠控制得住它們的繁殖數量。
  • 如何精準地計算自己的熱量?健身的你一定要知道!
    對於健身的小夥伴來說,可能聽說過或者正在食用蛋白粉,簡單來說,蛋白粉其實什麼時候攝入都可以,且在很多情況下還會對身體很有好處,但只有當你真正理解了蛋白質是什麼
  • 鑽石切割:只有我自己,才能切割和打磨我自己!
    先用鑽石在鑽石表面劃刻出一個凹槽來,也就是...只有我自己才能傷害我自己。然後拿工具猛地敲砸一下,原石就裂開成更小的了。這也是最考究經驗和最可能毀掉原石的方式,沒辦法,當年還沒有什麼先進的生產力工具...這技術也實在太老了,早就沒人用了,我實在找不著實物圖,我的手繪大家能看懂的吧...紅線是鑽石自刎的凹槽...
  • 家長們怎樣才能更好地成為自己的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陪伴者?
    要知道,當家長一味地「吹捧」他們心中優秀的「別人家的孩子」時,自己只是覺得「這樣能夠變相地激勵自己的孩子變得更加優秀」,可在不知不覺中卻非常容易忽略了孩子的真實感受——孩子只能在「攀比之中」更深刻地感受到「被父母冷落了的感覺」,仿佛自己不論多麼努力都無法得到應有的認可。
  • 肺炎疫情前,請先照顧好自己
    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到?我們不知道......唯一能做的,就是活好當下,珍惜身邊人。說出來似乎很簡單,但是做起來又是另外一回事,特別是對於一些心情比較敏感的朋友來說,他們會因為外在的一些影響,使自己不自主地過度陷入負面的情緒中,想要逃離卻又無能為力。也因如此,微博上出現了「替代性創傷」的熱搜詞。
  • 如何正確地開啟自己的科學研究之路
    到了第三年,我已經開始領會到科研的邏輯和奧妙,有點兒躍躍欲試的感覺,在組會上常常提問,而這種「入門」的感覺又讓我對研究增加了更多興趣,晚上常常幹到11點多。1993年我曾經在自己的實驗記錄本的日期旁標註「這是我連續第21天在實驗室工作。」,以激勵自己。到第四年以後,我完全適應了實驗室的科研環境,再也不會感到枯燥,時間安排則完全服從實驗的需要。
  • 自己身體的那些事,探索神經元之旅
    神經細胞在身體中幾乎無處不在,讓我們先來看看身體最重要的神經細胞,也就是那些未在脊椎和大腦中的神經系統。這裡密集的神經叢被稱為中樞神經系統,也簡稱為C N S。它掌控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從呼吸到在智慧型手機上面滑滑手指。
  • 虛雲老和尚一入定就是半個月
    他父親怕他再有出家之念,就接連給他找了兩個老婆。可他與這兩個老婆同房不同床,堅持自己出家修行的初心不改。在十九歲時,虛雲老和尚再次避開家人,獨自跑進了寺廟。這次他在寺廟剃度成功,但他的父親還在四處找他,他就躲在寺廟後山的洞裡修行。後來,他父親離開了他出家寺廟所在的地方,他也走出山洞在寺廟任一小職。
  • 別再不停地學了,回顧一下已知知識,也能解決問題
    可越學越發現自己的無知,越沒有信心去做了,想要放棄這個機會。現在很多人也都是這樣,不停地學習學習再學習,甚至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學習。感覺只有不停地學習,才能解決更多的問題。但其實有一些問題,並不需要你重新學習,將自己已知的一些知識來遷移一下,同樣也能解決問題。
  • 不要讓自己的生活有規律無意義地循環
    一有時候就在想:我這麼年輕,是不是不應該在這種事業單位養老混日子,早九晚五,中午還可以睡大覺,食堂三菜一湯,有肉有水果,周末雙休,法定節假日,穩定安逸,每個月拿著微薄的固定工資。所謂在圍城裡的人想出去,在圍城外的人想進來,以前做銷售的時候,一天何止八小時,每天晚上八九點下班,連清明節都在做活動,但拿到獎金時,看著自己的比別人多,那個時候,知道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很有成就感。可是做了幾年後,發覺自己越來越疲憊,越來越排斥這樣的生活,覺得沒有自己的生活,沒有時間去培養興趣愛好。現在有時間了,卻依然還是停滯不前的自己,想做的事太多,沒一樣堅持下去,終究還是一條沒有夢想的鹹魚。
  • 生氣時,只有截斷「踢貓效應」,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人的耐心是有限度的,相處時更需要包容和理解,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矛盾,但是有的人情商低,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一言不合就容易咋咋呼呼,有時還會當場翻臉,像個火藥桶一樣一點就燃,非要和對方爭個高低不可。還有的人,生氣的時候卻表現得和和氣氣地,讓人感覺不到他的憤怒,可他內心裡的怒氣卻一直在壓抑著,直到面對最親近的人時,才會一口氣爆發出來。很多人都覺得這是欺軟怕硬的表現,在外唯唯諾諾,不敢發作,卻把最壞的情緒都給了家人,其實這就是典型的「踢貓效應」,就是指人會向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人發洩不滿的情緒。
  • 別再浪費時間,瞎努力了,記住:做到有效記憶,才能真正有收穫
    學習就是要記住我們要學的東西,只有先記住才能談所謂的掌握和熟練。所以,我們這一課主要說的就是關於記憶的這一話題。不管是什麼年齡段,什麼職業的人都需要具備良好的記憶能力,學英語也好,學數理化也好,結交各類朋友時他們的稱呼,工作內容的設計操作等等,都是有關記憶的,那如何有效記憶,這才是我們關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