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家喻戶曉,6旬大爺:你們都理解錯了

2020-12-03 美詩美文

要想詩史留名,其實作品也不用太多,有那麼一、兩首驚豔之作就可以了。唐代大詩人王之渙的存在,就證明了這一點。王之渙平生存世的作品不多,僅6首而已,但其經典作品《登鸛雀樓》和《涼州詞二首》令唐代多數文人望塵莫及。

本期小美要和大家說的,便是這首《登鸛雀樓》。這是一首曾被譽為五絕之首的千古名作,入選小學課本多年,算得上是家喻戶曉的作品,我們來看看全詩:

《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寫這首詩時,王之渙35歲。他早年及第,後被罷了官,過上了四處漫遊的生活,這首詩是他登上鸛雀樓時所寫。就這麼短短20個字,讓本來名氣不算大的鸛雀樓紅了1000多年,成為了很多文人墨客嚮往之地。

這首詩的特點就是寫得大氣磅礴的同時充滿了人生哲理。因為全詩無一生僻字,所以理解起來也就很簡單,小學生不看翻譯都能解釋,其大意如下:太陽依傍著山巒緩緩落下,黃河水滾滾而下,向著大海流去。

站在鸛雀樓上,要想看到千裡之外之景,那就請再往上登一層。

可就是這首咱們背了這麼多年的詩,卻有一位6旬退休老大爺表示:你們都理解錯了。這位老大爺名叫劉憶龍,是臨潼的一位退休老教師。老人家從事教育事業多年,對古典詩詞很是喜歡,時常以民間文化愛好者的身份發表一些文學作品。他曾指出李白《靜夜思》中的「床」是井邊的欄杆,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但是他對「白日依山盡」中「白日」二字的解釋,卻讓很多人懵圈了。

劉大爺認為,「白日依山盡」中的「白日」不是指傍晚時太陽,而是指朝陽。他這個說法,就讓很多人懵圈了。劉大爺認為,夕陽多數都是紅色的,咱們不是一直說夕陽紅,白日怎麼可能是夕陽。相對而言,朝陽的陽光更刺眼,才更符合「白日」的說法。但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我們小學課本上的解釋豈不是錯了。而且如果是朝陽,那「依山盡」又如何理解呢?所以,這5個字一下子變得不好理清頭緒了,感覺怎麼理解都有問題。

從「依山盡」這3個字來看,筆者認為王之渙寫的就是傍晚時的情形,這也是大多數從古至今多數人的理解,是沒有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大家對「白日」的理解不夠深。目前比較合理的解釋有兩種:

第一種,夕陽確實是紅色的,而王之渙之所以故意不用「紅日」,原因就在於當時看天空時有霧氣。霧氣遮住了陽光,讓紅色也泛白。這樣一來,就為下一句「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做了鋪墊。有霧氣,所以才需要登上更高樓,才能看得清楚。這種理解,是說得過去的。

第二種,「白日」是古詩詞中常用的意象,指的就是太陽,不是特指指夕陽,也不是特指朝陽。王之渙這5個字的意思就是:太陽傍著山巒緩緩落下,是根據「依山盡」推斷出這是夕陽,而不是根據「白日」二字。

這種用法,在古詩詞中是很常見的。比如曹植《贈徐幹詩》一詩,曾寫道「驚風飄白日,忽然歸西山」;阮籍《詠懷詩》中的「朝陽不再盛,白日忽西幽」;陶淵明《雜詩十二首》中的「 白日淪西阿,素月出東嶺」。在魏晉文化中,白日被賦予了特殊的審美意義,強調的是日麗中天、光芒閃耀的情形,所以這一說法十分普遍。到了唐詩中,這一意象被繼承下來了,所以很多唐詩也都用到了它,王之渙此詩也是如此。

以上兩種理解方式,小美認為都是有依據的,都是合理的。而劉大爺的說法,因為夕陽是紅色就認為白日不是寫夕陽,而是寫朝陽顯然說不過去。畢竟按物理學來說,朝陽其實也是紅色,哪怕程度不一樣。不過,品讀古詩詞是見仁見智的,劉大爺邊讀詩邊思考的態度,是值得我們點讚的。

相關焦點

  •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翻譯及賞析
    [唐].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題解】鸛雀樓舊址在永濟縣城西南舊蒲州城上。傳說古代有鸛雀棲其上,故名。樓有三層,前瞻中條山,下臨黃河水,是古時登覽勝地。唐人留詩者甚多,作者的這首五絕可稱為壓卷之作。
  • 白日依山盡的盡的意思及全詩翻譯
    盡的意思是消失,這句詩意為:太陽依傍著山巒沉落。出自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此詩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開筆就有縮萬裡於咫尺,使咫尺有萬裡之勢,後兩句寫意寫得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物情勢融化的天衣無縫。
  • 黃河入海流
    黃河入海口 資料圖片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公元723年,唐代詩人王之渙登上山西蒲州鸛雀樓,極目遠眺,浮想湧動,吟出了這千古名句。  然而,黃河入海流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情景,我一直沒有想像過。直到有一天,我來到了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的黃河入海口……  我出生在黃河岸邊的一座小城,在黃河灘頭度過了童年、少年和青年時光。尤其當年在鄭州黃河花園口下鄉八年期間,每天眺望長河落日,目送黃水奔湧入海,釀就了對黃河黏稠得化不開的情感。離開以後,我一生一世都在沿著黃河奔走,耳畔迴響的永遠是信天遊民歌那悽厲高亢的曲調:「天下黃河幾十幾道灣?
  • 任性黃河不專一,想怎走就怎走,東營入海口太短暫,形成才150年
    有句唐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大家都知道,但這入海流之處在哪裡呢?很多人可能就不知道了。9月自駕遊來到了山東北部的東營,這裡就是現在的黃河入海口處,但這個入海口並不是唐朝「入海流」的那處描寫之地。
  • 黃河之水天上來——唐詩描繪的黃河之景
    黃河之水天上來——唐詩描繪的黃河之景被稱為「母親河」的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歷來就有許多文人騷客面對黃河有感而發,那麼,都有哪些描寫黃河之景的唐詩呢?一起來看看吧。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開筆就有縮萬裡於咫尺,使咫尺有萬裡之勢;後兩句寫意,寫的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物、情勢溶化得天衣無縫,成為鸛雀樓上一首不朽的絕唱。《徵怨》筆法巧妙,境界闊大《徵怨》是唐代詩人柳中庸創作的一首邊塞詩。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裡黃河繞黑山。
  • 「白日依山盡」中的「太陽」為什麼是「白」的而不是「紅」的?
    然而關於這首詩,有一天,我的一個韓國朋友突然問我:為什麼是」白日依山盡「,而不是」紅日依山盡「了?太陽明明是「紅」的呀?怎麼會是」白「的呢?一時間,我愣住了,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只能故作高深的告訴她:這是中國古詩的意境問題,一句兩句說不清。其實,這個問題,很多中國人似乎都沒有認真地去思考過。因為我們心裡並沒有覺得這是個問題。在中國人眼中,太陽究竟是紅的還是白的,並不重要。
  • 黃河入海口,形成黃河沿岸唯一天下奇觀,遊客紛紛表示從未見過
    黃河的壯美,自不用多說,見過的人或是未曾見過的人都知道,黃河從源頭青海省的巴彥克拉山脈開始,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雖然是同一條河流,但是在不同的省份,她的風光卻又不一般。
  • 博物館探秘,黃河入海口有一座文化館,是了解黃河文化的好地方
    關於黃河、關於東營、關於這座城市的故事,人們都可以在黃河文化館中找到答案。黃河文化館,又名國家方志黃河分館,是東營市第一家「國字號」場館,也是東營乃至山東的文化新地標。文化館建築方正,形似中國傳統禮器——鼎的造型,正面上方鑲嵌著黃河兒女戰天鬥地、繁衍生息的巨幅浮雕。走進大門,目之所及便是一座后母戊鼎,原品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黃河文化館裡的為以1:1比例複製的珍藏品。
  • 黃河的源頭被專家找到,僅有碗口大小,為何不讓人們靠近?
    《登鸛雀樓》有言: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在中國境內,有兩條十分重要的河流,那就是長江和黃河。對於中華民族來說,黃河是如同母親河一般的存在,在黃河的滋養之下,華夏民族的文明得以順利建成,並實現持續的發展,而正是因為黃河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有著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關於黃河的保護也成為了我國政府重點關注的內容。通過有關專家的不斷努力,現如今,黃河的源頭也終於展現在了世人面前。
  • 福建7旬大爺「跳舞」停不下來 原因竟是吃多了……
    只要是白天清醒的狀態,不論躺著、站著張大爺的手臂和腿都在不住地抽動,像跳舞一樣家人起初以為是「中了邪」結果去醫院一查張大爺患上的竟是……本報特邀 黃鴻旗,福建省級機關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7旬大爺不受控制地手舞足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