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在中國幾乎沒有人不知道。隨著中文在國際上的逐漸流行,這首五言絕句也受到了一些愛好中文的外國友人的熱捧。它氣勢壯大,場景開闊,借觀景來喻理,語言淺顯易懂且高度概括,讀之如臨其景如臨其地,真不愧是五言絕句中的經典詩作。
然而關於這首詩,有一天,我的一個韓國朋友突然問我:為什麼是」白日依山盡「,而不是」紅日依山盡「了?太陽明明是「紅」的呀?怎麼會是」白「的呢?一時間,我愣住了,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只能故作高深的告訴她:這是中國古詩的意境問題,一句兩句說不清。
其實,這個問題,很多中國人似乎都沒有認真地去思考過。因為我們心裡並沒有覺得這是個問題。在中國人眼中,太陽究竟是紅的還是白的,並不重要。重要得是這首詩寫得好不好,讀起來夠不夠悅耳,能不能讓人有一種美的心理感受。
換言之,中國人作詩歷來講究可意會不可言傳!為了押韻,為了營造一種唯美的意境,很多詩詞裡的景色是虛的,並不是眼前真實所見之物,不能以字面意思來理解。那麼,這首《登鸛雀樓》中的」白日「也是虛景嗎?它到底是」紅「的還是」白「的呢?
那什麼是虛景呢?就是詩詞為了表達某種情緒,或者為了營造某種氛圍,作者會有意地選用一些並沒有在眼前真實存在的景物或物象。這些景物只是一種泛指。比如在中國古代很多的邊塞詩中,」玉門關「因為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而成為很多詩人吟誦的對象,可是詩人在應用它的時候,不一定就是真的在玉門關或就是指玉門關,而是將玉門關當成邊塞的泛稱。
再比如,在杜甫《恨別》「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雲白日眠」中:作者望雲思友,見月懷人,但實際上作者可能並沒有真的在看月亮和白雲;在李煜的《攤破浣溪沙》」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中,作者並沒有說主人公的丈夫真的在」雞塞「從軍,而只是一種邊塞的泛指。其他如形容女子容貌的」秋水,春山「等都不能以字面意思來理解。
聯繫到這首《登鸛雀樓》以及王之渙創作這首詩的背景,我們可以知道,這首詩寫的應該是實景,也就是說詩中所寫的景色是作者登高望遠時的真實所見,是一種實境描寫。那麼,根據詩句意思,作者此時看到的」太陽「應該是即將落山的夕陽。而夕陽一般都是」紅色「的,而且顏色絢爛壯麗。作者怎麼會用一個單調的」白「來形容如此美麗的夕陽呢?
關於」夕陽「 的美麗和絢爛,我們可以通過幾首詩句來暫做一觀,例如」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 「,」新月已生飛鳥外,落霞更在夕陽西「。在這些詩句中,夕陽的顏色都是紅的,而且美麗壯觀燦爛無比。
為什麼」王之渙「眼中的」夕陽「會是」白」的了?這要從「日」作為詞語開始出現在文學作品中講起。作為與地球息息相關的一個星體,太陽在我國古代的很多文學作品中屢屢被人們提到。在先秦以前,文學作品中的「太陽」還沒有顏色,簡稱為「日」。例如《詩經》中「日居月諸,照臨下土。瞻彼日月,悠悠我思其雨其雨,杲杲出日「等等,幾乎都以」日「來稱太陽,既不說」白日「,也不說」夕陽「。
那麼,」白日「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呢?大約是在《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開始出現的。例如「浮雲蔽白日,遊子不復返」。作為樂府古詩文人化的顯著標誌,《古詩十九首》深深影響了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詩歌審美風向 。其後,建安詩壇和魏晉南北朝的詩壇上,「白日」便開始大量出現了。
例如曹植的「驚風飄白日,忽然歸西山」,阮籍的「娛樂未終極,白日忽蹉跎「,陶淵明的「白日淪西阿,素月出東嶺」,鮑照的「遙遙徵駕遠,杳杳白日晚」,謝眺的「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左思的」皓天舒白日,靈景耀神州「等等。
在這些詩句中,」白日」全都是指夕陽,也就是落日。可是,在人們的視覺感受中,落日應該是暖色調的。至於是什麼暖色調的,因為地域的原因,可能有的地方會感覺是橙色的,有些地方會感覺是紅色的。但肯定不是白色的。
可是,為什麼漢末以後的文學作品中,本來沒有顏色的太陽忽然就有了顏色,還是白色的呢?一,這與人的感覺有關。《古詩十九首》中的詩句開始出現時,正是東漢末年。此時,各地的軍閥割據勢力連年紛爭不斷,處處民不聊生。很多人被迫離開家鄉,漂泊無依。於是一些文人便開始創作大量的文學作品,比如詩歌,來表達自己對動蕩社會的不滿和對人們悲慘生活的同情。
那麼,當人們奔波了一天,等到夕陽要落山的時候,日色是一天中最淡的時候,心情是一田中最勞累和最傷感的時候,那麼人們眼中看到的景物自然就也就帶上作者自己的心情:暗淡無光,悽悽慘慘。如此,「太陽」就變成了單調無光的白色,更加映襯著主人公當時的悲涼心境。作者之所以用「白日」不過是想營造一種感傷慘澹悽涼的氛圍。在這種情形下,還有什麼詞比「白」更能描述作者當時的心情呢?
二,在詩歌中,一些意像會在文人心中形成一種習慣被保留下來。也就是說,從《古詩十九首》後,只要提到落日,提到遊子,提到心情慘澹,提到漂泊異鄉,不管是紅色的太陽還是橙色的太陽,「落日」一律都成了」白色的太陽「。沒有為什麼,只是一種習慣,或者就是一種文人的喜好。從《古詩十九首》開始,到魏晉南北朝,再到唐朝,「白日」作為一個文學詞語被保留並繼承了下來。
三,唐詩中出現的「白日」是受漢魏風骨的影響。漢魏風骨歷來受到文人大家的高度讚賞和推崇。它的精神信仰,它的審美標準,它的文學風格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及其作品。而唐朝詩人尤其崇尚魏晉風骨中關於詩歌的審美標準,繼承了魏晉南北朝詩歌中的很多東西。其中就包括用」白日「來指落日。
總之,」白日依山盡「中的太陽究竟是白色的還是紅色的,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白日「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夕陽西沉,即將沒於高山;大江濤濤不絕,流淌不息;黃河就像一條白練一樣滾滾東逝。
在這樣的場景裡,作者登高望遠,思緒萬千。此時唯有一輪「白日」才合乎作者此時的心境,意境闊達而遼遠,蒼茫而壯美。這真是一副極美的畫卷!至此,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