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鸛雀樓》有言: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在中國境內,有兩條十分重要的河流,那就是長江和黃河。對於中華民族來說,黃河是如同母親河一般的存在,在黃河的滋養之下,華夏民族的文明得以順利建成,並實現持續的發展,而正是因為黃河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有著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關於黃河的保護也成為了我國政府重點關注的內容。
通過有關專家的不斷努力,現如今,黃河的源頭也終於展現在了世人面前。與黃河中下遊浩大的水勢相比,黃河的源頭僅有碗口大小,而在找到黃河的源頭之後,有關專家也表示人們不能輕易地靠近。那麼,黃河的源頭究竟坐落何處?為什麼人們不能夠輕易靠近黃河源頭呢?
在相關的歷史資料中記載,黃河在古代時期也被稱為中國河,相傳,早在堯舜時期,黃河就是我國境內的一條著名河流。而從黃河的歷史上也能夠看出,它的存在對於中華民族的發展而言,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古代社會中,受到一些技術方面的限制,因此,人們也並沒有找到黃河的真正源頭,而直到中原地區的人民與少數民族之間的聯繫大大增強之後,黃河的源頭才被人們發現。
在公元821年的時候,唐朝曾派遣使者出使吐蕃地區,而在那個時候,這位唐朝的使者也專門考察過黃河源頭。可以看出,在唐代時期,中原地區的人們開始對黃河源頭有了初步的認識。而這也從側面印證著黃河對於中原地區發展的重要意義。
由於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所以,在人們日常生活的過程中,黃河也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堅實的保障。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耕大國,而在古代社會農業發展的進程中,作為主要的耕作水源,黃河的存在也支撐著無數農民的日常生活。
在農業發展的進程中,歷朝歷代的統治者也意識到了黃河的重要性,而在對一條河流進行保護的時候,對其進行追根溯源也成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
隨著我國社會地理技術發展水平的逐漸提升,在元朝和清朝時期,中央皇朝統治者也曾多次派訪使者,來到黃河上遊地區,對黃河的源頭進行探查。通過這些使者的不斷努力,直至清朝時期,人們才確定了阿勒斯坦郭勒河就是黃河的真正源頭。
在新中國成立之後,為了能夠徹底地治理黃河,並造福黃河沿岸的百姓,我國政府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而在1978年時,當國家有關部門對黃河源頭進行再次調查時,也再次確定古代的阿勒斯坦郭勒河,也就是如今的卡日曲,就是黃河的真正源頭。
據悉,卡日曲是藏語中「紅銅色的河」的意思,而卡日曲的位置就在巴顏喀拉山下。與黃河中下遊地區的水勢不同的是,卡日曲地區的黃河源頭不過僅有碗口大小。在很多人看到黃河源頭的時候,也很難相信這裡能夠發源出中國境內大大小小的眾多支流。
在黃河源頭被找到的消息被傳出之後,也有許多人慕名前來,想要一睹黃河源頭的真正風採。然而,在後來的日子裡,我國有關部門卻明令禁止人們對黃河源頭進行參觀。那麼,為什麼我國政府會做出這樣的決定呢?
原來,在對黃河源頭附近的土地進行了解之後就可以發現,卡日曲是一個十分神聖的地方,由於它的位置比較特殊,因此,我國有關部門也並沒有對當地進行充分的了解。在這種情況下,貿然讓遊客前往卡日曲也是一種十分危險的事情。如果過多的遊客來到黃河源頭進行參觀的話,那麼,其附近的土地環境也會遭遇一定程度上的破壞。
從政府的這種決定當中就能感受到,黃河對於整個中國社會的發展來說,也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如果說我們因為一時的好奇而對黃河源頭進行破壞的話,也會導致我國的發展陷入僵局。
結語
通過對黃河源頭及各地的地理環境進行了解就可以發現,雖然真正的黃河源頭與人們所想像的有著較大的差別,但我們也應該以最大的努力,去對黃河的源頭進行保護。
相信在未來的日子裡,國人也將意識到黃河保護的意義,而在全中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之下,黃河周邊的生態環境也將得到有效的改善。
參考資料:《哪裡是黃河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