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她發源於有著「世界屋脊」和「亞洲水塔」之稱的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約古宗列盆地(約東西長40公裡、南北寬約60公裡的橢圓形盆地),自西向東呈一個巨大的「幾」字形流經我國的9個省區(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最終匯入我國最大的內海——渤海。
從河流的長度和流域面積來看,黃河總長約為5464公裡,是我國第二長、世界第五長的河流,排在尼羅河、亞馬遜河、長江、密西西比河之後,流域面積約為75.2萬平方公裡。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的密西西比河流程(或者說源頭)一直存在爭議,如果按照發源於美國北部的艾塔斯卡湖的上密西西比河為河源,密西西比河全長只有3767公裡,比黃河整整短1697公裡,流域面積約為298.11萬平方公裡,僅按這個長度來算,密西西比河甚至排不到世界十長河流河流的行列;而如果按發源於美國西部落基山脈的密蘇裡河支流紅石溪為河源的話,密西西比河全長就達到了6021公裡,比黃河長557公裡,流域面積達322萬平方公裡,佔了美國國土面積的42%以上,排名世界第四大河流。
作為我國北方的一條大河,黃河流經的黃土高原土質非常疏鬆,由於秦漢以後由於大興土木和開墾拓荒,導致大量植被遭到破壞,使得植被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降低,在水流的衝刷作用下大量泥沙被帶入黃河幹流。而黃河下遊所流經的華北平原(也稱為「黃淮海平原」)地勢相對低平,水流流速降低(這與晉陝大峽谷處的壺口瀑布一帶滔天河水完全是天壤之別),被流水帶入黃河的大量泥沙便在黃河下遊河道沉積,這也是黃河開封至濟南段「地上懸河」尤為嚴重的罪魁禍首,也是黃河下遊支流甚少、流域面積狹小的主要原因之一。
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根據近代相關資料分析,平均每立方米的黃河水泥沙含量高達35公斤,由此可以推算出歷史上黃河年輸沙量在16億噸(相當於堆成1米見方的土堤繞地球27圈)以上,這些泥沙有75%被帶入渤海,其餘25%則在下遊河道沉積,形成衝積平原。
由於黃河下遊河床淤塞嚴重,因此在三門峽樞紐工程和小浪底樞紐工程沒有投入運行之前,黃河也是世界上最難治理的河流,歷史上人們面對黃河水患都是一籌莫展,只能眼看著泥沙不斷在下遊淤塞,使黃河下遊形成高於地面的懸河。
上文中講到,黃河水之所以呈黃色,主要是她所流經的黃土高原水土流失而引起的,因此人們總是習慣用「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來形容黃河水渾濁的情況。但黃河並不是一整條河流都是渾濁的,而實際上黃河上遊特別是蘭州以上河段河水經過劉家峽水庫和李家峽水庫的攔截以及上遊山區植被的恢復,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加強,河水反而很清,因此有「天下黃河貴德清」的說法。
宋代理學家朱熹在《觀書有感》中寫道:「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黃河不僅上遊河道水質較清,其源頭水質也特別的好。
據科學家考察發現,星宿海上源有三個,分別是位於我國青海省中部偏南的扎曲、約古宗列曲、卡日曲(約古宗列在星宿海之上與卡日曲會合後形成的瑪曲就是黃河源頭最初的河道),但關於黃河的正源在1978年年中以前一直存在爭議。按照1952年國家科考隊的數據,約古宗列曲為黃河的正源。而26年後的1978年夏天,國家組織河源考察隊實地考察後發現,卡日曲在長度、流域面積、水量三個方面的數值均比約古宗列曲明顯要大,長了約30公裡,流域面積多700平方公裡,水量也大2倍有餘,全長362.63公裡,流域面積為3126平方公裡,流量為每秒6.3立方米。
作為黃河的正源,卡日曲由五個碗口粗的泉眼匯聚而成,其補給類型主要屬於高山冰雪融水補給,即便是到了夏季也不乾涸。
黃河源頭水質非常清澈,這主要是高山上的冰雪融化之後,經過土壤和巖層的過濾,水質變得非常清澈,而且這一區域位於青藏高寒區,地質環境和氣候環境複雜,人類活動相對較少,水體基本沒有受到汙染,可以用「跳進黃河也能洗清」來形容。
黃河源頭位於我國生態系統最為敏感的三江源地區內,雖然她只有5個碗口粗的泉眼組成,但由於該區域地處青藏高原高寒地區,地質環境和生態環境比較脆弱,因此為了保護母親河黃河源不受汙染,同時也考慮到遊客生命和財產安全,我國明令禁止未經批准任何人不得進入黃河源保護區內,即便是專家團隊進入也需要相關的「放行條」。
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暖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我國的一些地方的降雨量也出現一定的波動,特別是厄爾尼諾年份南澇北旱程度加重,黃河流域降雨量年際變化幅度擴大,加之沿黃地區生產生活用水加劇,水資源愈發緊張,節約用水、保護環境已迫在眉睫。只有切實保護好自然環境,綠水青山才能變成金山銀山,母親河黃河才能「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為沿岸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水資源。
原創內容,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