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你家有沒有「同款」爸媽?
你家是不是塞滿了捨不得丟,卻又用不著的東西?
今天我們在一起聊天,一個同事吐槽自己父母,她覺得沒用的東西,她父母都捨不得扔,家裡塞滿東西,很壓抑又很無奈,結果引起我們大家的共鳴,都表示,家裡都有「同款」的爸媽,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最終得出的結論是:我們這一代,並沒有真正經歷過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對於父輩的這個習慣,無法忍受卻只能尊重。
聊完天,我開始反思,對於外在的物質的東西,我們知道要隨時整理清除,可是,自己的內心,我們有沒有想過要及時「清理打掃」呢?
當你對自己的工作、領導、同事,家人、朋友,周遭所有的一切,充滿抱怨、憤恨、無奈、委屈的時候,有沒有想過自己的初心,想想情緒的由來,想到工作帶給我們的保障,想到家人對自己的付出,想到朋友曾經的情份,想想構成當下生活的種種因素,從縱向考慮自己的成長,從橫向對比別人與自己生活的差異?
如果對於現狀真的忍無可忍,那麼,你還擁有除了應對當下生活的其他能力嗎?如果有,那就勇敢去追求;如果沒有,那就只有先忍耐,先強大,等你強大到足夠可以放棄當下,可以擁有比現在更好更高的生活,你就擁有了選擇的權利。
我們也要像清理房間一樣,定時清理自己的「心房」,通過思考、選擇,認清哪些是無用的「垃圾」,哪些是有用的「精品」,再狠狠心,把無助、失落、抱怨、憤怒,像扔「垃圾」一樣,清除扔棄。
這樣,我們的內心就會變得暢快、通透,就會又有空間,裝進學習、奮鬥、快樂、充實、幸福了。
二 認清本質 回歸初心
生活中的有些東西,從我們生下來開始,就那樣存在著,似乎它本該如此,於是習以為常,司空見慣,隨著財富的增加,我們往往會追求其品質、材質、品牌、舒適度、外觀等等,卻從來沒有思考過,它為什麼是這樣的,他的本質是什麼?
比如杯子,不管是玻璃杯、陶瓷杯、塑料杯,圓的方的奇形怪狀,他最本質的功能,是他中間是空的,所以才能盛水,它才是一個杯子,它的本質就是中間的中空;
又比如房子,我們買房子時,一定會考慮地段、價位、小區環境、戶型設計等等,但是拋開這一切外在的因素,從本質上說,房子就是用一堆鋼筋水泥磚塊,圍出來的空間,只有有空,才能遮風擋雨,它才是一間房子。
由這些物件,聯想到人,從本質上說,人是一堆細胞的結合,是由骨骼支撐,由血和肉以及皮膚包裹起來的肉體,但是人與人的不同,就是因為,這在個由骨骼血肉組成的空間內,存在著各不相同的意識、觀念、思想、情感,所以才形成了各色各樣的人。
三 一個人的生命,是從「無」到「有」再到「無」的過程。
一個嬰兒剛生下來,什麼都不懂,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他漸漸長大,開始擁有各種能力,可以行走、說話、生活自理、學習、工作、賺錢,慢慢從「無產階級」,到擁有自己的意識、情感、觀念,擁有可以自由支配的財富、房子、車子,擁有自己的家庭,從一開始的「無」,到擁有很多。
當有一天,你不堪重負,你發現你的身體,已經承載了太多東西,責任、壓力、勞累、拼搏、奮鬥、努力;物質、欲望、理想、幸福;高興、難過、鬱悶、糾結、渴求等等,這時候,你必須要學會清空。
人的內心,也像一個房間,如果你只知道把東西放進去,終有一天,房間會被塞滿,會變得雜亂無章,會讓人窒息。
我們要學會認清內心真正的需求與欲望,學會整理自己心裡的「房間」,看到自己真正的熱愛與別人的期望,看清理想與現實的距離,理清思緒,親自「動手」,把該清理的,及時清除;把需要堅持的,「分門別類」,放在它應該在的位置。
當心房變得乾淨整潔,條理清晰,你的目標會變的清晰,你的生活會變得充實,你會更堅定,更踏實地向著目標前進。
多而亂,不一定有用,少而精,才是真正的富有。
四 生活不止只是享受,還要有所追求
如果我們的生活,只有享受,吃喝、享樂、名牌衣服、昂貴飾品等等物質的追求,而沒有了有趣的靈魂、純真的品質,那這個人就僅僅只是「人」而已,沒有「心」,就象一堆鋼筋水泥,只是構建房子的原材料,而不是房子一樣。
我們的內心,要有空間,能裝進有趣奇妙的東西,裝進愛與恨,裝進追求與理想,裝進快樂與煩惱,裝進幸福與奮鬥……那才是一個完整的、豐滿的人。
空是一個奇妙的字,有空,才有力量,才能容納,才能壯大,一味塞入而不作篩選、流動,最終只會堆砌堵塞,要有舍有得,流動保存,生生不息,才是正道。
當我們真正明白「無」與「有」、「空」與「實」的道理,人這一生,才算活得有意義、有滋味、有收穫、看透了吧。
讓我們的「心房」,時刻保持「空」與「淨」,讓我們活得更通透更快樂吧。
大家好,我是拂塵記,寫日常感悟,聊親子日常,拂生活塵埃,感人間之愛。
品讀道德經,雲端共說道!私聊加圈,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