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文殊院
文殊菩薩,佛教中智慧第一。他的坐騎青獅,代表智慧威猛。他手拿利劍,表示智慧銳利。文殊菩薩的道場在山西五臺山,很多寺廟正殿都是文殊菩薩。莘莘學子、正在求學的成年人,往往希望通過跪拜文殊菩薩,獲得無上的智慧。我在五臺山,還專門參拜了千手千眼文殊菩薩,祈盼讓自己稍稍不那麼愚笨。他是佛主的左脅侍,專司佛的智慧。據說他在眾多菩薩中講經辯才排名第一。如果看過印度有關講經辯佛的歷史,就知道辯才對於出家人的重要。五臺山距離成都挺遙遠。不同於五臺山文殊道場,通常寺廟,都有文殊殿。成都有座專門的文殊院,顯然有自己的原因。到文殊院看什麼?我沒想出來。不管了,菩薩的事兒,咱凡夫俗子弄不清楚,去看看吧,多一點見識也好。到了成都,文殊院是必去地點。

文殊院不難找。一座飛簷翹角,四柱三門文殊牌坊,早就招呼我了。門左邊,一組南絲綢之路起點的雕塑,頗有威勢。進了牌坊,便是文殊院的地盤了。走到山門口,想看到笑佛笑容可掬。「大肚能容、慈顏常笑」的對聯下方各有一「心靈家園」、「歡迎回家」的宣傳牌,有點怪怪的。不說是說,說了就不靈了。拈花的微笑呢?彌勒佛背後的護法韋陀,一如既往地英姿勃勃。因為文殊院不讓拍照,全憑記憶了。
四大金剛殿,加持著風調雨,乞求著國泰民安。與別家寺廟不同的是,這裡有哼哈二將。更不同的是,哼哈二將不是放在門廂,而是和四大金剛共居一室。這便有點意思了。庭院裡,大香爐青煙嫋嫋。說如今的人缺少信仰,有點閉門造車。到廟宇道觀看看,哪一處少了善男信女的朝拜?介於大雄寶殿和山門之間有一座三大士殿,其他廟觀未曾見過。三大士殿供奉觀音、文殊、普賢三大士。青獅白象與觀世音的蓮花寶座一起,構成了成佛前的一個階段。為什麼沒有地藏?「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傳說地藏菩薩曾經發誓。所以,地藏殿通常幽暗的地獄模樣,放了亡人的長生牌位。既是亡人,何來長生?不過是慰藉活人的說法。與什麼天堂、極樂世界一樣罷了。
大雄寶殿,歇山式建築。上面懸掛了很多頗有分量的牌匾。我最喜右側「道德高風」四字。佛主,什麼樣的形容都不過分,唯有「道德高風」,他處未見。文殊院最有名的寶貝,是1720康熙御賜的「空林」兩個字。據說康熙時,文殊院由慈篤禪師辛苦化緣籌建。老和尚德行高潔,聲名遠揚,康熙皇帝得知很欽慕,三次書詔請慈篤禪師進京,都被老和尚婉言謝絕。康熙手書了「空林」絹本橫幅,派專使送達文殊院。這是文殊院又名「空林堂」的來歷。
「空林」二字,掛在說法堂正中牆壁。這裡相傳是文殊院前身古信相寺的遺址。說法堂中間有磚砌的戒壇,供奉藥師佛。我曾經遊玩過兩個給僧人受戒的戒臺,無不給人特別的感受。那種感受不太說得清楚。由於文殊院不讓進去近距離觀賞,只能在大門外張望。我沒有找到與眾不同的感覺。「空林」作為文殊院最重要的寶貝之一,在千佛塔邊的碑廊,有拓本供人欣賞。說法堂的「空林」,端正方正,與康熙其他題字一樣,沒有恭王府「福」字靈動。
因為文殊院是現在成都市和四川省佛教協會所在地,我不免看到一些與「空」不相關聯的東西。譬如,我看到一塊「廉政文化進寺廟示範點」的金字招牌。或許有這塊金字招牌,增加了寺廟某方面的號召力。但是,對於一個全國聞名的寺廟來說,我以為功德最重要。形式大於內容的東西,可能是被需要而不是真的需要。就像進門處的「心靈家園,歡迎回家」一樣。遊玩的人,難道都是居士和比丘嗎?否則回家之說從何而起?
打開字典,「空林」的含義是指空無一人的樹林。康熙敕賜「空林」,派使者千裡迢迢送到成都,有感於慈篤禪師的品行。被高高裱起的兩個御字,放在說法堂,視為傳家寶了。確實,御賜的字本不多見,康熙如此褒獎的字,更少。這個「空」,出家人的四大皆空吧。身居鬧市,心如止水算空還是躲進深山無人處才算空?曾經沒有出家的陶淵明給出過答案:「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一個詩人能如此,全國著名的大寺廟,我以為更是如此。
想起《紅樓夢》中妙玉的判詞:「欲潔何曾潔?雲空未必空。」其實,空與不空,是相對而言的。我看過星雲大師說空的一篇文章。他用杯子舉例,杯子只有空了,才能裝滿。空,是為了不空。果然大師的解讀,深受教益。
我轉到千佛塔前,很多人順時針轉著。我更多關注拓本「空林」。近距離觀看,雖不是正本,依然能看出字的風骨。我不能免俗,何能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