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以辯證法的角度,認知事物的不同面,才能不為外物所動。
《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叫做:禍之,福之所依;福之,禍之所伏。
這句話就是「福禍相依」的一個觀點,《道德經》中使用論辯證法的方式,論述了善惡交替轉換的一個道理。
任何事情都存在著表面主觀的認知和實際客觀的存在,而大多數人看事物的時候,總會被表面的一些問題所影響的情緒。
比如說當一個不太好的事情發生時,很多人產生的情緒是痛苦,沮喪,失落等等負面情緒,但是卻不知道任何一個事物都會有另外一面的影響。那一些看似不太好的事情,反而會延伸出一個向上的力量。
《塞翁失馬》的故事,就是對於這一個道理最好的印證。
塞翁丟失了一匹馬,很多人安慰他的時候,他說不一定是壞事。後來他的馬引來一群一群馬,很多人來恭喜他,他又說不一定是好事。後來他的兒子騎馬的時候摔斷了腿,別人又來安慰他的時候,他又說不一定是壞事,後來他的兒子因為落下了殘疾,而免於戰亂之禍。
這就是一個福禍相依最好的印證,而我們可以通過事物的不同層面,去分析事物對於我們的影響,當遇見一些不太好的事情時,也不需要太過於的悲觀,應該用另一種角度去看。
《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國學智慧,叫做:天之機緘不測,抑而伸,伸而抑,皆是播弄英雄顛倒豪傑處。君子只是逆來順受,居安思危,天亦無所用其伎倆矣。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上天的奧秘是變化莫測的,有的時候會讓人先陷入困境,然後再轉入順境,但是有的時候,又會讓人先置身於榮華之後,再陷入一種種窘境。無論身處何時何地,這其實都是上天有意捉弄那些自命不凡的英雄豪傑,所以說當一個有才能的君子面對著逆境和挫折的時候,不但能夠處置坦然,還要能夠把逆境當作墊腳石,而且在平安的時候也不忘記危難,這樣一來,連上天都無法對他施展伎倆了。
所以我們人生要有一種平常心,無論是因為面對順境還是逆境的時候,都有一種坦然若之,順應自然的去接受。
當遇到逆境的時候,我們不要太過於悲觀的去看,要知道逆境也會藏著一個好的影響,正所謂有這麼一句話:任何事情到最後都一定是好事,如果不是好事的話,說明還沒有到最後。
我們就以這一句話為自我的一個力量,即便遇見那些不太好的事情,也要充滿一種希望之心。
孟子說: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所以說無論逆境還是順境,對於我們來說都是一種考驗。
逆境的時候,考驗的就是我們不向命運低頭的勇氣,順境的時候,考驗的就是我們能否秉持初心,能否堅定自我的意志,不會因為稍微擁有一些成就便飄飄然。
當人生在順境的時候也要不驕不躁,因為事情都是不斷變換莫測的。如果太過於驕傲,則會在人生的下一個階段走下坡路,所以說坦然對待,就是最好的智慧。
所以要保持一個坦然的本性,要以平常心看待自己人生的所有處境。
身處窘境,不卑不亢,身處順境,也不會太過於高傲,這才是人生最好的狀態。這樣的人生不會被命運所操控,不會因為外物的得失,而出現痛苦和變化。
本文由國學書舍原創,看了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麼不一樣的感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