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以辯證法的角度,認知事物不同面,才能不為外物所動

2021-01-12 國學書舍

《道德經》:以辯證法的角度,認知事物的不同面,才能不為外物所動。

《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叫做:禍之,福之所依;福之,禍之所伏。

這句話就是「福禍相依」的一個觀點,《道德經》中使用論辯證法的方式,論述了善惡交替轉換的一個道理。

任何事情都存在著表面主觀的認知和實際客觀的存在,而大多數人看事物的時候,總會被表面的一些問題所影響的情緒。

比如說當一個不太好的事情發生時,很多人產生的情緒是痛苦,沮喪,失落等等負面情緒,但是卻不知道任何一個事物都會有另外一面的影響。那一些看似不太好的事情,反而會延伸出一個向上的力量。

《塞翁失馬》的故事,就是對於這一個道理最好的印證。

塞翁丟失了一匹馬,很多人安慰他的時候,他說不一定是壞事。後來他的馬引來一群一群馬,很多人來恭喜他,他又說不一定是好事。後來他的兒子騎馬的時候摔斷了腿,別人又來安慰他的時候,他又說不一定是壞事,後來他的兒子因為落下了殘疾,而免於戰亂之禍。

這就是一個福禍相依最好的印證,而我們可以通過事物的不同層面,去分析事物對於我們的影響,當遇見一些不太好的事情時,也不需要太過於的悲觀,應該用另一種角度去看。

《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國學智慧,叫做:天之機緘不測,抑而伸,伸而抑,皆是播弄英雄顛倒豪傑處。君子只是逆來順受,居安思危,天亦無所用其伎倆矣。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上天的奧秘是變化莫測的,有的時候會讓人先陷入困境,然後再轉入順境,但是有的時候,又會讓人先置身於榮華之後,再陷入一種種窘境。無論身處何時何地,這其實都是上天有意捉弄那些自命不凡的英雄豪傑,所以說當一個有才能的君子面對著逆境和挫折的時候,不但能夠處置坦然,還要能夠把逆境當作墊腳石,而且在平安的時候也不忘記危難,這樣一來,連上天都無法對他施展伎倆了。

所以我們人生要有一種平常心,無論是因為面對順境還是逆境的時候,都有一種坦然若之,順應自然的去接受。

當遇到逆境的時候,我們不要太過於悲觀的去看,要知道逆境也會藏著一個好的影響,正所謂有這麼一句話:任何事情到最後都一定是好事,如果不是好事的話,說明還沒有到最後。

我們就以這一句話為自我的一個力量,即便遇見那些不太好的事情,也要充滿一種希望之心。

孟子說: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所以說無論逆境還是順境,對於我們來說都是一種考驗。

逆境的時候,考驗的就是我們不向命運低頭的勇氣,順境的時候,考驗的就是我們能否秉持初心,能否堅定自我的意志,不會因為稍微擁有一些成就便飄飄然。

當人生在順境的時候也要不驕不躁,因為事情都是不斷變換莫測的。如果太過於驕傲,則會在人生的下一個階段走下坡路,所以說坦然對待,就是最好的智慧。

所以要保持一個坦然的本性,要以平常心看待自己人生的所有處境。

身處窘境,不卑不亢,身處順境,也不會太過於高傲,這才是人生最好的狀態。這樣的人生不會被命運所操控,不會因為外物的得失,而出現痛苦和變化。

本文由國學書舍原創,看了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麼不一樣的感悟呢?

相關焦點

  • 從《道德經》中看老子的宇宙觀、本體論和辯證法
    本體論研究的課題是世界的本原為何物,這是人類迄今為止所要探討的最本質和最深刻的問題。老子認為「道」是天地萬物的本原,是天地萬物的本質和基質,這就是老子的本體論,即物質本體論。 從這個意義上說,老子是中國哲學史上最早接觸到本體論問題的哲學家,也是具有唯物主義傾向的哲學家。從辯證法的角度上看,老子具有非常豐富的辯證法思想。
  • 外譯名著榜《道德經》居第二
    外譯名著榜《道德經》居第二 2014-08-19 14:22:11 環球時報大字 作為道家思想的開創者,老子憑藉《道德經》為國人所熟知,其在《道德經》中所闡發的思想一直影響著中國的傳統文化。
  • 「自相矛盾」有兩種,分清楚才能理解辯證法
    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會看到不同的事物。拿盲人摸象的故事來說,有人摸到象腿,認為大象長得像柱子;有人摸到耳朵,認為大象長得像扇子。這些都反映了不同角度的認識,會得到不同的結論。在學哲學時,要理解辯證法,也會遇到這個問題。
  • 《道德經》:有物混成——客觀實在的「物」與主觀成相的「狀」
    作為自然的本原,道體極其微細、不可細分,因此「其小無內」,沒有什麼比道體再小的了;而與此同時,道體彌散在宇宙時空之中,「周流六虛」(東西南北上下六方為六虛,增加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則為佛家所言的「十方」),因此,「其大無外」,包覆者宇宙中的一切。那麼,自然(或道體)從何而來,到何處去?自然昔於何時來,將於何時去?
  • 《道德經》中的「大音希聲」,是什麼含義?需要從四個方面解讀
    這裡道家思想,以老子和莊子為例,雖然有消極的成分,但也不是說他們完全不關心時事, 而是從另一個角度,闡述自己的觀點。在以民為本,順應民意方面,二者是有相通性的。管子在《管子》中提出: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視也,耳之所不能聽也,所以修心而正形也。這就把二者的關係說清楚了。只有那些和自然相融合的聲音,才是完美的音樂。因此欣賞音樂需要和修心養性一樣,用心體悟和感受。在大自然中,才能感受真正的音樂之美。這和道家提倡的「道法自然」是相吻合的。
  • 《道德經》與《易經》的關係破譯
    《道德經》認為「道」是世界的本原,道又分為「無」和「有」,前者是世界的開端,後者是萬物之根本。可見,「無」和「乾陽元氣」、「有」和「坤陰元氣」是相對應的,「乾道變化」是無形的,「坤厚載物」是有形的。 乾卦說「潛龍,勿用」,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和「有」的運動又是可以認識的,正如《易》所說的「見龍在田」,規律(龍)顯露於事物(田)。
  • 黑格爾哲學與老子道德經
    老---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黑---它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邏輯階段,絕對精神作為純粹抽象的邏輯概念,超時空、超自然、超社會地自我發展著。第二階段是自然階段,絕對精神轉化為自然界,表現為感性事物的形成。第三階段是精神階段,絕對精神又否定自然界,先後表現為主觀精神(個人意識)、客觀精神(法、道德、倫理等社會意識)和絕對精神,又返回到自身。
  • 《道德經》:自是者不彰,何解?
    「自是者不彰」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二十四章。《道德經》第二十四章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從這樣一件事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出來:我們做事要符合大道,這樣才能水到渠成;相反,違反大道做事,最終註定失敗。大跨步地走路,是走不到的。我們大跨步地走路,說明心裡很急躁,想早點到達目標。可是正是帶著這種焦急煩躁和急於求成的情緒去做事,反而會離目標越來越遠。因為身體容易疲憊,思路比較急促混亂而導致錯過最優的方法,這樣就不容易達到目標。
  • 《道德經》裡所講的道究竟是什麼
    《道德經》在我國流傳了幾千年,歷史以來對它的研究從來都是趨之若鶩。除了平頭百姓,那些真正想要修道得道的人,更是將整副身心投入進去,想要最終得到一個結果--得道升仙。歷史上關於得道的人記述的也不算少。今天,讓雲來和大家分享一下《道德經》裡所講的「道」究竟是什麼。
  • 《道德經》道可道,孔子怎樣去觀察人和事?
    可以解釋言說之道為,是人類在認知過程中的存在物,不是常道(天道);名是可以求得的,卻不是常名(道常無,名樸)。「道可道,非常道。」前一個「道」同於後一個「道」,「道」特指天道。中間的「道」,是名詞用作形容詞,為「可以表述的,可以在其中行走的」一表述,一行走,就有時間空間,「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 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反映論
    物質世界能否被主觀意識所認知,這個問題歷來都有爭議,過去的哲學無力釐清這個問題,是因為他們並沒有認識到「認識的本質」。辯證法唯物論認為:認識是人腦反映客觀事物的特性與聯繫、並揭露事物對人的意義與作用的思維活動。這種觀點既不同於不可知論,又不同於直率的實在論。
  • 老子《道德經》中的自然界五大規律
    本文總結了《道德經》中關於自然界的五大規律,把人生和社會的規律放在以後的文章裡寫。二,「物壯則老」自然界事物發展的過程都是從開始逐漸到興盛,到達興盛的頂點後開始衰落,最後滅亡。就是說,事物發展壯大到頂點後,就會開始衰老。這就是「物壯則老」。
  • 《道德經》: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老子《道德經》第50章原文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 《道德經》中蘊涵天地至理的一句話,悟透了生命得以升華
    《道德經》四十章原文:「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大意:循環往復的變化,是道的運動規律,微妙、柔弱是道發揮作用的關鍵。天下的萬物產生於看得見的有形質,有形質又產生於「道」的無中。
  • 《道德經》中老子說的不爭是什麼意思,原來它可以化解戰爭
    用抽象思維將戰爭二字分開,就是戰和爭,其性質是予和取,戰的性質是予,就是把自己的東西強加給對方;爭的性質是取,是將對方的東西強行索取佔為己有。戰是爭的手段,爭是戰的目的。兩種或多種同性質事物或索取或給予,必然導致相鄰事物的反作用力,所以爭才是不和平的最魁禍首。
  • 《道德經》第5講:專心致志,內藏睿智,自知自勝
    上回我們給大家說了老子的辯證法,什麼「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什麼「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還給各位舉了不少的例子,像什麼「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之類,畢竟辯證法這東西玄乎又難懂,要是覺得我說的還不夠通透,那我再來舉最後一個例子。
  • 道德經第40章深度概括
    「道德經」第四十章原文: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一章是整個「道德經」的中心章節,同時也是對「道德經」核心思想的深度闡述。在本章中,「老子」提出了自己的宇宙觀—「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 《道德經》前言
    後來,老子料知將要幹戈四起,於是辭去朝官,騎了頭青牛,西出函谷關,去崑崙山隱德修行,在經過函谷關時,關令尹喜知道他將隱去,請老師著書,於是老子寫下了五千字,這就是他唯一的著作《道德經》。道德經是當今世界除聖經外,全世界發行數量最多的一本書,也是被翻譯語言種類最多的中國書籍。
  • 《道德經》40章:學習周易的奧秘在哪裡
    《道德經》是老子對《周易》思想的闡釋,從這個角度講,本章雖然字數少,卻佔據著很重要的位置,因為按順序講,它處在《周易》六十四卦的腰眼上。本章對應《周易》遁卦,是第33卦,屬於中間位置,老子寫到這裡,便借遁卦對周易理論的核心規則做了深入講解,告訴我們,學習《周易》的奧秘在哪裡!文 | 楊吉德話說《道德經》40章返也者,道之動。
  • 老子《道德經》的「大象」像什麼?
    如果我們用現代漢語的意思去解讀老子的《道德經》會怎樣?會讓人感覺老子思想深奧難懂,不但無法體悟老子的思想內涵,甚至會讓人產生困惑。老子的「道」,一旦用現代字詞含義去理解的話,那麼很快就會偏離道義。所以,我們必須回歸自然,回到禮崩樂壞之前的環境中去體會老子的「道」,才能找到對我們有用的「道」,否則,我們從老子對大道的抽象描述中難以明白「大象」為何物,更不會找到大道在哪了。那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五章的內容吧。執大象,天下往老子的「大象」是怎樣的存在?王弼注釋:「大象,天象之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