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如果沒有般若智慧,把假的當作真的,受苦的就是自己

2021-01-19 歷史國學教堂

疑心是人最大的毛病。貪、瞋、痴、慢、疑、邪見是六個根本煩惱,把這六個根本煩惱化掉,就能夠成道正果。

《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段描寫:曹操刺殺董卓敗露後,與陳宮一起逃至呂伯奢家。曹呂兩家是世交。呂伯奢一見曹操到來,本想殺一頭豬款待他,可是曹操因聽到磨刀之聲,又聽說要「縛而殺之」,便大起疑心,以為要殺自己,於是不問青紅皂白,拔劍誤殺無辜。

這是一出由猜疑心理導致的悲劇。猜疑是人性的弱點之一,一個人旦掉進猜疑的陷阱,必定處處神經過敏,事事捕風捉影,對他人失去信任,對自己也同樣心生疑竇,進而損害正常的人際關係,影響個人的身心健康。

變法之時,商鞅為了消除民眾對官府的懷疑和不信任,立木為信,下了一道命令:誰能把木頭從東門搬到西門,就賞他一千兩黃金。民眾聽了,心中都在懷疑。

最終,有一個人站了出來,把東門的木頭搬到了西門,官府果然給了他一千兩黃金!在此之後,民眾再也不懷疑官府說的話了,商鞅變法推行的政策因此得以順利施行,秦朝很快就成為了一個強國。

在印度有一個新樂山,傳說這個新樂山是羅剎鬼居住的地方,羅剎鬼專喝人血。所以聽到新樂山,大家都心生恐懼。

有一年,有一個戲班子為了謀生,決定遷到鄰縣去演戲,路上要經過新樂山。大家因為恐慌,從下午就開始倉倉皇皇地趕路,天黑時,一看還在新樂山上,心中都十分害怕,怎麼辦呢?

一般人認為鬼是怕火的,他們便到山上撿了一些乾柴、幹樹枝起火,圍成一圈烤火休息。到了晚上,天氣有些冷,戲班子裡面有一位團員,由於感冒,加上趕路,身體十分虛弱,覺得冷得受不了,便去找衣服穿。

由於晚上天黑看不清楚,他隨便找了件衣服披到身上,那恰好是扮演羅剎鬼的戲服,他自己不知道,還將帽子戴到頭上,準備回去跟著大家一起烤火休息。過了一段時間,戲班子的老闆醒了過來,一看那個團員的打扮,不禁大吼道:「羅剎鬼來了,趕快走啊!」

所有的人嚇得不得了,拔起腿來就跑,那個穿羅剎鬼戲袍的人聽到羅剎鬼來了,也跟在後面跑,前面的人回頭一看,以為是真的羅剎鬼追來了,於是更加拼命地往前衝。一直跑到天亮,大家一看,才知道虛驚一場,原來是自己嚇自己,根本就沒有羅剎鬼。

淨空法師認為:我們每一個人,在一生當中多半都是自己嚇自己,假的當成真的,虛驚一場!在佛法來講,這個故事就是提醒我們,人如果沒有般若智慧,把假的當作真的,受苦的就是自己。

所以,我們要去除這個假象,心不生疑,要堅信這個真實性,有兩種方法:一是用我們的般若智慧,一是安住我們的正念。

就是師父在說法,大眾聽法念心,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不想未來,當下這個心要處處作主、如如不動,安住這念心,就稱為活在當下,這一念心就是如來妙心。

悟到這個道理,開悟了,安住在這念心上,也就不會再疑東疑西,而能安坐在如來家中,我們人生就會越來越有意義。

相關焦點

  • 《心經素解》般若智慧
    真正大的聲音似乎都聽不見聲音了,就比如宇宙的背景波動與人大腦入定的頻率能夠形成共振。宇宙的背景波動夠大的了,人耳朵聽不見的。方形的東西大到一定的程度似乎都看不到有什麼角了。如此廣大的智慧,看起來卻如同愚人一樣很愚鈍,只是聖人隱匿了自己的智慧而已。如此廣大的智慧想描述出來,卻沒有什麼聲音沒有什麼味道,沒有什麼形狀,如何能夠描述的清楚呢?用語言來表達卻很難明了,這也就是為什麼佛家經常說正法眼藏。
  • 般若的智慧
    佛經中「般若波羅蜜」為梵語,般若意為小船、菠蘿蜜意為彼岸,就是乘小船渡河到達彼岸。這是本意,翻譯後引申為運用正確的方法解決問題、也可以稱為智慧,所以般若波羅蜜可以理解為智慧的用意。我們生活中遇到無數無量的問題,有些需要我們必須解決、有些只是有疑問沒有解決的意義或能力,能夠解決問題就需要正確的方法、有如鑰匙和鎖的關係。在我們的世界裡,解決問題的方法也不是唯一的,有很多方法可以解決同樣的問題,這些就源於不同的智慧。
  • 月光寶盒的穿越口訣為什麼是「般若波羅蜜」?|《六祖壇經》03
    如果總是靠空談智慧進行自我欺騙,那活得再久也看不見佛性,這樣修行一點好處都沒有。這句「摩訶般若波羅蜜」是古印度的梵語,意思特別簡單直接,就是「到彼岸的大智慧」。這哪是用來口念的,明明就是用心去體會的。心裡不動,嘴上念得再好,就是個幻覺,鏡花水月。嘴上在念,心裡要體會,才能取得心口相應的效果。只有本性才是佛,去其它地方找佛,都是緣木求魚,根本行不通。
  • 沒有智慧和原則的慈悲,就是害人害己的假慈悲!
    當今有那麼一些人,他們在對待那些富貴、強勢的人,總是以「世間無惡人,世人皆好人,善惡無分別,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視一切人都是佛菩薩,唯我一人是凡夫,你看別人是佛菩薩,你自己就是佛菩薩,你看別人是妖魔鬼怪,你自己就是妖魔鬼怪」來縱容有錢有勢,而橫行霸道的人作惡!
  • 心經全文、譯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譯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觀世音菩薩,修習深妙般若,功行到了極其深妙的時候,觀照徹見五蘊都是因緣和合的,並沒有自性,當體即空,除去了造業受苦的根源而無有煩惱,因而得以度脫一切煩惱生死之苦厄。
  • 了解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意思,讓你更好領悟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在佛經中,這部經書只有260個字,且大多數學佛者,都會背誦,學佛的人幾乎沒有不知道它的,它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可以理解為智慧的意思,而波羅則是彼岸的意思,蜜可以理解為到了的意思。所以這句話連起來說,就是智慧到了彼岸。
  • 《心經》中的「般若波羅蜜」,什麼意思?真懂的人並不多
    現存的《心經》譯本:第一、法月所譯的《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二、般若、利言等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三、智慧輪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四、法成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五、敦煌發現譯本《唐梵翻對字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六、宋代施護所譯的《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
  • 全文5000餘字沒有一個空字,討論的卻是空性成佛的智慧
    在浩瀚如煙海的佛教經典之中,有這麼一部奇書,雖然全文只有一卷,卻是佛家成就佛道的無上聖典,被認為是佛祖所說般若波羅蜜多智慧的精華與核心。,但其通篇所討論的卻又都是有空有關的智慧,這部經典就是在佛教經典中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無上聖典《金剛經》。
  • 海濤法師:你過去感情債多,反作用力就是感情上很受苦
    感情債嘛,你過去感情債多,那你這輩子反作用力就是感情上很受苦,很怕被欺負很黏人,很怕失去,那你自己要做轉化。當然最高的轉化是智慧,以智慧消除感情的執著。因為一切的存在都是因緣所生,無自性的,空的,虛幻的,假的,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要有這樣子的看法。去超越它,情執在哪裡?
  • 《金剛經》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人與動物的區別,在於有智慧,在於運用自己的頭腦進行思考,然後找到一條捷徑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也可以說,人類是一種目的性最強的動物。動物往往會自然而然地接受自然的規律的約束,沒有什麼反抗和牴觸。但人不同了,他一定要超越自己的物性,要反抗自然的規律,要抗拒自己的命運。一句話,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他要主宰自己的命運。
  • 佛教:無常、無我、法印、般若、諸法實相,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無我無我,也稱非我、非身,為三法印佛教認為,一切事物都沒有獨立實在的自體,而是種種要素的集合體依緣而生,依緣而滅,沒有恆常主宰的自我(魂)。無我分為兩個方面:首先,人無我(人空)。法印二:諸法無我,世間本沒有自我的存在,眾生的身心是因緣聚合的產物。法印三:涅樂寂靜,涅樂是遠離一切妄想、不能用言語解釋的狀態,是本自寂靜的。般若般若,為梵語音譯,也譯為「波若」、「缽羅若」等,全稱為「般若波羅蜜多」或「般若波羅蜜」,其意為智慧。
  • 金剛經:金剛,般若,波羅蜜——這三個詞都有什麼殊勝含義?
    體就是本體,相就是外相,用就是作用,比如說金剛玉的本體是全世界最堅固的物質,沒有一種東西能夠摧毀它,而它的外相則最為光明,一小粒就能照亮周圍一大片地方,它的作用最鋒利,沒有任何東西能夠阻擋。——般若波羅蜜,說的就是這個。
  • 無論誰受苦,都是我的一部分在受苦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 在大海裡獨踞; 每個人都像一塊小小的泥土, 連接成整個陸地。但致死率再低,那死去的也不僅僅是一組數字,而是一個又一個活生生的人。 多恩說:「無論誰死了,都是我的一部分在死去,因為我包含在人類這個概念裡。」每一個在疫情中死去的人,都是我們的一部分,不僅僅是人類這個概念的一部分,還是我們身體和精神的一部分。我們關在家裡的人和那些在病痛中受苦的人沒有什麼不同,都是面對著這場瘟疫,只不過他們離病毒更近。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的空與色,本就是一體!
    經過許多年的品讀,很多人逐漸指導,《心經》中主要講的是「真空妙有」。但是,到底什麼是真空妙有呢?既然真的空了,又怎麼會存在有的可能呢?今天,如是就與大家圍繞《心經》中,空與色的關係,來與大家討論這個問題。如果大家有什麼想法,不妨在評論區留下您的看法。
  • 宏圓法師 主講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講記 第13講(共15講)
    如果眾生能知自己每天的起心動念都是生滅的,都是遷流不息的,了不可得,誰還會執著自己的妄心呢?就是因為不知道它是生滅的,認為它是真的。就是沒有自我,師父常說你自己做不了主,你的心自己做不了主,都是隨物所轉,被物轉了,這個物叫你順心你就順心一點,物叫你煩惱,外境、物叫你煩惱,六塵叫你煩惱你就煩惱,你都是隨境轉。如果你的心能定住,不隨外物所轉,把心安住下來,能夠降住其心不隨物轉,你就能除一切苦。所以了生死出輪迴,其實是什麼?是了心,是心出。輪轉都是什麼,都是我們的心所感招來的,是心了罷了,是心出罷了。
  • 量子力學揭秘:如果世界是假的,我們自己是真的嗎?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第四部》(135)《如果感知不是真的,那什麼是真的?》我們感知到的不一定是真的,這話看似有理,其實這話的實際意義是,真的存在在我們的感知以外,我們或者可以感知到它,但它的存在與我們的感知無關。這就是唯物主義的核心觀念,也是我們慣用的常識。我們一直以為感知並不是事物呈現的唯一方式,我們以為事物有多種方式呈現,我們通過儀器、計算、推測以及多種科學方法證明事物的存在,但任何方式方法證明的存在事實都是感知的結果。
  • 少林武術的終極目標——「禪武合一」以禪門解脫、實現般若智慧
    少林寺僧最大的特色就是亦武亦禪,禪武雙修。在全國眾多佛教寺院中,唯有少林寺,既是禪宗祖庭,又是武術聖地,這一獨特的現象是和少林當年歷史社會環境是分不開的。對於武者來說,他更需要的是一種能有助於武功訓練的東西,而對於佛教徒來說,他更重視的是自己如何實現解脫,正是因為彼此互有所求,禪和武才通過對彼此的吸納來提高自己,從而加深了禪武之間的關係,最終實現了「禪武合一」。
  • 佛教經典《金剛經》: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般若一念如是
    印度語音譯也稱為「多陀阿加陀」,如來主要的意思就是真知、真如,「乘真如之道而成正覺之故」,因此得名如來。也有說法「乘真如之道來三界垂化之故」,「如諸佛而來」的說法謂之為如來。如來憑真知,什麼是真知?字面地理解,就是真正的智慧,智慧是一種廣泛的含義,但在《金剛經》裡,這種智慧叫做空,破除自我相、眾生相、佛相的迷茫,看世間紅塵皆如鏡花水月。為什麼會有空?因為世間萬般苦。
  • 《獨孤天下》如何證明,般若是愛著宇文護的
    太師宇文護對獨孤般若用情至深,既然她想當皇后,那宇文護就助她一臂之力,既然她要嫁給宇文毓,那宇文護就擁護宇文毓為帝,可見獨孤般若在宇文護心中的位置有多重要。宇文護愛著獨孤般若,願意為她放棄帝王夢。在獨孤般若最無助的時候,總是宇文護給她莫大的幫助。兩人相愛相殺,但是最終依然沒有走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