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學《壇經》,長智慧,去煩惱,求幸福。
一、《壇經 · 機緣品第七》經文(系列之三)
僧智通,壽州安豐人,初看《楞伽經》,約千餘遍,而不會三身四智。禮師求解其義。
師曰:「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聽吾偈。」
偈曰:
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
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
吾今為汝說,諦信永無迷。
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
通再啟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
師曰:「既會三身,便明四智,何更問耶?若離三身,別談四智。此名有智無身,即此有智,還成無智。」
復說偈曰:
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
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
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
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通頓悟性智,遂呈偈曰:
三身元我體,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無礙,應物任隨形。
起修皆妄動,守住匪真精;
妙旨因師曉,終亡染汙名。
二、經義「人生君」試解
有僧智通,是壽州安豐人,曾勤修《楞伽經》。但誦經千餘遍,卻不解「三身四智」意。於是專程來參謁六祖,求解其義。
惠能告曰:「『三身』指清淨法身,圓滿報身,千百億化身。清淨法身就是人的清淨自性;圓滿報身就是人的智慧;千百億化身就是人的行為。
「說『三身』,不能脫離自性,離自性的『三身』理論難以給人智慧。『三身』源於自我清淨本性,不是三個有自性的東西。若能悟到這個境界,就可以稱作『四智菩提』了。為了更好理解此意,請聽吾偈。」
偈曰:
三身源於自性,講「三身」可以開發出「四智」。身處於紛紜世事,心超然於世事紛紜,這就接近佛之境界了。
我今天給你說的話,你要堅信不懷疑。不要學習那些不求甚解者,只知口說菩提,心卻不知真菩提。
智通繼續問道:「『三身』我明白了,那佛典所謂的『四智』是何意?請您開示?」
六祖回答道:「領會了『三身』,便明白『四智』之意,何用再問?談『四智』不能離『三身』,否則等於無智。請再聽吾偈。」
偈曰:
「大圓鏡智」就是深契清淨自性,「平等性智」就是心無掛礙,來去自由。「妙觀察智」就是能悟到「染著」之非的智慧,「成所作智」義同於大圓鏡智,也是指要回到清淨自性。
法相宗認為,「四智」是由「八識」轉化而來。前五識和第八識是在修成佛果後轉化為「成所作智」和「大圓鏡智」。第六識和第七識在未成就佛果時就可以轉為「妙觀察智」和「平等性智」。
這種說法有「只重名言,不重真如自性」之嫌。照這種說法,八識轉四智需要通過禪定修持,並且需要在禪定中排除一切情,排除了一切情的禪定勢必會永處「深定」之中。
智通聽偈後,立刻領悟了從自性談「三身」「四智」之理論。於是和了一偈:
「三身」都在我的身體內,四智都在我的心靈中。身、智融通無礙,外在表現就是不執著、不染著,隨緣任運,應物隨形。
執著於專修四智的行為本身就是虛妄。建立在這種執著基礎上,想盡力守住的不是真正的精華。
這樣的妙解,因祖師的開示而領悟,終於擺脫了「染汙」的糾纏。
三、啟示「人生君」試評
「三身」「四智」常見於佛典之中。
「三身」是什麼?佛典裡常解釋為:清淨法身,圓滿報身、千百億化身。「四智」是什麼?佛典裡常解釋為:大圓鐿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做智。
如果再深入追問:究竟什麼是清淨法身?什麼是圓滿報身?什麼是千百億化身?什麼是大圓鏡智?……
恐怕許多佛典就語焉不詳。至少在我們不是佛教徒的俗人看來,是比較費解的。
而惠能對這兩個概念的解釋就相對清晰明白了許多。
在惠能這裡,「三身」就是人性的三個方面,是每個人都具有的東西。其中,「清淨法身」就是自性,就是惠能經常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中的那個「性」。
用俗語來說,「清淨法身」是惠能用得道法眼看到的人性中最寶貴的東西,照見它就可成就佛果。或者說,是惠能立的一個成佛目標。它長什麼樣,在本號前文中有詳述,此處不贅。
「圓滿報身」是人的智慧。如果說清淨法身,作為俗人的我們肉眼凡胎無緣得見,但圓滿報身就是那個我們能體驗到的能思考、會算計、精於謀化的「我」,當然這些理性能力也是修佛的基礎,所以,惠能稱它為「智」。
千百億化身是人的行為。世人隨物應變,行為千變萬化,大約這就是「千百億」之意吧!
而拗口的「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做智」,在惠能看來,都應從自性角度去理解。
說白了,似乎惠能是這樣認為的:
悟到那個清淨自性了,就達到「大圓鏡智」和「成所作智」的境界了;
悟到清淨自性還需要駐於清淨自性,讓這個清淨寂靜、無邊廣大、不染不著的清淨自性指導自己的每一念,這就達到妙觀察智與平等性智的境界了。
用世俗的話來說,大圓鏡智與成所作智似乎就是一種圓融通透、不染不著、隨緣任運、積極入世,而又心靈自由的一種處世態度或心靈狀態。
而妙觀察智與平等性智似乎就是,當達到「明心見性」的大圓鏡智境界後,就具有了通達人生世事的慧眼與眾生平等的心理。
總之,從惠能的解釋出發,我們可以看到,「三身」也好,「四智」也罷,實際都是啟示我們解脫煩惱、追求幸福需要依靠自心,需要用智慧看清人生世事的本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