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的「三身」「四智」是何意?對俗人有何啟示?(學壇經)

2021-01-18 文化人生譚

題記:學《壇經》,長智慧,去煩惱,求幸福。

一、《壇經 · 機緣品第七》經文(系列之三)

僧智通,壽州安豐人,初看《楞伽經》,約千餘遍,而不會三身四智。禮師求解其義。

師曰:「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聽吾偈。」

偈曰:

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

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

吾今為汝說,諦信永無迷。

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

通再啟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

師曰:「既會三身,便明四智,何更問耶?若離三身,別談四智。此名有智無身,即此有智,還成無智。」

復說偈曰:

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

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

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

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通頓悟性智,遂呈偈曰:

三身元我體,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無礙,應物任隨形。

起修皆妄動,守住匪真精;

妙旨因師曉,終亡染汙名。

二、經義「人生君」試解

有僧智通,是壽州安豐人,曾勤修《楞伽經》。但誦經千餘遍,卻不解「三身四智」意。於是專程來參謁六祖,求解其義。

惠能告曰:「『三身』指清淨法身,圓滿報身,千百億化身。清淨法身就是人的清淨自性;圓滿報身就是人的智慧;千百億化身就是人的行為。

「說『三身』,不能脫離自性,離自性的『三身』理論難以給人智慧。『三身』源於自我清淨本性,不是三個有自性的東西。若能悟到這個境界,就可以稱作『四智菩提』了。為了更好理解此意,請聽吾偈。」

偈曰:

三身源於自性,講「三身」可以開發出「四智」。身處於紛紜世事,心超然於世事紛紜,這就接近佛之境界了。

我今天給你說的話,你要堅信不懷疑。不要學習那些不求甚解者,只知口說菩提,心卻不知真菩提。

智通繼續問道:「『三身』我明白了,那佛典所謂的『四智』是何意?請您開示?」

六祖回答道:「領會了『三身』,便明白『四智』之意,何用再問?談『四智』不能離『三身』,否則等於無智。請再聽吾偈。」

偈曰:

「大圓鏡智」就是深契清淨自性,「平等性智」就是心無掛礙,來去自由。「妙觀察智」就是能悟到「染著」之非的智慧,「成所作智」義同於大圓鏡智,也是指要回到清淨自性。

法相宗認為,「四智」是由「八識」轉化而來。前五識和第八識是在修成佛果後轉化為「成所作智」和「大圓鏡智」。第六識和第七識在未成就佛果時就可以轉為「妙觀察智」和「平等性智」。

這種說法有「只重名言,不重真如自性」之嫌。照這種說法,八識轉四智需要通過禪定修持,並且需要在禪定中排除一切情,排除了一切情的禪定勢必會永處「深定」之中。

智通聽偈後,立刻領悟了從自性談「三身」「四智」之理論。於是和了一偈:

「三身」都在我的身體內,四智都在我的心靈中。身、智融通無礙,外在表現就是不執著、不染著,隨緣任運,應物隨形。

執著於專修四智的行為本身就是虛妄。建立在這種執著基礎上,想盡力守住的不是真正的精華。

這樣的妙解,因祖師的開示而領悟,終於擺脫了「染汙」的糾纏。

三、啟示「人生君」試評

「三身」「四智」常見於佛典之中。

「三身」是什麼?佛典裡常解釋為:清淨法身,圓滿報身、千百億化身。「四智」是什麼?佛典裡常解釋為:大圓鐿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做智。

如果再深入追問:究竟什麼是清淨法身?什麼是圓滿報身?什麼是千百億化身?什麼是大圓鏡智?……

恐怕許多佛典就語焉不詳。至少在我們不是佛教徒的俗人看來,是比較費解的。

而惠能對這兩個概念的解釋就相對清晰明白了許多。

在惠能這裡,「三身」就是人性的三個方面,是每個人都具有的東西。其中,「清淨法身」就是自性,就是惠能經常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中的那個「性」。

用俗語來說,「清淨法身」是惠能用得道法眼看到的人性中最寶貴的東西,照見它就可成就佛果。或者說,是惠能立的一個成佛目標。它長什麼樣,在本號前文中有詳述,此處不贅。

「圓滿報身」是人的智慧。如果說清淨法身,作為俗人的我們肉眼凡胎無緣得見,但圓滿報身就是那個我們能體驗到的能思考、會算計、精於謀化的「我」,當然這些理性能力也是修佛的基礎,所以,惠能稱它為「智」。

千百億化身是人的行為。世人隨物應變,行為千變萬化,大約這就是「千百億」之意吧!

而拗口的「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做智」,在惠能看來,都應從自性角度去理解。

說白了,似乎惠能是這樣認為的:

悟到那個清淨自性了,就達到「大圓鏡智」和「成所作智」的境界了;

悟到清淨自性還需要駐於清淨自性,讓這個清淨寂靜、無邊廣大、不染不著的清淨自性指導自己的每一念,這就達到妙觀察智與平等性智的境界了。

用世俗的話來說,大圓鏡智與成所作智似乎就是一種圓融通透、不染不著、隨緣任運、積極入世,而又心靈自由的一種處世態度或心靈狀態。

而妙觀察智與平等性智似乎就是,當達到「明心見性」的大圓鏡智境界後,就具有了通達人生世事的慧眼與眾生平等的心理。

總之,從惠能的解釋出發,我們可以看到,「三身」也好,「四智」也罷,實際都是啟示我們解脫煩惱、追求幸福需要依靠自心,需要用智慧看清人生世事的本相。

相關焦點

  • 六祖壇經|三身四智
    智通看《楞伽經》有大約一千多遍,但沒有領悟三身四智的含義,於是禮拜六祖惠能求解經義。惠能說,三身,是法身、報身、化身。清淨法身,源於你的自性;圓滿報身,源於你的智慧;千百億化身,源於你的言行。如果偏離本性,從別處說三身,就是有身無智。如果領悟三身沒有自性,就是四智菩提。然後惠能傳說偈語: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吾今為汝說,諦信永無迷。
  • 有人問六祖慧能何為佛的三身四智,六祖這樣回答
    唐代有一位僧人叫智通,據說他鑽研《楞伽經》已經有千多遍了,但他還是沒有弄清楚「法身」、「報身」、「化身」這三身的意義,以及「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這四智的內涵。於是,他便去恭請六祖慧能講解。
  • 淺釋《六祖壇經》中無念、無相、無住之大意(一)(深度長文)
    禪宗三傳至僧璨,把慧可的「心性說」發展成「即心即佛」,再配合般若中觀的「不二法門」和老莊哲學,是禪宗中國化的重要轉折。他的《信心銘》棄梵文術語,採本土語言,爽脆明快,直指心要。劈頭四句就清楚扼要指出:「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 五祖為何要把禪宗衣缽傳給慧能大師
    本文是領悟壇經,原創系列文章,供所有佛法實修者參考。未經許可,請勿引用和改寫。惠能安置母畢,即便辭違。不經三十餘日,便至黃梅,禮拜五祖。慧能大師安置好母親的生活以後,立即告辭母親和鄉鄰。差不多經過三十多天,就到了黃梅。
  • 禪宗與文藝美學相通的探索
    ,研究了審美的妙悟、虛靜、言意、境界、形象、靜觀、直覺、想像、頓悟、靈感等以及禪宗對山水詩畫、古窟雕塑藝術、建築藝術等的美學影響。本文試圖對禪宗在本體論、方法論上給美學有何啟發、對我們建立和發展文藝美學有何重要幫助等問題作一些探索。禪宗的本體,可說是一種無本體的「本體」。它否定了傳統哲學中作為終極實在的本體。它的宗旨是「識心見性」,「見性成佛」。
  • 有沒有可能是三?聽慧能大師怎麼說
    還講了懺悔法對於我們實際修學佛法的重要性。我們還分享了發生在身邊的善信們在懺悔前後所呈現的不同的身心變化。但我所說的這些還不都是我們偉大的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所宣講的「懺悔法」。那麼我們六祖慧能大師所開示的「懺悔法」又是一個什麼樣子呢?且看《法寶壇經》第109講朋友們!善信們!各位菩薩大德們!南無阿彌陀佛!大家吉祥如意!今天我們接著學《壇經》。
  • 定和慧這2個字,慧能祖師用燈和光來比喻,有何深意?
    在《壇經·定慧品》中,並於定和慧這2個字的關係,慧能祖師用燈和光來比喻,有何深意嗎?為了方便解讀,故引用原文如下: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暗,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
  • 發現佛山|六祖與三水有何因緣?
    門楣上鐫刻的「寶月堂」三字依然清晰可見,兩側有石鐫對聯一副:「法界真宗疊顯竹山翻貝葉,圓明大鑑重光寶月映菩提。」右側刻有小字「道光三年歲在癸未孟冬吉旦立。」觀音古廟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重建,坐東北向西南,前廊博古花板雕花草紋飾,蝦公梁上石獅柁墩鬥拱,石柱上刻有對聯「南海非遙轉盼問慈航是渡,西方自在虛空裹法界皆春」。
  • 《六祖壇經》善知識,摩訶波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
    最尊貴的,最上等的,最第一,沒有比他再高的了,他這樣去形容其實確確實實是如此,因為我們如果能識得自性,那沒有比這樣再好的事情了,生死是最大的苦,如果能了脫生死,那沒有比這更幸福的事情,但是大乘佛教呢,除了自度還要去度人,但是先要自度,我們說小乘佛教,他就是以修自己為主,包括密宗,我們現在有很多人學密,也有學小乘的禪觀,現在在南方很流行,包括國外,小乘的禪觀非常流行,為什麼流行?
  • 會議︱從中國禪到當代禪修:東亞禪宗的歷史形成與思想建構
    表現之二是議題分布的寬化和深化,觸及到許多學界前此未曾討論的方面,這個特徵尤其彰顯在宋代禪和明清禪史領域。表現之三是部分學者開始拒絕或不太滿足於陳舊思考模式下的,類似學生作文的套話式繁衍,意欲在禪史材料解讀、視域、寫法等方面做出創新。
  • 雲浮 禪宗故裡,生態之美
    禪宗文化已成為重點品牌    傳說雲浮是因其境內有雲霧不散,浮於山間而得名,在民間的傳說中似乎也蘊藏著某些仙家氣度。巧的是,在雲浮,恰恰就有如此一位得道高僧——— 六祖惠能。雲浮市的新興縣是六祖惠能的出生地、圓寂地,《六祖法寶壇經》輯錄地,也是六祖惠能早期人生足跡活動地、聞經開悟地。
  • 禪宗六祖惠能說無念無相無住,是什麼意思呢
    禪宗認為人皆有佛性,但如何使自己達到佛性境界呢?惠能在《壇經》中提出要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念並不是什麼都不想,而是「念而不念」,就是不執著於自己的每一個念頭。中國古代道家學說有一句話叫做「物物而不物於物」,就是把物當做物,但是不把自己的思想束縛在物上面,被外在的物牽著跑。佛教常用這種 比喻,就是人的心像一面鏡子,天地萬物都在鏡子裡面照出來,但是鏡子裡面何嘗有萬物呢?
  • 過早看透人生並不幸福;做個俗人,貪財好色也可以
    今天閒來無事,突發奇想問朋友:最近有沒有什麼感情問題啊?朋友已經結婚了,算是一個對生活很佛系的人;有個帥氣的在讀幼兒園的兒子,有個溫柔還能養家的媳婦兒;感覺他這個年齡段,感情方面出問題的概率很小了。果然,他的回答是:人生還沒有看透。
  • 由《金剛頂經》中介紹釋迦牟尼佛修成如幻佛身的經過
    教示我云何修行,云何是真實?如是說已,一切如來異口同音,告彼菩薩言:善男子!當住觀察自三摩地,以自性成就真言,自恣而誦。1. 善男子,云何證無上正等覺菩提,不知一切如來真實忍諸苦行?:如何修證成佛,若只修各種苦修,不能安住空性修行是無法成佛。2.
  • 丹霞天然禪師學道因緣(禪宗)
    有一天,他要去京城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在路途中的旅店裡做了一個夢,夢見房間裡充滿白光。他找了一個「佔者」(也就是算命先生)給他解這「白光滿室」之夢預兆著什麼吉兇禍福。佔者告訴他,這是「解空之祥」。祥,就是吉祥。這個夢是好夢,是吉兆。什麼吉兆啊?「解空」的吉兆。解空,就是能夠悟解、能夠透徹佛門的大乘空義。這無異告訴他,如果他修學佛法,一定能得大成就。
  • 做個俗人貪財好色一身正氣是什麼意思 做個俗人說說文字圖片
    最近「做個俗人,貪財好色,一身正氣」這臺詞在抖音火了,有人就問,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啊?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做個俗人,貪財好色,一身正氣」這句話的意思,還有怎麼解讀這句的所傳達的含義。  做個俗人,貪財好色,一身正氣含義介紹  說的是現在絕大多數人。在人前一身正氣,在私下卑劣齷蹉。就好像在大家生活中某些形象高大的人物,在他那內心也有不堪入目的一面。所以大家不要以為自己多麼超凡脫俗與眾不同。活在當下皆是俗人一個。  貪財、好色,一身正氣。
  • 佛陀的智慧(五)大龍說禪130 佛說「法、報、化」三身平等遍在.
    牛頓是有依據的,他不是盲信,他信仰上帝並不是迷信,他信仰的上帝恰恰是智信、智見。為什麼呢?我舉個例子。牛頓講,一塊手錶,拆成一把零件往空中拋去,落下來的時候,絕不可能成為一塊手錶。聽懂了沒有?一把零件往空中拋去,落下來的時候成為一塊手錶這是不存在的。牛頓通過觀察,任何事物它形成這個事物的軌跡一定是有原因的。聽懂了嗎?
  • 共振建築事務所戴帆談 「中國造園」與「禪宗」
    在這個語境當中,一切曾經有過的經驗及其語言都失效了,存在的問題只是當下。「何者是佛?」「離心之外,即無有佛」「何者是法身?」「心是法身,能生萬法故,號法界之身。」禪宗的目的是為了達到一種醒悟,禪宗稱這種經驗為覺悟。「我無法可說,而我正在說它,那正是詩,就像我需要它。」在邏輯上沒有意義的言論和問題仍然有其用途。公案表面上看來無意義的問題和回答研究和思考,或者具有啟發作用,或者使人直接感知現實。公案可以具有意義,即使其意義在邏輯的疆域之外。「實證主義者在智力方面達到了無的境界——而後去屏蔽遠離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