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為什麼在金剛經中說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2020-12-05 以智見佛

要正確的理解佛陀在金剛經中所說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我們就必須要牢記,金剛經的主旨是要實現正等正覺。

如果脫離了正等正覺,偏離了正等正覺,我們就無法理解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更不能明白佛陀,為什麼要這麼樣,對須菩提長老說。

整部金剛經,都是佛陀在回答須菩提長老,如何才能實現正等正覺。要實現正等正覺,一個禪修者,應該如何來降伏自己的心?如何來安住自己的心?我們要讀懂金剛經,要理解金剛經,就必須牢記正等正覺這個主旨,這個宗旨。

佛陀在金剛經裡所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是在幫助在指引,須菩提長老,以及今天的我們,如何來實現正等正覺。所以,對金剛經裡面的每一句話,每一句偈語,我們都要站在正等正覺的角度,才能正確地理解,才能完整地理解。否則,我們就會理解偏了,甚至完全錯誤。

相關焦點

  • 金剛經: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金剛經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句子,幾乎都是重點,都是精華,都能啟迪人的智慧,有許多人明白了金剛經中一句話就能夠悟道,就像禪宗六祖,因為聽五祖講解金剛經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大徹大悟,曰: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 《金剛經》中「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金剛經青龍疏抄》。」「那我考你一個《金剛經》的問題,如果答得上來,點心免費供養。」「請說來聽聽!」德山滿腹信心地答應。「《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請問大德要吃點心,點的是哪裡個心?」
  • 為什麼佛說「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都不可得?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為什麼呢?是什麼原因呢?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如來這裡所說的這一切心啊!全都不是世間人都理解的那個心,只是現在給他起了一個名字叫做心;所以者何?之所以這樣說;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須菩提,因為世間人所理解成的那個心,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都是不可得的。
  • 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皆不可得,那我們的「心」該放哪?
    有世界的動力造就了萬有世界的種種,如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等等,這個動力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形成了眾生的共業,這一面其實就是我們的過去心、現在心、和未來心,針對這三心,《金剛經》裡曾告訴我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為什麼?經裡要我們過去現在,未來,三心不可得呢,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說說,金剛經裡這句話所蘊含的真實意義。
  • 《金剛經》說「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不可得」,用意就這四個字
    佛說「修佛就是修心」,心是人的最根本,眾生沉溺苦海皆因執著妄想,故而,《金剛經》說「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不可得」,其用意就這四個字:放下我執。若能放下,離成佛也就不遠了。01「三心」不可得,是說過去、現在、未來都在變化當中要想徹底明白「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不可得」這句話的要義,首先就先得明白這「三心」代表了什麼
  • 金剛經第二十一: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三心皆不可得
    ,這一篇輪到第十八品「一體同觀分」的後半部分,上一篇我們聊了「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這五眼,這次繼續聊後面的「過去心,現在心和未來心」這三心。如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譯文:須菩提,你覺得恆河中所有的沙子,佛認為是沙子嗎?是的,世尊,如來說是沙子。
  • 《金剛經》淺釋:三際求心不可得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裡說:眾生的攀緣妄念心,是沒有一個可以真實得到的。為什麼說眾生的心【即為非心】呢?因為眾生的心是個妄想心,這個妄想心,他念念不停,輪轉於過去、現在、未來,念念分別這三個時際。但在這三個時際中,要去找這個眾生的分別心,他真正停留的處所是找不到的。因此才說:【三際求心,不可得】。
  • 佛教:《金剛經》中的五大名句,越讀越開悟!
    誦讀金剛經有大福報,可幫助人破迷開悟,增進法身慧命,究竟解脫。就如《三皈依》裡所說: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佛法是人生的指路明燈,助人遠離無明黑暗,得到救渡。本篇文章,小編就該經中的五大名句,為大家簡要闡釋,希望大家能夠受益。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 《金剛經》對現代人的啟示 - 18
    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 《金剛經》中人們喜歡的三句話,讀懂了快樂一生,體悟了成就佛道
    《金剛經》譯成漢文以來,受到世人的喜愛,有人每日讀誦,有人已經熟記在心,受持讀誦此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縷暖陽。經中般若妙義頗深,給世人帶來了無量的智慧。經中貼近世人生活,受人們喜歡的三句話:「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三句話看起來很簡單,通俗易懂,其實蘊藏著很深的智慧,讀懂了快樂一生,體悟了成就佛道。世人的一切心思無非是追憶過去的悲歡離合、執著現在的名聞利養、攀緣未來的榮華富貴,心的著落主要是在這三個方面。
  • 《金剛經》中的2句名言,明白了可以看透人生,活得更加坦然自在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意思就是:如果有人用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做布施,這個人所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須菩提說:很多,世尊。為什麼呢?像這種福德只是虛幻相,並不是不生不滅的福德實相,所以如來只能說福德多。
  • 南懷瑾讀《金剛經》:它揭示了人生9大真相,讓人如夢初醒
    關於人生的真相,《金剛經》中,佛陀以處世人的姿態告訴眾弟子和眾生,它告訴我們人生的終極秘密是什麼?這個世界的真相是什麼?萬物變化的規律是什麼?裡面的每一句話,都可以讓你我在每一個當下都洋溢著生命的喜悅。
  • 「真相」植物人沒有知覺,就是金剛經裡面所說的無相嗎?
    金剛經 第十八品 一體同觀分「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 如何理解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就是說 ,我們這顆心啊, 它是生滅之心, 起的是生滅的念頭。 要滅的東西 ,你怎麼可能得到呢 ?可我們還就是那麼傻傻的、 鑽破腦殼的想抓住他 ,愚痴呀 !到頭來竹籃子打水一場空 。平時沒事的時候, 就念阿彌陀佛或者觀世音菩薩的六字大明咒, 腦海中不要想其他的事情, 其他的念頭 。因為你想的念的都是假的, 都是輪迴之念呀!這樣的每時每刻迴光返照自己的心念,長此以往, 就會慢慢的 ,把這些生滅的幻相放下了 ,當你徹底放下乃至於把放下也放下的時候,你的真如本性就會顯現,那才是你!才是你的如來智慧德相 !
  • 無住生心——《金剛經》系列導讀之四十三
    老師問須菩提,他的身體大得跟須彌山一樣,身體大不大?看下邊的經文:「須菩提言:『甚大,世尊。』」——哎呦,老師,太大了。「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即便他身體大得跟須彌山一樣,但是佛說根本就沒有身,菩薩的法性身,依然是空性,「是名大身」,只不過是佛陀為了度化眾生,在名言上說他身大,說他具有大身。
  • 《金剛經》十句名言,感悟佛法智慧
    《金剛經》是知名度最高的一部佛教經典,很受大眾歡迎。但並不太適合初學者去讀,因為此經闡釋的是佛教最高深的智慧,即佛教的空性,相當於佛教的大學課程。如果一個人沒有從基礎學起,直接去研究《金剛經》,就好比小學中學都沒讀過,卻直接上大學,不但很難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還會增長浮華和傲慢,陷於空談。一,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佛經中常講八萬四千法門,這不是具體數字,只是形容法門之多。法門為什麼沒有高下?
  • 《金剛經素解》:(11至20品)後五百歲,得聞信受,第一希有
    佛陀又說道:「須菩提!為什麼這麼說呢?如來有說佛法嗎?」須菩提回答道:「如來沒有所說的法。」為什麼又沒有所說法呢?這部佛經本來就是佛法啊!佛陀又怕大家執著於《金剛經》,連自己都給破相了,令眾生於法而離法。雖然說是金剛經,可是被佛陀一語就破了相了,正所謂不破不立。前面說了此經極其重要,又怕世人執著於此經,真的佛陀很苦口婆心啊,循循善誘,勸誡眾生回歸中道對待此部經典。
  • 佛說,「人生有八苦」,看看你正在經歷哪一苦?
    佛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這八種苦,沒有誰能逃得過?任誰都要去嘗一遍。只不過各人福報大小不同,則所受痛苦的深度也會不同。人來此娑婆世界,苦大於樂,眾苦充滿,「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人人都有難走的路。
  • 佛教中「業報和輪迴」是由何而來的?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金剛經》上面這句話來自《金剛經》的經文,它體現了佛教中一些核心的思想,即「業報」「和「輪迴」。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佛教中提到的「業報和輪迴」,這些思想是從哪裡來的?是佛教創造的嗎?其實不是,在佛教產生之前就存在這些思想,但是佛陀證悟了,他把他悟到的東西告訴我們,就是我們現在看的佛經。那麼這些概念是從哪裡來的呢?我們來快速的了解一下佛教產生前的一些歷史。
  • 過去 現在 未來根本不存在
    過去 現在 未來根本不存在道禾大學堂幸福頻率空間過去心不可得 現在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 什麼叫過去 現在 未來根本不存在呢?當你說過去的時候,就已經是現在了 當你說現在的時候,現在就已經成為了過去 假如現在把你腦袋裡的記憶全部抹掉 失憶了 還有痛苦快樂嗎?還有困惑嗎?假如你失憶了 然後見到你老公 還會有過去這些情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