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素解》:(11至20品)後五百歲,得聞信受,第一希有

2021-01-08 走心書院

序 言

六祖慧能大師就是聽聞這部《金剛經》經典而去湖北黃梅求法;聽五祖三更傳法,傳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頓悟成佛的。《金剛經》在中國歷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此部經典講空性第一,不久將來也將引導現代科學革命,我在寫《量子道德經》的時候,受此部經典啟發,發現物理學也是自性本空的。也許不久未來,有一門學派:金剛物理學派。難怪佛家說,一切法無自性,物理學也是無自性的,也可以歸於空性。不久將來,東西方文化融合,古今文化融合,科學和宗教融合,這些大融合會促使東方文明更加徇爛,實現中華文明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通過科學可以接引廣大科學界人士進入傳統文化領域。物理學之所以遇見瓶頸無法突破,就是沒有優秀哲學思想的引領!

金剛可謂是世上最堅硬的東西了吧,無堅不摧。但是我們每個人的自性本心才是真正的金剛,才是真正的法身佛!我們回歸自性本心,就可以碾破一切煩惱,一切痛苦。正如《心經》所說的,就可以度一切苦厄。

《金剛經》講空性第一,破除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和壽者相;破除了執著於佛法相、執著於佛陀的身相、淨土相。佛陀講,法尚應舍何況非法。真正的佛法是治病良藥,但是病已經好了,就不必執著於藥,執著於藥也是一種病。既然已經過了河,到了彼岸,還背著船做什麼呢?為什麼破除相的執著如此重要呢?如果能夠破除,就是離相,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這就是無上甚深禪!如果能夠打破相的執著,就不會執著於綠肥紅瘦,不會執著於生死、貧富、官位顯赫還是貧賤卑下。如果破除外相,破除語言文字相,就打開了雷劫以來封印我們每個人神性的語言文字!我們就有了智慧了,不學而知,絕學無憂的大智慧!

第一章 無為福勝分

1.恆河沙數

【原文】「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解釋】前面十章須菩提與佛陀一問一答,打破了對於相的執著,打破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和壽者相;打破了對於佛法相執著,對於佛的執著。佛陀教弟子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要住相而生心。

心即是淨土,心靜則佛土淨。佛身很廣大,居於淨土,心為淨土也是無所不包。

打破了對於外相的執著,就證入了空性。須菩提是講空性第一的,一切法無自性。

講到這裡已經把弟子們的疑慮解答了,佛陀從住相布施延伸而講,很貼合當時的場景。因為弟子們剛剛從城裡乞食回來。有的弟子專門挑窮人乞食,因為覺得窮人很可憐,要多把福德給種在窮人那裡,多照顧窮人;有的弟子專門挑富人,覺得窮人太窮了,沒有多少東西進行布施。

佛陀循循善誘,開導弟子們到了這裡,講理已經講到極致了,擔心弟子們不信,接下來就較量福德多少了。把持受一句兩句經文的福德,法布施一句兩句經文的福德和世俗的福德進行對比。

佛陀又說道:「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子那麼多的數量多不多呢?如果像恆河沙子那麼多的恆河,每條河流當中都有恆河沙子那麼多,這樣的數量多不多呢?」

須菩提回答道:「很多,世尊!恆河那樣的河流都無數,更何況是裡面的那麼多沙子呢。」

如果住眾生相,眾生無數,如同恆河沙那麼多,如何度得完呢?如果眾生度不完,就無法成佛。菩薩們很著急,不能安心。如果以慧眼看破眾生相,就一下子滅度完了,實則無一眾生可度,不執著於眾生相。也不可以執著於無一眾生可度,還是要入世去幫助眾生解脫的。之所以這麼說,是為了讓菩薩們不要對眾生相執著。

世界上股民無數,如恆河沙數,股市當中眾生無數,也需要通過智慧救渡股民。不住相就不會住綠肥紅瘦,不會因為股市翻紅而高興,也不會因為股市變綠而憂傷。

物理學當中微觀粒子如同恆河沙數,如何探求得完呢?各國投入巨資建造粒子加速器,方向都走錯了。物理學家們住粒子相了。其實很簡單,觀察光實相的一瞬間,創造了光子一物,這是現象實體。觀察電子實相的一瞬間,創造了電子一物,這也是現象實體。佛陀所講,萬法唯心造,真實不虛!

2.七寶布施

【原文】「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解釋】佛陀又說道:「須菩提!我現在明白地告訴你: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裝滿恆河沙數量那麼多的三千大千世界,這麼多的沙子進行布施,所得福德多不多呢?」佛陀夠厲害的,恆河沙已經夠多了,一個大千世界已經夠大了,還要用七寶裝滿這麼多的大千世界,這是一個天文還要天文的數字了。

須菩提回答道:「很多,世尊!」

3.為他人說

【原文】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解釋】佛陀告訴須菩提:「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在這部經中,如果能夠受持四句偈,不光是自己學會,如果能夠為他人解說,後者所得福德比前面七寶布施還要多得多。」經文中的偈頌往往包含有佛法的要義,是總結前面所講的佛法,所以言簡意賅。

佛陀是不是騙人的呢?一兩句經文就超過那麼多財寶布施。佛陀從來不會騙人,從來不打誑語。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經文為載道文字,一字一句都是全息的,一句經文就包括了整個大藏經,比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等。一個慧字也能夠說明問題。上面兩隻手,中間一把掃把,下面是心字,兩隻手抓住掃把,把心的灰塵清掃乾淨,如此就能夠生慧了。

這是很划算的買賣,所以我們要努力去學習持受這部經典。我在這裡解析,發布出去分享給眾生學習,互相交流,這是法布施,也有利於增長我的福德。大家何樂而不為呢?

此章講持受經文,進行法布施,這樣無為所得的福德,勝過無量七寶布施的功德。因此稱之為無為福勝分。

第二章 尊重正教分

1.皆應供養

【原文】「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

【解釋】佛陀又說道:「其次,須菩提!如果有人隨時隨地宣說此經文,乃至只是說了四句偈頌這麼少的經文。可是應當知道所宣說的地方,一切世間眾生、天界之人、阿修羅,都應當供養此經。就好像是供養佛、供養塔廟那樣。更何況是,有人能夠全部受持,讀誦、修持和踐行這部經呢,這樣的福德就更大了!」什麼是阿修羅呢?佛家講六道輪迴,其中的一道是阿修羅,阿修羅的眾生易怒好鬥。如此我們供養此部經典是很有福德的。

東土很多翻譯的經文前面都有武則天寫的四句偈頌: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如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武則天是不是誇大了呢?一點都不誇張,她曾經去出家為尼姑,想必對佛法深有研究。她能夠成為帝王,必定有其過人之處,不傻子。她都說了,佛法很玄深,很微妙;這是百千萬劫都難於遇見的。這部《金剛經》就在我們面前,已經遭遇了,能不去修持誦讀,能不去供養嗎?但願人人都能夠了解掌握佛法真實要義。

2.希有之法

【原文】「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解釋】佛陀又說道:「須菩提!如果盡能持受這部經文,應當知曉,這個人已經成就了最上乘佛法,世間所稀有的佛法。此部經典所在的地方,則如同有佛在那裡一樣,就要像弟子尊重世尊那樣尊重受持這部經典。」

如今是末法時期,我們能夠有緣接受這部經典,這是幾輩子修來的福分了。佛陀教我們識別善知識,識別好的老師。因為末法時期,邪師橫行,這是佛陀提醒我們的。如何去識別好的老師呢?能夠去修持、踐行和讀誦這部經典的人,這就是好老師了,能夠讀通,按照經文所教去修行,能夠進行法布施的,也就是好老師了。當然了,明心見性就可以讀通經文,但是明心見性只是開始罷了,還要繼續修行,直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只是打破了語言文字相,離語言文字相,打破了語言文字對我們的封印罷了!

《道德經》中老子感嘆,知我者希!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知曉老子的人很稀少,就像白天的星星那樣稀少!取法於我的更加少了,更加難能可貴了。所以聖人在懷裡有寶玉藏著,不敢輕易示人。因為懂這塊玉的價值的人太少了!可是呢,經文又很容易知,很容易行,只是世人不能知不能行罷了。正所謂大道至簡,這是極其簡單易行的事情,只是大家被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罷了。

《道德經》中還教大家如何去識別老師,識別得道的善知識。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如何識別得道高人呢?因為這些高人敬畏天道,對於名利不去追逐。勉強形容一下,小心謹慎如同冬天過冰凍的河面一樣;小心謹慎如同害怕周圍的鄰居說自己的不是那樣,很慎獨,別人看不到聽不到也不敢做什麼壞事。

《論語》中孔子開篇就說,人不知而不慍,人不知道自己,也不要不高興,不要生氣。

儒釋道三家都講了知曉善知識,知曉真正的善法,這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但是也是最容易的事情。我們不知曉經典沒有關係,千萬要敬重經文。

此章佛陀教大家尊重正法,尊重善知識,如此就不會斷了自己的慧命,不會與經典擦身而過。因此稱之為尊重正教分。

第三章 如法受持分

1.何名此經

【原文】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解釋】這時候,須菩提問佛陀:「世尊!應當如何命名這部經呢?我們應當如何奉行持受、保住這部經典呢?」須菩提很慈悲,請示佛陀給這部經典命名,留給後世的修行眾生。擔心被人隨意修改經文,或者被以假經偽經進行污衊。《道德經》中講,不笑不足以為道!

佛陀告訴須菩提:「這部經命名為《金剛般若菠蘿蜜》,就以此為經名字,你當去奉行受持。」

佛陀又說道:「為什麼起這個名字呢?須菩提!佛所說的般若菠蘿蜜,並非真的有個東西是般若菠蘿蜜,只是權且起個名字叫般若菠蘿蜜罷了。」佛陀擔心弟子們住般若菠蘿蜜的相,又幫我們打開了般若菠蘿蜜語言文字的封印!如來用一個封印把孫悟空壓在五行山下,孫悟空無法出來,語言文字這個封印很厲害!如果打開了,就絕學無憂了,不學而知了!所謂般若是妙智慧;菠蘿蜜是到彼岸,修行成佛就到了彼岸。妙智慧是諸佛母,諸佛都是通過打開智慧,打開慧眼,真修實證而到達解脫的彼岸的。

佛陀又說道:「須菩提!為什麼這麼說呢?如來有說佛法嗎?」

須菩提回答道:「如來沒有所說的法。」為什麼又沒有所說法呢?這部佛經本來就是佛法啊!佛陀又怕大家執著於《金剛經》,連自己都給破相了,令眾生於法而離法。雖然說是金剛經,可是被佛陀一語就破了相了,正所謂不破不立。前面說了此經極其重要,又怕世人執著於此經,真的佛陀很苦口婆心啊,循循善誘,勸誡眾生回歸中道對待此部經典。經典和佛法只是度眾生過河的工具罷了,只是打開眾生的封印,啟發眾生的智慧而到解脫的彼岸罷了。佛陀真的是夠徹底的,不住《金剛經》相。正所謂: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2.微塵多不

【原文】「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解釋】佛陀又說道:「須菩提!為什麼這麼說呢?三千大千世界當中這麼多的微塵多不多呢?」

須菩提回答道:「很多,世尊!」

佛陀講到這裡,般若全體已經顯露在眾人面前,更別無多餘的佛法了,不講也可以了。這時候須菩提就請教這部經的名字。此經文雖然權且起個名字,但是實則無名,只是指向此心罷了。正如《道德經》中講,名可名,非常名。

須菩提又問如何奉行受持這部經典。佛陀告訴須菩提要以心來奉行受持。以心本非心,而法也非法。《楞嚴經》中七處徵心,把心的相給破了,無形無相。佛法的相已經在此給破了。當然了,不破不立,於相而離相;於心而離心,於法而離法。因此又說是非般若菠蘿蜜。

之前沒有聽聞這部佛經的時候,心未能夠安,所以就請降服其心。

因為所知所見,到處都是需要度的眾生,心很難安,難以降服,有了種種疑慮。菩薩疑慮眾生那麼多難以度盡,所以佛陀告訴須菩提,眾生本空。打破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和壽者相。

菩薩們又有疑慮,佛果難以求到,佛陀又告訴須菩提說,佛不必要求。不讓眾生執著於佛的相,佛果的相。不執著於不同果位,如阿羅漢等的相。佛不必遠求,就在你的心中!大家都會聽到這麼說,但是不要誤解了,以為你心中想念裝著佛就好了。真正的含義是,你的自性本心就是佛,你的心就是佛,只是你不知道罷了。你不懂本心罷了。六祖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疑慮佛土難以莊嚴,佛陀又告訴須菩提心淨則佛土淨。

疑慮報身沒有佛土、淨土居住,因為淨土歸於淨心了,所以擔心報身沒有處所,佛陀告訴須菩提,法身廣大,自性本心無邊無際,無所不包,不需要有所依歸,不需要有形的場所。

到這裡須菩提的伎倆已經窮盡了,無法窮追問了,大家的疑慮也已經冰釋。佛心已經披露完了,沒有什麼剩餘的了。所以聽聞佛法的人心安了,自然就降服心了。

這時候才問經的名字。世尊不講世間法,讓世人增加累贅罷了,只是直指人心,指向般若智慧罷了。

下文佛陀會繼續開示法身,破了三十二相好的報身相,而證入空無形的法身佛,所謂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只需要具備金剛慧眼就可以了。所以須菩提聽聞以後,頓時感悟很深,感動得一把鼻涕一把淚,讚嘆世上稀有的世尊,稀有的此部經典。好像久居客地,而突然回家一樣,見到慈母在家而悲喜交加,喜極而泣了。

【原文】「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解釋】佛陀又說道:「須菩提!所說的微塵,正如如來所說非微塵,只是稱之為微塵,起名字叫微塵罷了。」佛陀破了微塵相,破了沙子相!如果要破微塵、沙子相,我們先破石頭相。戰國公孫龍子有個著名的離堅白論。手去摸石頭的一瞬間,創造了石頭的堅;眼睛去看石頭的一瞬間,創造了石頭的白。如果我們要知曉石頭的實相是什麼樣的,就要離堅白,這裡就破了石頭的相。微塵和沙子也是類似的。微塵無量無邊,粒子也是無量無邊的,如何破粒子相呢?這也是類似的。觀察電子實相的一瞬間,創造了電子這個現象實體。現在的科學家很痛苦,無法度無窮無盡的粒子,如何讓粒子們都回家呢?科學家給粒子眾生安了一個家,標準粒子模型,一類粒子一個房子。前面連佛土、淨土都破了,這個破房子也應該用金剛來碾破了,讓西方物理學家夢醒了!菩薩們度不盡眾生而煩惱;科學家們度不盡粒子而煩惱;朱熹格不盡天地萬物而煩惱,難道一物一物去格,一個眾生一個眾生去度不成嗎?

佛陀又說道:「所謂世界,即非世界,只是稱之為世界,起個名字為世界罷了。」佛陀這裡要更新我們的世界觀了!讓我們三觀變正了。可以說物理學的根本困難在於時空觀,世界觀,現在到了變革的時候了。什麼是世界呢?古往今來稱之為世,上下四方稱之為界。由此看來世界即是時空和萬有。佛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既然世是時間,古往今來,時間只是虛妄和人類認知的錯覺罷了。因為日月輪迴,人們感知觀察,所以有了時間這個概念。如此我們就打破了對時間的執念,不住時間相,所以佛經很多時候講一時,不講具體啥時候。空間也是人類認知的錯覺罷了。心觀察的時候,就有大小,長短,方圓這些概念和輪廓,就有了空間的錯覺。既然時間和空間分別都是空的,世界當然也是虛妄的了。當今物理學最困難的就是很難解決基本粒子質量產生,也就是發現宇宙的質量為零!這令科學家很彷徨,把粒子產生質量的責任賦予了希格斯粒子。然而真正的上帝粒子是光。心靜光子歸於孤寂狀態,質量為零,心動光子有質量,賦予萬物質量。所以萬法唯心造!

佛陀又說道:「須菩提!為什麼這麼說呢?可以以三十二種相求見如來嗎?」不能以色身相見如來,如來為無去無來的自性本心,自性本心即是法身佛。三十二種相,這裡不一一列舉,其中梵音深遠相:聲音洪亮且美妙。聲音的相狀,聲音出來之後非常明亮清楚,能夠傳很遠,那叫梵音深遠相。眼色如紺青相:眼如青空澄美。就像大海一樣,湛藍,幹青色。非常透明的眼睛。如果一個人心輪和喉輪堵了,聲音絕對不會如此洪亮美妙。對於修行人就會有深刻體會,如果精進修行進步了,那段時間的聲音也特別的清亮。眼睛是心靈的窗口,佛陀的眼睛非常透明,湛藍,如此很美。我們如果有緣在幾千年前見到佛陀,也會被佛陀如此清澈美好的樣貌所吸引的。佛陀擔心弟子們執著於色身,買櫝還珠了,不知道真正的佛乃是自性本心,所以教須菩提不能以色身相求佛。

須菩提回答道:「不可以,世尊!不可以以三十二相來求見如來。」佛陀在世的時候,就擔心後世的人會執著於他色身,擔心後世的人搞偶像崇拜。如果太過於執著於色身,就是迷信,而非正信了。

須菩提又說道:「為什麼這麼說呢?如來所說,三十二相,這即是非相,不可以執著於這個色身相,只是稱之為三十二相罷了。」古人用周易八八六十四卦相來描述宇宙,看到了宇宙的六十四相。當然了,用八卦,八個相來描述也是可以的。

青青翠竹,總是真如。鬱郁黃華,無非般若。無處不是道,正如莊子所說:道在屎尿。山河和大地,全部都已經顯露了法王身。山河大地當中也可以見道。心即是道,道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不要被道這個文字所封印;不要被佛這個字所封印了!迷信文字也是一種迷信。所謂道,裡面是首,下面是心,就是回歸心路起首的地方,也就是不忘初心。

如果要見法身,見自性本心,需要具備金剛正眼慧眼就可以了。所以說,世界即非世界,只是名字是世界罷了。

3.身命布施

【原文】「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解釋】佛陀又說道:「須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那麼多的身命進行布施;如果另外有人,在此經中,受持四句偈頌,為他人宣說解說,其福德更多!」如果以身命都肯為眾生布施,沒有什麼捨不得的了。大家把身命看得比什麼都要珍貴了。

世尊較量布施恆河沙那麼多身命,不如深心受持四句偈,並為他人宣說解說,這樣的無相之福真不可限量。前面佛陀三十二相好已經很美好了,恆河沙這麼多的色身進行布施,捨身為了眾生去布施,這樣所得福德還不如宣說解說幾句經文。如果我解說完整部經典,不知道會不會有奇蹟發生呢?

此章須菩提請示佛陀給經文起名字,佛陀囑咐按照所起名字奉行受持,因此此章命名為如法受持分。

第四章 離相寂滅分

1.未曾得聞

【原文】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解釋】這時,須菩提聽聞此經,深解其中奧妙,深感佛陀大愛慈悲,哀憐眾生而宣說此經。

因此,須菩提聽完就鼻涕眼淚一下子就流出來了,他對佛陀說:「真是太稀有了,世尊!佛所宣說如此甚深微妙的經典,我從昔日所得慧眼以來,也未曾聽聞過如此精妙的經典。」所謂得慧眼是已經明心見性了,得道了。如果已經明心見性,就能夠見到法身佛,見到自性本心亮光了,就不會迷失了。須菩提讚嘆說,以為明心見性,已經一經通所有經通了,但是還沒有聽過如此精妙的經典。原來悟性是不斷擴大的,心如同生鏽銅鏡,見性有慧眼就是見到一絲亮光,如此有光亮指引,就有慧眼了。

2.稀有功德

【原文】「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解釋】須菩提又說道:「世尊!如果又有人聽聞這部經,信心大增,心地清淨,則可以照見實相了。心如同明鏡一般,如果心地清淨,就可以照天照地,就可以如實照相了。應當知曉這樣的人,成就了世間第一稀有的功德了。」

3.是實相者

【原文】「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解釋】須菩提又說道:「世尊!這個實相,即並不是相,所以如來說名字為實相。」

有慧眼可以看到實相,看到相背後的東西。康德是西方著名的哲學家,康德物自體可以說對應於實相;現象界的實體對應於相。

現在已經到了科學與宗教融合的時候了。當代著名物理學家趙國求教授創立了雙四維時空理論。有兩個時空,一個是自在時空;另外一個現象時空。自在時空中的東西為自在實體;現象時空中的東西為現象實體。自在實體對應於實相;現象實體對應於相。我們要有智慧看透相背後的東西。

世尊是大徹大悟,不僅僅看到,內證了宇宙和人生的實相。

觀察光的實相一瞬間,創造了光子這個現象實體。光的實相可以說是以太,雖然說是以太,而非以太,名以太罷了。我們需要打破名字的封印!以太和光實則是一回事,以太為光的實相,而光子為現象實體罷了。

4.後五百歲

【原文】「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解釋】須菩提又說道:「世尊!我現在得聞如此經典,相信、理解、受持不覺得難。可是如果來世,五百年以後,有眾生聽聞此部經典,如果能夠相信、理解和受持,這樣的人是第一稀有的了。」我跟此部經典的緣分很深,看到就很喜歡,能夠契入其中的心法,看來我也是稀有動物了!但是不可以驕傲,還要繼續努力。佛陀在世的時候,相信是容易的,可是五百年後,特別是當今已經兩千五百年以後了,眾生相信此部經典很不容易了。《道德經》中講,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半信半疑;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可以說,相信經典已經很不容易了,大家讀到半信半疑也算不錯了。

須菩提又說道:「為什麼這麼說呢?此人已經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和無壽者相了。」如果能夠信進去,起碼已經明心見性了,已經得道了。既然已經得道,就有了慧眼,於相而離相了,已經打破了四相的執著了。

須菩提又說道:「為什麼這麼說呢?我相即不是實相,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和壽者相這些也不是實相,也是非相。為什麼這麼說呢?如果能夠離一切諸相,不被相所迷惑,不執著於相,可以稱之為諸佛了。」相對應於現象界;而非相對應於實相。眾生被相所封印千萬億年,所謂相是語言文字相、外貌的色相等;眼睛所看,耳朵所聽,鼻子所聞,嘴巴所嘗,身體所觸摸等都是相。手去摸石頭,這一瞬間創造的堅硬,這也是相的一種。如果能夠內證離相,即等同於佛了。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離相就是無上甚深禪了。為什麼離相這個事情這麼緊要呢?現代物理學的瓶頸全部都卡在觀察創造實在這句話當中!這句話奧秘如果解開了,封印打開了,就可以實現物理學的大統一了。可以說,這句話封印了西方許許多多優秀物理學家。這是歷史賦予東方物理學家千載難逢的好時機,可以實現彎道超車!也許我這部書分享出去以後,學界會創立一個金剛物理學的學派呢!

所謂觀察創造實在,觀察創造了相,創造了現象界的東西,創造了現象實體!世人以現象實體為實在,所以說觀察創造實在。西方科學家把粒子光子,電子這些都看作實在!實則這一切都是虛妄的。

5.不驚不怖

【原文】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解釋】佛陀告訴須菩提:「是這樣的!是這樣的!如果有人聽聞這部經典,不驚不怖,不畏懼,應當知曉這樣的人甚為稀有。」

大家如果看了《莊子》,可能會被裡面的誇大的言詞所雷到,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驚訝。《道德經》中講,不笑不足以為道。可能面對真理的時候,我們容易笑話它,感覺到驚訝、畏懼,如同葉公好龍那樣。如果看了此部經典,不驚不怖,已經契入內心,這樣的人極其稀有,已經明心見性了,已經得道了。

世尊聽了須菩提陳述自己的領悟,世尊以佛心印,以心印心,印證須菩提所說,於是說:如是,如是,誠如所說。就是這樣的,對的,對的。

因為世尊所講,如同降下大法雨,小的根器就受不了,會東倒西歪的。六祖壇經中也有相應的描述。因為根器小,聽聞的人就會驚訝、懷疑、恐怖和畏懼了。如果有聽了不驚不怖,不懷疑不畏懼的,這樣的人就極其稀有了。世尊所說,不在於語言,而是在於語言背後的東西。

6.第一菠蘿蜜

【原文】「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解釋】佛陀聽了,又說道:「為什麼呢?須菩提!如來所說的第一菠蘿蜜,是非第一菠蘿蜜,只是名字稱之為第一菠蘿蜜。」

大家不要好奇佛陀這樣的說法,什麼非,什麼名字,只是佛陀讓大家不要被語言文字所封印罷了,需要離語言文字相。《道德經》、《清靜經》中講道,這只是勉強起的名字罷了,講道,即非道,是名道罷了。因此講,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什麼是菠蘿蜜呢?名彼岸,雖然說是彼岸,而非彼岸。此岸眾生受苦,佛陀度眾生到了彼岸,彼岸是淨土。

什麼是第一菠蘿蜜呢?第一菠蘿蜜就是絕對真理,就是宇宙和人生的實相,就是第一義。絕對真理等於無數個相對真理之和。七巧板等於七塊不同的板加上背景板,這個背景板對應於虛空無形無相的道,對應於第一菠蘿蜜。我們要追求物理學大統一理論,只能無限制地去逼近,用有限個相加上道,就可以統一物理學了。如果離開了這個無形無相的背景,就無法統一物理學。佛陀有三十二相好,無數個相加起來才能逼近佛陀的實相,不僅僅是三十二相。三十二相只是其中的重要的相。

7.忍辱菠蘿蜜

【原文】「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

【解釋】佛陀又說道:「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所說的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忍辱菠蘿蜜是通過修忍辱行而到達彼岸,這是一個法門。心性不能硬來,只能忍受隨順。心理學中有個東方禪療的療法叫森田療法,主張忍受痛苦,為所當為;順其自然,為所當為。比如睡眠難以入睡,如果越想睡就越難睡;越怕睡著反而容易睡著。如果睡不著的時候,忍受痛苦,做該做的事情,該躺著就躺著,數數可以,數羊也可以,慢慢地自然就睡著了。心性如同倔驢,越抽越不動,需要順著毛擼。心性如同牛脾氣,要按牛喝水很難,等到牛渴了自然會低頭喝水。心性不能硬按,如同水中葫蘆,這邊按住,另外一邊就冒出來了。妄想雜念也是如此,這個念頭按下去,那個念頭冒出來,不能強制硬來。只要把注意力放在念阿彌陀佛上就好了,任由念頭起落,雲捲雲舒,慢慢就會進入靜定了。只有我們忍受,臣服接納了,內在的力量才更加強大。

佛陀又說道:「為什麼這麼說呢?須菩提!比如我昔日往世的時候,當時是個忍辱仙人,那時被歌利王割截身體。我在那個時候,已經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和無壽者相。為什麼說已經無這四相了呢?因為如果昔日被節節支解時,如果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會生嗔恨心。」這是佛陀方便的教法,實際上是一個公案,其中蘊含著奧妙。前面佛陀剛講完,聽到這個經不驚不怖,不產生畏懼的人,是世界上極其稀有的人了佛陀很調皮,這裡開始講公案嚇人了。佛陀講,以前有一世,他是忍辱仙人,被當時的國王歌利王割截身體。忍辱仙人忍辱不動心,後來居然能夠全部恢復如初。這是佛陀方便的教法。所謂仙人是你的心,歌利王是物慾。世人顛倒,心應該為王。心被物慾所分割,就成為小心了。如果看見色時,仙人的眼睛就壞了,被蒙蔽了;聽聞聲音的時候,仙人的耳朵就壞了。還有其它的知覺,都被節節支解了。道如果被物慾所間隔,就是有間道;道是無間道,沒有物慾間隔的。如果我們心不被物慾所分割,就要修忍辱菠蘿蜜。看到好吃的,也忍一下,不要亂吃了;看到好看的,也要忍一下,不要亂看了。

佛陀往世已經把忍辱菠蘿蜜修到極致,可以從忍辱行修到彼岸了,即使被節節肢解都不會有嗔恨心。為什麼修行建議吃素食呢?動物在宰殺的時候,被節節肢解,升起嗔恨心,特別痛苦,肌肉當中都是毒素,我們吃了對身體很不好。

8.忍辱仙人

【原文】「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解釋】佛陀又說道:「須菩提!過去五百世之前,我那個時候是忍辱仙人,在那一世,已經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和無壽者相了。」

9.離一切相

【原文】「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

【解釋】佛陀又說道:「所以,須菩提!菩薩應當離一切相,不要著相!」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離相就是無上甚深禪了!離相有很多,包括離語言文字相。如果離語言文字相,就證入了無字天書的境界。語言文字封印我們很厲害,如果打開語言文字相,就可以打開封印,恢復我們的靈性了。整個物理學界被封印在一句話當中,一句觀察創造實在這句話當中,可以說被封印在禪當中!量子物理被封印在頻域空間、概率空間,只能計算不能理解;只能談電子云,談概率,談不確定、測不準,不能確定。整個股票投資界被封印在概率空間,概率是投機,而不是投資,只能談追漲殺跌,只能談不確定,而不是確定賺錢的。如果打開股票投資的封印,就會厭惡風險,選擇一定賺錢的,百分百賺錢的價值投資,而不是選擇某個概率。如果打破一切相,就不會被現代的糖尿病、各種癌症病名所嚇死,面對這些就會坦然許多,能夠不驚不怖。中藥注射劑可以說是偽科學!真正的中醫在《黃帝內經》、《傷寒論》當中。

佛陀又說道:「菩薩應當發大菩提心,不應當住色生心,也不應當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當生無所住的心,不要住在任何一個相上。正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如果住語言文字相,就以為語言文字就等於實相了,兩者實際有分別的。我們的心容易欺騙我們,把兩者劃上等號。

佛陀又說道:「如果心有所住,不要覺得心住在那裡了,則是非住。」心住在色聲香味觸法裡面,心就不能住,不能安心了。心要歸於王者之位,心為君主之官。如果心跟著外界跑,就不能安住了,所以佛陀所非住。

10.離眾生相

【原文】「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解釋】佛陀又說道:「所以佛說:『菩薩心不應該住色布施。』不要看貧富布施等。須菩提!菩薩如果要利益一切眾生,應該如此布施,不要住色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都需要離,都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也需要離眾生相。」

11.無實無虛

【原文】「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解釋】佛陀又說道:「須菩提!如來是從來不講假話的,講的都是真話,都是實實在在的,真實不虛的。」佛陀擔心眾生不信,特別是後五百歲,後兩千五百歲的眾生更加不信,所以佛陀很慈悲,專門強調了一下。不僅僅此經不容易信,《道德經》也是如此,所以老子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佛陀又說道:「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佛法是無實無虛的。」如果說佛法實在,可是又要離佛法相,不能住佛法。所以佛陀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如果過了河,還要背著船幹啥。如果病好了,還要執著於藥,還要去吃藥幹啥。如果說佛法不實在,佛法很虛,那也不行,因為佛所說都真實不虛,不會騙人。所以說,佛法是無實無虛的,非實非虛。

12.日光明照

【原文】「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解釋】佛陀在這裡講無住布施的益處。有住之心,屬於無明,這個名字起得好,一點明亮光亮都沒有了。心如明鏡,如果全部被覆蓋了,就無明了。心如太陽,如果全部被物慾的烏雲所遮蔽,就無明了。心被障礙住了,如同人走入暗處,什麼都看不見,看不到太陽了,但是並不代表太陽不存在。無住的心,各種物慾障礙已經去除,人相破了,我相破了,如同太陽升天,朗照天地萬物。這個無住之心,就是真實的般若,佛陀在菩提樹下所證的,無非就是此心而已。

不僅僅是佛教,三教聖人都是如此,王陽明先生臨終前遺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佛陀又說道:「須菩提,如果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就好像是人走到黑暗處,則看不見任何東西;如果菩薩不住於法布施,就好像人有眼睛,日光亮亮地照耀,到哪裡都是光亮的,可以看見種種色,外在萬物的種種相。」

13.當來之世

【原文】「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解釋】佛陀又說道:「須菩提!在未來之世,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夠受持讀誦這部經典,即為如來。」我們在佛陀眼裡都是善男子、善女人,親愛的讀者,有緣耐心讀到這裡,您已經有很大的福報了。不僅僅讀誦這部經典,就是如來;而是要信解受持,才是如來。人人皆可成佛道,人人都有佛性。佛陀這裡給我們信心了。如果能夠正信進去,起碼已經得道,明心見性,才能夠信進去;能夠理解佛經,理解這些公案,量子理論只能計算,不能被理解,這是不對的。愛因斯坦臨終前說,宇宙最不可理解的是,居然是可以理解的。可能他在臨終前頓悟了,打破了物理學的相。如果已經明心見性,就成為佛子了,可以稱之為如來。但是,見性只是開始,還要繼續往上修。

佛陀又說道:「如果以佛的智慧來看,借佛慧眼看,就知曉這個人,可以看見這個人,能夠成就無量不邊的功德了。」佛陀鼓勵我們繼續精進修行,誦讀理解,內證這部經典。如果真的相信了,就是得道了。正所謂知一心而知萬心,知一世而知萬世。

此章須菩提陳述自己的領悟,佛陀印證。佛陀教菩薩離一切相,發大菩提心。因此稱之為離相寂滅分。

第五章 持經功德分

1.信心不逆

【原文】「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解釋】佛陀又說道:「須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在早上的時候以恆河沙那樣多次數用自己的身命進行布施;又在中午以恆河沙那樣多次數用自己身命進行布施;又在下午以恆河沙那樣多次數用自己的身命進行布施,不僅僅每天早中晚,還不限的時間進行布施,無量百千億劫的時間裡,都以身命進行布施。」

佛陀又說道:「如果另外有一個人,聽聞此部經典以後,信心不會逆轉,相信此部經典,其所得福德勝過前者。更何況,如果書寫、抄經;讀誦;為他人解說這部經典,所得福德更加殊勝了。」布施財物已經不容易了;布施身命更加不容易;在百千億劫當中不停地布施身命,如此更加不容易了。但是就算這樣,還不如相信、理解、讀誦和受持這部經典的功德大!

2.以要言之

【原文】「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

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

【解釋】佛陀又說道:「須菩提!簡要地說,這部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太殊勝了,不知讀者讀到這裡有無感悟如來所說的空性,這個空性太美妙了,似空非空。

佛陀又說道:「如來這是為發心修大乘佛法的菩薩所說的,為那些發心修最上乘佛法的菩薩所說的。」如果發心不大,只是小乘佛法,只是自了漢,只是解決自己的問題,就無法契入這部經典了。

3.荷擔如來

【原文】「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

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解釋】佛陀又說道:「如果有人能夠受持讀誦這部經典,廣為人宣說,如來就知曉這個人,見到這個人,都會得到不可思量、不可稱量、不有邊際、不可思議的大功德了。」

佛陀又說道:「這樣的人,則可以承擔得起如來所說的大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果如來一上來直接講涅槃,無上正等正覺,直接講如何證得大徹大悟,眾生是無法相信的。柏拉圖有個洞穴的比喻很生動,那群被綁在山洞裡的人是無法相信走出去那個人講了什麼。從來沒走出去山洞的人,是無法思議外面的世界的。如果根器不夠大,法語太大,就會東倒西歪了。

4.樂小法者

【原文】「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解釋】佛陀又說道:「為什麼這麼說呢?須菩提!如果對於那些喜歡小乘佛法的人,不是學習大法的那種人,已經著了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有了這些成見、知見,則對於此部經典,不喜歡去聽聞,不能接受,不愛讀誦,不能為人解說。」太難的了,能夠見到這部經典,越解析越充滿法喜。

5.若有此經

【原文】「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解釋】佛陀又說道:「須菩提!不管在哪裡,如果有這部經典,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這些地方的眾生都應當供養這部經;應當知曉有此經的地方,則是佛塔,都應當恭敬;都應當作禮而圍繞,都要以種種花香散在經所在地方。」以前的佛經傳播極其不容易,不想現在有電腦和網際網路。

此章講此部經典的無量無邊功德,信解受持此部經典的人的功德,因此稱之為持經功德分。前面講了佛說的都是真話,然後再強調這部經典有無量無邊功德。

第六章 能淨業障分

1.消滅罪業

【原文】「複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解釋】佛陀又說道:「其次,須菩提!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這部經典。可是之前這個人為人卑賤低位,這是因為前世當中這些人所造的罪業,本來應當墮入惡道的。而今因為誦讀受持此部經典,雖然世人卑微低賤,可是卻能消掉前世所造的罪業,當知這樣的人,可以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涅槃。」

什麼是業呢?所謂業有身業、口業和意業,也就是身體所行,嘴巴所說,心裡所想,這些都是在造業!綿綿密密,如同春蠶作繭自縛,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可是誦讀受持這部經典,卻可以把雷劫以前,前世再前世的罪業都消除乾淨。如果罪業消除乾淨,心境上的塵垢就清除乾淨了,如此就可以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了。

2.佛不能及

【原文】「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祗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解釋】佛陀又說道:「須菩提!我在過去無量劫以前,很久很久以前,不可計量的劫數以前,在遇見燃燈佛以前,還遇見了八百四千萬億,也就是不可計量的那麼多的諸佛,我都悉心去供養諸佛,沒有空過一個佛不供養的。」

佛陀又說道:「如果另外有一個人,在後來世中,能夠受持讀誦這部經典,所得功德是很大的,遠遠超過我以前一直所供養諸佛的功德。我所供養諸佛的功德,與這個人相比,百分之一都不到,甚至千萬億分之一都不到,乃至用算數比喻都無法比喻得了的了。」

佛陀用自己來進行對比,就是怕眾生以為只有佛陀可以,自己不可以,心生畏懼,所以給眾生信心。佛陀故意把自己說低一點,給眾生信心。

王陽明先生曾經教弟子說,滿街都是聖人,而且指出學生自己都是聖人。學生趕緊謙虛說不敢當。

3.狐疑不信

【原文】「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

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解釋】佛陀又說道:「須菩提!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在後來世當中,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到的功德是很大的。我如果全部把這些功德說出來,有人聽到,心會狂亂起來,會懷疑不信。須菩提!應當知曉這部經典是不可思議的,受持讀誦這部經典的果報也是不可思議的。」

佛陀早就猜到了,世人很難相信這部經典,所以反覆地講,真的是苦口婆心了。

此章講受持讀誦此經可以消滅往世罪業,因此稱之為能淨業障分。 

第七章 究竟無我分

1.云何應住

【原文】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解釋】這時候,須菩提問佛:「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如果已經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大菩提心,心應該如何安住呢?如何降伏波妄心呢?」發大願很重要,如果自己根本沒有出離心,沒有成佛度眾生的大願,就不會有大的進步。前面講,不要住相,不住我相、人相、眾生相和壽者相,也不要住佛法相,不要住佛的相。已經說了這也不能住,那也不能住,到底該住在哪裡呢?如何降伏這個心呢?

佛陀聽了以後,告訴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大菩提心的人,應當這樣來生心,我應該要滅度一切眾生。」如果沒有大願,光考慮救渡自己,這樣願力不夠大。

佛陀又說道:「雖然說滅度一切眾生,可是實際上可以說無一眾生被滅度。」佛陀怕弟子們著眾生相,故意這麼說。說法一生,實則不說一法,這是怕弟子們著佛法的相,所以如此說。

佛陀又說道:「為什麼這麼說呢?須菩提!如果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和壽者相,則並非真菩薩,只是肉眼凡胎罷了。如果是真菩薩,是不會著相的。」

佛陀又說道:「為什麼這麼說呢?須菩提!實在沒有佛法教你如何修到無上正等正覺。」佛法只是指月之指,指向無上正等正覺,但是修行得靠自己去修。眾生的自性本心本來就是寂滅,如此是菩提,又何必還要向外求什麼呢?這裡不見有什麼佛果可求了,本性具足一切了。佛陀這裡這麼說是怕眾生執著於佛法,但是不可以說佛法沒有用,佛法可以說有大用。

心應該如何住呢?這也不能住,那也不能住,到底該住哪裡呢?此經已經說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哪裡都不住,又哪裡都住,也許有人說這不是矛盾的嗎?不會矛盾呢!心如同行雲流水一樣,每一時刻都住在當下,如此就是無所住而生其心了!念茲在茲,這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了。

2.佛所說義

【原文】「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解釋】佛陀又說道:「須菩提!這是什麼意思呢?如來往世在燃燈佛那裡,有沒有得到一個法叫無上正等正覺法?」

須菩提回答道:「沒有得到,世尊!按照我的理解,佛所說的意思,佛往世在燃燈佛那裡,並沒有得到叫所謂的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法。」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這裡佛陀教弟子們破除對佛法執著。

禪宗講個掛角羚羊的公案。羚羊夜晚在樹林裡睡覺的時候,把角掛在樹枝上,獵人在地上找是找不到的。我們在找尋禪,找尋道的時候,杳無蹤跡。佛陀告訴我們要修到無上正等正覺,大徹大悟,可是卻看不到有形的樓梯一步一步往上走,似乎只有無形的天梯。

既然沒有實在的法可得菩提,那麼菩薩所悟的般若豈不是非法嗎?世尊往世在燃燈佛處,所得的法,這一世才得以成佛,豈能說不是得了菩提?為何說沒有法可得呢?於是佛陀破除須菩提的疑慮。佛陀這麼說只是為了破除對佛法相的執著。

3.諸法如義

【原文】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解釋】佛陀又說道:「是的!是的!須菩提!在燃燈佛處,實在沒有得到所謂的法,而讓如來得無上正等正覺。」佛陀印證了須菩提的領悟,破除燃燈佛,也就是過去佛的佛法的執著。之前已經破了佛陀自己的佛法相,這次一點都不客氣,連過去佛,未來佛的法相都要破除。

佛陀又說道:「須菩提!如果有法可以讓如來得無上正等正覺,燃燈佛就不會授記:你在來世,應當成佛,名號為釋迦牟尼。」佛陀在前世燃燈佛那裡已經起好名字了,就是釋迦牟尼佛。說明在那一世,佛陀還沒有成佛,也沒有法可得,可以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佛陀又說道:「因為卻是無實在的什麼法,可以得無上正等正覺,所以燃燈佛才給我授記:你再來世,應當成佛,名號為釋迦牟尼。」破除了菩薩對於無上正等正覺佛法相的執著。菩薩弟子們都在傾聽佛陀講法,弟子們水平不一,弟子們以為師父還藏著掖著有什麼秘訣、什麼絕招可以到最後那一步,到無上正等正覺。佛陀這麼說,就說不要抱著什麼幻想了,該教的都教了,要自己去做功夫修行才可以的。佛陀讓弟子們不要抱著幻想,有什麼捷徑,師父一說,馬上都到無上正等正覺,沒有這樣的好事。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了。

佛陀又說道:「為什麼這麼說呢?所謂的如來,並不是這個色身之相的稱呼,而是諸法應當體會如如之義,體會如如不動心。」佛陀擔心弟子們不能達自性本心法身真體,執著認為一定是有所修,有所得法。要不如來怎麼能夠得無上正等正覺呢?必定在過去世得法了,才能夠成佛。對於弟子們在過去世沒有得法的,有沒有希望呢?佛陀在這裡給弟子們信心,講佛陀以無所得,什麼所謂的法也沒得到,破除了弟子們的執念。

佛陀還恐怕弟子們不能領悟,所以直接示下:為什麼說菩提無所得呢?因為所謂的如來,並非色相的稱呼,是諸法如如之義。宗門有一句話說:向上一路三世諸佛不許執著,如果執著則眼瞎,因為此中沒有你所尋覓的所謂的法,所謂的捷徑,不可以執著。因此佛陀教我們莫向外求,不要執著於過去佛、未來佛,甚至現在佛。

4.非一切法

【原文】「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解釋】佛陀又說道:「如果有人說:『如來得了無上正等正覺,得了大菩提。』須菩提!請注意了,實在沒有什麼法可得,並不是得了什麼法,讓佛得無上正等正覺。」這句話,先破了對於佛果的執著,對於佛法的執著。接下來,又擔心弟子們以為佛法一點用都沒有,偏頗了,就又破了弟子們這個執念。因為此經文很殊勝,前面已經講了,如果能夠受持讀誦一句兩句,都有特別大功德。

佛陀又說道:「須菩提!如來所得的無上正等正覺,是無實無虛的,所以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如果說佛法很虛,那也不對,因為佛法是真實話,不打妄語。佛法有很大功德,此經文功德很大。因此說佛法無虛。如果說佛法很實,但是佛法也是一切法的範圍之內,一切法無自性,也都不可以執著,打破了對佛法相的執念,因此佛法無實無虛。為什麼說一切法是佛法呢?莊子講道在屎尿!在每一件事物當中,都有道,都有佛法。

佛陀又說道:「須菩提!不要執著於我所說的一切法,這裡所說一切法,即非一切法,只是稱之為一切法罷了。」所謂法,並無法相,所以稱之非法,一切法也都是非法,因此稱之為非一切法。佛陀在這裡打破法相,一切法都無法相。這裡的法是包括了所有事物。

5.人身長大

【原文】「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解釋】佛陀又說道:「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這個法也不可以執著於人身長大。」人身屬於法,長大也屬於法,不執著於人身,也不執著於長大。這個人身是四大假合而成,不可以執著。莊子中講,天地如同一個大熔爐,人偶爾而得人身,會很興奮地喊道:「人身!人身!」長大也是幻相罷了,實相無長無短,無大無小。

須菩提回答道:「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是非大身,只是稱之為大身罷了。」身體如同須彌山那麼大。如果入定中,身體和周圍的界限消失,與萬物融為一體,如同須彌山那麼大了。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左腦中風,右腦開悟。她發現身體界限消失了,與萬物融為一體。難怪佛陀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原來我們真的與萬物為一體!

6.不名菩薩

【原文】「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解釋】佛陀又說道:「須菩提!菩薩也是如此。」須菩提認為有佛法度眾生,如此方能稱之為菩薩。這裡破對菩薩的執著。菩薩這個人身,也只是色身而已,不可以執著。

佛陀又說道:「如果這麼說:『我當滅度無量的眾生』,這樣才算是菩薩,實際不是這樣的,這樣不能稱之為菩薩。為什麼呢?須菩提!實在沒有法稱之為菩薩。」不要執著於菩薩的相,佛陀的三十二相都不執著,更不要執著於菩薩的人身長大了!不執著於佛陀的佛法的相,更不要執著於菩薩一定要帶著什麼佛法,如果沒有佛法就不能稱之為菩薩。如果不去用佛法度眾生,如何稱之為菩薩呢?這裡一併都破了對相的執著,對眾生相的執著也破了。

佛陀又說道:「所以佛說:『一切法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和壽者相。』」

7.真是菩薩

【原文】「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

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解釋】佛陀又說道:「須菩提!如果菩薩如此說:『我當要使得佛法莊嚴』,如此就不能稱之為真正的菩薩。」菩薩們恐怕有這樣的疑慮,如果沒有佛法度眾生,如何使得佛土莊嚴呢?每個人自性本心的孤寂光明,不能簡單用莊嚴這個詞形容的,所謂的莊嚴,並非莊嚴,只是一個形容罷了。所謂的佛土,就是淨土,一念清淨,心地就是淨土,不要去找什麼淨土。如果不能通達此理,就不是真正的菩薩,只是執著於淨土、執著於佛法的凡人罷了。如果能夠通達於無我、法無我,如來說這樣才是真正的菩薩。

佛陀又說道:「為什麼這麼說呢?如來說:莊嚴佛土,即並非莊嚴,只是稱之為莊嚴罷了。」莊嚴佛土,使得眾生升起恭敬心;心淨則自然莊嚴。

佛陀又說道:「須菩提!如果菩薩能夠通達於無我、無法,也就是打破了我相、法相的執著,如來說這才是真正的菩薩。」如果有我執,法執,不能算是真正的菩薩。

此章佛陀破了我執,法執,破了菩薩的我相,法相,因此稱之為究竟無我分。

第八章 一體同觀分

1.五眼心眼

【原文】「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解釋】已經破了我相、眾生相、菩薩相、佛法相等,不見眾生可度,沒有淨土可淨,如此如來要五眼乾什麼呢?眾生心為眼,這是真正的眼,佛陀講五眼,破除五眼的執著。我們說,一個人很有心眼,如果心眼被物慾所堵住,就是缺心眼了。心眼才是真正的眼,心眼無相,已經破了五眼的相。

「須菩提!為什麼呢?如來有肉眼嗎?」如來當然有肉眼了,如來是悉達多太子,從肉體修行而成佛。如來肉眼也有的,含光內斂,看著似乎凡人。

「是的,世尊!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為什麼呢?如來有天眼嗎?」如來已經有了六神通,天眼通、神足通、他心通等。如來天眼已經打開了,天眼在兩眉中間。當然了,天眼這些神通是副產品,般若智慧才是真正厲害的。

「是的,世尊!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為什麼呢?如來有慧眼嗎?」如果已經明心見性,就有了火眼金睛,就能夠辨別真偽了。如來已經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遠遠比明心見性要高,肯定有慧眼了!

「是的,世尊!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為什麼呢?如來有法眼嗎?」如果有法眼,就不會著法相,不著一切法的相,包括佛法的相。如果有法眼,就知道針對什麼人講什麼法度眾生了,就可以因材施教了。

「是的,世尊!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為什麼呢?如來有佛眼嗎?」什麼是佛眼呢?成佛的心眼是佛眼,如果成佛,無明已經盡了,已經把遮蔽在心眼上的物慾塵垢清除乾淨了。心如明鏡,心鏡上的塵垢已經徹底清除乾淨了。相比于慧眼而言,只要明心見性就可以了。明心見性就是只要看到一絲心鏡的亮光就好了,而佛眼是全部都光亮了。在佛眼裡,眾生平等,佛有慈悲大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是的,世尊!如來有佛眼。」

2.恆河中沙

【原文】「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解釋】「須菩提!為什麼呢?如恆河中所有沙,那麼多沙子,佛所說那是沙子,真的是沙子嗎?」

「是的,世尊!如來說的那個是沙子。」所謂的沙子是名沙子罷了,並非真的是沙子。為什麼這麼說呢?戰國名家公孫龍子有個關於石頭的堅白論。手去摸石頭的一瞬間,創造了石頭的堅;堅並不是一開始就準備在那裡的,觀察一瞬間才創立的。眼睛看石頭的一瞬間,創造了石頭的白。觀察石頭的一瞬間,白這個顏色一下子鮮明起來。沙子也是如此,需要離沙子相,才能夠看見沙子的真相。如果不離相,如同沙子揉進了眼睛裡,就看不見真相了。不僅僅公孫龍子如此說,王陽明先生對於花也是這樣說的。觀察花的時候,花的顏色一下子鮮明起來;不觀察花的時候,花和心歸於孤寂狀態。微信登錄封面就是這個公案,上面有一朵花,寫著一句話:因你看見,所以存在。西方科學家集體被封印在了一句話當中,這句話就是哥本哈根學派的觀察創造實在!量子理論的瓶頸問題幾乎全部可以用這句話解釋清楚。觀察沙子的一瞬間,創造了沙子的顏色、沙子的相。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可以說,西方物理學界集體被封印在禪當中!西方物理學界眼睛裡揉進沙子了,已經沒有慧眼了。

3.佛世界

【原文】「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

【解釋】「須菩提!為什麼呢?比如一條恆河中所有沙子,這麼多的沙子;如果像沙子那麼多的恆河,這些恆河當中所有的沙子,佛世界就有這麼多,這樣多嗎?」

「很多啊,世尊!」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一沙一世界。每一粒沙子都是一個佛世界。我們需要更新世界觀了!當代物理學有多世界理論、平行宇宙理論,這些都不如此經中所描述的科學。物理學還有很多不能解決的問題,在這裡都可以圓融解決。所謂世,古今未來世,這是時間;所謂界,這是大小長短空間。然而時間和空間都離不開心眼,都離不開觀察。正所謂觀察創造實在!時間是由於日月輪迴,讓世人有了時間的概念。空間,也是由於有觀察,所以有了大小、長短等概念。

4.心不可得

【原文】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解釋】佛陀告訴須菩提:「在這麼多的佛世界國土中,所有的眾生,有若干種心,如來都知道所有的這些心。為什麼這麼說呢?如來說:所有的心都是非心,只是稱之為心,起名為心罷了。」什麼是心呢?《楞嚴經》當中有七處徵心。佛說自性當中具足一切。什麼是自性呢?左邊是心,右邊是生,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自性如同是蠟燭的燭心;而燭光對應於心,心無所不包。

「為什麼呢?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此經中這句話很出名。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的還沒到來,現在的一瞬間稍縱即逝,都是了不可得的。時間也是了不可得的,這是虛妄的。

此章中,觀離不開慧眼、法眼和佛眼等,打破五眼的相,實際是心眼。然而心了不可得,打破了心的相,證入空性。心眼觀沙子,眼睛觀察一瞬間,創造了沙子的黃;手去摸沙子的一瞬間,創造了沙子的堅硬;鼻子去聞沙子的味道,聞到了沙子大海的味道;這是一瞬間創造的;耳朵去聽聞沙子,聽到沙子沙沙的聲音,這是一瞬間創造的。都是一樣的東西,一粒沙子,一個佛世界,同樣的一個物體而有不同的相,不同的觀。因此稱之為一體同觀分。

當代物理學中最難思考的就是光的本質,光有波粒二象性。可以創造一門學派:金剛物理學派。此經文可破除物理學當中所有迷霧。所有粒子如同銀河中的沙子,粒子多不多呢?肯定很多了,比如光子、中微子等等。但是,不要著粒子相,只是名粒子罷了,非粒子。一切都是心自己的選擇,以粒子的方式觀察光,於是就創造了光子一物罷了。心觀察光實相,一瞬間創造了光子一物。

第九章 法界通分分

1.福德無故

【原文】「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解釋】「須菩提!為什麼呢?如果有人用裝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用這麼多的七寶來布施,這個人以此因緣,所得福報多不多呢?」

「是的,很多,世尊!此人以此因緣,得福報很多。」

「須菩提!如果福德是實在有的,有福德的相,如來不會說得福德多;因為福德本來無,所以如來說福德多。」佛陀這裡怕眾生執著於福德相,連福德相也給破掉了。如果做什麼都為了積累一點有形的福德,這不是真的福德。真正的福報,那是有成佛的慧命,這是最大的福了。不是有多少錢,當多大官是福德,而是能夠增長般若智慧,延續佛慧命。

佛陀擔心菩薩們誤解了,認為無眾生相,無淨土相,則布施沒有什麼福德,所以不必要修布施了。不要布施財物,不要布施佛法了,這樣就不對了。佛陀以無福之福,其福更大破除此執念。

無相之福更大。須菩提執著於有相布施,說布施實在有福德。殊不知所能布施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本來是空性的,前面已經破除此相,則所得福德非實有。雖然說無福德,然而並不是絕對的沒有。因為心量如同虛空,所以所得福德更大了。

第十章 離色離相分

1.具足色身

【原文】「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解釋】須菩提聽佛陀說法,無眾生可度,已經破眾生相;無莊嚴淨土可守,這是破掉成佛之因了。前面佛陀又說,實在無大菩提可證,大菩提可得,這是無果,破成佛之果相。因果相都破掉了,這說明是無佛了。佛的相也破了,佛法相也破了。可是現如今如來具足美好的相在跟前,這又是從何而來的呢?所以佛以不應具足色相來見如來破除這個疑慮。

「須菩提!為什麼呢?可以以具足色身見到佛嗎?見到如來嗎?」

「不可以,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到。為什麼呢?如來說:所謂的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只是稱之為具足色身,名字為具足色身罷了。」所謂具足色身是十分完美的身體,這個色身不是佛,不是如來,自性本心是真如來,真佛!

2.諸相具足

【原文】「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解釋】「須菩提!為什麼呢?可以從所表現出來的諸相見到如來嗎?」比如如來的三十二相,比如放光、獅子吼等。

「不可以,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的外相來求見。為什麼呢?如來說:諸相具足,這是非具足的,只是稱之為諸相具足罷了,起名字為諸相具足罷了。」佛經當中經常用具足這個詞,具足是具備一切,極其完備圓滿了。比如自性具足,自性是圓滿的,不需要向外求什麼。

自性本心是法身佛,是真如來,不應該以外相來求見如來。

如何求見如來呢?需要離色離相,如此才能見自性本心真如來,因此稱之為離色離相分。

相關焦點

  • 學佛者,看一看,受持金剛經的五大好處?
    金剛經,是大乘佛教著名經典,相信學佛的人,大多數都知道此經,也都讀過此經,可還有一些人,對於學習金剛經的好處,並不了解。如果你了解了,受持金剛經的五大好處,或許會對此經,愛不釋手。我們現在就來看一看,具體有何好處?好處一、增長福德。
  • 佛說金剛經白話文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
  • 金剛經的思想重心是什麼?
    《金剛經》說"無相"而沒有說"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風。二、著重"無我"的菩薩行:如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
  • 亓效亮:和南懷瑾先生《金剛經三十二品偈頌》敬步原韻
    和南懷瑾先生《金剛經三十二品偈頌》敬步原韻亓效亮《金剛經三十二品偈頌》為南懷瑾先生昔年(1943-1945年)於四川峨眉山大坪寺掩關專修時,研讀《金剛經》一夕之作,於每品經文後題七言偈頌一首,提綱醒目,叮嚀後學,確甚有功。
  • 南懷瑾:開悟的人最可怕,人生至高境界,全在《金剛經》這20字!
    《金剛經》,乃是佛教最偉大的經典之一,道出了大成佛教最高智慧,被譽為「諸佛之智母、菩薩之慧父」。中國古代時期,上至王侯將相、官宦大夫下至販夫走卒、尋常百姓,無不推崇《金剛經》,《金剛經》在中國傳頌千年,已深深融入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 《金剛經》:何以故?如來所說法……非法、非非法
    不是不能,而是眾生根本不能信受、承擔。佛豈會不了解眾生,眾生的心行沒有人比佛更能了知。所以看到《金剛經》的說法方式,千萬不可批評、毀謗,謂佛說法「自相矛盾」。眾生應當反求於己,為自己看不懂《金剛經》而感到慚愧,所以不要說佛說法「自相矛盾」,要自我懺悔。大乘見道極為困難,住持宗門正法更是困難,因為善根福德深厚者不多,尤其是末法時期的今天倍加難覓。
  • 《金剛經》中的無相說的是什麼?
    今天,我們來說說《金剛經》中的「無相」說的到底是什麼意思,還是那句話,說的不對的地方請大家多多包涵。作為一部專門討論「空的智慧」的寶典,《金剛經》中的許多地方都提到了一個名詞:「相」,那麼「相」是什麼意思呢?「無相」又說的是什麼意思呢?
  • 金剛經:佛菩薩為什麼有無量功德?因為他們做好了這2點
    在《金剛經》第二十八品的「不受不貪分」之中,有如是經文: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 《金剛經》: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耶
    --世尊問須菩提這個問題很奇怪,卻是有用意,佛弟子有誰不知不信佛已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呢?又如來也應自知自證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既然如此,他老人家又何必明知故問呢?世尊的葫蘆裡到底是在賣什麼膏藥呢?
  • 《金剛經》中「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金剛經青龍疏抄》。」「那我考你一個《金剛經》的問題,如果答得上來,點心免費供養。」「請說來聽聽!」德山滿腹信心地答應。「《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請問大德要吃點心,點的是哪裡個心?」
  • 佛教:《金剛經》中的五大名句,越讀越開悟!
    《金剛經》,又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意思是,以能斷金剛的智慧到彼岸。金剛經是佛教裡非常重要的經典,是一部般若智慧經。它和《心經》一樣,為大乘般若品的經典。如今社會上流傳的版本以後秦鳩摩羅什翻譯的居多。
  • 《金剛經》中有兩句處世名言,悟透了,受益終生
    佛教有繁多經典,但是有這麼一本經被稱之為「經中之經」,那就是《金剛經》。《金剛經》不是講述四大金剛的經文,《金剛經》的全稱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所謂的金剛,不是四大金剛,而是一種原產於印度的金剛石,這種石頭異常的堅硬,被印度人視為世間至堅之物,般若則是一種大的智慧,是成佛之人具有的一種智識,可以看透世間的無上道理,波羅蜜是一種修行的道,是從此岸到彼岸的結果。《金剛經》就是一本讓人能夠斬斷煩惱,去掉妄執的佛教經典。
  • 金剛經:金剛,般若,波羅蜜——這三個詞都有什麼殊勝含義?
    今天咱們主要來講一下《金剛經》名字的由來,只有真正的明白了經書的名字,我們才能更好地奉行讀誦。金剛經的全名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也有版本前面多加了兩個字——《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八個字都有不可思議的妙用,我們下面一一來介紹。
  • 金剛經: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金剛經的偉大之處,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金剛經承認一個真理,一個至道,並不認為一切宗教的的教化僅限於勸人為善而已。金剛經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句子,幾乎都是重點,都是精華,都能啟迪人的智慧,有許多人明白了金剛經中一句話就能夠悟道,就像禪宗六祖,因為聽五祖講解金剛經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大徹大悟,曰: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 陰陽師金剛經單眼哪裡多
    陰陽師金剛經單眼哪裡多?
  • 品不出美酒,聞不到花香!新冠肺炎會影響味覺和嗅覺嗎?
    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品不出美食、聞不到焦味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居住在倫敦的英國作家霍利·伯恩沒有表現出新冠病毒感染最普遍的症狀——發燒或咳嗽,但有一天早上醒來,她發現自己完全聞不到味道。「這次失去嗅覺的經歷是我體驗過的最急性的症狀。」
  • 佛陀為什麼在金剛經中說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要正確的理解佛陀在金剛經中所說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我們就必須要牢記,金剛經的主旨是要實現正等正覺。如果脫離了正等正覺,偏離了正等正覺,我們就無法理解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 無住生心——《金剛經》系列導讀之四十三
    所以菩提心是無住而生,也就是基於空性而生,如果有一丁丁點兒的不空,那就是有所住。所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基於空性而生起度一切眾生的世俗諦菩提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在中國很出名,因為禪宗六祖惠能就是在這句話上見性大悟的。惠能禪師和《金剛經》這句話很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