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一直被誤解,原意是什麼?

2020-12-06 楊培川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一直被誤解,原意是什麼?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老子《道德經》的開頭兩句,這兩句也是至今一直被誤解的。

尤其是在各種網絡文學或者地攤文學之中,它往往被看作是上天或者上位者冷酷無情的意思,被理解為是,天地沒有仁義,踐踏萬物,所以人應該自私自利,理所當然地就衍生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其實這樣理解,也是把「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理解錯了。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原意是人如果不修為自己,那麼慢慢就會走向滅亡,它不是教你自私自利的,對動詞「為」字的理解上就錯了,後面的理解自然一錯再錯。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既然不是上天踐踏萬物的意思,那麼它究竟是什麼意思?《道德經》作為我們本土道家文化的瑰寶和源頭,我們還是有必要把它弄清楚的。

首先,自然是要根據原著,聯繫上下文來理解的,否則斷章取義,意思是不全的。

這兩句出自《道德經》第五章,根據辯證本的《道德經》,原文如下: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龠[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如守中。

其次,正確理解芻狗的意思。

一般被誤解,或許還是有些人看到「芻狗」,下意識地就以為是代表「卑劣的、低層次的動物」,而老天把人也看成這樣,這種理解不能說全錯,但卻比較片面。

因為《道德經》中所說的芻狗,並不是我們字面理解的小狗,需要根據歷史辯證地分析。

在古代,一開始祭祀的時候,往往需要殺一些牛羊狗之類的動物,後來不想殺生的時候,人們會把稻草紮成狗來祭祀。

這個稻草狗,就是古文裡面所說的「芻狗」。

使用芻狗的時候,人們會非常地虔誠,把它看做神聖,因為有所求,希冀給他們帶來風調雨順和糧食豐收。

不過,一旦使用完了,稻草做成的芻狗,就會被無情地踐踏、焚燒或者丟棄,人們的那種虔誠神聖蕩然無存。

所以說,「以萬物為芻狗」代表的不僅僅是踐踏,而是代表著「從盛極一時到被踐踏的整個過程」

接著,正確理解不仁的意思,不仁並不是沒有仁義和冷酷無情,而是沒有分別心、沒有私心的意思。

仁和不仁的概念,都是人衍生出來的,都是私心和分別心的意思,而天地、自然規律、道是沒有這種概念的,它們對於任何一切,皆一視同仁。

也就是說,真正正確的理解是:

大自然和天地沒有私心和分別心,把萬物看做是平等的,聖人也一樣,把百姓看做是平等的。

這裡的橐是鼓風吹火器,龠是管道,二者組合是鼓風工具,因此後文的意思是:

天地之間,不就像一個風箱嗎?必須保持平靜虛無,否則,鼓動越多,動蕩越多,所以,過多探求,不如保持清虛空靈,中庸之道。

說了這麼多,還是很不好理解的,那麼便來看一個自然界中的案例,它能夠更好地說明「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在森林中,有山羊、野鹿和兔子,也有虎豹和豺狼,前三者經常被吃掉,有人覺得血腥殘忍,太不公平了,於是,殺光了裡面的豺狼虎豹,他自以為這樣就平等和諧了。

但是,不然,一開始,食草動物的確安寧、幸福、平靜,然而之後,其一它們大量繁衍,嚴重破壞了植被,自己也會大量死去,其二缺少天敵,各種能力開始退化,壽命也會縮短。

本來初衷是好的,本來以為的平等,為什麼對食草動物的傷害更大?本來以為的和諧,為什麼比之前更嚴重地破壞了自然?甚至威脅到了人類?

這就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真正含義,也就是說天地沒有偏私喜惡之心,不論是弱者鹿兔,還是強者虎豹,一視同仁,而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也很簡單,重新引進豺狼虎豹,這片森林就會恢復自然運轉,回歸「道」。

這才是天地不仁,它要說的不是殘酷本身,而是規律本身,而是「道」。

因為人是有喜好之心、惻隱之心的,所以他們破壞了規律和道,殊不知這種「好心」,卻由於無知和不懂得「道」,反而辦了壞事,所以它最終要說明的是:

遵循客觀規律辦事,實事求是。

理解錯誤的典型案例:網絡文學《誅仙》。

《誅仙》裡面一直貫穿著這兩句話,結合主角張小凡從凡人、修仙到被逼進入魔道的殘酷經歷,可以看出,作者蕭鼎對這兩句話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表面意義上的「殘酷」。

更不要說《誅仙》有模仿《笑傲江湖》的嫌疑,比如正道男主張小凡和魔道聖女碧瑤的戀愛,是不是華山令狐衝和黑木崖任盈盈的翻版?確實是,所以蕭鼎和金庸還是有非常大的差距的,而他的後面著作寂寂無名,更是證明了他積累不足這一點。

而其他的網絡文學,對這兩句話理解錯的,更是不勝枚舉、比比皆是了。

理解正確的典型案例:《仙劍奇俠傳四》。

著名單機遊戲《仙劍奇俠傳四》的大結局,主角四人大戰反派玄霄,九天玄女現身,玄霄說了一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九天玄女回答道:這本是上天對一切都一視同仁的意思,竟被你歪曲至此!

可見,仙劍的製作者和編劇,水平絕對高於絕大部分網絡作者,這個對話就很有水平,九天玄女說的是正確無誤的,也難怪仙劍不論遊戲還是改編劇,都成了無數人的回憶,深入人心,至今沒有可以超越它的同類,就在於這種對中國文化的正確理解、探討,以及人物的代入感等方面。

至此,對這兩句話的解釋也算是完畢了。《道德經》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瑰寶,其核心是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作者老子是道家創始人和主要代表,公認世界文化名人和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如果你是領導者,更需要閱讀《道德經》了,本文所說的第五章,就是告訴領導者少幹預以及怎樣幹預。

當初漢朝初期就是靠老子的無為而治和《道德經》休養生息的,從而為造就漢朝的強大奠定基礎,《大明王朝1566》也使用大量《道德經》原話而增色不少,可見它對於寫作、人生、工作都有積極、正確的指導意義。

《道德經》短短五千言,卻值得逐字逐句認真研讀和感悟。走進《道德經》,你會獲得源源不斷的智慧,會消除浮躁、迷茫、焦灼,變得寧靜、和諧、規律、自然,對於身心大有裨益。

而看《道德經》僅僅看原文,未免難以理解和看不下去,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注釋、案例以及別人的感悟,然後你再慢慢形成自己的感悟,剛好這裡有一本是原文、注釋、解釋、翻譯都有的,非常適合初學者入門,不論老少、大人孩子讀了都受益匪淺、受用一生,同時也是在傳承文化、加強民族凝聚力、繼往開來、為精神文明建設和文化自信貢獻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即可購買《道德經》。

相關焦點

  • 老祖宗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的意思究竟是什麼
    但有些時候,我們常常會因為自己的無知,而將老祖宗留下來的話誤解,以至於鬧出了一個大笑話。就比如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很多人都認為這句話,就是在告訴我們,天與地是不仁慈的,他們把天下的萬物多當做了是祭祀用的草扎的狗了。但真的是這樣嗎?如果你還非要這麼理解,那估計老子是不會原諒你的。對,沒有錯,這句話就出自於老子的《道德經》。
  • 《道德經》中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文章作者:琢磨君《道德經》第五章說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意思就是說: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
  • 宇宙秩序井然, 誰在控制這一切, 還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人類才剛剛進入太空,未來尋找宇宙到底是什麼造成的路還很長遠,那麼宇宙存在的目的是什麼呢? 有一句話叫做,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意思就是宇宙不會偏愛誰也不會不偏愛誰,對待萬事萬物都是一樣的,只有冷靜,觀察,沒有感情用事。 宇宙的規則很可能不是被制定出來的,而是被演化出來的。
  • 經常被人們誤解、錯用的俗語、名言:真正的含義
    下面這些句子,也是經常被人們誤解、錯用的俗語、名言:1、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原文: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2、父母在,不遠遊。原文: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當父母在的時候,子女儘量不要長期生活在外地。
  • 《道德經》05章,告訴我們天地萬物生生不息的自然運作
    《道德經》第05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是沒有偏愛的,任憑萬物按照自己的自然去發展。仁,兩人相親相愛;不仁,指沒有偏愛。芻:餵牛羊的乾草;芻狗,指祭祀用的草做的狗,用完之後,沒有人管。
  • 物以稀為貴,情因老更慈,還有哪些古詩詞你只知道半句?
    物以稀為貴,情因老更慈。語出唐·白居易《小歲日喜談氏外孫女孩滿月》詩。因為東西稀少,就顯得珍貴。因為人們年老,就會對親情更顯得慈愛。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不仁:沒有仁恩。引申為不偏私。
  • 「仙路盡頭誰為峰,一見無始道成空」你最喜愛的小說語句有哪些?
    1、不為成仙,只為這在紅塵中等你歸來這句話出自辰東大大所寫的《遮天》。可以說每一位老書蟲都應該知道這本小說,在小說界中也十分出名。講述的是在某天,太空檢測器在枯寂的宇宙深處探測到了一副極為震撼的畫面,九具龐大的龍屍,拉著一口青銅古棺,亙古流長。九龍拉棺的場景,把我們帶回到了一個浩大的仙俠世界,見證了一個又一個修仙人的故事。這句話則出自《遮天》中狠人大帝之口。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進化論的可證偽性
    霍蘭說:「湧現現象是以相互作用為中心的,它比單個行為的簡單累加要複雜得多。」湧現性告訴我們一旦把系統整體分解成為它的組成部分,這些特性就不復存在了。社會化程度越高的群體,整體表現出與個體不同的特徵,似乎「升級」了,群體變成了一個整體。社會性動物整個群體會表現出高智力行為,這也是人類社會為什麼整體能力遠遠大於個體的原因。
  • 什麼是太上忘情?真正的聖人有情還是無情?這涉及道家的最高境界
    什麼是太上忘情?《道德經》說:「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但是無情而至公,也就是天地是最公平的,平等地待萬物。道家所以《道德經》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 出類拔萃的萃原意是指 出類拔萃中的萃原意值什麼?
    出類拔萃的萃原意是指 出類拔萃中的萃原意值什麼?時間:2021-01-13 21:07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出類拔萃的萃原意是指 出類拔萃中的萃原意值什麼? 出類拔萃的萃原意是指什麼?成語出類拔萃螞蟻莊園正確答案是什麼?出類拔萃中的萃原意值什麼?
  • 什麼是無為而治,道究竟是什麼,「科學」才是真正闡釋老子的道
    有人認為「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所謂「無為而無不為」就是什麼都不做自然什麼都做成了,這個說法顯然不成立。因為人是要吃飯要生存的,要生存必然就會去勞作,而勞作必然也會產生競爭、交換等一系列的行為。於是又有人說「無為」是有所為有所不為。既然是有所為有所不為,也就是人為的用智方式,這就成了儒家思想了。
  • 地球為什麼要誕生生命,對地球有什麼意義,又有什麼好處呢?
    誕生生命對地球有什麼好處呢?嗯,這是一個非常有趣,也非常深刻的問題,我覺得可以和大家聊一聊其中的奧秘。「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兩千多年前老子的思想非常深刻地揭示了一些深刻地哲學問題,這句大家都不陌生的話是什麼意思呢?是說天地沒有仁心,沒有同情心,也沒有愛心,萬物在天地面前都是平等的,都像是被丟棄的野狗子(芻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