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暗藏玄機,老子2000年前參透四維空間?或許老子沒死

2020-11-22 騰訊網

在老子的《道德經》中曾有這樣一句「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指有和無來源相同,只是名稱不一樣而已,換而言之就是把時間和空間的盡頭都寫了;緊接著老子又寫到一句很奇怪的話「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按照字面意思的理解是指道不是一般的玄妙,玄都到時間空間的盡頭了,都到宇宙大爆炸了。

從這兩句話就能看得出老子充分意識到四維空間的存在,我們不應該認為古人在科學上一定不如我們。或許老子可能已經進入了四維空間,而且他並沒有死。

到了如今這個科技發展的時代,現代科學提出了空間多維的概念。科學家認為宇宙不是一個維度,有很多維度,每一個維度都有一個世界,有生命的可能。人的生存空間是一個三維世界,簡單的理解便是x,y,z軸的立體空間。

我們可以感知二維世界,但人類卻不能感知四維空間的存在?事實上,這與維度的層次有關。高維有機體可以看到所有低維,但低維生命體很難感知高維生命體的存在。在我們的三維空間中,有二維感知生命體的存在,就比如說螞蟻,螞蟻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雖然螞蟻和我們一樣生活在三維世界裡,但它們只是二維的感知生物。

螞蟻是一種典型的適應於二維空間的生命形式。他們的認知能力只建立在前,後,左,右的空間。對上下這一個維度毫無感知能力。雖然它們的身體有一定的高度,但它只與三維空間的橫截面有關。假如你把麵包屑放在螞蟻會在地面上找到那塊麵包屑,但突然把食物拿到離他們頭頂幾釐米的高度,他們只會前後左右的去尋找,如果是一個具有三維空間感覺能力的生命,比如說,當我們在找東西的時候,除了四處看看,我們也可以看看。向下或向上看是否有什麼東西。這是三維空間中生物的正常狀態。

人類也是三維空間中的高智慧生物,但我們的認知邊界僅限於三維以下的空間,三維以上的空間也不可感知。例如,與三維空間相比,四維空間增加了時間的一維,超過了人類的認知。雖然人類世界發生過幾件神秘的事情,我們也做過幾次猜測,但都找不到答案。這些神秘的湮滅事件只從三維空間進入四維空間,它們可能就在我們身邊,但由於人類感知的限制,它們是找不到的。進入四維空間的人也會在三維空間看到我們,離開我們。

當然,科學技術的力量是不可小覷的,人類希望進化成四維的生物,並不是那麼簡單,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未來,我們可以通過科技手段將四維空間連接起來,進入四維空間。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四維空間和三維空間有什麼感知上的差距,老子的《道德經》告訴你
    讀《道德經》會看到這樣的句子: 「玄之有玄,萬千之門」從字面上看,道是非常神秘的,神秘的美是一切的盡頭。在這兩個句子中,我們可以看到老子2000年之前的意識就開始存在於三維空間中,並且可能已經大大超出了我們對空間的認知和理解。
  • 老子2000年前參透真相
    科學家們進行了幾種推測,大致如下:一,這堵「宇宙牆」便是宇宙的邊緣,我們之前一直在尋找宇宙的邊緣,如今終於有了答案,要知道,這堵牆的「面積」將近目前探知宇宙總範圍的4%,所以,很有可能這堵牆便是宇宙的邊緣,而宇宙的外面或許真的什麼都沒有。
  • 老子《道德經》中的宇宙生成論,暗含了構建多維空間的秘密?
    但即使是這不起眼的5%,人類到現在也沒能全部搞明白。所以,人類有什麼理由停止探索的腳步呢?對宇宙未知的探索,估計從地球上第一個現代智人誕生就開始了,雖然無從考證,但人類有著天生的和本能的好奇心。日出日落鬥轉星移,隨著時光的流逝,人類對宇宙的了解總是一天比一天更多。
  • 通行版《道德經》與帛書老子及竹簡老子哪個更貼近與原著?
    外族異教亡我華夏之心不死,不可不防也!縱觀人類歷史,2500年前從老子著道德經,印度小乘佛教創始人釋迦摩尼出世,西方三聖亞里斯多德柏拉圖蘇格拉底,明教即拜火教襖教在中東伊朗也出世。這在世界歷史中成為「軸心時代」,東西方聖人幾乎同時出現,這是人類學之謎。是什麼造就了這些聖人同時出現的呢?這就是天地造化,聖人出世教化人間道德。
  • 走進老子故裡,聽老子講《道德經》(一)
    在河南鹿邑縣城東5公裡有在河南鹿邑縣城東5公裡有個太清宮鎮,這裡是我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道教鼻祖老子的誕生地。歷史上有名的《道德經》就是老子在此悟道撰寫而成的。踏著歷史的古蹟,尋找老子思想的真諦。太清宮主題建築,宮殿前有兩顆柏樹,傳說是老子栽的,紋理一左旋一右旋,當地老百姓稱為陰陽二柏。寓示著天地間由陰陽兩部份組成,相生相剋,相輔相成。殿內是「道德天尊」塑像,是老子的化身。似乎在向世人講述「道可道以及道,明可明非常名」的哲理。三清殿。
  • 老子道德經的一個秘密,宇宙法則是道德經的本義
    《道德經》裡老子講的道有很多層面,如果搞混了,你就搞不懂什麼是道了,為什麼?比如說很多人一說「道」,就是玄妙,虛無飄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道是一種什麼神奇力量好像一說到「道」就非常神奇,其實老子並沒有把道講的那麼神秘,為什麼?
  • 你知道世界各國名人是怎麼評價老子《道德經》的嗎?
    你知道世界各國名人是怎麼評價老子《道德經》的嗎?下面將各國名人對老子《道德經》評價展現出來,這只是部分,更多世界各國名人對老子《道德經》的評價大家在以後的學習中會看到。美國政壇給予老子的評價為「總統之師!」
  •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作者||yesuo聽說老子已不知何年何月的事了,然真正開始關注老子並他的《道德經》源於那句「上善若水」。前些年房地產盛行時某房產公司將這四個字的廣告打得鋪天蓋地,很簡單的幾個字我當時似懂非懂,翻看《道德經》也覺得高深莫測,很難體會。今年有閒系統地認真閱讀《道德經》,居然很順利地讀完,並且深有感悟。後人總結云:大道至簡,說易行難。是也。現行的《道德經》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語錄體結構。
  • 老子-《道德經》英文譯文
    【老朋友】點擊手機右上角圖標【轉發分享】內容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 還原真實《道德經》,從帛書《老子》開始(四)
    引言: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老子》甲、乙本(合稱帛本《老子》),距今2000多年的歷史;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中又出土了一個更早的竹簡本《老子》,通過比對,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本《老子》,也就是後人常說的《道德經》或者《老子五千言》,是至今世人篡改最少的版本。
  • 尹喜攔住老子留下《道德經》參透出其中奧妙
    《史記》記載當年函谷關關令尹喜攔住,強行留下《道德經》一書。之後老子西去,尹喜也辭官歸隱,有一種說法是尹喜後來跟隨老子西去,成了老子的弟子。另外一種說法是尹喜歸隱山林,潛心研究《道德經》,還寫下了心得體會九篇,收錄在《漢書藝文志》中,被後文稱為《文始真經》。《文始真經》共分為九篇,基本上以《道德經》為總綱寫成,如果看不懂《道德經》的人可以先讀一讀《文始真經》,對理解《道德經》會有一些幫助,《文始真經》第一篇名字叫《宇》。
  • 老子在《道德經》裡提到的「以柔克剛」是什麼意思?
    老子是個神秘的人,傳說他是在娘肚子裡呆了許久才出世,出來是鬍子眉毛都白了因此叫「老子」,他神秘的除了一本五千字的《道德經》外什麼也沒留下,至於他到底是誰,一生經歷如何,活了多久,連司馬遷也沒有搞清,在《老子韓非列傳》中他只得以「或曰……或曰」來搪塞後世的讀者,但是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
  • 最接近老子思想真相的《道德經》是《郭店楚簡·老子》甲骨文版
    【按:部分新讀者對老子《道德經》的幾個不同版本之間的差異還有疑惑,還不是很了解。老子《道德經》現在可見的最早版本,是1993年在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郭店楚墓竹簡》中的《老子》篇章,此甲骨文版本最為原始、古樸,也是最接近老子思想的,在內容、章節順序上與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等其他版本有很多不同,與現在的通行本差別更大,可以斷定現在的通行本是經過了不同朝代不少人的增刪修改之後形成的版本,已經失去了原本含義,其實與老子已經沒有多大關係了
  • 老子《道德經》:德語世界最熱的中國典籍
    因此,該階段的許多譯者將《道德經》看作一部宗教思想作品,他們的翻譯或滲入過多宗教因素,或因為語言不通而謬誤百出,或僅是曇花一現之作,但這些水準參差不齊的譯本卻奠定了《道德經》和老子學說在德語世界傳播的重要基礎。1888年在柏林出版的由弗裡德裡希·威廉·諾阿克翻譯的《老子的道德經》便是早期質量欠佳的譯本之一。
  • 黑格爾哲學與老子道德經
    老子公元前5世紀黑格爾---19世紀黑格爾----「絕對精神」黑格爾認為絕對精神先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而存在。老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黑---絕對精神不是消極被動或僵死不動的東西,而是一個具有創造性地、處於運動發展過程中的主體。老---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 老子《道德經》中的自然界五大規律
    老子的《道德經》通篇都是對自然界、人生和社會規律的總結。人們認識自然界和社會的最終目標就是要掌握它們變化的規律。如果自己把自然界和社會的規律瞭然於胸,就可以面對自然界和社會的變化時從容應對,而不會慌亂。
  • 老子《道德經》的「大象」像什麼?
    如果我們用現代漢語的意思去解讀老子的《道德經》會怎樣?會讓人感覺老子思想深奧難懂,不但無法體悟老子的思想內涵,甚至會讓人產生困惑。老子的「道」,一旦用現代字詞含義去理解的話,那麼很快就會偏離道義。所以,我們必須回歸自然,回到禮崩樂壞之前的環境中去體會老子的「道」,才能找到對我們有用的「道」,否則,我們從老子對大道的抽象描述中難以明白「大象」為何物,更不會找到大道在哪了。那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五章的內容吧。執大象,天下往老子的「大象」是怎樣的存在?王弼注釋:「大象,天象之母也。
  • 老子:去除神秘色彩和道德勸誡的《道德經》講什麼?
    關於道家老子的「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這句話的理解,網上的解讀基本分兩種傾向。要麼從道德勸誡層面上看,認為是教做人做事不可過滿,大體是往中庸之道上靠。要麼就是神秘化裡面的涵義,往讖語的方向走,就猶如神秘化老子出函谷關這個「移民」行為一樣。
  • 範仲淹《嶽陽樓記》與老子《道德經》的淵源
    但是從歷史的書籍上你會找尋到,這句話是在老子的「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意思上加以延伸出來的。老子《道德經》老子在《道德經》第七章裡講到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所以範仲淹的經典佳句,實際是來受到《老子.道德經》啟發,是一個延伸,也是一種解釋或者說變得更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讓人們更加容易熟記和理解。不管「是一大抄還是一大偷」,確實抄的好,偷得妙。讓後人思想受到教育和啟發。
  • 道德經:老子說的道究竟是什麼?認識大道體悟大道,人生才更完整
    道德經是2500年前春秋時代的老子所著,被稱為萬經之王。我們要學習道德經,除了要了解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的基本常識,還要先老子其道做一個簡單的了解。在逐章解讀道德經之前,我們今天就先來探討一下老子其道。2000多年來,人們對老子所說的道的含義眾說紛紜,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