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意思是說,永恆的德不離開,復歸到嬰兒的純真狀態。
天下最柔弱的人莫過於嬰兒了,嬰兒秉性天真,想哭就哭,想笑就笑,餓了吃飯,渴了喝水,醒了玩耍,困了睡覺,不高興時,會恨會惱,會抓會咬。心念到處,形體隨之,毫無掩飾,表裡如一,這個就是嬰兒的本性真我。
這個嬰兒之真是我們要修成的第一個自己。因此老子認為人應當向嬰兒學習。
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威廉·華茲華斯也把嬰孩作為自己的理想人格。他在《每當我看見天上的彩虹》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每當我看見天上的彩虹,
心兒就激烈地跳動。
我年幼的時候就是這樣,
現在成人之後還是這樣,
但願到年老時依然這樣,
要不,就讓我死亡!
兒童既然是成人的爸爸
我就能希望天然的敬愛
把我的一生穿在一塊兒
「兒童是成人的爸爸」是指成人應以孩童為師,讓天性永存。詩人對孩童懷著神聖的崇拜,竭盡禮讚。
詩人相信嬰兒剛剛來自天堂,童年離天堂亦不遠,所以他們處在生命之始那天賜的幸福之中,並依舊保有天賜的稟賦,是優秀的哲人,能悟透上帝那永恆而深奧的聖書。
因此詩人祈願孩子能夠童心永駐,不必象成人那樣背起塵世與習俗的重負,去同天賜的幸福交戰,永遠保持從高邈靈境取得的榮光,甚至要拒絕成長,不必追求那帶來不可避免的枷鎖的歲月之流。所以說,成人要找回幸福,必須追溯童年。
人類由蒙昧邁向文明的第一步,是巨大的歷史進步;但另一方面,又是一種墮落,一種離開古代氏族社會的純樸道德的墮落;貪婪、物慾、自私、掠奪成了文明時代無處不在的魔咒。
那麼我們如何看待這日新月異的文明進化,怎麼生存?怎麼面對渾渾噩噩或自認為的奮鬥追求中的突然驚醒?覺醒後的自我何處安頓自己?
人類早已改變了與自然的原始而和諧的關係,不斷徵服自然,也就註定遠離了自然,最終失去了與大地的親和感,變得「無根可溯」。同時,人類也愈來愈依賴於現代高科技等異己力量,忽視了對人自身存在意義的探尋。
《道德經》裡說:「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我獨泊兮其未兆,若嬰兒之未孩。」意思是世人都很興高採烈,我卻像嬰兒一樣淡泊安靜。人要回到嬰兒狀態,也就是回到致真、柔弱、淳樸的本性。
嬰兒雖喜形於色,但並不傷神,他們前半小時哭完了,哄好之後轉臉就又笑出了聲。他不知道笑可以取悅別人,也不知道哭可以喚來呵護。而天真好奇的孩童能從任何簡單的事物中找到樂趣和新鮮感,能從一塊泥巴想到世界、一粒細砂想到天堂,從成人眼裡的乏味中平凡中看到美。
所以,嬰兒是有道之人的代表—「其德足全,其精至純,其氣至和。」
老子說的是深層哲理,不是表面的模擬,不是像嬰兒的形,而是一個內心修養的要求,是高境界生命狀態的要求。如果心靈純潔,和諧寡慾,就能夠自然、天真、活潑、恬淡、充實。離「天道」、「本性」更近,離嬰兒、赤子那種生命狀態就近了。
這種要求當然很高,很難完全做到,但是現代人確實可以從中得到啟示與智慧。
成人儘管已經遠離童真,失去了童年時代的本真,但「餘燼猶溫」,只要努力通過回憶、想像,自我修繕,仍然能把現在與過去、人與自然整合起來。
某些神奇的力量就藏在人生的某個片段、初始、和童年。這種力量可以向心靈提供滋養、暗中醫治,實現心靈的當家作主,或許就能把人從一切困厄中解救出來,也就可以達到老子所說的"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走得遠了,常常會忘記為何而出發。所以我們要學會「復歸於嬰兒」,常常內省,學習嬰兒天真爛漫,秉性無邪,含樸守素,內外合一。找回並秉持初心,方得始終。
老子的「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告訴我們,生命的本源,就是回歸根本,是至簡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