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裡的智慧·復歸於嬰兒—生命的本源,回歸根本。

2020-12-05 聽雨學道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意思是說,永恆的德不離開,復歸到嬰兒的純真狀態。

天下最柔弱的人莫過於嬰兒了,嬰兒秉性天真,想哭就哭,想笑就笑,餓了吃飯,渴了喝水,醒了玩耍,困了睡覺,不高興時,會恨會惱,會抓會咬。心念到處,形體隨之,毫無掩飾,表裡如一,這個就是嬰兒的本性真我。

這個嬰兒之真是我們要修成的第一個自己。因此老子認為人應當向嬰兒學習。

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威廉·華茲華斯也把嬰孩作為自己的理想人格。他在《每當我看見天上的彩虹》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每當我看見天上的彩虹,

心兒就激烈地跳動。

我年幼的時候就是這樣,

現在成人之後還是這樣,

但願到年老時依然這樣,

要不,就讓我死亡!

兒童既然是成人的爸爸

我就能希望天然的敬愛

把我的一生穿在一塊兒

「兒童是成人的爸爸」是指成人應以孩童為師,讓天性永存。詩人對孩童懷著神聖的崇拜,竭盡禮讚。

詩人相信嬰兒剛剛來自天堂,童年離天堂亦不遠,所以他們處在生命之始那天賜的幸福之中,並依舊保有天賜的稟賦,是優秀的哲人,能悟透上帝那永恆而深奧的聖書。

因此詩人祈願孩子能夠童心永駐,不必象成人那樣背起塵世與習俗的重負,去同天賜的幸福交戰,永遠保持從高邈靈境取得的榮光,甚至要拒絕成長,不必追求那帶來不可避免的枷鎖的歲月之流。所以說,成人要找回幸福,必須追溯童年。

人類由蒙昧邁向文明的第一步,是巨大的歷史進步;但另一方面,又是一種墮落,一種離開古代氏族社會的純樸道德的墮落;貪婪、物慾、自私、掠奪成了文明時代無處不在的魔咒。

那麼我們如何看待這日新月異的文明進化,怎麼生存?怎麼面對渾渾噩噩或自認為的奮鬥追求中的突然驚醒?覺醒後的自我何處安頓自己?

人類早已改變了與自然的原始而和諧的關係,不斷徵服自然,也就註定遠離了自然,最終失去了與大地的親和感,變得「無根可溯」。同時,人類也愈來愈依賴於現代高科技等異己力量,忽視了對人自身存在意義的探尋。

《道德經》裡說:「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我獨泊兮其未兆,若嬰兒之未孩。」意思是世人都很興高採烈,我卻像嬰兒一樣淡泊安靜。人要回到嬰兒狀態,也就是回到致真、柔弱、淳樸的本性。

嬰兒雖喜形於色,但並不傷神,他們前半小時哭完了,哄好之後轉臉就又笑出了聲。他不知道笑可以取悅別人,也不知道哭可以喚來呵護。而天真好奇的孩童能從任何簡單的事物中找到樂趣和新鮮感,能從一塊泥巴想到世界、一粒細砂想到天堂,從成人眼裡的乏味中平凡中看到美。

所以,嬰兒是有道之人的代表—「其德足全,其精至純,其氣至和。」

老子說的是深層哲理,不是表面的模擬,不是像嬰兒的形,而是一個內心修養的要求,是高境界生命狀態的要求。如果心靈純潔,和諧寡慾,就能夠自然、天真、活潑、恬淡、充實。離「天道」、「本性」更近,離嬰兒、赤子那種生命狀態就近了。

這種要求當然很高,很難完全做到,但是現代人確實可以從中得到啟示與智慧。

成人儘管已經遠離童真,失去了童年時代的本真,但「餘燼猶溫」,只要努力通過回憶、想像,自我修繕,仍然能把現在與過去、人與自然整合起來。

某些神奇的力量就藏在人生的某個片段、初始、和童年。這種力量可以向心靈提供滋養、暗中醫治,實現心靈的當家作主,或許就能把人從一切困厄中解救出來,也就可以達到老子所說的"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走得遠了,常常會忘記為何而出發。所以我們要學會「復歸於嬰兒」,常常內省,學習嬰兒天真爛漫,秉性無邪,含樸守素,內外合一。找回並秉持初心,方得始終。

老子的「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告訴我們,生命的本源,就是回歸根本,是至簡大道。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第一章,眾妙之門,宇宙的本源
    老子文化節玄妙的道,老子的方法教我們去體會老子的《道德經》開篇第一個字就是道,可見道的重要性,道統領全書,全書都是圍繞道進行深入論述。道是宇宙的本源及宇宙萬物的自然運行規律或法規。《道德經》深妙的道,老子有方有方法領會。我們通常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及宇宙萬物的自然運行規律或法規。
  • 「性命」是什麼意思,「道德」又如何理解,二者什麼關係?
    老君爺在《道德經·五十一章》中講:「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生成萬物,德養育萬物。萬物都是由道德所化生的。道是混沌無極的本源,德是宇宙生化的開始。道德可以看作是萬物之父母,所以萬物都尊重道而崇尚德。《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中說:「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
  • 道德經的「道」是什麼?嬰兒、女人和水!
    在老子《道德經》中,一開篇就講「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經中的「道」似乎成了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道德經全篇都在講道,可是很多人看了依然一頭霧水,「道」到底是什麼?道德經中,有三樣東西常用來比喻道:嬰兒、女人和水。
  • 《齊善鴻講道德經》:道德經裡的人生智慧,讓你有更多啟發和思考
    說起《道德經》,我們最先想到的應該是,這是一部道家的經典作品。我們很多人都讀過,小時候讀只是看懂皮毛,而長大了在翻開才深知裡面的智慧。對於西方人來說,除了《聖經》之外,《道德經》的發行量也特別大。這說明書中的智慧不僅僅適合中國人,還適用於全世界。《道德經》的本質是希望閱讀的人可以將其中的智慧運用到生活中,然後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生活。以前讀《道德經》覺得裡面的智慧寶貴,但是總是無法全面的應用到生活中。直到我讀了這本《齊善鴻講道德經》。
  • 簡單主義人生態度,讓生命復歸真實
    這種人生態度,旨在讓生活回歸「簡單」二字,為生活做減法,為心靈卸載桎梏,尋求精神的復歸,回歸本真的自我,從而找尋生命最真實的快樂。我們當於簡單主義人生中,發掘蘊含於心的自性,以此來激發生命的機趣,呵護生命的能量火種。 簡單主義人生,意味著凡事有度,保持生命的動態平衡。中庸之道是儒家流傳千百年的智慧。凡事物盛極則衰,事張極必弛,不偏不倚即通達,適可而止則明朗。簡單任性、淡泊和靜,生命元氣自然旺盛不衰。 簡單主義人生,意味著有所捨棄,維護心力的消耗支出。
  • 《道德經》中蘊涵天地至理的一句話,悟透了生命得以升華
    《道德經》四十章原文:「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大意:循環往復的變化,是道的運動規律,微妙、柔弱是道發揮作用的關鍵。天下的萬物產生於看得見的有形質,有形質又產生於「道」的無中。
  • 中國人最缺的5個大智慧,《道德經》早就講透了
    來源:商業匯評2020年,我在我的全年必讀書單裡,加入了《道德經》。理由無他,只因這本書,實在是妙極了。年少初識,還是在金庸武俠的絕世神功《九陰真經》,開篇第一句「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就出自《道德經》。
  • 解讀《道德經》,探尋老子心中的道!
    解讀《道德經》,探尋大道永存的奧秘眾所周知,老子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哲學家,他是中國道家學說的創始人,也是道教的開山鼻祖。老子的思想最典型的就是「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等。當然,他的思想之所以能流傳下來,為後世所觀摩學習,關鍵在於其精華思想都被收錄在了《道德經》中,《道德經》中字字珠璣,充滿奧秘。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道德經》中的經世名言吧。1.「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採,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 從《道德經》看《星球大戰》的哲學本源
    道與原力老子的《道德經》中有句名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在老子看來,道可以看成宇宙萬物大法,是一切生命規律的源頭。道生一中的「一」可以理解為生命最初的元氣,更可做混沌元氣解釋。「一」放在《星球大戰》中,便代表了宇宙原力最初的形態。
  • 《道德經》全文
    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 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zhǎng)。故大制不割。 【第二十九章】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 成為自己,活出自己,回歸本源
    就生命本質而言,人的一生必須有一個超越的立足點,而這個立足點正是信仰和自身智慧給你的。所以,回歸大道的金線路上,擁有信仰和智慧,你就必須具足三個基本覺醒,即:生命的覺醒,自我的覺醒,靈魂的覺醒。生命的覺醒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首先是一個生命,也終歸是一個生命。這是一個多麼簡單而深刻的道理,卻很容易被我們忘記。
  • 引領人類覺醒、回歸本源———這次疫情帶來的啟示
    中國傳統文化講正心是根本,這也是我們幾千年,甚至萬億年以來一直封建迷信、堅定不移秉承的中國祖先的智慧。如今看來,我們真的應該感謝這場疫情,讓我們堅信我們的封建迷信思想,讓我們重拾根本,讓我們重新認識中國中醫,讓我們見證了什麼是中國心和真正的中國力量。當然,在無數的生命代價面前,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深度沉思,返觀內照,我們對祖先的智慧迷信得還不夠啊!
  • 魯君四:打造城市自然棲息地,回歸自然生活本源
    格力地產品牌刊物《專築》第29期以「城市自然棲息地」為主題,將「回歸自然生活本源」的思考,貫穿於城市的天空大地與建築立面、人們倡導的生活方式與對生命本質的認知、社會對歷史的反思與對未來的構思中。正如魯君四在刊首語中所寫:「回歸自然,與萬物融為一體,在古今中外都是一種共通的文化心理,它暗含了人們淡泊寧靜的生活方式和典雅的文化品位,對永恆價值的嚮往和對生命深層的關懷。」
  • 如何回歸到生命的本源
    其實,真主、上帝、佛是宇宙一種非常高、一種極其精微的振動頻率,它蘊含了無限的愛、無限的智慧、無限的光明與無限的力量,修行就是要達到這個振動頻率,與這個力量融為一體。當我們的身心放鬆之後,就和這個力量接通,與它融為一體,這時候我們就是佛、就是上帝、就是真主了。
  • 《道德經》與《易經》的關係破譯
    屯第三 蒙第四 屯卦,《道德經》對應章節為第六章 蒙卦,《道德經》對應章節為第三、十八、十九章 屯卦嘗試去解釋生命的起源——雷雨交加,生命產生於壓抑者「雷」的水中。生命是陰陽二氣交結的作用,老子把這種作用稱為「穀神」,作為玄妙的母體,它的作用是無窮無盡的。
  • 為什麼說鬼神不會傷人,《道德經》中治理大國的秘訣是什麼?
    如何才能不被鬼神所傷,與道德相交?01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魚就已經是民間很常見的食材了,所以老子才會在《道德經》中用它來比喻治理國家——治大國,如烹小鮮。那麼,這其中到底蘊含著怎樣的道理呢?就像是古代宮廷裡傳話,一句話從宮門外傳到殿前,要經過好幾十個人層層傳遞才能到達皇帝的耳邊,這其中如果有一個人傳錯了,就會導致一人錯全體錯,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國家也是一樣的,一個彈丸小國,比如北歐的一些國家還沒有中國的一個省大,他們如果要推行什麼新政策,執行力強的話幾天最多幾個星期就能落實到位;即使出現什麼差錯,從頭檢查一遍也不會費多大事兒,很快就能過完一遍。
  • 為什麼道德經是企業家必讀經典
    其中多少帝王豪傑,文臣武將,棟梁之才莫不是把道德經作為必須修學的智慧經典,人生必讀。但是因為歷史太久,傳承遺漏,個人理解,以及其他原因,人們對道德經的認識,理解,其實是不一而足。有人說他是統攬世界的百科智慧,有人說他是提倡無欲無為的心靈雞湯,有人說他是宇宙哲學,有人說他是齊家治國修身的教科書。那麼道德經到底是一本什麼書,到底講的什麼,這裡跟大家做一個通俗的探討。
  • 《道德經》: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是智商有多高,而是懂得這個道理
    說起為人處事的經典之作,很多人第一時間都會想到那本書——《道德經》,而《道德經》作為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包羅萬象。這當中,除了最基本的為人處世,它還論述了治國、用兵、養生之道,一方面引導統治者和普通民眾修聖人之德,同時又強調要實行王道,堪稱古人智慧的一大結晶。除了豐富的內涵,《道德經》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也是無可挑剔。
  • 道德經揭開宇宙和生命的真相(慎入!)
    《道德經》亦稱《老子》,約5000字,分上下兩篇, 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思想內容微言大義,一語萬端。被譽為萬經之王。
  • 黑格爾哲學與老子道德經
    第三階段是精神階段,絕對精神又否定自然界,先後表現為主觀精神(個人意識)、客觀精神(法、道德、倫理等社會意識)和絕對精神,又返回到自身。老---道生一(無),一生二(有,可以被感知),二生三(被感知出的識--精神),三生萬物(識-精神---對世界的重新認識)。黑---黑格爾回答說,這就需要精神通過正———反———合的辯證法運動,從而分階段地把種種事物實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