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面孔千差萬別,但內在的自性是一樣的。我們的自性無形無相,都是圓滿的,都是佛。所以,我們每個人的內在都有無窮的力量,都是無限光明的。
我們的佛性是靠肉身這個載體來到娑婆世界。為什麼要來娑婆世界呢?因為要來淨化、加持和改變娑婆世界,同時也是為了完善自己,把與我們有緣的眾生喚醒,一起回到源頭,恢復我們的本來面目。
娑婆世界是一個物質的世界,自性需要一個物質的載體才能與娑婆世界對接,從而更好地發揮她的力量。因此,我們才有一個四大假合的身體。
我們的身心是一體的,但又是可以分離的,通過身體的所作所為就能看到我們的心。能降伏身體就意味著能降伏心,若要看我們在心理上降伏了多少,就看我們對身體管住了多少。管住了身體就管住了心,管住了心也就管住了身體。
心是萬物之主。佛教把這個心叫做本來面目,也叫做自性、真如、如來等等;伊斯蘭教把它叫做真主;基督教稱它為上帝。真主、上帝、佛指的不是某一個具體的人,而是宇宙最高的力量,只要你與這個力量融為一體,你也可以成為真主、上帝和佛。
但是後人都把真主、上帝、佛認定為某一個人。因為某個人修煉成功了,成了佛,成了真主,成了上帝之後,後人就給他貼了標籤,下了定義,說真主就是他,上帝就是他,佛就是他。
其實,真主、上帝、佛是宇宙一種非常高、一種極其精微的振動頻率,它蘊含了無限的愛、無限的智慧、無限的光明與無限的力量,修行就是要達到這個振動頻率,與這個力量融為一體。
當我們的身心放鬆之後,就和這個力量接通,與它融為一體,這時候我們就是佛、就是上帝、就是真主了。你不要認為佛、上帝、真主是專指某一個人,你也可能隨時成為佛、上帝和真主。
所有修行的方法,都是為了幫助我們把散亂的心召回來,安住在當下。
方法不是道,它是進入道的方法和技巧,是工具。就像這位同修所說的,到了禪堂之後你就什麼都不是了,這是一個非常高的境界。
當你用一個法門修到某個階段,例如修到第九十九步,你就什麼都不是了,你身上所有的標籤都撕掉了,因為你無我了。
只有當你無我了,什麼都不是的時候,才可能成為什麼,才可能隨時成為上帝、真主、安拉、佛菩薩。如果你有所是,說明你給自己貼了一個標籤,你就失去了九十九種的可能性。
就像一團面,它沒有一個具體的形狀,看起來什麼都不像,但你可以把它捏成任何一種形狀,比如動物、人、器具等等。一旦你把它定型成某種器物、某個人或者某尊神之後,它就很難改變了。
如果你不給它定型,它就什麼都不是,但也可能什麼都是,你把它捏成什麼,它就是什麼。一個無我的人也是如此。
當我們修到某個階段時,內心隨時隨地都是清清淨淨,空無一物。無事於心,無心於事,只有一顆覺知的心存在著。但這顆心又無形無相,用之即來,舍之即藏,藏於法界之中,與虛空融為一體。
比如你很清淨地坐在這裡,什麼也沒思,什麼也沒想,這時候你在哪裡?哪裡都在,也哪裡都不在。因為你已經空掉了,整個人消失融入到大自然中去了。
但是突然有人叫你,你馬上又從整體中脫離出來,恢復成個體。這時候你就聽見外界的各種聲響,開始動念了。當你在整體的狀態中時,別人叫你,你也聽得見,但是不能啟用。你要啟用,就必須從整體中脫離出來,恢復你的個體。
因此,我們每個人既是獨立的,又是屬於宇宙這個整體。我們的自性之所以具足了萬法,清淨無染,是因為它來自很高的地方,屬於很高的等級。如果它不是從很高的源頭下來,我們今天再怎麼修,也回不到源頭。我們的自性、或佛性、或神性是圓滿的,不需要修,直接就可以起用。可是數千年來,每個教派的教徒都在修,他們究竟修什麼呢?
我們的自性一旦來到娑婆世界,就要藉助四大假合的身體,身體帶著紅塵的習氣,就要使用它的習氣,而神性也要發揮神性的力量,因此它們就互相較量。
祖師們設計了很多方便善巧的方法,例如念佛、持咒、冥想等等,都是為了讓這個四大假合的身體停歇下來,讓頭腦這個假合的系統停歇下來,否則自性這套系統的力量就得不到完全的發揮。
所以有時候我們會感覺自己的內在很糾結,有兩股力量在打仗,好像四分五裂似的。如果你是這樣,說明你的根基還是很深的,你內在的兩股力量都處於甦醒狀態。
有一種人在娑婆世界輪迴久了,沾染紅塵的俗習多了,整天都在用頭腦,妄心的習慣勢力很強,久而久之,靈性的力量就越來越退縮,我執也就越來越重,這種人就感覺不到內在有兩股力量在交戰。
還有一種人是剛剛從源頭來到娑婆世界,沒有沾染上娑婆世界的俗習,內在只有一股力量,很單純、很清淨、很雅、很脫俗,他的靈性是甦醒的,這種人就是明師。
明師來娑婆世界幹什麼呢?他們看到前面有很多同修來到娑婆世界,久了之後忘掉了自己的使命和初衷,回不去了。因此他們就來到娑婆世界,希望把這些同修喚醒,帶他們一起回歸。
他們來了之後,有的沒有忘掉自己的使命;有的來了之後也迷失了;還有的剛剛來的時候還記得自己是誰,記得自己的使命,結果在娑婆世界轉上幾圈之後,也忘掉了!
明師來到娑婆世界,把與他緣分深的眾生喚醒,度走了,剩下的眾生就讓與他們緣分更深的明師來度。
當時機到了,我們自然就發菩提心了。時機沒有到,明師怎麼讓你發菩提心,你也發不出來。你所謂的被誰度了,是因為這時候你發了菩提心,快開悟了,明師有慧眼,給你一點化,你就開悟了。佛菩薩度眾生必須因緣成熟,只有因緣成熟了,眾生才可能被點化、被度,才可能開悟。
內容來源:東華禪寺方丈萬行大和尚開示
萬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去踐行佛法、用生命去體證生命本源的智者。15歲信佛、18歲出家、29歲證得生命本源,30歲復建東華禪寺、7年閉關、18年建寺安僧、13部著作、1萬多場開示演講、千萬言著述、18年間向社會捐款捐物數千萬元……
從童真入道、閉關證悟,到建寺安僧、講經說法,歷經三十餘年,總結出一條適合人類證悟本源的解脫之道——《東華禪》
本著普度眾生的使命,萬行大和尚將《東華禪》修行法門無私奉獻,殷切期望天下眾生通過學修《東華禪》融通人生四大關係:我與家庭的關係,我與社會的關係,我與國家的關係,我與自然的關係,從而獲得幸福圓滿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