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和剛哪個強?多數人會說剛強,錯!老子說柔之勝剛

2020-12-06 荊石國學

在我們的生活中聽到人們說的最多的是弱肉強食,強者為王,怎麼是弱之勝強,還有柔之勝剛呢?柔軟綿綿的怎麼取勝強?這一連串的問題,大多數人心中都感到疑惑,正是普通人不懂什麼是真正的強,誰是真正的弱,誰能勝到最後。這些看似常見的問題,卻正是大數人不理解的。也是我們需要學習的,也是老子的智慧」天下莫柔弱於水「水就最柔弱的那它也是最強的,今天 我們要學的就是水性,我們還是看看老子是怎麼說的吧?

老子在《道德經》第七十八章這樣寫道:「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弱能勝強),以其無以易之也(這是不可改變的事實)。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在這裡還說天下人都知道弱勝強、柔勝剛的道理,可事實是能有幾人能知、能懂呢)。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所以有道的人說:能承擔國家的屈辱,才稱得上國家的君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能為國家承擔禍患的人,才配得上天下的君主)。正言若反(正面的話要從反向去理解)。」老子在這一章的意思是什麼呢?

剛才我在原文後面出於感悟直接加了個人的簡單的註解,如有不妥請指正,讀了老子這一章,有時會禁不住自發的寫上兩句感言,我們讀了老子的《道德經》發現老子的著作好像和我們現代文章沒有什麼區別,也不像是幾千年前古人留下的作品,在我們所讀的古文中大都是之乎者也,而老子的著作就象是在欣賞現代散文,所以老子的著作好讀,並且讀老子的著作是一種享受,應該說老子的著作好理解,但是可是當你深入解讀時,你在品味一壺千年的陳酒,會讓你感到回味無窮,有一種言之不盡的感覺。

前面談了這麼多,我們差點忘了正題,剛才讀了老子《道德經》第七十八章的原文,還沒有給出一個解讀,現在就來看看名家是怎麼註解的:老子在這一章是說的是天下再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勝過水。弱勝過強,柔勝過剛,老子說這些道理天下人都知道,可就是有人裝著不知道,不然老子也不會費這麼大的勁來談論這個問題。不論人們知道與否,重要的是有沒有人去實行。所以有道的聖人是這樣做的,他們能承擔國家的屈辱,才能成為國家的君主,他們能承擔國家的禍災,才能成為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話好像在反說一樣。這就是本章的名家註解。

看了本章的原文和註解,我們認為老子這一章是在告訴人們要懂得以柔勝剛,去學會忍得一時之氣,這樣才能笑到最後,什麼事情不要硬碰硬,要以柔勝剛,這麼說起來好像老子在用什麼心計?如果這麼理解就與老子的思想大相逕庭了,其實老子把水作為世間最柔弱的東西,是因為水是構成生命必要的特性,而水也是實實在在在的,我們感覺的到的,水的柔順可以產生無所不能的物質特性。但是,水在暴烈時所暴發出力量也是不可小視的,水滴石穿,再堅硬的石頭也經不住水滴的長久進攻,只要有足夠的壓力,水可以暴發出令所有事物害怕的力量,水的形態可以轉化,水在與各種物質相結合之後,還可以轉化成各種有生命的東西,也可以轉化成能攻破任何堅硬的東西物質。

人要識水性,就是要看到水那無所不能的適應性和無堅不摧的力量,最堅硬的東西都能被水一步步的徵服。水壓縮自己可以在需要的時候暴發出他的實力,而剛強的東西,一眼就看出,水可以利用各種形態的轉化與變化,融合進化,最終擊到最剛強的東西,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不被水融合物化,而只有水才能構成有生命的東西,離開水,這個世界便不會有生氣,世界也不會有什麼色彩。水的融合與攻堅策略是無窮無盡的以弱勝強之法,這便是老子所論述的以柔克剛的中心思想。

根據水的柔性及水的力量,我們的生活會得到什麼的感悟?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來理解,一個人應該知道退一步海闊天空,知道以退為進,借力打力,四兩拔千金,這些也都是水能創造力,也是水克制剛強的特性,看宇宙,沒有水的地方,便是一片死氣,水性是生之途,硬(剛)氣則是死之途。

水讓世界生氣盎然,形成一個和諧的社會。老子所講的天下莫柔弱於水,並不是通常人們所說的軟弱無力的意思。此處,由於水性趨下居卑,因而老子又闡揚卑下屈辱的觀念,實際上反而能夠保持高高在上的地位,具有堅強的力量。通過學習老子《道德經》第七十八章,我們主要弄清兩點:一是水的美;水給自然的作用,同時水的力量是難以估量的,二是要人們正確認識水性,水雖然柔弱但卻是最強大的,通過上面的學習與解讀,你是否理解老子告訴我們的天下莫柔弱於水、柔之勝剛的深層含義了呢?

相關焦點

  • 《老子》七十八章:弱之勝強,柔之勝剛
    原文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弱勝過強,柔勝過剛,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是沒有人能實行。因此有道的人說:「承擔全國的屈辱,才配稱國家的君主;承擔全國的禍難,才配做天下的君王。」正言猶如反著說。引述老子以水為例,說明柔克剛的道理。
  • 《道德經》的智慧:水性至柔,柔能勝剛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道德經·七十八章》)世間沒有什麼事物的柔弱能超過水,但是成功地衝擊堅韌的東西也沒有什麼能夠勝過水,因為水是任何物質都無法取代的。
  • 老子為什麼會說柔能勝剛?
    《道德經》中說了很多以柔制剛之語,如:「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 《道德經》:「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道德經》:「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譯:都知道以弱勝強、以柔克剛的道理,但是沒有誰能做得到。剛與柔的關係很複雜,只能說剛柔各有其用,少林與太極各有妙處,軟功與硬功各有所長。所謂柔有時是綿裡藏針,日本的柔道其實充滿殺機。所謂剛也不能夠拒絕一切調整與轉彎。一味地柔就會成為稀泥漿糊,一味的剛就會成為二百五、十三點、二桿子。剛柔相濟的說法是有道理的,強弱易勢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 「柔之勝剛」與企業經營管理
    剛柔關係問題是老子十分關注的問題,在《老子》文本中多次談到。「柔之勝剛」作為一個結論,並非沒有條件,不能說任何柔弱都可以勝過剛強,更不能說一種柔弱可以克制多種剛強(不同的剛強亦應有不同的柔弱去克制)。
  • 「柔弱勝剛強」難在何處?
    老子講「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意思是說」柔弱勝剛強「這個道理,天下人沒有不知道的,但是難以實行。那麼難在何處?試分析如下,懇請大家各抒己見,共同探討《道德經》裡千古不朽的思想和見解。
  • 大家都懂得以柔克剛的道理,可是現實中很多人都是柔敗於剛呢?
    老子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意思是:世界上水是最柔弱的,但是它無堅不摧,沒有什麼能夠勝過它,替代它,弱能勝強,柔能勝剛,天下沒有不知道的,但很少有人認真做到。 為什麼,以柔克剛的道理大家都懂得,可是現實中很多柔性的人都被剛強的人打敗呢?這是因為他們本身並不強大,不懂得運用這三個規律,所以慘遭別人的打敗。
  • 老子最「水」的《道德經》,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水」的品質
    老子的《道德經》中特別推崇「水」的精神,在《道德經》中,老子多次提到水,那麼水到底有什麼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呢?一、甘願付出,不求回報的精神在老子《道德經》第八章:「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 道德經:老子說的道究竟是什麼?認識大道體悟大道,人生才更完整
    而道經,也就是前37章卻把道講得恍恍惚惚讓人捉摸不透,並且用到了無,有,始,母,常,大,一,天,地,水,自然等一系列字詞來試圖說明什麼是道,可見老子行文表意之艱難。讀了無數遍的道德經,我覺得要想真正理解老子所說的道,首先要明白老子這本書是寫給那些人看得?他寫道德經的目的是什麼?
  • 《道德經》:「柔弱勝剛強」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孔子見老子,問道於老子,老子卻與他說了一些與他想法不合的話。比如讓他無為,不要「為天下先」;比如要放下治理天下的心,讓民眾各安天命。但是孔子做不到這些。即便如此,孔子仍然認為老子是一位類似於「龍」的存在,可見老子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
  • 老子在《道德經》裡提到的「以柔克剛」是什麼意思?
    ,被尹喜望見「紫氣東來」,知道他不是個凡人,攔下他,「強為我著書」的傳說卻世代連綿,流傳到今天。老子寫下的那本書便是《道德經》,這麼一個傳奇的人加上這麼一段傳奇的作書經歷為這本薄薄的《道德經》平添了多少樸素迷離的奇幻色彩啊。除開這些傳說、逸聞不講,單就《道德經》這本書的價值來說,其思想境界已經是後代幾千年的人不能超越的了。《道德經》講自然之道,講辯證之法,講陰陽相和。言簡意賅,字字璣珠。在這部令後世人解讀不盡的書中,老子還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以柔克剛」。
  • 老子《道德經》的智慧——知止方能長久;處柔,才可反敗為勝。
    經過了多少的歲月,我們的人生有如在薄霧中穿行,我們伸出雙手一直向外索取,我們在用力的想要抓這個世界,而終是徒勞……而兩幹多年以來老子《道德經》的智慧,猶如清流,滌蕩著人心。人間清歡,歲月浮沉。讓我們透過老子道的思想,對世間得失有一個客觀的認識。在《道德經》第九章中,老子對於萬事求全者給予後世的我們以善意的忠告。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梲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 《道德經》:老子在裡面到底說了什麼?分享10句話為你講解大概
    《道德經》以之「道德」為綱,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被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第二句話:老子其人老子又名李耳,出生在公元前570年左右,去世於公元前大約500年左右。
  • 老子最厲害的五種思維,看完不得不服
    有人說,人定勝天,但仔細想想,能勝天的不是人定,而是人在自然的規律裡順水推舟。如果真的逆天而為,只會惹禍上身。最符合天道的,就是順其自然,無為而為。守柔思維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道德經·第七十六章》有人問老子,剛和柔哪個更強?老子指了指自己的嘴巴,反問:「我的舌頭還在嗎?」那人答:「在。」
  • 佛說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度真實不虛
    魔王回答說大地的土多,佛手中的土少。佛說,你魔王不用擔心魔界會空,佛能度走的眾生如手中的土,不能度走的眾生如大地的土。因為閻浮提的眾生剛強難度,處在四種顛倒中,很難走解脫輪迴之路。下面,我們以案例來說明我們眾生確實剛強難度:我昨天在百度百家號上發布一篇文章題目是《佛教是迷信?
  • 《<老子>新說——馬王堆帛書老子賞讀》
    漢磚石像中老子形象 就在老子牽著青牛正要從函谷關西去歸隱,等待鎮守關卡的守衛盤查之時得知是老子將要歸隱西去之後,便說: 「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 尹喜好說歹說之後,老子留下五千字便揚長而去。 至此,其同名長篇著作《老子》,就在此時此地問世了。《老子》又被稱作《道德經》《道德真經》,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 家裡水龍頭滴水,水錶會動嗎?抄表員說漏嘴,才知多數人想錯了!
    家裡水龍頭滴水,水錶會動嗎?抄表員說漏嘴,才知多數人想錯了!水龍頭是我們家裡家家戶戶都有的一個小配件,但是時間一長就會發現,我們家裡的水龍頭有時候就會怎麼都擰不緊,但是這樣的情況就會滴水 ,有些人在這個時候就會嫌麻煩而不去修理,甚至會覺得不會浪費水費,說到這裡想必很多人都會有一個疑問就是如果家裡的水龍頭滴水的話,那麼水錶到底會動嗎?抄表員說漏嘴,才知道多數人就想錯了!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 看看《老子》說的「善」的理念
    我們現在來看看《老子》說的「善」的理念,解讀一下其中的智慧。我們這裡選擇幾條重要的說說。第一條,人際交往要從善出發。老子教導人們,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第2章)在善與不善上面,老子當然要人們追求的是正面。老子說的是很有哲理的,無論在歷史還是現實生活中人際交往就是這樣,除了智力上有障礙的,人人都不會太傻,都分得清什麼是善的、什麼是不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