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生活中聽到人們說的最多的是弱肉強食,強者為王,怎麼是弱之勝強,還有柔之勝剛呢?柔軟綿綿的怎麼取勝強?這一連串的問題,大多數人心中都感到疑惑,正是普通人不懂什麼是真正的強,誰是真正的弱,誰能勝到最後。這些看似常見的問題,卻正是大數人不理解的。也是我們需要學習的,也是老子的智慧」天下莫柔弱於水「水就最柔弱的那它也是最強的,今天 我們要學的就是水性,我們還是看看老子是怎麼說的吧?
老子在《道德經》第七十八章這樣寫道:「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弱能勝強),以其無以易之也(這是不可改變的事實)。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在這裡還說天下人都知道弱勝強、柔勝剛的道理,可事實是能有幾人能知、能懂呢)。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所以有道的人說:能承擔國家的屈辱,才稱得上國家的君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能為國家承擔禍患的人,才配得上天下的君主)。正言若反(正面的話要從反向去理解)。」老子在這一章的意思是什麼呢?
剛才我在原文後面出於感悟直接加了個人的簡單的註解,如有不妥請指正,讀了老子這一章,有時會禁不住自發的寫上兩句感言,我們讀了老子的《道德經》發現老子的著作好像和我們現代文章沒有什麼區別,也不像是幾千年前古人留下的作品,在我們所讀的古文中大都是之乎者也,而老子的著作就象是在欣賞現代散文,所以老子的著作好讀,並且讀老子的著作是一種享受,應該說老子的著作好理解,但是可是當你深入解讀時,你在品味一壺千年的陳酒,會讓你感到回味無窮,有一種言之不盡的感覺。
前面談了這麼多,我們差點忘了正題,剛才讀了老子《道德經》第七十八章的原文,還沒有給出一個解讀,現在就來看看名家是怎麼註解的:老子在這一章是說的是天下再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勝過水。弱勝過強,柔勝過剛,老子說這些道理天下人都知道,可就是有人裝著不知道,不然老子也不會費這麼大的勁來談論這個問題。不論人們知道與否,重要的是有沒有人去實行。所以有道的聖人是這樣做的,他們能承擔國家的屈辱,才能成為國家的君主,他們能承擔國家的禍災,才能成為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話好像在反說一樣。這就是本章的名家註解。
看了本章的原文和註解,我們認為老子這一章是在告訴人們要懂得以柔勝剛,去學會忍得一時之氣,這樣才能笑到最後,什麼事情不要硬碰硬,要以柔勝剛,這麼說起來好像老子在用什麼心計?如果這麼理解就與老子的思想大相逕庭了,其實老子把水作為世間最柔弱的東西,是因為水是構成生命必要的特性,而水也是實實在在在的,我們感覺的到的,水的柔順可以產生無所不能的物質特性。但是,水在暴烈時所暴發出力量也是不可小視的,水滴石穿,再堅硬的石頭也經不住水滴的長久進攻,只要有足夠的壓力,水可以暴發出令所有事物害怕的力量,水的形態可以轉化,水在與各種物質相結合之後,還可以轉化成各種有生命的東西,也可以轉化成能攻破任何堅硬的東西物質。
人要識水性,就是要看到水那無所不能的適應性和無堅不摧的力量,最堅硬的東西都能被水一步步的徵服。水壓縮自己可以在需要的時候暴發出他的實力,而剛強的東西,一眼就看出,水可以利用各種形態的轉化與變化,融合進化,最終擊到最剛強的東西,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不被水融合物化,而只有水才能構成有生命的東西,離開水,這個世界便不會有生氣,世界也不會有什麼色彩。水的融合與攻堅策略是無窮無盡的以弱勝強之法,這便是老子所論述的以柔克剛的中心思想。
根據水的柔性及水的力量,我們的生活會得到什麼的感悟?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來理解,一個人應該知道退一步海闊天空,知道以退為進,借力打力,四兩拔千金,這些也都是水能創造力,也是水克制剛強的特性,看宇宙,沒有水的地方,便是一片死氣,水性是生之途,硬(剛)氣則是死之途。
水讓世界生氣盎然,形成一個和諧的社會。老子所講的天下莫柔弱於水,並不是通常人們所說的軟弱無力的意思。此處,由於水性趨下居卑,因而老子又闡揚卑下屈辱的觀念,實際上反而能夠保持高高在上的地位,具有堅強的力量。通過學習老子《道德經》第七十八章,我們主要弄清兩點:一是水的美;水給自然的作用,同時水的力量是難以估量的,二是要人們正確認識水性,水雖然柔弱但卻是最強大的,通過上面的學習與解讀,你是否理解老子告訴我們的天下莫柔弱於水、柔之勝剛的深層含義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