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以為的「努力」,其實大多數是在「作繭自縛」!
很多人覺得自己的人生很迷茫,不知道究竟該如何去度過?也搞不清楚人生的意義究竟何在?想要「更好的自己」卻不知如何用力?
健身、讀書、旅行、日光浴、等等等等…… 這些我們所謂的「修身養性」到了最後,要麼停留在表面,要么半途而廢。今天,我寫這篇文章,如果能帶給大家帶來一點啟發,我將不勝榮幸。
稻盛和夫說過的那段關於「人生終極意義」的話,至今如雷貫耳,他說:
「人為什麼活著?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人生的目的在哪裡?對於這個人生最基本的問題,我認為必須從正面回答。我的答案是:提升心性,磨鍊靈魂。」
「我之所以來到世上,是為了在死的時候,靈魂比生的時候更純潔一點,或者說,帶著更美好、更崇高的靈魂去迎接死亡。」
我覺得,我們每個人都首先要「發現自我」,這個「自我」就是那個隱藏在肉身之內的那個「真我」。
這麼講,似乎有點「玄」,但是我想說的是,如果你真的想要讓自己有所提高、有真正的內涵,就必須得要發現這個「自我」,並且為了完善這個「自我」而不斷的修煉自己。
這個「自我」,並不是自私的自我以為,而是那種天地之間的本源狀態。我姑且也用「道」來稱呼它吧。
儒家《中庸》不是也講「至誠如神」嘛!
我們從一出生開始,就在這個「自我」的外面,重新裹上一層又一層的「保護層」,這就是我所說的「繭」。那時,我們認為這是人生「學習」的過程。
這些東西,看似保護了我們、幫助了我們,其實也在一點一點的束縛著我們。這大概就是「作繭自縛」的過程吧!
這或許也就是道家老子所講的,我們修行的最後為什麼要「復歸於嬰兒」的原因吧?因為嬰兒的狀態老子認為是最符合「道」的。引用《道德經》中的原話就是:
「如嬰兒之未孩」
成年人「復歸於嬰兒」,也就是「去欲」的一個過程,當然,這不是指身體上的,而是指內心深處的東西,我們姑且用儒家的「仁」來表述吧。
所謂的「去欲」,其實就是除掉裹在我們「本我」外面一層層的「繭」。
當然,這是純粹從「修心」角度來談這個話題,有人會說,那我們還怎麼在這個社會上生存呢?我覺得不矛盾,並不是講這樣去修身就會變的沒飯吃、沒地住。
哪怕生活沒有別人的那麼奢華,但我們最終得到的卻是他們所無法企及的。當然,他們也看不到你究竟得到了什麼,只有你自己知道。因為他們的眼睛是發現不了這種東西的。
我經常說,同一個地球,同一個世界,不同的人看到的卻各不相同,這是為什麼?
世界不因別人而改變,能改變世界的,只有我們自己。西方不是流行一句話: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覺得他們的這句話,跟我們講的很相似。我舉個例子:
我們幾個人一起去某一個展廳看畫展,如果我對繪畫藝術懂的多一些,從畫作當中,我就能體會作者的心情、用意,看到的就不僅僅只是墨水畫在宣紙上的痕跡。而如果同去參觀的,他們不是很了解繪畫,他們看到的或許就只是一幅風景畫或者人物畫,看過一眼也就結束了,並沒有意識到有別的情感存在。
那麼,這幅畫,對於這些人來說,就是「不同的世界」,而本質卻是同一幅畫。
這些例子舉不勝舉,我和你一起走在路上,眼中發現的世界肯定是不一樣的,但外面的世界卻只有一個,有區別的僅僅只是你和我的認知。
從這一點上來看,只有通過不斷的提高自己的認知維度,才能對世界有更真切的認知,我想,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一層一層剝去裹在我們外面的「繭」的原因吧!
這些「繭」,影響了我們認知真相,我們看到的,基本都是通過這層「繭」幻化過的
這個「繭」裡面常常包含了人生的各種欲望:功、名、利、祿……
這些東西,就像一塊塊有色玻璃,你通過這些玻璃,看到的只能是被這些有色玻璃過濾過的「色」,如果沒有大智慧,是看不到「本色」的。
而我們要提升的,就是要有無論透過什麼顏色的玻璃,都能見其本真的能力。
並不是要用手去拿掉這塊玻璃,這塊玻璃,你摸不到,甚至看不到,因為你的眼裡看到的,是你自己本來就覺得「這就是它原來的樣子」。
如果我們內心認識到了某種「道理」,那你不用手去拿,這塊玻璃也就一下子沒有了。這就是「突破」了一層「繭」。當然,我們有很多層「繭」在包圍著,能突破多少層,那得看個人的緣分了。
這也就是我們人生的意義吧,「靈魂」變的純粹,就像突破了一層層的「繭」,直到化蝶。
我可以這樣講,我們所有人,都生活在這個「繭」裡,而大多數人卻並不知道自己生活在「繭」裡。我們一層層的去突破這個「繭」,就是「精進」。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給了我們認識「繭」的機會。
順境、逆境都一樣,它們會在我們的眼裡展現不同顏色的世界,無論什麼顏色,它都是帶有顏色的,如何看破這些顏色,就看各位的悟性了。
用孔子的感覺來講,我覺得破繭之後的狀態就是「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是一種境界,是一種合乎「道」的境界,亦或是莊子的「化蝶」狀態吧,破繭成蝶。
讀經、讀史、讀聖賢書,就是為了讓自己有個參考,不至於偏的太離譜。
王陽明的「心學」,也是看到了最本源的內在,這個內在的「正」與「邪」,平常時候是不會顯現的。這或許就是那種「空」和「無」的狀態,一旦有了意識,就有了分別,就是「一」分為「二」的過程了。
最後,我們用陽明「四句教」來結束: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行路難,唯有志者可達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