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 ,終其一生,
眾生都在編織生死愛恨的網。
同時也在用一輩子的時間,去解生死愛恨的結。
但往往他們用來織網的功夫,
比用來解結的功夫要賣力得多。
所以生生世世都解不開心結,
卻把自己纏得越來越緊。----摘自《雲水齋筆記》
行走在人群中,我們總是感覺有無數穿心掠肺的目光,有很多飛短流長的冷言,最終亂了心神,漸漸被縛於自己編織的一團亂麻中。其實你是活給自己看的,沒有多少人能夠把你留在心上。
國產動漫《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反派一哥申公豹的一句話,戳痛無數人的心:「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任你再怎麼努力也無法搬動它。」
培根說,「真正可怕的,並不是那種人人都難以避免的一念之差,而是那種深入習俗、盤踞於人心深處的謬誤與偏見。」
應該講,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常常會出現作繭自縛的情況,比如有的人固執己見,不能接受也拒絕別人提出的正確意見而作繭自縛;有的人因深陷貪婪的泥潭,不能自拔而作繭自縛;有的人背信棄義,最終使自己孤立而作繭自縛;有的人抱殘守缺,不肯接受新知識而作繭自縛;有的人墨守成規、自我禁錮,或一知半解、故步自封而作繭自縛;有的人利令智昏,專門去做自己不擅長做的事而作繭自縛;也有些人在金錢、權力、色情等搏殺中不能解脫,在毒品、酗酒、賭博中不能自拔等而作繭自縛。
01
歷史上有許多因作繭自縛而走上絕路的事例。
李斯輔佐秦始皇統一六國,功勞很大,成為了秦朝丞相,但秦始皇在位十一年後在巡視途中駕崩,秦朝要換皇帝了,秦始皇遺詔是公子扶蘇繼承皇位,但這個扶蘇和李斯不怎麼和睦,李斯建議秦始皇焚書時就遭到了扶蘇的強烈反對,而且李斯是法家,執政比較嚴酷,符合秦始皇的心思,但公子扶蘇是個仁義的人,和秦始皇,李斯的執政理念不同,扶蘇繼位,李斯有可能被罷官。
多年辛辛苦苦換來的地位有可能失去,這是李斯沒辦法接受的。趙高也是看透了李斯是不想失去權力,地位的,所以對症下藥,共謀篡改秦始皇遺詔,殺死了秦始皇長子扶蘇,扶胡亥繼位,使他自己身陷不義,身處險境,最終被趙高算計,身首異處,並被滅九族。
變法圖強的商鞅因制定刑法過於嚴苛,結果變法失敗後,自己困在自己所定的苛法之中,無處安身,結果被抓,落了個五馬分屍的下場。使得中國帝王封建集權發揮了絕對性的作用。
特別令人嘆惋的是的解縉,也是一個自縛之人。解縉小時候是個 「神童」, 天資大約可以媲美傷仲永。傷仲永的父親目光短淺,覺得兒子聰慧,便整天帶著兒子在外為他人作詩賺小錢,幾年後,傷仲永就變得和其他小孩一樣,不再出眾。然而,解縉從小接受的教育要嚴格得多,加上天賦異稟,上學後就是一路學霸,通過各級考試,過五關斬六將,不到二十歲就進入了翰林院,當上了翰林學士。
明代,翰林學士是翰林院的最高長官,主管文翰,以備皇帝諮詢,實權已相當於丞相。
在明洪武年間給朱元璋呈上了一篇《太平十策》,針砭時弊,斥責不必要的殺戮而名震朝野。後來因為話太多,而且不知輕重,被朱元璋貶。朱棣一朝時,依然受到重用,可是這位流芳千古的筆下英雄在《永樂大典》完成後,本應功成身退、潔身自好,但他卻利令智昏、貪戀權勢,幹起了他最不擅長的活計,參與到宮廷的政治博弈之中,捲入太子之爭被錦衣衛進了大牢。
結果偷雞不成、反被其縛,成了作繭自縛之人。由一個才高八鬥的大才子、大功臣變成了監獄中的囚犯,凍死、餓死在雪地中,年僅四十七。其悲慘的結局告訴人們,人貴有自知之明,千萬不要做自己不擅長或不應該去做的事,更不要去趟渾水,否則就會作繭自縛,遺恨終生。
02
佛教裡有這樣一個寓言。有一天,毛毛蟲問蝴蝶:「我要怎麼樣才能變成一隻蝴蝶?」
「要成為蝴蝶,首先要有飛行的渴望,其次要有勇氣衝出束縛你的繭。」
「那不就是死亡嗎?」
「表面上看是死亡,實際上是新生。在現實生活中,這就是差別。有的成為了蝴蝶,有的則因逃避而死亡。」
現實中,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但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努力去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作繭自縛,還是破繭成蝶,全取決於你自己。
當一個人說「不可能」時,只是代表在其「已知」內的方法都已經試過卻沒有奏效而已。
只要走出自己劃下的疆界,你就會發現事情原來可以這麼簡單;外面的世界其實廣大得很,美麗得很!
03
美國教育家杜威有這樣一個觀點,書本知識具有不可教性,不能直接傳授,而需要讓學習者經歷一個複雜的過程。諾·安德森也曾經將學習目標歸納為「記憶、理解、應用」低層目標和「分析、評價、創造」高層目標。
而我們的傳統課堂是以知識系統的傳遞為出發點,以教師的教授、學生重複機械記憶、在以變式練習加以鞏固的方式循環重複在「記憶、理解、應用」這一低層目標上,學習者缺少對問題的提出、分析、解決、反思的真實歷程,因而他們不但所學知識有限,更沒有學會如何學習。
鑑於此我們個國家的教育改革才提出了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改革策略。
我們在踐行課改理念的進程中,都會以「小學低年級孩子年齡小,不能自主學習、不能合作學習、不會探究學習」為理由,果斷避開了小學低年級段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訓練,於是我們非常可悲地錯過了孩子最初學習時最容易培養學習習慣的黃金時期,我們堂而皇之的給孩子們講授、傳遞、填鴨……在長期被動接受式的訓練過程中,孩子們學會了等待,形成了惰性,自主學習的點滴欲望被早早扼殺在萌動時期。
當孩子們進入到高年級段,主動學習的意識喪失殆盡,黃金培養期已經錯過。這時我們又開始了「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方式的強硬轉變,於是就陷入到「千辛萬苦」「艱難險阻」的尷尬境地中,更有甚者,很多學校陷於課改不能很快見效,又重新進入灌入模式,我們教師進入機械的繁重工作模式。
04
豐子愷先生說過:
「既然無處可逃,不如喜悅;
既然沒有淨土,不如淨心;
既然沒能如願,不如釋然。」
看這世間,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有的人遇到不順之事,怨這環境,漸漸給自己築上一道道內心的圍牆,被這環境所俘虜。但也有一些人,即使深處谷底,仍用灑脫超然的內心,活出了最優雅的人生。
一個人若時常愁苦,他的愁苦就會越來越多,就像愛睡覺的人睡不夠一樣,如果一個人常常煩惱,煩惱也會越來越多。
生活本就沒有煩惱,當我們心中的欲望之火被點燃後,於是開始痛苦,計較,開始貪圖的更多,放不下過去,放不下名利,放不過自己。
因為放不下,所以作繭自縛;因為放不下,所以煩惱永生。
人生只是一場旅途,大可不必因為不需要的的東西把自己束縛在煩惱裡,好的壞的都放下,對的錯的都毫無關係,看淡之後一切都是過眼雲煙,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人生才沒有白來。
當然,作繭自縛也有破解之法,唯一的辦法就是解鈴還須繫鈴人,將自己囚禁於繭中的是自己,能讓你破繭而出的也是你自己。
宋朝大詩人陸遊有一首詩說:「人生如春蠶,作繭自纏裡。一朝眉羽成,鑽破亦在我。」
即使他人願意為你剝開重繭,也要靠自己有解縛而破繭的意願和勇氣。同時,必須承受挫折和痛苦的熬煉,必須調伏自己的欲望與執著,必須接受新知識和擴大知識面,必須學會反省和接受失敗的教訓,必須結交善友和增廣見聞,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破繭而出。特別值得稱道的是有些人,即使受到風雨的侵襲,仍能屹立不搖,不被自縛而茁壯成長,這才是真正的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