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進化過程中,反饋程序與競爭程序衝突,中央處理器邏輯矛盾,宕機了。
生物的進化,源自環境帶來的生存壓力,從第一個單核生物誕生的那一天起,就不斷的為了適應環境而做出改變,並把一切改變,寫在基因裡傳給下一代。至於那些不願改變的,無法改變的,特立獨行的,早就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可以說,現在活著的每一個生物,都帶著先祖流傳下來的,應對不同環境的策略。
而人類這種相對高級相對複雜的動物,生存策論多的一批。
但針對「小學生跳樓」這個事,今天只說三個比較重要的。
一是,安全策略。
人類由於腦容量增大,幼崽都是早產的,導致幼崽在一年之內沒辦法獨立獲得食物,三年之內沒有辦法獨立生存,因而對雙親及種群的依賴度非常高。
這樣,對「父母在身邊」的這種安全需求,被擺在了所有需求的首位。畢竟「有媽媽的地方,有奶吃」。
所以第一個問題,雙職工家庭,幼兒園,這些事物,就是反「人性」的。
父母和子女分開的那一刻,幼崽的整個世界都崩塌了,他不知道發生了什麼,是媽媽被抓走了?還是媽媽出去掙錢了?他能理解的,只有「食物來源沒有了」和「安全感沒有了」。
當然,這不是小學生跳樓的主要原因,更不是唯一原因。它只是一個潛藏因素。
因為這個因素,根據先天的基因和之後環境的表達,會產生很多不同的結果。
比如,冷漠,愛無能,不自信,等等。嚴重的有兩種極端,一端是極度叛逆,比如錘殺雙親的13歲少年,埋怨母親不該生自己,另一端是,極度責怪自己,討好雙親,直到崩潰,或重塑人格。比如題目中這個自殺的小學生。
二是反饋策略。
這是生物在進化過程中,形成優秀策略,即在遇到對生物的生存和繁衍有益處的事情時,大腦給予機體(或者也可以說機體給予大腦)一個正向的刺激。是生物產生愉悅感。
最常見的就是獲得食物,金錢(一般等價物),地位象徵物(群居動物心理需要),會感到非常高興,身心愉悅。
這也就是為什麼,大家都喜歡錢,大多數男人喜歡釣魚,女人喜歡購物。
那麼孩子呢?
野生的孩子,大一點的孩子,可以通過狩獵,採集,獲得資料,觸發反饋,讓自己快樂得活下去。
但因為他沒有辦法自己獨立生存,所以他所需求的反饋,多數是需要來自父母的。特別是小一點的孩子,他的到的反饋,就全部來自父母。
比如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得好了,父母就會給予一個正向反饋,這種反饋不一定非要是語言上的誇獎,或者物質上的獎勵,默認也經常被認為是一種正向反饋,就像成人世界裡,安靜得傾聽,不反駁不抬槓,本身也是一種認可。
那麼,現在的社會。
在很多家庭裡,這種反饋,沒有了。
家長掛在嘴邊的只有「你把學習學好了就行,其他的啥都不用你幹。」「遊戲是不被允許的,因為遊戲對學習成績沒有益處」。
如果恰巧這個孩子可能沒有那麼高的天賦,學習上沒有搞好,
那麼,這個孩子,就無法獲得一絲一毫的正向反饋,
而人的一舉一動都是在反饋機制的推進下進行了。
沒有正向反饋的孩子,也就對一切事物失去了興趣,也就對生活失去了興趣。
一個群居動物,如果他做了什麼事,被大家否定,也就是受到了逆向反饋,那麼這個反饋機制會告訴機體,下次不要再做這種事,至於這事是對是錯,反而不是那麼重要。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如果他在家裡,做遊戲,是錯的,做家務,是錯的,做什麼都是錯的。
而如果恰巧這個孩子是討好型人格的話,面對全部都是逆向反饋的群體環境,即討好失敗,那麼,他唯一的選擇,只有自我毀滅。
另外,課堂學習,特別是抽象的語文數學英語,也是反人性的,畢竟人類實在太難從中獲得正向反饋了,遠沒有捕獲一隻野兔或採集一籃子漿果來的直接,當然,個別尖子生,和擁有懂得賞識教育的父母除外。
還有,學校的競爭環境,家庭的單元樓居住方式,加劇了對父母的依賴的同時,也減少了獲得反饋的途徑。
再加上,中國民族的傳統美德,「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沒錯,謙虛謹慎在農業社會,封建社會確實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但是現在這個張揚個性,彰顯自我,廣告鋪天蓋地,宣傳帶來流量,流量就是銷量的時代,低調的結果,就是被時代的大潮淹沒。更要命的是,「顯擺」和「炫耀」本來就是群居動物實現個人價值的基本心理需求。而中國現在仍然有很多家長,以怕孩子驕傲為名,吝於肯定孩子的成績,從不認可孩子的努力,以追求更大的進步為目標,吹毛求疵,雞蛋裡面挑骨頭,這種無限縮小優勢,無限放大劣勢的反饋,無疑是個負向反饋,這種環境生存的孩子,要學習好,太難了,要愛上學習,更是不可能的。更要命的是,還要總說別人家的孩子好,這無疑是在孩子血淋淋的傷口上,又撒了一把辣椒麵,「父母為什麼總說別人家的孩子好?是因為我做的不好嗎?是不是父母不愛我了?」,讓孩子對父母起碼的信任和安全感,也在一點一點的土崩瓦解。
三,競爭策略
那麼,如果父母,明白上述兩項策略的道理,能夠不逼迫孩子學習,從而避免悲劇的發生嗎?
答案是,很難。
因為生物進化中,自然選擇的結果是,只有種群中生存能力最強的個體,繁衍出來的後代,才更適合種族的延續。
而生存能力強的具體化,就是身體強壯,能獲得更多的生產資料。
對於人類來說,體能已經跟生產資料獲取能力逐漸脫鉤。
(但絕大部分人,還是會對身材好的異性,心生愛慕)
人類目前的大部分活動,也沒有擺脫對生產資料的獲取和分配。
在中國,高考本質上就是生產資料分配的一個儀式,而且是絕大部分普通人一生之中,能夠有資格參與唯一一次公平分配。
對於父母來說,物質上有未來生產資料的誘惑,精神上有自己培養的後代的自我價值實現。
而這些,都是生物進化和生存的基礎,是與生俱來的品性,是無法抗拒的誘惑。
綜上所述,
小學生跳樓這種悲劇,表面上看,根本原因是社會環境,直接原因是家庭教育。
深層次說,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發展的必然結果。
但根本上說,則是人類進化中,形成的反饋機制和競爭機制產生的矛盾。
對於智慧生物來說,競爭過程中,必然要把一件事做到極致,而這樣做的代價,就是放棄其他反饋。
在進化中,環境的改變可以使任何優勢都有可能變成劣勢。
那麼面對這個問題,沒有解決辦法呢?
答案,當然是沒有。
當劇場裡所有人都站起來的時候,第一個坐下的,總是最吃虧的。
當一個家庭放棄分配,其他家庭就會毫不猶豫的佔有。
當一個國家放棄進步,就會被其他國家無情碾壓掠奪。
可以說,這是人類的一條不歸之路。
但,也不用太過擔心。
人類的進化,並沒有停止。
一方面,隨著每內卷程度不斷加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放棄生產資料的分配權,只想溫飽,追求一些簡單的快樂。因為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下,不思進取的生存繁衍,也是生物的一種生存策略。這些人或者自己宅在城裡,網遊奶茶加外賣,或者回到野外組成社群,刀耕火種自給自足。
另一方面,人類還在進步,社會也在進步,一切問題,都會不解自消。
在中國,
50後60後,缺吃少穿,又趕上自然災害,他們的理想是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吃苦受罪。
70後80後,雖然乘著改革的春風,豐衣足食,但多人都自嘆「吃了沒有文化的虧」,他們的理想是讓自己的孩子好好學習。
90後00後,從小豐衣足食,被父母逼著學習,沒有快樂的童年,他們結婚生子,一部分人勢必引起一波的「快樂童年」的反彈,而另一部分人,則更加堅定得逼迫孩子學習。
未來隨著剩餘生產資料的進一步豐富,國家的福利待遇會越來越好,加上大家都考大學,高學歷人才過剩,技術行業,體力工作,人員緊缺,社會價值取向會逐漸偏移,社會資本也會慢慢傾斜,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在收入和社會地位上,逐漸拉齊。
但這種狀態,不會持續太久,大量的技術行業和體力工作,會被人工智慧所代替,也就是說,生產環節不需要人,只有設計分配環節才需要人,2019年本科錄取率40%,以後會逐步降到4%,百分之0.04%,大部分人,不再需要學習,小部分人需要學得更多。隨著腦機接口和基因改良,雖然學得多,但是也會比現在輕鬆得多。
換句話說,金字塔形社會結構,橄欖球形社會結構,都會成為歷史,未來的社會結構,很可能是兩條平行線。
基因改良和腦機接口,對於底層的民眾,用不起,也用不上。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中國正在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其實對於所以國家都一樣,誰掌握了先進的技術,誰就永遠得站在的上面那條線。
跑題了。
最後,
如果有家長,覺得孩子心理健康更重要。
或者認為,孩子,只要健康就好。
那題目中小學生跳樓的悲劇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因為,對於個人來說,如果你現在沒有完成原始資本積累,你的子孫,幾乎已經沒有站到頂層的機會了,所以,你逼不逼孩子學習,也都會永遠活在底層,既然如此,何不開心一些,能學啥樣算啥樣,即不放棄,也不拼命。
如果,有的家長覺得,我是鹹魚,我就想讓孩子翻身,也是不錯的。人類整體的進步,總也離不開個體提供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