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生經歷如果是見過抗日戰爭的,其肯定會對抗日題材的作品非常感興趣;一個下過鄉的人,一定會對文革時代的題材可能會感興趣;一個在海外留過學的人,一定會該國的風土人情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個性格相對比較孤僻的人,可能會對思維層次的,或者想像相關的東西非常感興趣的。不同的人生經歷可能決定其對外信息的取捨方面也會不同,這個時候對外界的審美也會出現不同的標準。
小編曾經分析只有陰性方面,也就是人們的內心深處才能夠與人產生共鳴。人生過去的經歷也是陰性,陰性對應陰性,此時也可以理解為陰陽屬性相互印證的道理。
其實不光體現在人生經歷上面,就是人生境界也是會對審美產生重大的影響。如果經常看小編自媒體的人肯定會知道,人在成長過程中,是呈現一種陰陽陰的過程,其中年輕的時候是陽性最強的時候,這個時候是最為叛逆的時候,具有對抗性是陽性的基本特徵。到了老年,陽性不足,耳順或者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等等都是人性比較弱化的特徵,規矩就是典型的陰性,生活凡是規規矩矩的孩子我們都會說該孩子挺老實的,其實也是人性比較弱化的特徵。
就是審美這個特點上也是如此,年輕人一般不會對藝術作品太感興趣,因為此時陽性最強,要想讓其對藝術品感興趣,一定是陽性非常強,其對陰性相關的可能不是太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