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稱帝三年後,東巡郡縣,他先到泰山封禪,之後又到臨淄天齊淵祭天。人類文化的創造,就是意顯現為象,象著明為言,任何文化之象,都有一個核心,天,便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因為,不知天,便不能洞悉中國文化的表象的生生體驗,有德者,受天命,失德者,天降喪。由於是萬物之理,人則受命於天,因而人必須「法天」。
無論是八個經卦還是六十四別卦都是陰陽爻組成,但陰陽和五行的來源比較複雜。
陰陽的含義和來源有哪些?
陰陽據傳在夏朝的時候就有,是簡樸的古代哲學,也是揭示了自然規律發展變化的道理。
周易的符號是「—」和「--」,每卦三爻,組成八卦,蘊含了天地人三才之道,也象徵天地間八種基本事物及其陰陽剛柔諸性。八卦相互組合重疊,組成六十四卦,可以具體的表現這個空間之中的萬事萬物,以及事物間的矛盾聯繫。
在戰國時期,已經有了「易以道陰陽」的說法,晉太康二年,在汲縣魏襄王的墓中出土了殉葬的竹書幾十車,其中有《易繇陰陽卦》二篇,它與晉代出土的《陰陽說》都已經亡軼了,其實並非《易》以道陰陽,二是以陰陽道《易》。
從表面上來看,十翼用陰陽解周易,但實際上將周易納入了陰陽思想體系,周易成了陰陽思想的註腳,這個變化過程,可以從《彖》、《象》、《文言》中找到明顯的痕跡。
在易傳中可能最先產生的是《彖》,其中說陰陽的地方有兩處。
地天泰,內陽而外陰。
天地否,內陰而外陽。
「內」指內卦,也就是下卦。「外」指的是外卦,也就是上卦。地天泰內卦為乾,故樂「內陽」,外卦為坤,故曰「外陰」天地否反之。
《彖》已將乾、坤各個確定為陽卦、陰卦了。《象》較之《彖》後出現。《象》辭中道及陰陽者,見於乾坤兩卦的初爻。乾為天,初九 象曰:「潛龍勿用」,陽在下也。坤為地, 初六,象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文言》只解乾坤兩卦卦辭、爻辭。《乾丶文言》解乾卦初之爻曰:「乾龍勿用,陽氣潛藏。」《坤丶文言》解坤卦,上爻曰:「陰疑(讀作擬)於陰必戰,為其嫌於無陰也。
總之,《彖》、《象》、《文言》中言及陰陽處甚少。一共僅有六處,然而其言雖微,卻意義重大,僅此六處,就將整個《周易》納入了陰陽體系。
陰陽包括五行,五行含有陰陽,宇宙間的一切事物根據其屬性可分為兩類,陰類和陽類。五行能生成萬物並發展演化。
那麼五行來源於什麼時候呢?
在夏代人們就有了五行的概念,但沒有十足的證據,是不是夏代先姑且不論,但是漢人整理秦火之餘的典籍時就竄出了很多關於五行的詞句。
左傳中也有一些關於五行的確鑿記載。
在《左傳·昭公·昭公二十五年》中記載:「天地之經,而民實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氣,用其五行。氣為五味,發為五色,章為五聲。」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謂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
《昭公三十二年》:「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體有左右,各有妃耦。」
這些記載說明了,在春秋時期已經流行了五行概念,無論多麼複雜和龐大的事物都蘊含了陰陽,任何簡單和微小的事物也包含了陰陽的道理。
萬事萬物因其特徵,可以歸納為五大類「金」「木」「水」「火」「土」統稱五行。它們並不光是具體的五種實物,也是宇宙所有東西的五種不同屬性的抽象概括,或者說是五種能量。
五行之間有相生相剋的關係,也有陰陽的兩個方面。陰陽不只是大家理解的對立,而是相互牽制,一方面太過,就會引起另一方面的不足。一方面不足也會導致另一方面太過,事物的陰陽兩個方面,總是此盛彼衰,此消彼長,不斷地在運動變化者。
陰陽不但是相互對立,相互制約,同時又是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相互轉化,因此,事物的陰陽兩個方面,是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任何一個方面,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又如,再以陰陽來說明物質的「體」與「用」或者,「質」與 「能」的概念,那麼質就是陰,能就是陽。體就是陰,用就是陽。
事物的陰陽兩個方面,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當陰陽兩者,不斷的變化,到了一定階段,陰可以轉為 陽,陽也可以轉為陰,而這一階段,一般都在事物變化的物極階段。就拿奇門來說揭示了事物不斷更新的變化,生生不息,無有止境,永無重合的規律,奇門預測根據天上的日月星辰的明晦盈虧,地上山川草木的滄桑變遷和人生的生老病死的規律來預測宇宙萬物的發展變化情況,我們可以悟出一個道理,事物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這種發展變化具有相似性,但是沒有相同性。
《易》幾乎無所不包,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