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家經典中,有一門神秘的學問,奇門遁甲。奇門遁甲和易經一樣被稱為玄學,之所以被稱為玄學,一方面是因為其玄奧,另外一方面也因其玄乎。關於奇門遁甲,就有一種很玄乎的說法,讓人諱莫如深,而今天我們簡單來理清一下奇門遁甲之陰陽五行,天幹地支,九宮八卦,河圖洛書一些常識(雖說「十個奇門九個瘋」。意思是說修習奇門遁甲的人,十個裡面有九個都會變瘋。但是裡面的知識還是值得品讀一下。)
《奇門遁甲》是中國古代術數著作,也是奇門、六壬、太乙三大秘寶中的第一大秘術,為三式之首,最有理法,被稱為黃老道家最高層次的預測學,號稱帝王之學/最高預測學,創始人為九天玄女,其本質是一門高等的天文物理學,揭示了太陽八大行星和地球磁場的作用情況。「奇」是指三奇,即乙、丙、丁,「門」是指八門即「開、休、生、傷、杜、景、死、驚」。
《奇門遁甲》是中國古代很多代人共同研究的結果,它包含有天文學、曆法學、戰爭學、謀略學、哲學等。現在《奇門遁甲》又通常被人簡稱「奇門」、「奇門遁」、「遁甲」。民間流傳的俗語有「學會奇門遁,來人不用問。」當下奇門遁甲可以應用婚戀、工作、事業、風水、財運的預測、調理、化解和運籌等諸多方面。奇門遁甲的基本格局反映了社會的人事、生活、社會制度,及天文、地理、物候等,其典型代表人物,在古代,有傳說的黃帝、姜太公、張良、諸葛亮、劉伯溫等。古代奇門遁甲應用於戰爭,四兩撥千斤,百戰百勝、無往不利。
陰陽五行:可分為「陰陽」與「五行」,然而兩者互為輔成,五行必合陰陽,陰陽說必兼五行。陰陽五行是中國古典哲學的核心,為古代樸素的唯物哲學。
陰陽,指世界上一切事物中都具有的兩種既互相對立又互相聯繫的力量;五行即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運行和變化所構成,它強調整體概念。陰陽與五行兩大學說的合流形成了中國傳統思維的框架。
陰陽屬於陰陽五行學說立論的基礎。陰陽與五行屬於形式與內容的關係。就是指無論陰的內部或陽的內部包括陰陽之間都具備著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象表達的那種生克厲害的基本關係。換句話來說,即陰陽的內容是通過木火土金水物象反映出來的,五行屬於陰陽內容的存在形式。如宇宙雖然無邊無際,但在地球這個視角其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就是天地,天地的空間就是通過東南中西北顯示出來的。
陰陽包括五行,五行含有陰陽,宇宙間的一切事物根據其屬性可分為兩類,陰類和陽類。「陽類」具有剛健,向上,生發,展示,外向,伸展,明朗,積極,好動等特性:「陰類」具有柔弱,向下,收斂,隱蔽,內向,收縮,儲蓄,消極,安靜等特徵。任何一個具體的事物都具有陰陽的兩重性。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什麼是天幹地支?
天幹,是指天幹地支中的十個天幹。原始十天幹曰:「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簡化後的天幹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天幹五行分為陰與陽,具體是:甲木、乙木、丙火、丁火、戊土、己土、庚金、辛金、壬水、癸水,其中甲丙戊庚壬為陽性,乙丁己辛癸為陰性。在中國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幹支紀法。(詳細可以看百度百科)
九宮,是古代中國天文學家將天宮以井字劃分乾宮、坎宮、艮宮、震宮、中宮、巽宮、離宮、坤宮、兌宮九個等份,在晚間從地上觀天的七曜與星宿移動,可知方向及季節等資訊。
奇門遁甲以後天八卦,洛書,二十四節氣時,空,數相配以構成基本格局和構架。這個格局和構架是多維的。佔測時把具體時日置於這個格局之中,判斷以某一點為中心,宇宙中具體時間具體方位萬物的流變規律並構成的吉兇環境,從而給人們提供抉擇行為的動向和時間的依據。
九宮是排局的框架和陣地,它是洛書與後天八卦的結合。中宮之數為五,寄於坤宮。這樣,依照次序便是:
一宮坎(北),二宮坤(西南),三宮震(東),四宮巽(東南),五宮中(寄於坤),六宮乾(西北),七宮兌(西),八宮艮(東北),九宮離(南)。
已明的了九宮是排局的框架和陣地,那麼又是用什麼來排局呢?這就是三奇和六儀。
河圖洛書,古稱龜書,是陰陽五行術數之源。在古代傳說中有神龜出於洛水,其甲殼上有此圖象,結構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陽數,四隅黑點為陰數。
「洛書」之意,其實就是「脈絡(venation)圖」。大千世界,萬事萬物,八卦五行是分門別類;如何組織成有序運作整體,就是洛書之功用。相傳,上古伏羲氏時,洛陽東北孟津縣境內的黃河中浮出龍馬,背負"河圖",獻給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後為《周易》來源。又相傳,大禹時,洛陽西洛寧縣洛河中浮出神龜,背馱"洛書",獻給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劃天下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會,流傳下來收入《尚書》中,名《洪範》。《易·繫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就是指這兩件事。
2014年12月洛陽市的河圖洛書傳說正式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如果您喜歡此類文章,請關注或使用評論功能↓↓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