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圖洛書結構圖
天幹地支是我國曆法中最重要的應用工具,天幹是天道的運行之氣,其大地感應天道運行而體現的自然變化就是地支。比如說太陽的起落在大地上體現為晝夜,晝夜的長短在大地上體現為四季。又比如月亮的變化在大地體現為潮汐等等,天上日月星辰的變化與大自然的變化無不相互關聯。可以說大地就是天象的一面鏡子,天象的喜怒哀樂都映襯在大地上。天地形成之後,人在天地間沐浴於陰陽相交的氛圍中,人感地之陰陽不同而稟性各異,人感天之陰陽不同而有福祿深淺,人未來的命運都交織在天地陰陽兩氣之間。古書中說:「天清輕有十幹,主福祿,稱天元;地重濁,有十二支,主身世,稱地元。」所以曆法中幹支常作為中國傳統命理、擇日、宅葬、修造、風水、卜筮等數術的參考基礎。
《河圖》有1、2、3、4、5五個生數和6、7、8、9、10五個成數。生成之數就是五行的陰陽之數,單陽雙陰,分別代表五行在天地間運行時的陰陽狀態。它們單雙相配成組各為一行,五行分陰陽有十,即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這十天幹。
神龜背洛書
《洛書》共九個數,分居九方,乃四正四角與中央。四正和中央為單數,分別是1居正北,9居正南,7居正西,3居正東,5居中央。四角為雙數,分別是8在東北,4在東南,2在西南,6在西北。除中央外,相對的兩方之數相加都等於10,其意為陰陽消長變化的八種形態,即北方1陽生,南方9陽終,東方3陽進,西方7陽退,東北8陰疊,東南4陰浮,西南2陰遁,西北6陰滿。
文王以《洛書》重排八卦方位,以北為坎,南為離,意水火相濟。以東為震,西為兌,意雷澤相隨。以東北為艮,西南為坤,意山地高低相對。以西北為乾,東南為巽,意天風一氣。八方中四個正位各有一個地支,分別是正北子,正東卯,正南午,正西酉。四角兩端各有一個地支,共八個,分別是東北的醜寅,東南的辰巳,西南的未申,西北的戌亥。
八卦上的十二個地支參照《河圖》方位五行分四面,水、木、火、金四行各一面,即寅卯辰三會東面木鄉,巳午未三會南面火鄉,申酉戌三會西面金鄉,亥子丑三會北面水鄉。在八卦中看就是北方從醜過艮卦轉入東方的寅,東方從辰過巽卦轉入南方的巳,南方從未過坤卦轉入西方的申,西方從戌過乾卦轉入北方的亥,乾坤艮巽這四轉角就是四面首尾的交點。中央的土就分居在這四面之尾的辰戌醜未四個地支上,因為土具有融通陰陽將四行的性質進行轉換的作用。
河洛幹支圖
古人參照人生過程模擬出了五行的「長生十二訣」,分別是長生、沐浴、冠帶、臨官、帝旺、衰、病、死、墓、絕、胎、養,以代表五行各自在十二地支上的所處的狀態。木長生於亥,帝旺於卯,墓於未;火長生於寅,帝旺於午,墓於戌;金長生於巳,帝旺於酉,墓於醜;水長生於申,帝旺於子,墓於辰。而土本無生死,是四行始終的質變點,如論土的旺衰,只有隨火寄旺於午,隨水寄墓於辰。因為火生土,火旺則土強,木克土,水生木而死,土同水於木鄉而亡。也可以這麼理解,土乃萬物之母,萬物於夏季長成後不再吸取土的精氣,而且能用根系穩固土地,夏屬火,所以土寄旺於火。萬物於春季生發需要吸收土的精華,且根系的需破土延伸,春屬木,所以土寄衰於水。
五行中的陰陽之分則是一個五行在生長過程中漸強和漸衰的區別,子、午、卯、酉四正位就是五行陰陽屬性的交換點,這四個地支代表的都是五行的帝旺之地,也就是旺極,旺之前漸強屬陽,旺之後漸弱屬陰。五行在對應長生、臨官、帝旺、衰、墓的地支中都有所表象,所以長生、臨官含五行的陽幹,從帝旺開始到衰、墓含五行的陰乾。例如,火長生於寅,臨官於巳,帝旺於午,衰於未,墓於戌。那麼丙火之象就顯於寅、巳,丁火之象就顯於午、未、戌,其餘五行以此類推。土不僅在辰戌醜未這四墓得正位,同時還寄藏於除子、卯、酉之外的所有地支。辰戌為水火之墓,水火為老陰老陽,所以為戊土之象,醜未為金木之墓,金木為少陰少陽,所以為己土之象,其餘含土的地支中除午中是己土外皆為戊土。
《河圖》與《洛書》演天幹和地支,天幹和地支演天地陰陽變化,天地陰陽變化衍生的萬事萬物,推演世界萬象之數術皆源於河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