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幹地支與時間的詳細解讀

2021-01-09 二十四節氣
幹支歷

幹支歷

幹支歷和農曆是兩套不同的曆法。幹支歷又稱甲子歷,是中國所特有的陽曆,中國人民的智慧結晶,作為曆法已施行了數 千年,它完全參照黃道地日關係創建,以立春為元旦,一個回歸年為一年。在當代農曆借用幹支紀年,以正月初一為起點,這是籠 統的標註;「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中國古代曆法》一書中指出,幹支紀年是從立春起算。

天幹地支這共二十二個的符號錯綜有序,充滿圓融性與規律性。它顯示了大自然運行的規律,即時(時間)空(方位)互 動,和「陰」與「陽」的作用結果。中國幹支歷包含了陰陽五行的思想和自然迴圈運化的規律。

幹支歷主要由幹支紀年、幹支紀月、幹支紀日、幹支紀時四部分組成。

幹支紀年

幹支紀年以天幹和地支組成共60個幹支紀年(詳見上表格),以此往復,60年為一個輪迴。

幹支紀年萌芽於西漢,始行於王莽,通行於東漢後期。漢章帝元和二年(85年),朝廷下令在全國推行幹支紀年。

幹支紀年一個周期的第一年為「甲子」(如黃巾起義口號為「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第二年為「乙丑」,依此類推, 60年一個周期;一個周期完了重複使用,周而復始。(60是10、12的最小公倍數,所以每60年為一周期)。如1644年大概為甲申年 ,60年後的1704年同為甲申年,300年後的1944年仍為甲申年。注意以上只是大概對應,因公曆和幹支歷是不同的曆法,年份起點 不同。

幹支紀月

幹支紀月是由十二辰紀月發展而來,據《五行大義》中記載:大撓「採五行之情,佔鬥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幹 ,作子醜以名月,謂之枝。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故有枝幹名也。」由此知幹支發明之初就是:幹用於紀 日,支用於紀月。

在古代早以十二辰紀月,即為月建。在以鐘錶盤面理解日月五星的運行時,我們就可很清楚的看到月建是日月相會時的辰 位。古代曆法選冬至日且日月相會日(月朔日)為對應於「子」刻度,月針繞行一周約27天多,但此時作為太陽視運動的年針已前 行了約一個刻度,月針需再前行2天多才能趕上太陽進行日月相會,這時就相會於「醜」刻度,這樣日月相會日就會逐步發生在十 二刻度中,以此確定月建。不同朝代年歲開始的月建地支不同。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這個是夏曆。而商曆是正月建醜, 二月建寅,三月建卯。周曆是正月建子,二月建醜,三月建寅。秦歷是年開始於建亥,但仍稱十月。至漢武帝改歷,才復用夏正, 就是正月建寅為歲首(武則天改過用周正,建子)一直沿用至今。

幹支紀月自官方到民間一直有使用!以敦煌出土的北宋《雍熙三年(986)丙午歲具注曆日》(伯3403)為例,各月起始點 的定義,並非曆法中的朔日,而指的是各月節氣,此故,二月就定義成從驚蟄(二月節)至清明(三月節)前一日,餘類推。敦煌具注 歷以節氣為各月之始的規矩,或已有相當久遠的歷史。但從現存各漢簡殘歷中,均可見到以朔日作為各月月建起點的情形。

幹支紀月歌訣

幹支紀月的推算較為容易,每年的各月地支已經固定,只要推算月的天幹配固定每月地支就行。有歌訣為證(寅月為正月 ,寅為虎,又稱「五虎遁元」):

甲己之年丙作首,——逢年幹是甲或己的年份,正月的月幹從丙上起。

乙庚之歲戊為頭,——逢年幹是乙或庚的年份,正月的月幹從戊上起。

丙辛必定尋庚起,——逢年幹是丙或辛的年份,正月的月幹從庚上起。

丁壬壬位順行流,——逢年幹是丁或壬的年份,正月的月幹從壬上起。

更有戊癸何方覓,甲寅之上好追求。——逢年幹是戊或癸的年份,正月的月幹從甲上起。

幹支紀月圖表

為了便於推算,把他們的關係歸納於此表:

月幹公式:月幹=年幹*2+月支 (和超過10,直接取個位數)

例:求乙未年巳月天幹?

解:巳月幹=乙*2+巳=2*2+4=8=辛

與幹支紀年始於立春相對應,幹支紀月法採用每個地支對應二十四節氣自某節氣(非中氣)至下一個節氣,以交節時間決 定起始的一個月期間,不是農曆某月初一至月底。

紀月節氣表

下表是地支紀月時對應的節氣時間段、中氣、近似農曆月份、近似陽曆月份、以及年天幹和月地支構成的月幹支:

幹支紀月是幹支歷的一部分,主要用於風水、術數等領域中,這使得幹支歷一直在官方和民間都流行不衰。而事實上」正 月建寅」是與北鬥七星在地球上所觀察的周年運動有關,與地球環繞太陽一周期的時間相同。

節氣表:

節氣歌:

春雨(寅)驚春(卯)清谷天(辰),夏滿(巳)芒夏(午)暑相連(未 )。

秋處(申)露秋(酉)寒霜降(戌),冬雪(亥)雪冬(子)小大寒(醜 )。

月初為節,月中為氣

幹支月,屬於陽曆月,每月含一節一氣,以節為始,以氣為中。月初為節,月中為氣。節氣歌中,每兩個字為一個月,第 一字為節,第二字為氣(例如,春雨-寅月,驚春-卯月)。

春季:寅卯辰,夏季:巳午未,秋季:申酉戌,冬季:亥子醜。

幹支紀日

幹支紀日,60日大致合2個月一個周期;一個周期完了重複使用,周而復始,循環下去。確定的文獻指出幹支紀日始於魯 隱公三年周曆二月己巳日("日有食之", 周平王五十一年,換算為公元前720年2月22日)。

因為儒略曆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公元年能被4整除,閏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5日,所以4年1461日和一甲 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數是29220日,合80年。這就是說,每80年,幹支紀日對應的儒略曆月日日期會反覆一次循環。(公元4年本來 應為閏年,但因為公元前45年開始實施儒略曆後,「每隔3年」加一次閏日被誤為「每3年」加一次閏日,所以羅馬皇帝屋大維下令 前5年、前1年、4年停閏以修正錯誤置閏。)

因為格里曆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閏年,但是如果遇上整百年,公元年能被400整除才能認定為閏年(這是因為按 照當代立法計算,四年一閏的規定使每年多出0.0078天,經過400年大約會多出3天,如果在能被400整除年份的前面3個百年不算閏 年,則正好平衡),閏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425日,所以400年146097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數是2921940日,合8000 年。這就是說,每80年,幹支紀日對應的格里曆月日日期若沒有遇到能被100但非400整除的公元年,會反覆一次循環,但整體而言 ,假設未來從不改格里曆,每8000年,幹支紀日對應的格里曆月日日期才會反覆一次完整的循環。1912年2月18日,合漢歷(農曆 )壬子年正月初一,以及1992年2月18日,都是「甲子日」。

幹支紀日比起記載某月某日,其優勢是非常容易計算歷史事件的日期間隔,以及是否有閏月存在。因為漢歷(農曆)每個 月29或30日不定,而且有沒有閏月也不知道,故如果日期跨月,則計算將會非常困難。至於某月某日和幹支的對應,則可以查萬年 歷。

例:《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遊。 ……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臺。」秦朝曆法,每年的第一個月為十月,然後是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九月。也就是出遊後 過了9個多月(不算閏月),駕崩了。計算此次出遊的總日期數。

解:從癸丑(第50天)到丙寅(第3天)總共是13天。所以總出遊日期數一定 是60n+13。9個月大約是270天,但270天並不是60的倍數,所以可以判斷有一個閏月;從而,n=5,總共出行10個多月,日期數為 313天。

用日期記日的失敗例子:從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廿九日到六月初一日,一共多少天?

答:洪武三十一年五月有29天,所以只有1天。(錯誤)

原因:洪武三十一年有閏五月(共29天)。《明史》記載,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朱元璋駕崩。所以該問題答案應是 1+29=30天。

幹支紀時

60時辰合5日一個周期;一個周期完了重複使用,周而復始,循環下去。必須注意的是子時分為0時到1時的早子時(晨子 )和23時到24時的晚子時(夜子),所以遇到甲或己之日,0時到1時是甲子時,但23時到24時是丙子時。晚子時又稱子夜或夜子。

日上起時亦有歌訣:甲己還加甲,乙庚丙作初;丙辛從戊起,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發,壬子是真途。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己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下表列出日天幹和時辰地支構成的時辰幹支,以北京時間(UTC+8)為準:

相關焦點

  • 天幹與天幹、地支與地支、地支與天幹之間如何相互作用?
    3、八字的天幹與天幹、地支與地支、地支與天幹之間的相互作用,有三種方式:(1)直接作用:相鄰的天幹與天幹之間、相鄰的地支與地支之間、同一組幹支之間的直接發生作用。地支作用天幹,天幹不能作用地支。(2)間接作用:不相鄰的天幹與天幹之間、不相鄰的地支與地支之間、不相鄰的地支與天幹之間間接發生作用地支作用天幹,天幹不能作用地支。
  • 天幹地支五行解讀
    在破解了陰陽與五行以後,運用陰陽五行的基本原理,本人又破解了天幹地支之謎,從一步步的破解中,發現了古代人們創造天幹地支的現實依據和基本原理,發現了它們創造天幹地支的真正用意。天幹地支的真實用意天幹與地支有什麼作用呢?人們最普遍的認為,它們是用來記載時間的工具,它可以記時,記日,記月,記年。
  • 「天幹地支」你知不知
    01「天幹地支」的發展明代著名史學家萬民英根據我國古代文獻文記載確定天皇氏時代已發明幹支歷,在其著作《三命通會》中有詳細記載。在商朝的時候「天幹地支」已經非常普及和常用了,根據考古學發現,商朝的君王名字很有特色,幾乎所有的王名字都帶有十天幹,比如商紂王帝辛,辛即為十天幹的第八位。還有「太甲」、「盤庚」、「武丁」等等帝王名字。
  • 微言八字:天幹與地支
    格局,身強身弱然後再抓用神批八字,但是本人自從學習了純五行八字之後,觀念隨之改變,批命系統也已經不是原來的那樣了,不再用所謂喜忌用神批命了,當然看八字日主也沒在用所謂根氣不根氣的問題了,因為我現在在用的八字是不用靠抓用神批命,直接以五行流通生克合論八字,當然了也就沒有根氣之說,更沒有什麼天幹地支互生克的問題,其實說真的天幹互克本來就不科學,因為八字是人與太陽先天的時間學問,而不是空間風水環境學問,時間也就沒有什麼根氣不根氣之說
  • 天幹地支及生肖,你又知道多少?
    但是完整知道十二生肖的順序及天幹地支的小夥伴們應該不是很多吧,當然啦,也不排除大神們啦,畢竟生活如此多嬌,大神從來不缺。在上面的十二生肖中,對應了十二地支。天幹地支組成了中國傳統曆法紀年。一年十二個月,即地支十二個符號一個循環紀錄。一月三旬,一旬十天,即天幹十個符號一個循環紀錄。
  • 天幹代表「顏值」,而地支才是「真才實學」?
    在之前「十天幹與十二地支哪個更重要」的文章中,驚喜地發現我們的讀者真是藏龍臥虎,提出了很多獨到的見解,中觀國學非常感謝這些博學多聞的朋友們,您們的寶貴意見我們將仔細體會。有讀者朋友談到:先有地,後有天,所以是先有地支再有天幹。
  • 如何推算月份的天幹地支
    如何推算月的天幹地支我們這裡講的年月都是以陰曆為準的,並且陰曆中也不是以春節劃年,初一分月的。年的劃分以立春為準,也就是說,雖然是春節了,但如果沒有到立春,還不能算是下一個陰曆年。月的劃分也不是以初一為準,以農曆節氣為準。昨天說了年的天幹地支推算方法。還有比較好的方法。年的天幹位數減3就可以了。
  • 天幹地支,你不得不知的傳統文化子醜寅卯-十二地支
    上期我們介紹了十幹(天幹)。《關於甲乙丙丁那些事,你不得不知的傳統文化》今天我們介紹十二支(地支)。十天幹相對於十二地支而言,則為陽;十二地支相對於十天幹而言,則為陰。天幹與地支的關係猶如樹幹與樹枝的關係一樣,天幹為樹幹,地支為樹枝。
  • 天幹地支到底都代表什麼
    天幹地支簡稱為「幹支」天幹地支相當於樹幹和樹葉。它們是一個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整體。中國古代以天為「主」,以地為「從」。「天」和「幹」互聯叫做「天幹」;「地」和「支」互聯叫做「地支」,合起來就是「天幹地支」。天在上主明是顯而易見的東西,地支為暗,主隱藏的東西,一般主內部陰性的社會屬性。
  • 天幹地支原意與生肖的傳說
    地支是中國古人用於紀年、月、日、時辰之用的,木星的軌道分為12個部分,分別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木星的公轉周期是12年,被古人用來紀年,所以又叫「歲星「。地支起於何時不可考。
  • 八字初學者必背的核心內容 五行與天幹地支
    序 上一章中,我們已經學習了陰陽與五行,在這一章中,我們主要講解天幹地支與五行的對應關係。 一個完整的八字命局預測盤就是由天幹和地支組合的,圖片會放到本章節的結尾處。
  • 八字萬年曆詳細解說天幹地支到底是什麼?
    十天幹: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十二地支: 子, 醜,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天幹的含義: <<群書考異>>中說:甲是拆的意思, 指萬物剖符而出.乙是軋的意思, 指萬物出生, 抽軋而出.丙是炳的意思, 指萬物炳然著見.
  • 曆法中為什麼要有天幹地支?天幹地支與河圖洛書又有何關聯?
    河圖洛書結構圖 天幹地支是我國曆法中最重要的應用工具,天幹是天道的運行之氣,其大地感應天道運行而體現的自然變化就是地支。
  • 「秒懂」天幹地支紀年法
    天幹地支天幹地支簡稱為幹支,十天幹: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用一個天幹和地支來紀年就是幹支紀年法了,天幹地支循環使用,肉眼可見天幹地支一一對應、循環往復的話,幹支首年就是甲子,顯然十天幹與十二地支(最小公倍數)循環往復一輪是60年,這就是花甲(即稱甲子60周歲)的來歷。
  • 「甲乙丙丁」大家都不陌生,可你知道誰創造的天幹地支嗎?
    天幹地支,簡稱為幹支,源自中國遠古時代對天象的觀測,後被作為時間的計量單位,在現代社會中多用於序數、評級和分類。其中,天幹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其中,地支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遠古時代古人以天幹地支來作為載體,認為天幹承載的是天道,地支承載的是地道。所謂「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運」。在天道與地道決定著人道的前提下,設置天幹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運。
  • 四方五行與天幹地支宜忌
    【幹支配陰陽五行】幹支與陰陽的配合較簡單,即十天幹和十二地支中按排列順序,凡為奇數者屬陽幹,為偶數者屬陰乾。具體為:天幹中甲、丙、戊、庚、壬五者為陽幹,乙、丁、已、辛、癸五者為陰乾;地支中子、寅、辰、午、申、戌六者為陽支,醜、卯、巳、未、酉、亥六者為陰支。幹支與五行相配要複雜得多。
  • 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天幹地支我們聊一聊
    很多考生看到有關天幹地支的題目,第一反應就是——完了,我怎麼知道天幹地支、五行八卦!事實上,公職考試中天幹地支的考試題目而言,看似難度很大,但實則略懂天幹地支常識即可做出來。我們一起來看下關於天幹地支的試題:【例題-單選】在我國農曆的幹支紀年中,從甲子年到癸亥年共六十年構成一個循環,如果將上一個甲子年當做本循環的第1年,那麼第31年是( )。
  • 天幹地支及六十甲子的應用習俗 自己也能算年份幹支
    天幹地支在我們現在的日曆上是重要的內容,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經常用到。十天幹從甲到癸相當於數字一至十,十二地支也相當於十二進位的數字,常常用來計時,比如十二時辰;用來紀月,紀年。農曆的幹支歷年月日時都使用幹支配合的六十甲子循環表示。
  • 八卦圖之三:後天八卦與天幹地支
    3.10 天幹地支天幹和地支,其發明之初,是先民用來計量日子的。今天是甲子日,則明天為乙丑日,換成今天的視角,就好像是在說,今天是1號,那麼明天就是2號。我這麼說,是有佐證的。「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三月,公會鄭伯於垂,鄭伯以璧假許田。夏四月丁未,公及鄭伯盟于越。秋,大水。」
  • 《黃帝內經》時間哲學:十二時辰,簡說天幹地支五行八卦
    時間醫學,養生真諦。藏在時間裡的生命智慧:十二時辰的時間醫學,修身養生真諦。生活當中有一個特別奇怪的現象,我們晚上吃完飯以後,8、9點鐘就昏昏欲睡,但一到11點就清醒了,所以現在很多人習慣11點以後開始工作。還有的人到了夜裡11點總想吃點東西,在屋子裡找點食,這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