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的書籍當中,多次談到了天幹和地支這兩個概念。其實天幹和地支,是古人為了探索人生的奧秘和宇宙時空而發現的密碼,這種密碼經過簡化後,才有了天幹地支這兩種符號。我們理解天幹地支,首先要先了解古人對天文的觀察,二十八星宿就作為了很好的參照物。
二十八星宿
二十八星宿,其實並不是指二十八顆星,而是指二十八個星區,這些星區也稱為宿。而每個星宿裡其實包含很多恆星,而最早的星宿學說,可追溯到戰國時期。古人仰望星空,把夜空中的星辰進行劃分,分為四組,也就是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這四組也稱為四獸或者四維,而每組之中,又包含七大片區也就是七個星宿,於是就形成:
東方蒼龍七宿:角、亢、氐(dī)、房、心、尾、箕(jī)北方玄武七宿:鬥(dǒu)、牛、女、虛、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婁(lóu)、胃、昴(mǎo)、畢、觜(zī)、參(shē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zhěn)
那麼古人為什麼要定二十八星宿呢。其實古人為了方便觀測星象,記錄太陽和月亮以及五大行星的運轉,在赤道附近選擇出了二十八個星座作為標記和參考。其主要的目的無非是為了觀察日月五星,但是那時候並沒有恆星和行星的叫法,為了參悟大地(地球)的變化而選擇的參照物。
地支的由來
古人站在大地上,仰望星辰密布,於是就把大地作為了宇宙的中心,而日月星辰代表了鐘錶上的指針,那麼二十八星宿就是鐘錶上的刻度,古人又把二十八星宿劃分為十二個區,這十二個區就是最早的地支。後來地支經過了一系列的簡化,就成了「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12個了。
地支的命名也是古人觀測天文的運行規律,聯想到地球上的節氣,並且考慮到樹枝等意象化的東西作為輔助,所以就有了地支的命名。支又代表植物的枝幹,其實就是天象的運行對大地上的植物的影響,什麼時候發芽,開花結果,什麼時候又衰敗這樣一個過程。類比到人生,也是一個從生到死的過程,萬事萬物都可以用來進行參照。
天幹的由來
通過觀察,日月和五星不斷的變化,從而影響了大地上的氣息,由五星和日月運動產生的氣候,古人歸納為十種,分別是「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後來經過簡化,還是落在了天氣變化對植物影響這件事情上,簡化後的名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天幹裡面充滿了陰陽和五行思想,比如甲乙都屬於木,但是甲為陽木,代表高大的參天大樹,而乙為陰木,代表小木頭,甲是主動的作用力,可以作用於日月五星,而乙是被動的作用力,是被日月五星影響,也可以稱作反作用力。丙丁屬於火,戊己攜帶著溼氣屬於土,庚辛屬於金,而壬癸夾雜寒氣屬於水。
天幹和地支是如何搭配的
我們這下就明白了一個道理,地支的產生是天上劃分的十二個片區,而天幹是日月五星產生的氣候,這裡就引出了節氣的概念。日月五星每一個指針,都指向一個節氣,其中太陽是年度指針,而月亮是月度指針,當太陽的年指針走到黃道十二宮時,就會出現一個天幹對應一個地支的情況,所以就有了幹支的搭配和幹支紀元法的出現。
這裡在引申一個知識點,就是天幹和地支都分為陰陽,上面我們講過了天幹的陰陽,實際上地支也是分陰陽的。子為陽,醜為陰,寅為陽,卯為陰以此類推。而天幹地支的搭配,要陽幹配陽支,陰乾配陰支,即:
其實說的在明白一些,天幹地支是古人發明的一種符號,用來記錄萬事萬物和宇宙氣象之間關聯的一種密碼。老祖宗通過長期的觀察和總結,發明了這一套學說體系,很像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宇宙代數學,大智慧都暗藏其中。在我國很多佔卜的書中,都大量引用天幹地支的觀點,易經作為群經之首,雖然裡面沒有提及天幹地支的學說,但是天幹地支和五行八卦的關係卻密不可分,而八卦正是來源於易經,這也是互相借鑑互相融入。
通過上述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天幹地支的由來,這對於我們學習易經這部古書大有助益,甚至在了解易經佔卜學等相關知識這件事上,都會很快的入門,知道了來歷,自然也就理解了道理。
今日話題:你認為古人所創造的天幹地支符合現在的科學嗎?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文 | 國學大觀園
更多經典原創好文,請點擊右上角關注,期待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