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五行學說對我國古代醫學理論的建立有著重大意義,是我國古代醫學理論體系的核心組成和概括總結。
如果想要成為一名醫術高超的中醫,除了一些口傳心授的偏方、秘方和各代編著的醫藥書籍外,還必須深入了解中醫的理論基礎;而想要了解中醫的理論基礎,首先必須弄清陰陽五行的概念。
我國古代先民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由五種自然元素構成的,即金、木、水、火、土。
這五種自然元素並非處於一成不變的狀態,恰恰相反,它們時刻都在發生轉化,而促使它們不斷轉化的原因,就是陰陽變動。
比如光明、溫暖、充足易於生發,稱為陽;陰暗、寒冷、貧瘠不易於生發,稱為陰。
此外,這五種物質特有的屬性造成了它們之間的「生克」關係,這裡的「生」是滋生、產生和幫助的意思;「克」是克制、消耗、破壞的意思,兩者的意義完全相反。
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生」和「克」雖然意義完全相反,但它們卻處於一種相互制約和相互滋生的平衡關係,並不會因為相互之間的「生克」而出現問題。
這裡說的有三層意思:首先,一種物質可以影響另一種物質,其中促進、增強一種物質的生發,稱為「生」,克制、抑制一種物質的生發,稱為「克」;
其次,陰陽的變動促使了這種轉化,因此在進行主觀調節的時候,必須注重陰陽的變化;
更重要的一層含義是,五行是一個整體,我們使用某種物質影響另一物質時,一定要注意這種物質可能對其他物質產生的影響,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具體來講,五行之間的關係有四種,分別為生、克、乘、侮。其中,「生」和「克」維持了平衡與和諧,五種自然元素相生相剋,各種物質順利轉化,則自然和諧,而一旦它們之間的「生克」關係失衡,轉化出現問題,就會導致混亂。
如果五行相生相剋太過或不及,正常的生克關係就會遭到破壞,出現「相乘」或「相侮」的狀況。五行中一種物質對另一種物質克得太過,如木過於強盛,或土過於虛弱,木克土時土就更為虛弱,就會造成木對土的「乘」。
若五行中被克物質過於強盛,造成其對「克我」物質的反噬,如土過於強盛或木過於虛弱,木克土時土就會對木進行「侮」。
舉例來說,金、木、水、火、土的生克關係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如果五種自然元素的運轉保持平衡,稱為「生克」關係;如果失衡,就會被稱為「乘侮」關係。比如元素木,五行中的關係是金克木,木克土。
如果木元素太盛,金和土仍保持正常狀態,那麼金便無法克木,稱為木侮金,而木克土則更容易了,稱為木乘土;
如果木元素不足,金和土仍保持正常狀態,那麼金克木就更容易了,稱為金乘木,而且木也無法克土了,稱為土侮木。
了解了陰陽五行的概念和相互關係後,就可以學習中醫常識了。比如,肝和膽屬木、心和小腸屬火、脾和胃屬土、肺和大腸屬金、腎和膀胱屬水,這就是我國古代醫學中五行和內臟的匹配。
此外,還有五官(目、舌、口、鼻、耳)、五形(筋、脈、肉、皮毛、骨)、五液(淚、汗、涎、涕、唾)、五情(怒、喜、思、悲、恐)等,這些與五行的匹配都是木、火、土、金、水。
了解了這些,就可以根據身體表徵的狀況,找出不協調的身體組織,再按照「強者弱之,弱者強之」的思想進行調節。
比如一個人容易發怒,那麼肯定和他的筋、目、淚、肝、膽有關。他在發怒的時候會青筋突迸、眼睛充血、淚腺分泌,肝膽也會有相應的劇烈活動,以至於抑制和加大其他身體組織的活動量,造成整體的不協調。
如果一個人經常發怒,那麼他身體的各個組織的相互平衡就會被打破,造成疾病。
我國古代醫學多數是建立在臨床實踐的基礎上,因此不僅自身理論具有較強的事實依據,也為後世醫學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