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行動|承德全力創建示範區:讓綠色成為礦業底色
河北日報記者田明攝製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河北行動
讓綠色成為礦業底色
——承德全力創建國家綠色礦業示範區探訪
開欄的話
新藍圖開啟新徵程,新使命呼喚新作為。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擘畫了我國下一個五年以及到2035年的發展藍圖,為經濟社會發展把脈定向、指路領航。
進入新發展階段,如何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開好局、起好步?記者深入田間地頭、社區、企業,通過小切口、小故事,以全媒體報導方式全面反映基層單位和廣大幹部群眾學習貫徹落實五中全會精神的生動實踐。
即日起,河北日報開設「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河北行動」專欄,敬請關注。
蒼茫燕山,蔥鬱承德。
立冬雖過,漫山油松依然青翠,株株槐樹綠葉未盡。承德,仍有綠意。這裡是燕山山脈最綠的一段,全市森林覆蓋率達59.4%。綿綿青山之下,蘊藏著中國北方最豐富的釩鈦磁鐵礦。
作為中國北方釩鈦產業基地,承德的礦業發展不僅關乎地方經濟,更對整個國民經濟具有戰略意義。但隨著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定位確立,承德礦業面臨生死抉擇。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堅持新發展理念列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之一。「這為我們創建國家綠色礦業發展示範區提供了根本遵循。」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承德市委書記周仲明說,建設水源涵養功能區與發展綠色礦業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題,承德可以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走出一條綠色礦業發展之路。
一株刺槐激勵生態還債之路
承德京城礦業集團有限公司孤山子採區一處陡峭石壁上,一株刺槐在石縫裡頑強生長。「因為『一棵松』,塞罕壩建成百萬畝林海。因為這『一株槐』,未來我們礦區將變成花果山。」公司董事長楊志國滿滿自信。
作為孤山子人,有段時間路過光禿禿的採區,楊志國不敢多看一眼。
「青山不綠,無顏回鄉。」楊志國決定治山。幾億元資金投進去,排土場上果樹成行,尾礦庫上刺槐成蔭,護坡上綠草叢生。但石質高邊坡因石多土少、地形陡峭,幾次治理、幾經失敗。
偶然間,有綠化工人發現了這株長在石頭裡的刺槐。「大自然能養活樹,我們也能種活樹。」公司迅速組織團隊,在石頭上打眼試驗種樹。
邊坡上打眼打多大、多深?沒有現成數據供參考,只能一次次摸索著搞試驗。經過反覆試驗他們發現,直徑10釐米、深1.2米的洞眼更能保證植物成活。
「孔洞裡裝土,再接上滴灌管,種上營養杯刺槐,成活率接近100%。」楊志國說,兩年後裸露的邊坡便會被綠色覆蓋。礦山開採完畢後蓄水成湖,礦業集團搖身變成文旅企業。
「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進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綠色化改造』,為綠色礦山建設指明了方向。」承德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國土生態修復科科長李英傑說。
「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承德市嚴格執行綠色礦山規劃和標準,對廢棄採區、堆渣場、礦區道路等破壞區域,宜林則林、宜耕則耕、宜草則草、宜建則建、宜景則景。通過工礦廢棄地復墾、掛網噴播、植物覆綠、拉臺階覆土綠化、採坑回填綠化、景觀再造治理等方法進行生態綜合修復,礦山創面大大減少。
2016年以來,全市礦山共栽植樹木等1.2億棵(株),修復治理礦山面積40餘平方公裡,累計達到62.44平方公裡,實現佔一座山、還一片田、建一個園。
一條「皮帶廊」引領礦山技改之路
一條長1200米、寬1.6米的藍色「長龍」橫跨山嶺,礦石運輸一路順暢。在承德天寶礦業集團寶豐礦業公司,每天有4萬多噸礦石通過這個「長龍」,從採區直接輸送到破碎車間。
「這是承德礦山企業第一條『皮帶廊』。」公司經理劉曉光介紹,採區到破碎車間長1.5公裡,原來通過汽車運輸,一年需要20多萬車次。運輸車輛往來造成大量揚塵及道路擁堵,嚴重影響環境。
2012年,公司投資2600多萬元,實施「皮帶廊」建設。建成後,礦山破碎站與原料入料口直接對接,使礦石運輸過程中實現了汙染物零排放。
「據估算,一年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近百萬公斤。」劉曉光說,「皮帶廊」項目不僅為生態「減負」,每年還節約運輸成本千餘萬元。
建「皮帶廊」的做法,讓承德其他礦山企業紛紛效仿。目前,全市總長41公裡的封閉運輸長廊管線正在建設。其中,僅京城礦業集團的地下「皮帶廊」建成後,就能年減少百萬運輸車次。
「五中全會提出『支持綠色技術創新,推進清潔生產』,對於礦山企業意義尤其重大。」承德市工信局尾礦辦主任鄭培軍說,他們積極引導礦山企業深化科技創新,對生產工藝和技術進行改造提升,實現生產過程環保化、資源利用高效化、資源價值最大化。已成功引導144家礦山企業向綠色產業轉型,「傳統動能」正在轉化為「新發展動能」。
承德市大力推進礦山集團化整合,全市累計關閉取締礦山企業280家,整合壓減礦權413個。目前,共培育京城、天寶等骨幹綠色礦業集團12家,天大釩業、錦科科技等新材料加工企業10家。建設了世界第一條亞熔鹽清潔生產提釩生產線,推出了含釩特鋼鋼材、五氧化二釩系列釩製品,鈦高純3D列印粉末、鈦合金複合板等20多種新產品。
一塊微晶石板見證尾礦砂升值之路
走進承德新通源新型環保材料有限公司,一塊塊微晶石板正打包裝車,即將出口日本。
「這種高端建材每平方米能賣300多元,原料就是尾礦砂。」公司董事長張瑞軍拿著一塊微晶石介紹,這是公司的專利技術產品,可以按照客戶需要生產各種花色、規格的微晶板材。由於抗壓強度、抗折強度、光澤度、耐酸鹼等性能均超過天然石材,深受高端客戶青睞。
張瑞軍也是一位礦老闆,一度擁有9個採礦權證。但錢掙得越多,他心裡越不踏實:礦山企業光靠吃資源能走多遠?
張瑞軍東奔西走,尋找轉型方向。一次展會,他接觸到了河北睿索固廢工程技術研究院的專家。
這家研究院由河北省工信廳、承德市政府牽頭組建,旨在解決河北乃至全國尾礦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水平偏低、重大關鍵技術和裝備創新能力不足、缺少高附加值利用等問題。
找到轉型方向,張瑞軍毅然賣掉礦山股份,於2014年籌建了這家集研發、生產和銷售為一體的尾礦庫綜合利用新型環保建材企業。
目前,該公司對尾礦渣一分為三:精細顆粒做微晶石等高端產品;中等顆粒做泡沫陶瓷等中端產品;粗顆粒做透水磚等低端產品,實現了對尾礦渣的「吃幹榨淨」。
承德是礦業大市,到2019年底,全市共有尾礦庫870餘座,尾礦累計存積量30億噸,採礦剝巖、幹選等形成的礦山廢石約16億噸,生態環保壓力巨大。
「『加快構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寫入了『十四五』規劃建議,無疑為我們推進尾礦綜合利用打了強心劑。」前些年,鄭培軍曾為每年新增2億噸尾礦砂而發愁,如今這些尾礦砂卻成了「新寶藏」。
承德積極探索尾礦資源利用路徑,已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善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實施尾礦製備新型建材項目120餘個,尾礦製備砂石骨料項目60多個,年消納尾礦5000多萬噸。
尾礦製備新型建材產品已形成涵蓋路面材料、牆體材料、保溫材料、裝飾材料、砂石骨料等10大系列50多種產品。產品除供應京津市場外,還賣到了瑞士、希臘、俄羅斯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河北日報記者李建成、尉遲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