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2 19: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沒有漫天的粉塵,沒有橫流的汙水,礦區道路寬敞整潔,兩側綠化帶色彩斑斕,車輛進出井然有序,灑水車在礦區來回灑水,運輸車排隊噴淋衝洗……
浙江省交通集團所屬的浙交礦業大皇山礦以全省第一高分通過省級綠色礦山遴選。11月17日至11月20日,這座「花園」礦山又以綠色開發、科技賦能的理念吸引了來自全國礦山、建材行業400餘位專家、同業學習考察,浙江礦業的「東海時代」正悄然開啟。
「這樣的創新全國絕無僅有」
11月20日,清華大學教授覃維祖受聘為浙江交通資源投資有限公司砂石骨料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他也成為該研究院第一位特聘的高級專家。
覃維祖教授是我國建築材料方面的專家,長期致力於高性能混凝土結構、混凝土早期開裂和耐久性評價、活性粉末混凝土及其工程應用、高摻量粉煤灰混凝土及其在路橋工程中的應用等方面的研究。
「這樣的創新舉措在全國也是絕無僅有的。」覃維祖教授對大皇山礦的綠色發展尤其是在機制砂的研發與推廣方面做「第一個吃螃蟹」者給出了高度肯定。在參觀了浙交礦業大皇山礦後,覃維祖對浙交礦業給出了更高的期許。
「對於解決當前砂石骨料行業存在的痛點和難點具有重要研究和探索價值。」覃維祖教授認為,機制砂推廣應用為綠色高性能混凝土的發展提供新的摻合料品種,為降低水泥用量,更好、更多地利用工業副產品,以降低開裂風險、延長混凝土結構使用壽命,並且改善生態環境、降低能耗、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美好未來提供了新的契機,也能使浙交礦業在引領砂石行業發展方面迎來更多的機會。
「這樣的理念值得我們學習」
今年9月,全國首家砂石骨料研究院落戶浙交礦業大皇山礦以後,目前砂石骨料研究院正在開展基於不同巖性的機制砂品質化生產及高質化應用研究、玄武巖細集料在瀝青路面中的高值化應用研究、高性能海工混凝土的設計與應用研究等課題。
除了在機制砂領域的持續發力,浙交礦業結合國家級綠色礦山創建和申報,先後投入數千萬元進行綠化美化及景觀設施建設,在環保節能方面,通過脈衝袋式除塵器、全密閉車間和廊道,有效降低粉塵。生產全過程自動化控制,提高生產效率、提升產品質量、降低生產能耗。採用綜合水處理系統,實現水資源100%循環利用、零汙染和零排放。在資源綜合利用方面,研發並投產超細砂回收系統,有效回收超細顆粒,提高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率等。
「這樣的理念已經走在了全國前列,非常值得我們學習,非常值得去看一看。」中國建材聯合會原會長喬龍德在參觀完大皇山礦後認為,砂石行業已經從分割、獨立的產業成為了上下遊緊密結合、聯動的大產業鏈,科技創新已經成為砂石行業的最大「驅動力」。而浙交礦業在這方面走在了前列。
「綠色礦山在全國並不罕見,而以科技來引領綠色發展必將是發展趨勢。」浙交礦業的「先行一步」讓喬龍德感到欣喜,他在「東海論壇—首屆中國砂石高質量發展峰會」作主旨發言時,向1000餘位到場嘉賓推薦了浙交礦業。
「要打造成全省智能化礦山的標杆」
喬龍德推薦的背後,正是浙交礦業對於科技賦能孜孜不倦的追求。今年8月,公司通過構建一體化集成的監控系統DCS,以數字模演為基礎,集成管理設備的運行的智慧管控平臺,通過這一平臺,實現對礦山生產、設備、能耗、環保、安全、銷售等多通道數據的記錄與分析,形成企業管理的資料庫,進而提升成本管控效果與生產效率。
在生產線上,配置雷達監控系統,實時監測圓錐破碎機腔內的料位情況,確保滿腔給料,提高圓錐破碎機的生產效率;安裝在線監測系統,實現對機制砂石級配、顆粒形貌、長徑比和圓形度等關鍵技術指標的實時在線監測,提高檢測效率,保證產品質量。
「浙交礦業的智能化礦山建設走在了全省前列,但還應該更進一步,打造成為全省智能化礦山的標杆。」浙江省自然資源廳二級巡視員邱建平在視察浙交礦業時指出,智能化礦山建設將是我省礦山行業下步發展的重中之重,他對浙交礦業寄予厚望,他認為浙交礦業已經具備相當基礎,應該繼續朝著智能化方向前行,承擔起引領全省礦業改革發展的重擔。
東海之濱唱響「浙江礦業」強音
在不斷的「引領示範」中,浙交礦業的知名度也早已越過省際範疇,朝著打造國內一流綠色智能礦山樣板不斷前行。同時,也愈發受到各界關注。
11月17日-20日,由砂石骨料網和浙江交通資源投資有限公司等聯合主辦的「東海論壇——首屆中國砂石高質量發展峰會」在浙江舟山舉行。國家有關部委機構、行業主管部門、研究機構、高等院校、企事業單位的領導、專家及來賓共1000餘位嘉賓在參會之餘,集體參觀了大皇山礦。
不斷朝綠色、智能化發展的大皇山給參觀代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代表們紛紛點讚舟山大皇山礦,認為浙交礦業正在創建成為礦石行業的優秀典範。
「4天峰會,來自全國各地優秀的企業代表和專家學者也給我們帶來了新知識,讓我們接觸了新領域,提高了新境界。我們將站在高起點上規劃、高標準建設新型礦山,讓舟山礦真正成為中國砂石骨料的行業標杆,讓有限資源實現無限未來。」浙江交投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林智表示。
監製/丁前程、鄭莉
編輯/張亞菁
記者/黃俊
通訊員王羽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鍵詞 >> 浙交礦業,東海時代,科技賦能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