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依著行政區劃綿延的礦山,這裡是新中國鋁業崛起的血脈,這裡是新時代生態文明的新樣板。
始建於1958年的中鋁礦業有限公司鄭州區域事業部,是中鋁礦業有限公司的第一座自建礦山。為這座60多年的礦山添彩的是,已累計治理和恢復復墾土地面積5200畝,昔日滿目瘡痍的荒山、廢棄礦坑,改頭換面,生機盎然。「鍾靈毓秀地,綠色創新區」,位於小關鎮的豐門溝村已成為綠色生態文明的靚麗名片。
生態保護接力跑
中鋁礦業有限公司鄭州區域事業部所轄礦區鋁土礦的保有儲量為7000萬噸,其範圍涉及登封市、鞏義市、滎陽市、新密市等4個縣級市的20個鄉鎮。60多年來,源源不斷為鋁工業輸血的礦區,迎來了綠色礦山創建新目標。中鋁礦業有限公司鄭州區域事業部秉持綠色礦山的發展理念,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持續接力落實新生態理念。
「濯濯童山染綠色,金山銀山惠子孫」。位於鞏義市小關鎮南部山區的豐門溝村,原來叫封門溝村,是當地的貧窮落後村。交通不便,村民分別居住在山窩裡,居住條件和環境比較差,莊稼只能靠天收。由於歷史遺留原因,村子所在的鋁土礦礦區私挖亂採嚴重,留下「滿目瘡痍」廢棄殘坑,植被山體破壞嚴重。「晴天塵土漫捲,雨天泥濘飛濺」是村裡道路的常態,惡劣的環境制約著村莊的發展。
「不信青山喚不回,治山尤得百姓心」。2009年國土資源部開展萬村整治示範工程,同年將鋁土礦礦權整合到中鋁礦業有限公司。10多年來,中鋁礦業有限公司鄭州區域事業部認真履行國企社會責任,與當地政府合作,大力支持和幫助豐門溝村共建土地恢復復墾開發項目,先後投資8000餘萬元進行村民拆遷安置、土地綜合整治和資源回收。在恢復復墾土地1000餘畝的同時,回收利用鋁土礦200多萬噸,復墾後的土地無償交付當地村鎮使用,大大增加了耕地面積,村民們在復墾土地上建成生態農業園、優質葡萄種植基地、百畝核桃林等,走上了發展現代農業奔小康的路子。
在建設的7.5萬平方米安置區中,新建起12棟住宅樓372套住房,徹底改善了豐門溝村居民的居住條件,全村人告別了破舊窯洞搬進新居,人均住房面積由原來的30平方增加到53.1平方,成為全省第一個「雙氣通」、雨汙分流、監控全覆蓋的示範新農村社區,名列省級文明村。
從礦部到各個礦區,從礦區到採場,從採場再到復墾保護區,持續接力的「長跑」,破繭化蝶般的「重生」,使得這座「花甲」之年的礦山完成了一次次綠色的蛻變。
高標準無塵化礦山閉環系統
守一方綠色,留一處淨土;盡一份責任,彰顯國企擔當。
中鋁礦業有限公司鄭州區域事業部在組織礦山開採施工過程中,本著邊開採、邊治理的原則。為確保礦山無組織排放達標,嚴格落實環境保護「6個100%」措施,即:施工區域100%圍擋;裸露黃土100%覆蓋;出入車輛100%衝洗;採場道路及出口100%硬化;採場100%溼式作業;運礦車輛100%密閉運輸。強化礦石採剝及裝運過程中的揚塵管控,積極實施礦區環境恢復治理,不斷加大環保投入,不遺餘力建設無塵化礦山生產閉環系統。
近年來,採場、礦區新增灑水車8臺,新增霧炮67臺,修建圍擋2萬餘米,硬化道路2000餘米,新建改建標準化洗車池5個,對原礦堆場及採場、排土場鋪設了近270萬平米的抑塵網,極大的改善了礦山環境。
為確保礦區生產汙染排放達標及三大攻堅戰要求,鄭州區域事業部嚴格按照「一礦一策」標準,認真落實各項環保管控措施,加強破碎環保除塵設施(設備)的日常維護,確保除塵設施(設備)每班都能滿負荷正常穩定運行,同時,堅持每班開啟噴淋設施實施溼式作業。2018年以來,公司累計投入2400萬元,對破碎環保設施及原礦堆場進行升級改造,對破碎工業場地(原礦大堆)進行大棚密閉,並配套安裝了噴淋抑塵系統,真正做到了全方位密閉、噴淋和降塵,有效地改善了礦石破碎時的粉塵飛揚情況。
目前,改造完成後的破碎生產線已成為一條全封閉的環保生產線。鄭州區域事業部的無塵化礦山閉環系統正在逐步形成,一個集開採、運輸,存貯各環節無塵化的現代礦山閉環運作系統呼之欲出。
開採復墾一體化
「逆水行舟用力撐,一篙鬆勁退千尋」。綠色礦山建設,要在知行合一,也難在知行合一。
線長點多的礦區,各有難題。從依法治礦著手,鄭州區域事業部嚴格貫徹落實國家有關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深入推進礦區環境綜合治理,不斷提升礦區環境綜治水平,先後編制了9個礦區環境恢復治理與土地復墾方案,對礦區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綜合治理,加大綠色礦山創建力度。結合地質環境進行合理的恢復保護,做到因地制宜,因礦制宜,大力推行礦山開採和土地復墾一體化的生產模式。將採場剝離出的「稀有黃土」單獨堆存。同時,對部分遺留的廢棄礦坑進行回填治理,通過土地復墾,修整成了一個個宜林宜耕的「人造梯田」,既有效消除了礦山的地質災害隱患,又提高了資源利用,緩解了用地緊張,而且逐步將礦區生態環境恢復到最優化。
在搞好土地復墾的同時,鄭州區域事業部還在礦區栽種各種樹苗,播撒麥種、草籽。近三年以來,鄭州區域事業部用於綠化環保的投資累計4600萬元,累計復墾土地3600餘畝,栽種各種花卉樹木50萬餘棵,對復墾區、排土場播撒農作物、草籽3000餘公斤。使得礦區面貌得到極大改觀,綠色礦山建設初具規模。
幼蕊吐新,寸草生綠;草木蔓發,春山可待。站在豐門溝村前高坡上,眺望山下偌大一片谷地,一排排生態溫室大棚的玻璃幕牆在金秋陽光下閃閃發亮,一個嶄新的高科技農業生態園初具規模。有誰能想到,這片綠油油的農業生態園的前身是一個植被裸露的荒山、塵土飛揚的廢棄採石礦區呢?
新的時代賦予了礦業人新的使命,新的使命召喚著礦業人勇往直前。將感情與當地群眾相依,將利益與當地群眾共享,是時代賦予中央企業的政治責任、經濟責任、社會責任。這座六十年的礦山,在綠色礦山建設進程中正以另一種姿態煥發出勃勃生機,續寫生態發展新篇章!(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崔志堅通訊員於萬勇)
[ 責編:叢芳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