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生態修復區域的航拍圖
復綠前光禿禿的山
最近,位於四川省攀枝花市的攀鋼石灰石礦區,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蔥鬱的綠色。隨著植被的恢復和生長,開採石灰石礦留下的礦道及灰白色的痕跡正在慢慢消失,逐漸被綠色覆蓋。
看著礦區的變化,攀鋼礦業公司石灰石礦職工陳澤軼感慨頗深的同時,也深感欣慰。從由曾經的採礦工人到如今礦區的綠色「管家」,陳澤軼等人的「角色」發生了巨大轉變,這些變化源於對攀枝花蘇鐵的保護,源於對綠水青山的守護。
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珍稀瀕危植物攀枝花蘇鐵「讓路」,礦業公司捨棄了30年的礦山開採,攀枝花西區、蘇鐵保護區和攀鋼礦業公司共開展生態修復,投入資金近1億元,復綠面積超過2500畝,相當於200多個標準足球場。曾經裸露的礦山,如今披上了綠裝。
今昔對比
昔日裸露的礦山 如今已綠意盎然
攀鋼礦業公司石灰石礦區就在攀枝花蘇鐵生長的山頭下方。攀枝花蘇鐵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珍稀瀕危植物,最早出現在距今約2.8億年前,作為植物「活化石」,與平武大熊貓、自貢恐龍化石一道被譽為「巴蜀三寶」。「蘇保區」總面積1358.3公頃,有攀枝花蘇鐵38.5萬餘株,是歐亞大陸蘇鐵類植物自然分布緯度最北、海拔最高、面積最大、株數最多、最集中的天然蘇鐵林,也是一個天然的物種基因庫。
沿著崎嶇的山路行經石灰石礦區,曾經機器轟鳴、車來車往的「工業開採」景象早已不復存在。突兀的山石、開採運輸的礦道等依稀保留著曾經的印跡。不過,這些痕跡正在逐漸「消失」。一株株攀枝花樹、異木棉、鳳凰樹、三角梅、爬山虎、清香木、小葉榕等錯落分布在礦區的綠色植物正在茁壯生長,逐漸形成一片多物種、多樣化的生態環境區。
投入巨大
石灰石礦山修復 已投入資金近1億元
這一切的變化,不是偶然,而是必然。1970年,攀鋼石灰石礦建成投產。1983年,攀枝花蘇鐵保護區成立,1996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石灰石採場徵用的土地,大部分都在保護區的紅線範圍內。
近年來,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觀念漸入人心,保護環境、愛護環境成為發展的主旋律、大前提。位於西區的石灰石採場是攀鋼礦業公司的一項環境整治工作。
按照生產規模120萬噸/年計算,石灰石礦山尚可開採30年左右。石灰石礦副礦長程惠壯算了一筆帳,礦山退出之後,企業損失預計過億元。「在生態利益與經濟效益方面,攀鋼礦業公司堅定地選擇了前者。」2017年5月,石灰石礦採場1267米水平以上的開採活動停止。2018年10月26日,石灰石礦採場全面停止開採作業、全部退出蘇保區。
石灰石礦的職工們在告別了昔日的採場後,隨即角色轉變,從「採礦者」成為了礦山的「恢復者」。礦山上缺土,就拉土上山;缺水,就建提灌……在艱辛的植綠行動中,昔日的礦山逐漸變「臉」。2019年10月20日,生態恢復工作全面完成,並通過驗收。
目前,石灰石礦山修復已投入資金近1億元,建成162千瓦光伏提水灌溉工程,抽水260萬立方米,建立了覆蓋整個修復區的綠化澆灌系統,復綠面積超過2500畝,相當於200多個標準足球場。
下定決心
要當好生態恢復區的3年「管家」
攀鋼礦業公司石灰石礦副礦長程惠壯說,如今,企業一方面通過擴大採購半徑、推進戰略協作等措施滿足礦產品生產。另一方面,將通過調整生產工藝、加強豎窯生產管控,提高石灰石礦產品適應性等方式優化產品結構,走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之路。
在購礦成本增加的同時,每年還要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礦山生態恢復,這筆帳怎麼算也是一筆「虧本帳」。但在企業看來,眼下的損失和投入是值得的。一方面,山體綠了;另一方面,攀枝花蘇鐵也得到了最好的保護。
目前,攀鋼礦業公司成立了植被恢復管護領導小組並建立長效管護機制,籌集資金用於植被恢復後期日常管護,確保3年後栽種樹木成活率達到90%以上。石灰石礦安全環保室主辦唐旭彪介紹,下一步工作中,他們將繼續落實好生態恢復長效機制,「當好生態恢復區的3年『管家』。」
羅本平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江龍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