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青海綠色轉型育出新機
眼下,來自三江源的「綠電」穿越重巒,源源不斷送往中原大地;柴達木「聚寶盆」工業廢料變廢為寶,遠銷海內外供不應求;登上青藏高原的大數據產業方興未艾,一批大數據項目相繼建成。
我國生態大省和資源大省青海,近年實施「堅持生態保護優先、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的「一優兩高」戰略,持續推進產業轉型,實現經濟發展育新機、謀新篇、開新局。
清潔替代
「綠電」引領能源變局
佔全省面積超過55%的三江源地區,無論工業生產還是居民生活,在100天內全部使用清潔能源供電!
這是地處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從5月9日至8月16日實施「綠電三江源」百日活動中,再度刷新的全清潔能源供電世界紀錄。
在全國火力發電佔比超過七成的大環境下,如此大範圍、長時間,不使用火力發電,如何實現安全平穩供電?
勇於挑戰「不可能」的背後,是青海實現清潔能源替代的實踐底氣。
截至去年底,青海省內水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192萬千瓦,日均發電量約1.42億千瓦時;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大小小的風電站,裝機容量超過300萬千瓦;在海南藏族自治州,一排排淺藍色的光伏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千萬千瓦級可再生能源基地建設目標已經實現。
發展清潔能源,優勢得天獨厚。青海可用於光伏發電和風電場建設的荒漠化土地10萬平方公裡,太陽能可開發量超過30億千瓦,風能可開發量超過7500萬千瓦。
近年來,水電、風電、光伏裝機容量迅猛增長,火電佔比持續下降。截至10月份,青海清潔能源裝機佔比達到89.4%,比兩年前提高近6個百分點,新能源裝機佔比突破57.1%。
一增一減之間,既體現能源結構調整,也是蘊含企業生產之變。
電解鋁因高耗電,被視為高汙染產業。中國鋁業青海分公司近年來大量使用清潔電能,逐步實現「綠電生產」。公司裝備能源部經理龔海軍說:「在高峰期,我們1個月使用清潔電達到3800萬千瓦時,不僅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1萬噸,『綠電製造』的標籤也讓我們公司成為海外企業的供貨商。」
清潔電能替代加速,「綠色紅利」逐步外溢。上半年,青海省清潔能源滿足本地需求之餘,實現外送電量102.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1.8%。
7月中旬,作為我國首條清潔能源外送的輸電工程,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雙極低端系統啟動送電,每年可從青海向河南輸送清潔電力400億千瓦時。
「青海近年來積極建設國家清潔能源示範省,產業基地初具規模,消納水平持續提升,轉型步伐更加穩健,環保效益逐漸放大。」青海省省長信長星介紹,下一步將繼續探索清潔能源產業發展新模式、新路徑,努力為能源清潔低碳轉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出青海新貢獻。
變廢為寶循環經濟「佔比過半」
「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這是青海的職責角色定位,也是發展的根本遵循。
走進位於海西州德令哈市的西部鎂業公司原料場,一批批水氯鎂石正通過傳輸帶進入生產車間。經過一道道工藝流程後,這些曾被視為鹽湖的廢料「垃圾」,變成製作高端阻燃劑、耐火劑的重要材料。
柴達木盆地的察爾汗鹽湖匯集著豐富的鉀、鈉、鎂、鋰、硼等鹽湖資源,是我國最大的鉀鎂鹽礦和鉀肥生產基地。每生產1噸鉀肥產生的廢棄物水氯鎂石約10噸。逐年積累的大量水氯鎂石,長期未得到有效開發和利用,給鹽湖地區帶來嚴重的「鎂害」。
「汙染環境的鎂害,是放錯地方的寶貴資源。」青海西部鎂業有限公司化工首席專家徐徽說。經過數年的工業試驗和重點攻關,西部鎂業利用水氯鎂石作為原料,建成年產高純氫氧化鎂15萬噸的生產線,產品遠銷海外、供不應求。
被譽為祖國「聚寶盆」的柴達木盆地,地處青海西北。2010年成立的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通過規模化、精細化、集約化的資源利用、循環發展模式,主要礦產資源產出率比10年前翻了一倍,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從31%提升至57%。
作為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發源地,青海90%的國土面積為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只有10%的面積是重點開發區域。有限的開發空間,倒逼青海產業循環發展、綠色轉型。
導致青海湖出現水華的剛毛藻,被打撈後送至青海夢藍環保公司加工成有機肥料。在西寧市甘河工業園區,利用工業園區生產尾氣,發展起烯烴化工項目,生產陰極銅的副產品硫酸,被下遊生產氟化氫企業消化,伴生的氟石膏則用於水泥生產,一系列針對產業鏈中「建鏈、補鏈、延鏈」探索,最大化實現「變廢為寶」。
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青海已初步構建形成鹽湖綜合利用產業鏈、鋰電產業鏈、光伏製造產業鏈等8條循環經濟產業鏈。」青海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周平說,2019年,這8條循環經濟產業鏈實現工業總產值約1414億元,佔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337億元的60.5%。
乘「雲」而上數字經濟前景可期
「氣候冷涼、地域遼闊、區位優勢、能源充沛,符合全球數據產業節能降耗的發展趨勢要求。」這是眾多專家對青海立足比較優勢、發展數據產業做出的評價。
5月上旬,一座規劃面積80畝的海南州大數據產業園一期工程投運,主要用於建設華為—海南州大數據中心、海南州智慧城市功能中心和能源中心。這是全國首個全清潔能源運營的大數據產業園。
海拔3000多米的海南州共和縣,受高原大陸性氣候影響,年平均氣溫僅4.1攝氏度。據介紹,這個大數據產業園三期全部建成後,園區大數據中心的機架總規模將達到10萬架,可容納133萬臺標準伺服器。
11月24日,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青海分中心戰略合作在北京籤約。隨著柴達木雲數據中心暨青藏高原數據災備中心、三江源國家級大數據基地、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青海數據與應用中心等一批大數據項目相繼建成,發展沒有汙染、生態友好、高附加值的大數據產業,在青海高原框架、路徑愈發清晰。
與此同時,西北地區首臺根鏡像伺服器在青海獲批部署並上線運行,西寧國際網際網路數據專用通道獲得工信部批覆……一系列數據信息重要節點、高速通道的相繼落地,正為青海發展數字經濟提供堅實基礎。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青海有限公司網絡管理部高級項目經理吳福甲介紹,以根鏡像伺服器、國際網際網路數據專用通道為代表的網際網路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青海依託廣闊的西北地區,將實現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產業集聚發展,數字產業前景可期。
「找準青海在全國一盤棋中的定位,發揮比較優勢,補齊短板弱項。」青海省委書記王建軍說,青海將謀劃好「十四五」發展,最大限度融入國家戰略,適應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在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美麗新青海的徵程中不斷取得新的更大成績。
綠色發展育新機,產業轉型開新局。青海在奮力實現「綠水青山出顏值、金山銀山有價值」的徵途上,蹄疾而步穩。
(文章來源:西北信息報)
(責任編輯:DF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