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綠色轉型育出新機

2020-12-05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青海綠色轉型育出新機

  眼下,來自三江源的「綠電」穿越重巒,源源不斷送往中原大地;柴達木「聚寶盆」工業廢料變廢為寶,遠銷海內外供不應求;登上青藏高原的大數據產業方興未艾,一批大數據項目相繼建成。

  我國生態大省和資源大省青海,近年實施「堅持生態保護優先、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的「一優兩高」戰略,持續推進產業轉型,實現經濟發展育新機、謀新篇、開新局。

  清潔替代

  「綠電」引領能源變局

  佔全省面積超過55%的三江源地區,無論工業生產還是居民生活,在100天內全部使用清潔能源供電!

  這是地處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從5月9日至8月16日實施「綠電三江源」百日活動中,再度刷新的全清潔能源供電世界紀錄。

  在全國火力發電佔比超過七成的大環境下,如此大範圍、長時間,不使用火力發電,如何實現安全平穩供電?

  勇於挑戰「不可能」的背後,是青海實現清潔能源替代的實踐底氣。

  截至去年底,青海省內水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192萬千瓦,日均發電量約1.42億千瓦時;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大小小的風電站,裝機容量超過300萬千瓦;在海南藏族自治州,一排排淺藍色的光伏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千萬千瓦級可再生能源基地建設目標已經實現。

  發展清潔能源,優勢得天獨厚。青海可用於光伏發電和風電場建設的荒漠化土地10萬平方公裡,太陽能可開發量超過30億千瓦,風能可開發量超過7500萬千瓦。

  近年來,水電、風電、光伏裝機容量迅猛增長,火電佔比持續下降。截至10月份,青海清潔能源裝機佔比達到89.4%,比兩年前提高近6個百分點,新能源裝機佔比突破57.1%。

  一增一減之間,既體現能源結構調整,也是蘊含企業生產之變。

  電解鋁因高耗電,被視為高汙染產業。中國鋁業青海分公司近年來大量使用清潔電能,逐步實現「綠電生產」。公司裝備能源部經理龔海軍說:「在高峰期,我們1個月使用清潔電達到3800萬千瓦時,不僅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1萬噸,『綠電製造』的標籤也讓我們公司成為海外企業的供貨商。」

  清潔電能替代加速,「綠色紅利」逐步外溢。上半年,青海省清潔能源滿足本地需求之餘,實現外送電量102.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1.8%。

  7月中旬,作為我國首條清潔能源外送的輸電工程,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雙極低端系統啟動送電,每年可從青海向河南輸送清潔電力400億千瓦時。

  「青海近年來積極建設國家清潔能源示範省,產業基地初具規模,消納水平持續提升,轉型步伐更加穩健,環保效益逐漸放大。」青海省省長信長星介紹,下一步將繼續探索清潔能源產業發展新模式、新路徑,努力為能源清潔低碳轉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出青海新貢獻。

  變廢為寶循環經濟「佔比過半」

  「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這是青海的職責角色定位,也是發展的根本遵循。

  走進位於海西州德令哈市的西部鎂業公司原料場,一批批水氯鎂石正通過傳輸帶進入生產車間。經過一道道工藝流程後,這些曾被視為鹽湖的廢料「垃圾」,變成製作高端阻燃劑、耐火劑的重要材料。

  柴達木盆地的察爾汗鹽湖匯集著豐富的鉀、鈉、鎂、鋰、硼等鹽湖資源,是我國最大的鉀鎂鹽礦和鉀肥生產基地。每生產1噸鉀肥產生的廢棄物水氯鎂石約10噸。逐年積累的大量水氯鎂石,長期未得到有效開發和利用,給鹽湖地區帶來嚴重的「鎂害」。

  「汙染環境的鎂害,是放錯地方的寶貴資源。」青海西部鎂業有限公司化工首席專家徐徽說。經過數年的工業試驗和重點攻關,西部鎂業利用水氯鎂石作為原料,建成年產高純氫氧化鎂15萬噸的生產線,產品遠銷海外、供不應求。

  被譽為祖國「聚寶盆」的柴達木盆地,地處青海西北。2010年成立的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通過規模化、精細化、集約化的資源利用、循環發展模式,主要礦產資源產出率比10年前翻了一倍,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從31%提升至57%。

  作為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發源地,青海90%的國土面積為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只有10%的面積是重點開發區域。有限的開發空間,倒逼青海產業循環發展、綠色轉型。

  導致青海湖出現水華的剛毛藻,被打撈後送至青海夢藍環保公司加工成有機肥料。在西寧市甘河工業園區,利用工業園區生產尾氣,發展起烯烴化工項目,生產陰極銅的副產品硫酸,被下遊生產氟化氫企業消化,伴生的氟石膏則用於水泥生產,一系列針對產業鏈中「建鏈、補鏈、延鏈」探索,最大化實現「變廢為寶」。

  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青海已初步構建形成鹽湖綜合利用產業鏈、鋰電產業鏈、光伏製造產業鏈等8條循環經濟產業鏈。」青海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周平說,2019年,這8條循環經濟產業鏈實現工業總產值約1414億元,佔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337億元的60.5%。

  乘「雲」而上數字經濟前景可期

  「氣候冷涼、地域遼闊、區位優勢、能源充沛,符合全球數據產業節能降耗的發展趨勢要求。」這是眾多專家對青海立足比較優勢、發展數據產業做出的評價。

  5月上旬,一座規劃面積80畝的海南州大數據產業園一期工程投運,主要用於建設華為—海南州大數據中心、海南州智慧城市功能中心和能源中心。這是全國首個全清潔能源運營的大數據產業園。

  海拔3000多米的海南州共和縣,受高原大陸性氣候影響,年平均氣溫僅4.1攝氏度。據介紹,這個大數據產業園三期全部建成後,園區大數據中心的機架總規模將達到10萬架,可容納133萬臺標準伺服器。

  11月24日,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青海分中心戰略合作在北京籤約。隨著柴達木雲數據中心暨青藏高原數據災備中心、三江源國家級大數據基地、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青海數據與應用中心等一批大數據項目相繼建成,發展沒有汙染、生態友好、高附加值的大數據產業,在青海高原框架、路徑愈發清晰。

  與此同時,西北地區首臺根鏡像伺服器在青海獲批部署並上線運行,西寧國際網際網路數據專用通道獲得工信部批覆……一系列數據信息重要節點、高速通道的相繼落地,正為青海發展數字經濟提供堅實基礎。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青海有限公司網絡管理部高級項目經理吳福甲介紹,以根鏡像伺服器、國際網際網路數據專用通道為代表的網際網路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青海依託廣闊的西北地區,將實現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產業集聚發展,數字產業前景可期。

  「找準青海在全國一盤棋中的定位,發揮比較優勢,補齊短板弱項。」青海省委書記王建軍說,青海將謀劃好「十四五」發展,最大限度融入國家戰略,適應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在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美麗新青海的徵程中不斷取得新的更大成績。

  綠色發展育新機,產業轉型開新局。青海在奮力實現「綠水青山出顏值、金山銀山有價值」的徵途上,蹄疾而步穩。

(文章來源:西北信息報)

(責任編輯:DF386)

相關焦點

  • 綠色,新青海建設最靚麗的底色
    海東館是本屆青洽會唯一的主題城市館,展示區面積1600平方米,以「品味河湟文化·築夢醉美海東」為主題,全面推介展示「彩陶故裡、拉麵之鄉、青繡之源、醉美海東」四張名片,而這些展示推介內容,正是我省打好「四張牌」,走好綠色發展路的生動實踐。綠色,正成為新青海建設最靚麗的底色。
  • 青海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百佳優品新鮮出爐
    12月25日,「2020年青海省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百佳優品」發布儀式在西寧舉行。可可西裡牌手撕犛牛肉、三江黃金牧牌藏羊肉卷、丁香牌青稞掛麵、海北花牌菜籽油系列等78家企業的100款產品,憑藉產品品質、品牌價值等特點,榮登「2020年青海省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百佳優品」榜單。
  • 企業綠色轉型升級的可行路徑是什麼?
    產業分化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順應這個趨勢,需要利用市場倒逼機制推動行業、企業的綠色轉型升級。但坦率地講,眼下部分企業對綠色轉型升級仍存在一些概念誤讀。一是未能正確理解綠色轉型升級的內涵。從企業的實踐來看,綠色轉型升級包含轉型和升級兩個層面。轉型可以認為是從一種狀態轉變為另外一種狀態的過程,具體可以表現為企業在不同產業間或不同發展模式間進行轉變。
  • 傳統產業綠色轉型任重道遠 綠色企業標準讓綠色發展有據可依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綠色產業平臺中國辦公室、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新華社中國財富傳媒集團、北京基金小鎮等多家機構,於7月6日在北京共同舉辦了主題為「金融助力綠色轉型」的2017中國綠色發展論壇。
  • 加速動力轉換,推動青海經濟高質量發展
    ——省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  2016年,青海地區生產總值增速為8%;  2017年,青海地區生產總值增速為7.3%;  2018年確定的主要預期目標中,地區生產總值增速為增長7%左右。  保持中高速增長,但增速有所回調,這是我省以生態保護優先協調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有舍有得,轉型再造的必然結果。
  • 向綠色轉型要出路
    汙染攻堅戰打響以來,新縣制定差別化稅收、價格等政策,倒逼企業轉型。羚銳製藥積極適應綠色發展要求,淘汰落後產能,開展綠色改造,同時還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輻射帶動周邊近萬名群眾增收致富。  類似的故事在新縣還有很多,雖然內容各不相同,但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向綠色轉型要出路、向綠色創新要動力,以高質量發展實現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畫等號。
  • 葉冬娜: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這些重要論述凸顯出新形勢下綠色發展的重要性,也指明了綠色轉型涉及的領域、程度和時間表等。「十四五」及今後一個時期,我們要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到各項工作中的每個環節,切實打好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攻堅戰」。  (一)  人類發展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否則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這個規律誰也無法抗拒。「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 綠色轉型將成日本經濟新動能
    日本政府日前公布了涉及14個重點領域的綠色增長戰略,明確了205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進度表。日本政府希望在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同時,以低碳轉型為契機,帶動經濟持續復甦。  推出綠色增長戰略,日本有著雙重考量。從國際來看,應對全球變暖已成為國際社會共識,主要國家都在積極行動。
  • 「一帶一路」綠色能源合作論壇舉行
    9月29日下午,「一帶一路」清潔能源發展論壇舉行分論壇——「一帶一路」綠色能源合作論壇。論壇邀請來自全國各界的領導、專家、學者和企業家等進行精彩演講,為與會嘉賓帶來了一場豐富的綠色能源「思想盛宴」。  主辦單位中國三峽新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有關負責同志在論壇致辭中說,當前,正是清潔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時機。
  • 描繪生態文明建設藍圖 書寫大美青海生態底色
    高原古城,綠色盎然。黃靈燕攝  聚  焦  擁有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是每個人的夢想。  讓山川林木蔥鬱,讓大地遍染綠色,讓天空湛藍空氣清新,讓河湖魚翔淺底,讓草原牧歌歡唱……這是建設美麗青海的美好藍圖,也是實現永續發展的根本要求。
  • 從一滴滷水到鹽湖循環經濟——青海鹽湖開發探索綠色循環模式
    新華社西寧11月22日電 題:從一滴滷水到鹽湖循環經濟——青海鹽湖開發探索綠色循環模式新華社記者呂雪莉、冀澤、駱曉飛從鹽湖中的滷水開始,青海用科技創新驅動鹽湖資源綠色、梯級開發,逐步搭建起從單一鉀肥開發到鹽湖化工、能源化工、有色金屬、新能源、新材料等多產業耦合發展的循環產業模式。
  • 青海藏著個絕美的雙色湖,湖水一邊是藍色一邊是綠色,常被人錯過
    青海旅行,不需要去太多的收費景點,最美的風景永遠都是在路上,青海旅行方式有很多種,但最受歡迎的還是自駕,而自駕最受歡迎的一條路便是G315國道,它的起點為青海西寧,終點為新疆喀什的國道,全程3063千米,它貫穿了青海絕大多數的風景線,它經過青海湖,穿越柴達木盆地,走過無人區,一路戈壁
  • 腳底沾滿泥土 還人民一片綠色 ——記青海省國土綠化先進集體青海...
    「林草人就是綠色種子的播種者、植綠者、守護者」; 「我們的腳底必須沾滿泥土,踏遍每寸荒蕪的土地,讓每粒種子在我們的腳下生根發芽,還人民一片綠色,給人民一個希望。」  ……  在今年4月召開的青海國家公園示範省建設三年行動暨全省國土綠化動員表彰大會上,當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書記、局長李曉南從省委省政府領導手中鄭重地接過印有燙金大字「先進集體」的獎牌時,臺下傳來的陣陣掌聲讓人激動不已,這掌聲既是鼓勵,也是鞭策,讓青海林草人有更大的決心和信心將青海國土綠化進行到底!  讓荒蕪的土地披上綠裝是林草人的初心也是使命。
  • 「脫碳」倒逼綠色轉型(新時代新步伐)
    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建設「美麗中國」,中國向國內外展示了助推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心和目標:今年,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中國承諾在2030年前實現碳排放達峰、2060年前努力實現碳中和;在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上,中國確立了到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廣泛擁有綠色生產生活方式
  • 中共青海省委首場新聞發布會:數字宣告保護「地球第三極」擔當
    圖為中共青海省委首場新聞發布會現場。 馬銘言 攝中新網西寧12月28日電 題:中共青海省委首場新聞發布會:數字宣告保護「地球第三極」擔當作者 張添福 潘雨潔雄踞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青海省,如何守護地球「第三極」?
  • 青海只有茶卡鹽湖美?這座「綠色」的湖泊,風景不比茶卡鹽湖差!
    的確,青海的茶卡鹽湖是美,但是這兩年來茶卡鹽湖受到的汙染也不小啊,很多人都說茶卡鹽湖不如以前了。其實在青海除了茶卡鹽湖還有一個湖泊那也是美不勝收的,下面就一起來認識一下這個湖泊。這個湖泊名叫翡翠湖,這個湖泊雖然很少,只有約6平方公裡,在面積上是無法與茶卡鹽湖相比的,但是這個湖泊就如同它的名字一樣,湖水的顏色是翡翠綠的,看上去像極了真正的翡翠。
  • 如何綠色轉型發展?來相城這片「湖」瞧瞧
    ——《寰宇記》漕湖,因此得名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漕湖開發區在保護這片大自然饋贈的同時又被時代又賦予了新的使命升級轉型、產業發展生態與經濟這魚和熊掌如何兼得?相城區委常委、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 沈磊:要積極破解城市發展和生態保護的矛盾,就要在轉型升級、生態保護等方面統籌發力,堅決改變粗放型增長方式,加速淘汰落後產能。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綠色發展的決心擲地有聲,漕湖開發區人相信,魚與熊掌可以兼得!
  • 應對氣候變化刻不容緩 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這一新目標為綠色低碳發展擘畫了宏偉藍圖。如何增強管理氣候變化相關風險的能力?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表示,中國要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繼續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從生產到消費都要考慮碳排放約束,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 「綠色茄子父母」雜交育出「紫色後代」
    農科院歷時六年研發 綠色茄子雜交得出紫色茄子  本報訊 (記者李天研 通訊員許琳)廣州市農科院歷時六年研發的新品玫瑰紫茄,即將登上市民的餐桌。老一輩廣州人感嘆蔬菜味道不及以往,因為蔬菜往「耐儲運」的方向培育了。
  • 綠色, 發展主旋律中的最美色彩
    這裡是青海,青海地大物博、山川壯美、歷史悠久、民族眾多、文化多姿多彩,具有生態、資源、穩定上的重要戰略地位。 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青海省委省政府立足習近平總書記對青海的省情定位,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來抓,積極探索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模式;全省600萬各族幹部群眾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用心用情保護好72萬平方公裡的山水林田湖草。 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