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

2020-08-04 中國科學報

作者 | 丁佳

「計算」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計算」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

中國工程院院士、計算機體系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孫凝暉 楊天鵬攝

「計算」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

計算機體系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李曉維(右)在檢查硬體安全設計。

「計算」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

中國開放指令生態聯盟成立。

「計算」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

「寒武紀」晶片

最近幾年,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所長孫凝暉覺得自己的脾氣明顯變急了。

「計算所歷史上做得很不錯,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本來也能舒舒服服過日子。可現在,經常走廊那頭的同事都能聽到我發火。」

嘴上的急源於心裡的急。

除了所長,孫凝暉還兼任計算機體系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主任。

他很清楚,中國計算機產業很大,但要真正變強,是路漫且艱的。

而作為我國在計算機體系結構方向的首個「國字號」實驗室,計算機體系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從誕生之初,就承擔著將中國計算機產業做強的歷史重任。

「我們不會做那種只有一兩個用戶的技術,也不會去做改良式的創新,這些都不是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使命。要做,我們就要做對產業有深遠影響的工作,國家重點實驗室要成為技術創新的源頭。」孫凝暉說。

如何續寫「高光時刻」

計算機體系結構可以說是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計算所)的立所之本。

從參與成立我國第一個計算機體系結構小組,先後研製成功我國首臺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兩彈一星」功勳機109丙機至今,計算所在體系結構前沿基礎研究、高端計算和微體系結構核心技術攻關、高性能計算機和微處理器產業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逐步培養起一支產學研全鏈條貫通的創新團隊。

「從計算所的發展歷史看,剛建所的30年是我們的『高光時刻』,體系結構是我們立所的一個學科方向,但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裡,我們都沒有重點實驗室。這說明我們做的工作裡,原創的東西是不夠的。」

孫凝暉坦言,「如果我們缺乏原創的東西,就會掉入『科技山寨』『科技克隆』的陷阱。」

「當你跑到一定程度,想再往前跑,想學別人已經沒得可學了,怎麼辦?」計算所人捫心自問。

隨著摩爾定律的放緩,計算機和處理器的發展在可靠設計、性能優化、低功耗設計等方面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挑戰,世界各國都在爭取原理上的創新。

而我國這方面的研究分散在通信、物理、生物等各個學科,而且大多是從器件層次上著手,缺乏從體系結構層次的整體考慮。

另一方面,核心晶片研製能力弱也是我國信息產業的短板,處理器、系統軟體等核心技術被個別發達國家控制,導致我國企業在國際產業鏈中核心競爭力弱、缺乏話語權。

無論是自身前進的動力,還是國家發展的需要,都意味著計算所這支信息技術領域的「國家隊」不能再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

他們必須向改革要明天!

2006年,中科院計算機系統結構重點實驗室成立;2011年,該實驗室獲批「升格」。

至此,帶著計算所在體系結構領域近50年深厚的科研積累,我國計算機系統結構領域的首個國家重點實驗室——計算機體系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應運而生。

「計算機體系結構屬於計算機學科的『重工業』,成果不僅停留在發表論文,更應高度重視技術發明和原型系統,通過技術轉移和技術應用,服務於國家重大需求,引領產業技術發展。」孫凝暉說。

所以,這支既年輕又資深的隊伍,面臨的頭等大事,就是如何用好國家重點實驗室這塊「金字招牌」,將中國計算機系統的研發水平再推上一個新的高度。

系統思維鑄就「團魂」

計算機體系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立之初,設立了高端計算體系結構、微體系結構、編譯與編程、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與容錯計算,以及非傳統體系結構等5個研究方向。

「這5個研究方向的確定有一定的機緣,源於我們有一段時間的反思。」

計算機體系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計算所研究員李曉維說,「這幾個方向,前四個方向涵蓋了計算所60年的歷史積累,第五個方向則是對領域未來發展的一種把握。我們想通過這種設置,開展基礎性、前沿性的研究,為學科可持續發展更好地貢獻力量。」

以李曉維所從事的測試與容錯計算為例,晶片的研製很難一次成功,出現問題時就要進行故障診斷,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定位精度。

而一個動輒幾十億個電晶體的晶片出了故障,究竟是定位到10萬個電晶體的範圍,還是定位到50個電晶體的範圍,後續的工作量有數量級的差距,直接決定著晶片的研發速度。

此前,精確的晶片故障診斷技術主要由三家國外公司掌握,前段時間,這些公司先後宣布對中國某企業實施封鎖,導致該企業遇到了難題,該企業找到了計算機體系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尋求幫助。

幸運的是,他們找對了人。李曉維團隊在故障診斷領域有著長期的積累,技術雖然沒有商業化,但在實驗室的支持下,他們一直在不斷地精進,目前定位精度已經達到國際公開報導的最高水平,一舉讓企業突破了瓶頸。

這個「備胎一夜轉正」的故事讓李曉維深刻地感受到國家重點實驗室體制的優勢。

「如果是遇到了問題再從零開始,那我們肯定做不到現在這樣。但實驗室始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做事,所以才能持續支持我們這個團隊。」

在計算機體系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計算所研究員馮曉兵看來,有了國家重點實驗室,原先不同的課題組「各人自掃門前雪」的問題就不存在了,大家可以真正把目光放長遠,從頂層設計入手,成體系地去做一些科研上的合作。

「原來主要是你跟誰比較熟,就合作多,現在都在一個實驗室,大家平時的交流多了,能夠在更高層面上發現科學問題,一些工作就能夠更早地開展合作。」

在計算機體系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工作,這樣的系統思維是必不可少的。

實際上,這也正是孫凝暉作為實驗室主任所期望看到的。

在他的構想中,國家重點實驗室理應為國家構建一個完整的技術體系。

「原來我們是『1+1』模式,一項技術或者一個設備,加上一個公司,就成了,過去計算所已經把這個模式做透了。可是有了國家重點實驗室,我們的使命就不一樣了,我們要去探索『n+m』模式,也就是用實驗室成系列的n個技術,去聯合m家高科技企業,共同構建中國未來信息基礎設施的技術體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把技術演進的主導權掌握在自己手裡,才能在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他說。

青年才俊「分兵把守」

在計算機體系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除了「大牛」,還有不少「網紅」,計算所研究員陳雲霽就是一個。

他與弟弟陳天石研製了國際上首個深度學習處理器晶片——「寒武紀」,被《科學》雜誌評價為該方向的「先驅」和「領導者」。

退回幾年前,陳雲霽只是一個初出茅廬的「毛頭小子」,這個「80後」當時想做人工智慧與晶片設計的交叉研究,但他也沒想清楚,這個交叉研究到底能「叉」出些什麼東西來。

「當時這還是一個全新的方向,在國際學術界是不太受到認可的,也基本上沒有相關的論文,申請科研經費更是不容易。」陳雲霽說。

他非常理解,如果僅僅從KPI(關鍵績效指標)的角度考慮,沒有一個實驗室會支持他做這樣的事,畢竟他在做的事「既不能產錢,也不能產論文」。

但計算機體系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偏偏支持了。在「種子」階段,年輕人申請不到課題,實驗室就從運行經費裡拿出錢來,支持他們開展探索性的研究;孫凝暉還帶著陳雲霽去各個相關單位爭取相關資源,就這樣一步步幫著他發展起來。

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還吸引了Olivier Temam等國外學者的參與,拓展了陳雲霽等人的國際視野。

在開始的五六年裡,陳雲霽的成果的確不多,可是,厚積終於迎來了薄發——2020年6月2日,陳天石創立的寒武紀公司在科創板上市的申請得到批准,成為中國人工智慧晶片的第一股。

如今的「寒武紀」,已經從昔日的「非主流」,成長為全球智能晶片領域的先行者。

「我們實驗室選擇支持什麼樣的課題,一是看科研人員發自內心的驅動,再由實驗室領導去判斷它的長遠價值,而並不是看國家有沒有立項,或者是不是國際熱點,不是跟著這樣任何一個指揮棒。」

陳雲霽感慨,「只有在這種寬鬆的土壤裡,才可能有『寒武紀』的誕生。」

「計算機科學本身就是一個年輕的學科,所以我們也派年輕人去分兵把守,每人把守一個重要的路口。」

孫凝暉坦言,計算機體系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自成立之日,就把「寶」押在年輕人身上,先後重用了一批像陳雲霽這樣的年輕人,也先後冒出了寒武紀晶片、開源晶片、高通量晶片、工業網際網路晶片等有前景的新方向。

2017年,剛剛成立數年的計算機體系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參加了首次評估,就獲得了「優秀」的好成績,更成為近20年來信息領域唯一一家首次評估就獲得優秀的實驗室。

「做科研有時候就像打仗,講究體系化作戰。國家重點實驗室不是一個步兵連,而是一個『混成旅』,既要有坦克營,又要有步兵連,更要有直升機團,這樣我們才能集中力量辦成大事。這就是我們國家重點實驗室也是中科院最大的優勢。」

正如孫凝暉所說的那樣,未來,計算機體系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還將譜寫新篇,不斷點燃科技創新的星星之火,形成產業革命的燎原之勢。

「計算」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

實驗室小故事

想要改變世界的年輕人

作者 | 丁佳

對於「一個國際頂尖實驗室應該長什麼樣」這個問題,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計算機體系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先進計算機系統研究中心主任包雲崗曾經很認真地思考過。

最後,他得到的結論是「人」。

在國外做博士後的時候,包雲崗接觸過一些在一流實驗室工作的人。

在交流中他發現,這些人「上來就跟你講,他們要做的是改變世界的東西。

不管他們最後能不能做成,普遍都是有這種心氣的」。

反觀國內,「敢」去宣告自己要改變世界的科研人員並不多,大家相對來說還是比較保守。

除了文化差異和自信心的問題外,包雲崗覺得,來自組織的支持非常重要。

最近,包雲崗就在做一件可能會改變世界的事——他想改變晶片研發領域的遊戲規則。

「現在做晶片的門檻非常高,只有少數幾家公司能做。未來物聯網發展起來以後,每個領域都需要晶片,但並不是每個領域都需要那種非常尖端的晶片。所以我們需要把晶片設計的門檻降低幾個數量級,讓大量從業人員可以參與進來,這樣才能夠形成一個繁榮的生態系統。」

包雲崗所說的,就是「開源晶片」的概念。

比如設計一個腦機接口的晶片,主要功能就是捕捉一些人的神經信號,然後進行一些處理。

這種晶片規模很小,而且定製化程度很高,如果還用原來晶片開發的模式去做,既費時又費錢。

如果用開源晶片去做,再加上敏捷開發的方式,一個很小的創業團隊就能很快把原型晶片開發出來。

包雲崗感到,正如開源軟體支撐了整個網際網路一樣,開源晶片可能就是下一個重大機遇。「這個趨勢可能會對晶片產業帶來很大的衝擊和影響,而且相信在未來的5~10年就會發生。」

最開始,包雲崗帶領一個小團隊,做了一些開源晶片相關的工作。隨著工作的深入,他對開源模式有可能改變現有晶片研發模式的預感愈加強烈。

於是他向計算機體系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孫凝暉匯報這些想法。

孫凝暉很重視,讓包雲崗在國家重點實驗室例會上給大家再講一次,讓實驗室的科研人員都提提建議。

例會上,大家提出了很多寶貴的建議,比如實驗室常務副主任李曉維就建議充分發揮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號召力,通過成立聯盟的方式去推動開源晶片的發展。

「可以看到,我們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戰略方向的把握上,是有一套很好的決策機制的。對於新生事物,實驗室領導層面能夠接受,然後通過群策群力,把大家的觀點、認識匯聚起來。」包雲崗說。

經過幾輪討論,包雲崗更加堅定了這個方向是值得去做的。於是他的整個團隊都轉而全身心地投入到開源晶片的研究中。

2018年11月,中國開放指令生態聯盟在浙江烏鎮召開的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上宣告成立,旨在推動建立世界共享的開源晶片生態。

聯盟吸引了幾十家科研機構、大學、高科技企業及投資機構加盟,包雲崗任聯盟秘書長。

「目前在開源晶片這個領域,全世界範圍內尚未形成定局,大家都有機會。」

包雲崗說,「對中國來說,這是一個機遇。面對這個機遇,我們國家重點實驗室責無旁貸,要扛起這面旗幟。」

他盼望著,在不久的未來,越來越多的人可以通過開源模式做晶片,用開源晶片去改變世界。

計算機體系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簡介

計算機體系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於2011年10月13日經科技部批准建設,於2013年5月22日通過驗收,在2017年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中獲得「優秀」。

實驗室的依託單位是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計算機體系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定位於計算機體系結構領域的應用基礎研究,目標是立足於國際學科發展前沿,圍繞國家信息領域對高端計算裝備的重大需求,在高端計算體系結構、微體系結構、測試與容錯計算、編譯與編程研究方向保持國內領先水平,在非傳統體系結構的某些關鍵領域取得國際引領性成果,在超並行計算機系統、高性能高可靠處理器相關領域服務於國家戰略目標,為未來計算機系統的發展提供科學技術依據。

計算機體系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國內計算機系統結構二級學科首家國家重點實驗室,整體水平已進入體系結構學術研究世界一流之列。

近年來,實驗室圍繞以數據為中心的新型體系結構和系統設計,在國際上率先開展了深度學習處理器、高通量計算的新方向研究,得到國際計算機體系結構界的廣泛認同和跟隨。

(計算機體系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供圖)

《中國科學報》 (2020-08-04 第4版 聚焦)

編輯 | 趙路

排版 | 郭剛

不想錯過中國科學報的推送?

關注並將我們星標吧!

方法如下 ↓

「計算」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

相關焦點

  • 紅外探物 矢志不渝|重點實驗室巡禮
    人機融合 和而不同|重點實驗室巡禮2. 上天入地 做最前沿的物理|重點實驗室巡禮3.大分子裡「探」乾坤|重點實驗室巡禮4. 「乘風破浪」的「造物者」|重點實驗室巡禮5. 超前引領 「智」圖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6. 「計算」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7. 持之以恆,讓生活更健康|重點實驗室巡禮8.
  • 小學科 大作為|重點實驗室巡禮
    上天入地 做最前沿的物理|重點實驗室巡禮3.大分子裡「探」乾坤|重點實驗室巡禮4. 「乘風破浪」的「造物者」|重點實驗室巡禮5. 超前引領 「智」圖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6. 「計算」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7. 持之以恆,讓生活更健康|重點實驗室巡禮8. 格「物」致新 窮「理」盡微|重點實驗室巡禮9.
  • 一「石」一乾坤|重點實驗室巡禮
    」;2012年,為了更好地整合資源,「中國科學院脊椎動物進化系統學重點實驗室」與「人類演化與科技考古聯合實驗室」合併為「中國科學院脊椎動物演化與人類起源重點實驗室」;2013年4月經中科院批准正式更名。
  • 在黃土地上創新有為|重點實驗室巡禮
    「乘風破浪」的「造物者」|重點實驗室巡禮5. 超前引領 「智」圖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6. 「計算」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7. 持之以恆,讓生活更健康|重點實驗室巡禮8. 格「物」致新 窮「理」盡微|重點實驗室巡禮9. 凝心聚力 築強國之基|重點實驗室巡禮10. 傳奇寫在祖國大地上|重點實驗室巡禮11.
  • 鐵塔之下 守望天空|重點實驗室巡禮
    於是,大氣邊界層物理和大氣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臨危受命,扛下了建立北京空氣品質預報預警模式的緊急任務。北京奧運會開幕前4個月,實驗室研發的世界上首套「空氣品質多模式集合預報業務系統」投入業務運行。在奧運會期間,這套系統成功預報了未來72小時的空氣品質,為中國贏得了全世界的尊重。
  • 逐「智」多謀|重點實驗室巡禮
    他告訴《中國科學報》,除了腦疾病研究外,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最新出口是類腦智能研究。神經科學與智能技術的交叉融合,將是人類社會未來幾十年發展中最重要的學科方向之一,也是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重點培育方向。
  • 勇於擔當 敢為人先|重點實驗室巡禮
    (幹細胞與生殖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供圖)相關閱讀1. 人機融合 和而不同|重點實驗室巡禮2.上天入地 做最前沿的物理|重點實驗室巡禮3.大分子裡「探」乾坤|重點實驗室巡禮4. 「乘風破浪」的「造物者」|重點實驗室巡禮5. 超前引領 「智」圖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6. 「計算」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7. 持之以恆,讓生活更健康|重點實驗室巡禮8. 格「物」致新 窮「理」盡微|重點實驗室巡禮9.
  • 立足前沿 致「大」盡「微」|重點實驗室巡禮
    如今,看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羽翼漸豐、獨當一面,楊學明和張東輝對實驗室的未來充滿信心和期待。(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供圖)相關閱讀1. 人機融合 和而不同|重點實驗室巡禮2.上天入地 做最前沿的物理|重點實驗室巡禮3.大分子裡「探」乾坤|重點實驗室巡禮4. 「乘風破浪」的「造物者」|重點實驗室巡禮5. 超前引領 「智」圖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6. 「計算」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7. 持之以恆,讓生活更健康|重點實驗室巡禮8. 格「物」致新 窮「理」盡微|重點實驗室巡禮9.
  • 綠色鋪就化工新底色|重點實驗室巡禮
    中國科學院綠色過程與工程重點實驗室簡介中國科學院綠色過程與工程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綠色室)依託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於2008年被批准升級為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人機融合 和而不同|重點實驗室巡禮2. 上天入地 做最前沿的物理|重點實驗室巡禮3.大分子裡「探」乾坤|重點實驗室巡禮4. 「乘風破浪」的「造物者」|重點實驗室巡禮5. 超前引領 「智」圖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6. 「計算」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7. 持之以恆,讓生活更健康|重點實驗室巡禮8.
  • 技術為本 為國解憂|重點實驗室巡禮
    上天入地 做最前沿的物理|重點實驗室巡禮3.大分子裡「探」乾坤|重點實驗室巡禮4. 「乘風破浪」的「造物者」|重點實驗室巡禮5. 超前引領 「智」圖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6. 「計算」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7. 持之以恆,讓生活更健康|重點實驗室巡禮8. 格「物」致新 窮「理」盡微|重點實驗室巡禮9.
  • 見「微」知著 交叉引領|重點實驗室巡禮
    近年來,全國誕生了數個交叉科學實驗室、研究所,而「微尺度」僅此一家,以物質微觀結構上的共性為基點,不斷拓寬傳統物質學科邊界和前沿。「定位越高、動力越大、走得越遠。」對於微尺度國家研究中心的未來,羅毅希望能產生代表人類最高智慧的原創性基礎研究成果。
  • 厚積薄發「晶」光燦爛|重點實驗室巡禮
    林文雄說,「重點實驗室這個體制機制,能包容很多人。」未來,實驗室將充分發揮學科交叉特色,加強有亮色的前沿基礎研究。(中國科學院光電材料化學與物理重點實驗室供圖)相關閱讀1. 人機融合 和而不同|重點實驗室巡禮2.
  • 薪火相傳「潤」化萬物|重點實驗室巡禮
    未來,潤滑實驗室仍將在新時代建功立業、科技報國,繼續書寫中國「潤滑」新奇蹟。為何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潤滑實驗室)能在科技部組織的6次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中5次獲「優」?這是採訪中記者一直探尋的問題。
  • 「借」一雙慧眼「析」複雜世界|重點實驗室巡禮
    張玉奎對分離分析化學重點實驗室的未來寄予厚望,「我們將繼續發展色譜新理論、新方法、新材料和高水平儀器設備,為分離分析學科的發展和解決國家需求作出更大貢獻。」上天入地 做最前沿的物理|重點實驗室巡禮3.大分子裡「探」乾坤|重點實驗室巡禮4. 「乘風破浪」的「造物者」|重點實驗室巡禮5. 超前引領 「智」圖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6. 「計算」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7. 持之以恆,讓生活更健康|重點實驗室巡禮8. 格「物」致新 窮「理」盡微|重點實驗室巡禮9.
  • 傳奇寫在祖國大地上|重點實驗室巡禮
    宏觀方法和微觀技術的融合,是中國科學院動物生態與保護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動物生態與保護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的一大特色,也是他們一直以來孜孜以求的目標。傳奇寫在歷史在動物研究所,動物生態與保護生物學重點實驗室是歷史最悠久的實驗室之一,可以追溯到1962年創建的動物生態學研究室。
  • 持之以恆,讓生活更健康|重點實驗室巡禮
    中國科學院院士、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江桂斌告訴《中國科學報》。在這10萬種化學品中,雖然科學家已經鎖定了一些影響人體健康的「真兇」,但仍有大量「嫌疑犯」逍遙法外。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目標之一就是要發現更多隱匿在環境中、對我國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影響巨大的新型汙染物。
  • 大分子裡「探」乾坤|重點實驗室巡禮
    而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30年來的學科發展,正是從結構生物學的傳統優勢出發,逐漸走向功能研究與結構研究融合發展的歷程。1989年,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生物物理所)在原有的分子酶學開放實驗室基礎上,申請成立了「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
  • 格「物」致新 窮「理」盡微|重點實驗室巡禮
    如果不是樓外掛的牌子上寫著「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前沿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理論物理前沿重點實驗室),人們很難將它與傳統意義上的實驗室聯繫起來,更難以想到這裡學霸雲集——樓道裡偶遇的那些人,每天都徜徉在大宇宙和小粒子之間,與國內外同行進行著密切的合作和激烈的爭論。
  • 凝心聚力 築強國之基|重點實驗室巡禮
    2003年,擁有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物理所一馬當先,成為全國試點的6家國家實驗室(籌)之一。2017年11月,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正式獲批,成為國家研究中心建設的「先頭軍」。名稱變了,使命依然。「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的目標是聚焦基礎研究,建設國際一流的凝聚態物理研究基地,培養有影響力的科學家,在基礎研究上產生重大創新,在應用上滿足國家更大需求。」
  • 坐看「風雲」起 | 重點實驗室巡禮
    在中科院院士、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前主任吳國雄看來,數值模擬是20世紀後半葉最重要的科技進步之一,也是數學和計算科學應用於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領域必不可少的紐帶和工具。一件往事,讓吳國雄記了幾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