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看「風雲」起 | 重點實驗室巡禮

2020-09-03 中國科學報

作者 | 丁佳

周天軍代表實驗室在2019年第四屆國際區域氣候大會上作報告

實驗室2014年學術年會合影

太原先進計算中心的超級計算機

每天《新聞聯播》結束後,《漁舟唱晚》的音樂響起,《天氣預報》的畫面隨之出現,那感覺再也熟悉不過。

這是中國當代年輕人共同的童年記憶。很多人還記得,當年的天氣預報並不那麼準,一場意料之外的雷雨常常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可時至今日,小到每個小時的精準天氣情況,大到牽動全球的國際氣候談判,中國的大氣科學,已經悄悄地變得越來越厲害。

天氣和氣候,已經深深地融入到每個人的生活之中。但很多人不曾想過的是,這些看似司空見慣的背後,卻是中國大氣科學工作者幾十年奮發圖強、銳意創新的結果。

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就是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這個依託於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大氣所)建設的國家重點實驗室自1985年成立以來,就一直在氣候模式研發、氣候模擬和氣候研究等領域深耕不輟,摘得累累碩果。

「當掉褲子也要買計算機!」

中科院大氣所保持著一項引以為傲的紀錄——在全國三家大氣科學領域的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大氣所就佔了兩家。

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作為我國首批建立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經過30多年的學術積累和幾代人的共同努力,發展完善了從大氣、海洋到完全耦合的氣候系統模式,是國內唯一、國際上少數同時自主研發大氣、海洋和耦合模式的研究機構之一,已成為在相關領域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研究機構,並在大氣科學人才培養、支撐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某種意義上說,一個國家數值天氣預報的水平,能反映出這個國家的大氣科學水平。」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科院大氣所研究員肖子牛說,「現在我們可以自信地講,中國的大氣科學在全球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中國也是少數幾個擁有最全面和完備的數值模式系統的國家之一。」

如今的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已經是世界上該領域一個響噹噹的名字,但時間退回30多年前,實驗室面臨的卻是截然不同的境地。

「大氣科學中,很多實驗是沒法重複的,因此它很難遵循經典自然科學實驗的範式。」肖子牛說,「我們一直想尋找一種方式,讓大氣科學納入到現代化科學的體系中。」

實驗室的創建者和首任主任、中科院院士、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曾慶存30多年前想到的方法,就是建立一個專門的實驗室來研發數值模式,用動力學方程去描寫大氣的演變狀況。這樣當發生了一次颱風或暴雨時,科學家就可以在超級計算機上進行多次重複實驗,去重現當時發生了什麼,甚至可以預測未來。

「地球流體運動非常複雜,其中很多科學問題的研究依賴傳統的理論和實驗方法已遠遠不夠,因此,數值模擬就成了不可替代的第三種研究手段。」在中科院院士、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前主任吳國雄看來,數值模擬是20世紀後半葉最重要的科技進步之一,也是數學和計算科學應用於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領域必不可少的紐帶和工具。

一件往事,讓吳國雄記了幾十年。

35年前,曾慶存非常前瞻性地看準了超級計算機對大氣科學的重要性,並留下了一句著名的話——「哪怕是當掉褲子也要買計算機」。

可是,在科技水平並不突出、科研經費捉襟見肘的上世紀80年代,這一切就好像是天方夜譚。吳國雄還記得,當時他從曾慶存處得知,國外有一臺淘汰了要賣掉的超級計算機,十分欣喜。「我和老曾為了買他們的機器,跟老外『套近乎』,還帶老外去遊三峽,可到了最後,對方國家的國防部和工業部還是沒同意。」

一直到1988年,在國家計委的資助下,通過與義大利「世界實驗室」合作,實驗室才終於引進了一臺超級計算機。科研人員就在中科院電工研究所和中科院大氣所原址之間的過道上,蓋了一間平房作為機房。

就在這間簡陋的平房裡,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走上了一條現代化和國際化的道路。

30多年的變與不變

「這個實驗室的成立源於當時的所長曾慶存的國際視野,是在當時國家還不富裕的情況下勒緊褲腰帶建立的。」中科院大氣所副所長(主持工作)周天軍說,「這麼多年來,實驗室一直在堅持數值模式研發這一主流發展方向,歷經幾屆實驗室領導班子,方向始終不動搖。」

根據國內外學科發展趨勢和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以及知識創新時期對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新要求,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始終圍繞著地球氣候系統模式的研發與應用、天氣氣候動力學理論、可預報性及預測預報新理論和新方法、地球流體宏觀演變規律和機理等四大方向開展研究工作。這四個方向相輔相成、共同發展,形成了從理論到基礎應用的閉環。

肖子牛認為,數值模式的發展是真正的「十年磨一劍」,需要一代代人持之以恆地堅持做下去。「在應用領域,國際上做得最好的歐洲中期數值天氣預報中心就有很好的傳統,他們一直在堅持做。所以我們意識到,方向一旦認定了,就不能總變動。」

30多年未曾改變的「紅色基因」換來的是實驗室科研實力的突飛猛進、國際地位的穩步上升——

實驗室自主研發的模式參加了歷次國際耦合模式比較計劃,結果被歷次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評估報告所引用,大大提升了中國在氣候模擬和預估領域的國際影響力;

在氣候動力學研究領域,實驗室取得了一批在國內外有重大影響的原創性研究成果,部分成果直接應用於國家級業務,科研成果在重大災害性天氣氣候事件及國家防災減災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實驗室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了大批氣候模式研發、氣候模擬和氣候研究人才,實驗室成員在諸多國際學術機構擔任主席、執委等重要職務,在重大國際科學計劃的制訂上從早期的參與、追隨提升到直接參與決策……

經過30多年的發展,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已成為在氣候模式研發和氣候模擬研究領域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在青藏高原和季風氣候動力學研究領域國際領先的研究機構。

「七連優」的背後

「現代氣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進展就是提出了氣候系統的概念,也就是把大氣圈、水圈、冰凍圈、巖石圈和生物圈等5個圈層作為一個整體,從多圈層相互作用的角度,來研究過去和現代氣候的變化規律和機理,預測和預估其未來變化。」周天軍說,「而數值模擬、理論研究、觀測研究,就是支撐現代氣候學研究的三大手段。因此,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定位既把握住了國際科學前沿,又突出了數值模式這一支撐前沿科學研究的基石。」

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科院大氣所研究員段晚鎖從事可預報性研究。他和他的團隊發現,近年來厄爾尼諾現象發生的頻次比較多,尤其是中太平洋厄爾尼諾現象頻繁發生,跟以往的模式相比發生了變化,他們想要研究厄爾尼諾的多樣性問題。「我們跟國家氣象部門交流後了解到,中國在這一領域的預報系統幾乎為零,於是我們就自己研究出了一個辦法,想要應用到業務部門。」段晚鎖向《中國科學報》介紹說。

可就在這時,段晚鎖團隊遇到了一個難題,他們不能把這一套方法高效率地計算出來,這意味著這一中國原創的方法無法廣泛地運用到複雜的模式系統中去。

「得益於實驗室四個方向有效的交叉合作,實驗室流體力學團隊很快參與進來,利用他們的專長,研發出一種比較高效的算法。」段晚鎖說,最終,實驗室幫助國家成功建立了厄爾尼諾多樣性的預測系統,現在在國家海洋局海洋二所、國家氣候中心都有應用,這一方法也在國際上得到了好評。

中科院大氣所研究員黃剛是「半路出家」,由於研究興趣,在上一個評估期才轉進實驗室。來到實驗室後他發現,各個方向的科研人員都有機會開展自由探索,全國的青年科學家也願意來實驗室進行交流,碰撞學術火花,黃剛深感「開放、民主、包容的學術氛圍吸引著我」。

這種看似寬鬆自在的環境其實是實驗室歷屆領導班子有意識培養的結果。在上世紀90年代,為了加強學術交流,時任主任吳國雄在中關村的一座兩層小樓裡架起了黑板,每周三就會放一點茶水、咖啡之類,讓年輕人去交流思想。國外學者經過北京時,也常常被拉進來給大家講一講。「學術氣氛濃厚了,是非就少了,我們這個業務交流的傳統一直保持到了今天。」吳國雄說。

在一屆屆實驗室領導班子的帶領和所有實驗室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在1988年、1992年、1996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的國家評估中,連續七次獲得「優秀」的好成績,成為國家重點實驗室中的一個典範。

但他們並不滿足於此。「在實驗室的未來規劃中,我們將在堅持數值模式發展和應用的同時,進一步鞏固基礎研究優勢,拓展交叉學科研究,以科學創新和國家需求為引領,更好地滿足國家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重大需求,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和國家安全提供科技支撐。」 肖子牛說。

不過三十而已。面向未來,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前景可期。

實驗室小故事

「壓力山大」的實驗室主任

作者 | 丁佳

實驗室創建者和首任主任、中科院院士、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曾慶存

在30多年的歷史中,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共產生了五位實驗室主任。在採訪過程中,無論是現任主任還是前任主任,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在這個實驗室裡當主任,「壓力山大」。

壓力源於優秀。

從1988年開始,在歷次的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中,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成績一直是「優秀」,成為地學領域兩個獲此殊榮的實驗室之一。

壓力也是動力。

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前主任、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斌是在新千年接過實驗室主任一職的,他的兩位前任——中科院院士、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曾慶存和中科院院士吳國雄都是大氣科學領域德高望重的著名科學家。

「曾先生創建了實驗室,吳先生將實驗室發揚光大。如何保住前輩的果實,讓實驗室始終在大氣科學領域保持領頭羊的地位,是我主要考慮的問題。」王斌說。

進入21世紀,大氣科學的發展越來越快。在早年,從IPCC第1次評估報告到第4次評估報告近20年間,來自中科院的氣候系統模式支撐著我國參與氣候模擬和預估領域的國際競爭;而在第1到第3次耦合模式國際比較計劃中,中科院的模式也是唯一來自發展中國家的模式。

而到了2013年,IPCC第5次評估報告發布,引用了第5次耦合模式國際比較計劃。參與此次比較計劃的模式全球共有35個,而中國就佔到了6個。

周天軍認為,從中科院一家獨大,到中科院、部委和高校共同參與的格局,說明中國的模式研發隊伍正在迅速擴大。

王斌感到,如果要讓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這支「老牌勁旅」繼續發揮引領作用,就要在實驗室內部推行一系列改革。

例如,他進一步明確了實驗室管理規範,將吳國雄在任期間提出的學術秘書制度繼續發揚光大,幫助科研人員從雜事中解放出來、潛心致研;他還將實驗室每年的學術年會辦成了品牌,邀請各界專家參與,打響知名度。

壓力更是魄力。

在2015年接任實驗室主任後,肖子牛所面臨的不僅是國內同領域「後起之秀」的競爭,更要去應對越來越激烈的國際競爭。

「模式是貫穿整個大氣科學的核心競爭力,近年來,各個國家都在推出不同的計劃。」肖子牛說,「想要從強手中突圍,就要尋找自己的長處。」

他想到的是在高解析度模式上進行突破。數值模式需要描寫每個點上的天氣、溫度、風、降水演變情況,解析度越高,描寫得就越精細。

「我們現在的氣候系統數值模式能夠做到30~50公裡的解析度,未來我們想提高到公裡量級。如果我們能夠建立全球 『公裡級』雲/渦可辨的超高解析度模式,發展出更適合中國複雜下墊面的特色參數化方案,就能夠極大提高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模擬和預測能力,實現天氣—氣候的無縫隙預測。」

但是,解析度越高,就意味著計算量越大,誤差積累越快,理論、算法等都需要進行改進。於是,近年來肖子牛帶領實驗室科研人員與計算機領域密切合作,在與計算機先進技術交叉融合上花了很多力氣。

「我們盼望著有一天,我們能用一個數值模式,去描寫一朵雲的變化,揭示更多氣候系統演變的奧秘;更盼望能準確預報出每一個強風暴的天氣過程,並能夠繼續代表國家,贏得更多國際談判的籌碼。」肖子牛最後說。

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簡介

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英文縮寫LASG)成立於1985年,同年9月正式對外開放,1989年晉升為國家重點實驗室。

在實驗室歷任主任的領導下,LASG成為蜚聲國內外的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研究機構,並在1988年、1992年、1996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的國家評估中,連續七次獲得優秀(其中2005年為免評獲優)。

LASG於1990年被國家計委和中科院授予先進集體稱號,1994年獲國家計委金牛獎,2004年獲科技部「國家重點實驗室計劃先進集體」(金牛獎),2011年獲科技部「十一五」國家科技計劃執行優秀團隊獎。

根據國內外學科發展趨勢和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以及知識創新時期對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新要求,實驗室當前的主要研究方向為:地球氣候系統模式的研發與應用;天氣氣候動力學理論、氣候系統變化規律及其異常發生機制;天氣氣候可預報性、氣候預測的新理論和新方法;地球流體宏觀演變規律和機理。

實驗室的研究目標是發展性能優良的地球氣候系統模式;從地球系統圈層相互作用的角度出發,揭示全球和東亞氣候變化的內在動力、熱力機制以及外在影響因素;在天氣氣候動力學、天氣氣候可預報性研究以及地球流體力學領域取得原創性成果,為我國氣候預測和應對氣候變化提供理論依據。

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供圖)

《中國科學報》 (2020-08-25 第4版 聚焦)

編輯 | 穆穆

排版 | 志海

不想錯過中國科學報的推送?

關注並將我們星標吧!

方法如下 ↓

相關焦點

  • 紅外探物 矢志不渝|重點實驗室巡禮
    紅外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經過深入攻關,取得的相關成果在氣象衛星「風雲4號」垂直探測儀上獲得應用,使得衛星對大氣實現了高精度溫度、溼度參數的垂直結構觀測,相當於對大氣進行CT掃描。這項成果領先國際至少5年。
  • 小學科 大作為|重點實驗室巡禮
    近年來,實驗室開始鼓勵年輕人嘗試應用新技術、開拓新領域,並搭建起實驗室技術平臺。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曹長群負責實驗室技術支撐平臺的建設工作。「當前,一批新的實驗平臺陸續建成,但我們面臨的最大困難是缺懂技術的人才。」
  • 鐵塔之下 守望天空|重點實驗室巡禮
    「一個都不能少」大氣邊界層物理和大氣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大氣所研究員鄭循華喜歡用「一把三足鼎立的小板凳」形容自己所工作的實驗室。「三條凳子腿是大氣化學、大氣邊界層物理和生物地球化學,三條腿融合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獨立又緊密交叉,共同支撐起了整個板凳面——大氣環境學。」鄭循華說。
  • 逐「智」多謀|重點實驗室巡禮
    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立時,也全面吸收了研究所的體制機制。除了國際評審制度,實驗室還堅持研究生輪轉制、年度考核制和雙導師制等。有延續,也有創新。「在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建立的一系列青年人才培養政策中,2016年起專設的青年創新激勵基金就在年輕人當中建立了很好的口碑。」仇子龍介紹說。
  • 勇於擔當 敢為人先|重點實驗室巡禮
    幹細胞與生殖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一直注重國際合作交流,在科研布局、項目組織、標準制定等方面向國際化邁進。中國於2007年加入國際幹細胞組織(ISCF),自2014年起周琪擔任ISCF輪值國主席,他倡導國際大科學計劃,與多家國際組織和知名科學家搭建起交流渠道,並聯合英國、美國、法國、日本等多國推動多項幹細胞國際標準提案,引領幹細胞國際標準制定。
  • 一「石」一乾坤|重點實驗室巡禮
    2009年,古脊椎所和中國科學院大學考古學與人類學系教授王昌燧團隊成立了一個含有古DNA平臺方向的人類演化與科技考古聯合實驗室。帕博的博士研究生付巧妹,在此組建起了一支屬於中國的古DNA研究團隊,開啟了國內古生物學研究的一個嶄新方向。起初,古人類化石DNA保存差、汙染重、難以獲取有效遺傳信息。
  • 薪火相傳「潤」化萬物|重點實驗室巡禮
    在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蘭州化物所),就有這樣一支專注潤滑的科研團隊——從「東方紅一號」衛星到「風雲」系列衛星,從「神舟」飛船到「天宮」系列飛行器,60餘年來,蘭州化物所潤滑實驗室及之後的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潤滑實驗室)四代科研人在這裡默默堅守、薪火相傳,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的固體潤滑事業。
  • 厚積薄發「晶」光燦爛|重點實驗室巡禮
    為此,實驗室的幾大研究重點都有明確指向:研究材料構效關係,為的是設計新型功能材料;探索生長機理,為的是製備超大尺寸和特定功能微晶材料;研發材料分析新裝備,為的是開拓更廣闊的應用天地。「實驗室是承上啟下的橋梁,在工程應用和戰略研究中起引導作用。」林文雄表示,材料的發展路徑決不能只為求新求奇,「材料一定是從料成材,從材成器」。
  • 在黃土地上創新有為|重點實驗室巡禮
    「乘風破浪」的「造物者」|重點實驗室巡禮5. 超前引領 「智」圖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6. 「計算」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7. 持之以恆,讓生活更健康|重點實驗室巡禮8. 格「物」致新 窮「理」盡微|重點實驗室巡禮9. 凝心聚力 築強國之基|重點實驗室巡禮10. 傳奇寫在祖國大地上|重點實驗室巡禮11.
  • 綠色鋪就化工新底色|重點實驗室巡禮
    當然,實驗室給他的絕非一張辦公桌。為鼓勵青年科研人員開展創新研究,積極探索學科前沿,增強探索性、原創性科技創新能力,綠色室每年都會部署「自由探索項目」。李望良在這一項目資助下邁出了獨立科研的第一步。如今,他已經組建起一個小團隊,在生物質能源等方面取得不俗成績。
  • 技術為本 為國解憂|重點實驗室巡禮
    上天入地 做最前沿的物理|重點實驗室巡禮3.大分子裡「探」乾坤|重點實驗室巡禮4. 「乘風破浪」的「造物者」|重點實驗室巡禮5. 超前引領 「智」圖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6. 「計算」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7. 持之以恆,讓生活更健康|重點實驗室巡禮8. 格「物」致新 窮「理」盡微|重點實驗室巡禮9.
  • 立足前沿 致「大」盡「微」|重點實驗室巡禮
    尤其是實驗儀器設備普遍落後,國內生產的儀器不行,又買不起進口儀器,一些先進的精密儀器更是望塵莫及。」王秀巖回憶,「初期,重要的任務是自主設計和研製實驗研究所需的大型設備和儀器,這非常重要。」在艱難中起步的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奮發圖強,沒有儀器自己造。
  • 見「微」知著 交叉引領|重點實驗室巡禮
    2008年出國留學時,陸朝陽只申請了劍橋大學一所學校,為的就是去卡文迪許實驗室學習量子點技術。量子指物質不可再分割的基本單元,例如光能量的最小單元就是光量子。量子科技具有革命性意義,是世界各國積極搶佔的高地,也是微尺度國家研究中心創立伊始就積極支持的重點方向。對於這名期待回歸的學子,微尺度國家研究中心貼心地提前啟動了儀器購置工作。
  • 「借」一雙慧眼「析」複雜世界|重點實驗室巡禮
    (中國科學院分離分析化學重點實驗室供圖)相關閱讀1. 人機融合 和而不同|重點實驗室巡禮2.上天入地 做最前沿的物理|重點實驗室巡禮3.大分子裡「探」乾坤|重點實驗室巡禮4. 「乘風破浪」的「造物者」|重點實驗室巡禮5. 超前引領 「智」圖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6. 「計算」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7. 持之以恆,讓生活更健康|重點實驗室巡禮8. 格「物」致新 窮「理」盡微|重點實驗室巡禮9.
  • 從生命的「隱秘角落」出發——重點實驗室巡禮
    劉默芳說,「好在,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一直是我們堅實的後盾。」三足鼎立的學術殿堂1984年是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計劃的啟航之年。就在這一年,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應運而生,成為我國在生命科學研究領域設立的第一個重點實驗室。
  • 紅外探物 矢志不渝|重點實驗室巡禮
    經過數十年發展,紅外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陳效雙堅定地認為,實驗室走的「紅外光電子物理與光電操控的應用基礎研究」之路是正確的。 「紅」脈相承 「白手起家,勇於創新」,是老一輩科研工作者的座右銘,也是紅外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標籤和基因。
  • 「計算」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
    從參與成立我國第一個計算機體系結構小組,先後研製成功我國首臺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兩彈一星」功勳機109丙機至今,計算所在體系結構前沿基礎研究、高端計算和微體系結構核心技術攻關、高性能計算機和微處理器產業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逐步培養起一支產學研全鏈條貫通的創新團隊。
  • 坐看「風雲」起——走進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
    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就是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這個依託於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大氣所)建設的國家重點實驗室自1985年成立以來,就一直在氣候模式研發、氣候模擬和氣候研究等領域深耕不輟,摘得累累碩果。  「當掉褲子也要買計算機!」
  • 大分子裡「探」乾坤|重點實驗室巡禮
    ,戴上藍手套,坐在冷凍電鏡前,探向生物最「微」「妙」的結構,求索生命最「精」「深」的奧秘——這份神秘得甚至有些神聖的使命,在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裡,不過是每天都在開展的日常工作。而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30年來的學科發展,正是從結構生物學的傳統優勢出發,逐漸走向功能研究與結構研究融合發展的歷程。1989年,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生物物理所)在原有的分子酶學開放實驗室基礎上,申請成立了「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
  • 持之以恆,讓生活更健康|重點實驗室巡禮
    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任務,正是聚焦POPs研究中的關鍵科學問題,發展相關分析方法,深入研究其環境過程,開發汙染控制技術。其在這一領域的相關研究已有幾十年歷史。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最初為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生態環境中心)環境分析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