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為本 為國解憂|重點實驗室巡禮

2020-11-03 中國科學報

作者 |陳歡歡

開放光路面源排放VOCs氣體分析儀。

劉文清(右一)帶領團隊調試高分五號載荷核心部件。

2018年環境光學重點實驗室集體合影。

研究人員在對高分五號進行載荷測試。

2017年,大氣環境立體走航監測車在廈門對金磚五國會議期間大氣汙染組分進行實時走航監測。

研究人員到珠峰進行高海拔環境的大氣監測。

2011年前後,美國大使館發布北京PM2.5數據,引爆全民對霧霾的關注。

隨後,我國修訂了PM2.5國家標準,並建立了監測網絡。

但由於相關儀器設備依賴進口,一家美國儀器廠商當年大發橫財。

此時,一支高科技力量站了出來。

中科院環境光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環境光學重點實驗室)緊急攻關,在前期積累的基礎之上,研製出國產監測設備,並很快實現應用。

如今,國產產品在這一領域的市場佔有率達到80%以上。

技術是基礎研究和社會需求之間的橋梁,也是我國自主創新的短板。

環境光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文清告訴《中國科學報》,沒有自主技術的支撐,解決不了中國的環境問題。

環境光學重點實驗室的初心和使命,正是瞄準國家重大需求,解決關鍵技術問題。

航天「新兵」連傳捷報

2018年5月9日,高分五號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這是我國第一顆可有效探測區域大氣汙染的國產衛星。

有了它,我國將首次從衛星平臺上掌握全球空氣汙染數據。

雖然已經進行了無數次地面實驗,但高分五號衛星主載荷主任設計師、環境光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司福祺還是放心不下。

直到6月初,高分五號傳回數據,相關人員繪製出全球汙染狀況圖譜,司福祺才放下心來。中國人終於有了自己的全球汙染觀測系統。

為了這一天,司福祺等人已經奮鬥了5年。

這也是環境光學重點實驗室自2005年成立以來的夢想。

「歐洲利用衛星數據,一張圖就能看到全球的空氣汙染狀況。我國在環境保護方面飽受非議,卻沒有自己的觀測系統和數據。我們實驗室成立後多次建言,發展我國獨立自主的衛星有效載荷。」

環境光學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合肥物質院)院長劉建國回憶。但因為種種原因,他們始終沒有施展拳腳的機會。

2005年之後,時任環境光學重點實驗室主任劉文清多次帶領團隊爭取相關項目,也參與了幾次預研,但都沒有繼續下去。

團隊並沒有氣餒,而是抓住一切可能的機會提前部署。

他們利用節約下來的經費進行小型機載化實驗,並以此為基礎,參與了「十二五」國家重大基礎科學設施——國家航空遙感系統的建設。

由於經費緊張,他們不得不用一臺載荷的經費研製了4臺儀器。

「貼錢也要上,有了這個經驗,後面才有機會。」憶當年,劉建國依然態度堅決。

果不其然,2010年,機會來了。

那一年,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以下簡稱高分專項)獲批啟動實施,這是《國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確定的十六個重大科技專項之一。

為了填補我國在高光譜解析度對地觀測方面的空白,高分專項明確提出多部門聯動,組成國家基礎設施平臺,並將高分系列衛星列入科研衛星序列。

這使環境光學重點實驗室這一航天「門外漢」得以參與其中。

憑藉著在環境光學領域的不俗實力,環境光學重點實驗室一口氣承擔了6臺載荷中3臺載荷的研製。

但作為航天新兵,這3臺載荷都被列入項目風險點。

航天項目不可維護、不可維修,必須一次成功。司福祺一接手就感受到航天工程與地面項目和探索研究的巨大區別。

好在有劉文清、劉建國親自帶隊,讓他覺得心裡很踏實。

「這個樓每天晚上九、十點,燈都是亮的。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我們科研人,除了做項目,總要給社會留點東西。」劉文清告訴《中國科學報》。

就這樣,在環境光學重點實驗室的團隊作戰之下,2015年3月,他們最早交付了3臺載荷——大氣痕量氣體差分吸收光譜儀、大氣主要溫室氣體監測儀、大氣氣溶膠多角度偏振探測儀。

這些高技術儀器的搭載,使得高分五號成為世界首顆實現對大氣和陸地綜合觀測的全譜段高光譜衛星,我國從此可以定量獲得區域上空及全球空氣品質變化、汙染氣體的分布輸運數據。

經此一役,環境光學重點實驗室正式成為「航天俱樂部」的成員之一。

目前,他們還在研製高分五號02星4臺主載荷,並承擔了高分專項中大氣環境監測衛星初樣研製。

未來四到五年,環境光學重點實驗室研製的十多個有效載荷將搭載4顆衛星發射,實現全球大氣環境監測組網。

「老大哥」特色鮮明

雖然是航天新兵,在環境光學技術領域,環境光學重點實驗室卻是名副其實的「老大哥」。

為了發展我國雷射戰略高技術,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以下簡稱安徽光機所)1970年成立,很快組建了雷射光譜學實驗室,具備開展光譜學定量分析的基礎。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迫於西方國家的外交壓力,我國開始進行環境質量監測,組建了城市空氣品質自動監測系統,但幾乎所有儀器都依賴進口。

讓環境監測用上國產儀器成為安徽光機所的歷史使命。

瞄準這一目標,他們於2002年申請建立環境光學監測技術重點實驗室,2003年獲得政府批覆。

當時,安徽光機所法人已經整合到合肥物質院,此後環境光學監測一直是合肥物質院的重要學科方向。

實驗室成立之後很快取得標誌性成果——研發了長光程差分吸收光譜儀,性能、價格、服務都勝過國外競爭對手。

「當時西方國家沒人相信我們能做。」劉建國回憶。

2008年8月,北京首次燃起奧運聖火,舉國歡慶、世界矚目。

但在當時,國際社會對北京霧霾的非議甚囂塵上。

就在奧運會召開之前,剛剛成立不久的環境光學重點實驗室帶著自主研製的一系列儀器設備來到北京,參與了中國科學院「北京及周邊地區奧運大氣環境監測和預警聯合行動計劃」項目。

他們建立的大氣環境立體綜合監測系統,為奧運會空氣汙染預警和制定減排措施提供了強有力的數據支撐,受到時任北京市市長王岐山的讚譽,劉文清等4人也榮獲「科技奧運先進個人」稱號。

此後,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北京APEC會議、北京九三閱兵式、G20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會議……這些重大活動的舉辦地,都能看見環境光學重點實驗室的身影。

可以說,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環境光學重點實驗室走的每一步都為國家戰略部署提供了技術儲備,為我國重大環境戰略發揮了保駕護航的作用。

京津冀地區是我國汙染防控攻堅戰能否取得勝利的關鍵。近兩年,環境光學重點實驗室作為唯一一支京外團隊,參與了總理基金項目,在京津冀地區建立了16個地區雷射雷達和衛星觀測結合的立體化大氣觀測網絡,對京津冀地區汙染物輸送狀況進行了實時觀測,為探明京津冀地區汙染成因和機理打下了基礎。

此外,研究團隊還在長三角、華中及成渝等地的區域大氣灰霾汙染研究中開展了大量觀測。

環境光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桂華僑曾在北京懷柔一個站點工作了近一年的時間。

他告訴《中國科學報》,我國地域複雜,溫度、溼度等條件差異大,對儀器的環境適應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環境光學重點實驗室發展出一系列適合我國國情的高靈敏高穩定監測技術,為我國有效評估大氣汙染、精細化溯源和防控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持。

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司福祺認為,得益於實驗室在算法上的長期積累。

「在清楚掌握後續算法的基礎上做儀器,才能又快又好。」他說。

多年來,環境光學重點實驗室同德國海德堡大學、日本千葉大學、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和臥龍崗大學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通過學術交流加強基礎研究、聯合攻關,建立了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分析方法和軟體,被許多國外儀器設備採用。

「有了儀器,怎樣解析出信息才是重點,但這正是我國的短板,業界使用的大型軟體基本都是國外的。」

劉文清介紹,環境光學重點實驗室設計的多款軟體不僅在國內暢銷,也被許多國外儀器設備採用。

「從基礎研究到技術、應用一體化程度極高,是環境光學重點實驗室的鮮明特色。」合肥物質院副院長王俊峰評價道。

團隊建設面向未來

如果想賺錢,劉文清可能早就離開實驗室了,但他多年來堅守在這個平臺上。

「當時成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這個平臺,就是希望能聚集人才,做國家需要做的事情。還是有點家國情懷。」劉文清笑道。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從最初的20多人到如今近百人的核心團隊,劉文清感受到實驗室最大的變化是研究領域方向增加了,應用廣了,在環境監測技術開發上,實驗室的名聲響了;不變的則是團結的文化。

「不搞個人英雄主義,大的問題集體決定。」劉文清表示,團隊每四五年就會出一個國家獎,正是因為團隊始終抱成團,經費集中使用,力量沒有分散。

關鍵技術研發包括光學、機械、電子等各方人才,在環境光學重點實驗室,大家組成團隊,勁往一處使。

「實驗室發展到現在,關鍵還是靠自己的奮鬥,是大家一步步拼出來的。」劉建國說。

劉文清則強調:「一定要把人才梯隊做好。」

據介紹,前幾年,實驗室幾位剛入職的博士看中了高分辨傅立葉觀測網絡這一新興方向,但一開始並沒有申請到項目支持。

環境光學重點實驗室領導班子經過共同決策,不僅給幾位年輕人提供了出去學習的機會,還給予了前期投入購買了相關設備,並邀請國際專家交流學習,建立傅立葉觀測儀器,成為全球大氣成分變化探測網中唯一的中國站點。如今,這一系統順利得到國家相關項目支持。

做高技術研發,從國外引進人才很難,環境光學重點實驗室長期堅持以自主培養為主,自主培養比例達到50%,另有30%的引進人才是重點實驗室培養的畢業生。在這裡,英雄不論出身,只論能力。

最近,實驗室一位無文章、無專利、無項目的「三無」人員打破常規評上了副研究員。

「我們的考核方式還是比較科學的。」司福祺表示,職稱的肯定極大調動了這位做工程設計的年輕人的積極性,「讓年輕人看到,只要工作做得好,就會得到認可」。

「做科研,我體會要交叉才有重要的成果,作為一個多學科交叉的實驗室,希望能有各類人才加入。」劉文清說。

實驗室小故事

「接地氣」的研究員小姐姐

作者 | 陳歡歡

2007年,碩士畢業留所工作之後,中科院環境光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何瑩的第一項工作是進行北京奧運會大氣汙染數據的匯總和整理。

科技奧運項目結束之後,她開始接觸土壤汙染物雷射光譜在線監測。

直到現在,她還經常赴中國科學院封丘農業生態實驗站進行外場實驗,以獲得監測數據。

農業、養殖業監測需要靈敏、無人值守型設備,但傳感器經常損耗,無形中增加了何瑩的工作量,但她並沒有抱怨。

「農業推廣不可能使用昂貴的儀器,但我覺得很有意義,所以一直在做。」何瑩告訴《中國科學報》。

而在化工園區等工業環境中進行有害氣體現場監測則對儀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往往需要抗電磁幹擾、抗震抗抖動、耐高溫、耐高溼度……在這樣的環境裡工作,對女生的體力也是極大挑戰。

有時為了在隧道裡布設儀器,何瑩甚至需要帶著儀器設備翻越一整座山。

雖然遇到很多困難,但每次自己開發的儀器實現產業應用、推動產業發展,何瑩便有了不竭的動力。

目前,何瑩自主研製的「分布式無源光纖瓦斯傳感器系統」獲原國家環保部科技成果和安徽科學技術研究成果證書,自主研製的「天然氣站場甲烷和硫化氫氣體連續監測與報警系統」和「半導體雷射雲高自動測量系統」獲安徽科學技術研究成果證書。

如今,她又將目標瞄準了移動源排放,和同事合作研製的柴油車汙染排放實時監測樣機將在深圳上千輛柴油車上安裝。

「前期我們積累了幾十年的經驗,才能立刻投入。」何瑩自豪地說,自己還將努力推動更多技術實現工程化應用。

「哪怕國家沒有急切的需求,但是基礎研究不得不做,我也會做。」何瑩說。

中國科學院環境光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簡介

中國科學院環境光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環境光學重點實驗室)針對國家環境安全戰略需求,面向世界環境科技前沿,解決我國大氣汙染、水體汙染、土壤汙染、大氣成分、環境應急事故等需要的關鍵技術和系統技術問題。

研究方向為環境光學基礎研究、定量監測新方法研究和環境監測高新技術與系統集成研究。

經過數年發展,該實驗室已成為我國環境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環境光學重點實驗室承擔了我國第一個大氣痕量氣體監測衛星有效載荷研製項目,承擔了「十二五」「863」計劃環境監測領域唯一重大項目,承擔了一批國家重大科學儀器開發專項及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等。

目前,實驗室形成了一支年富力強、很有創新能力的科研團隊,擁有固定人員93人,其中,包括1名中國工程院院士在內的研究員24人、博士64人。

(中國科學院環境光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供圖)

相關閱讀

1. 人機融合 和而不同|重點實驗室巡禮

2. 上天入地 做最前沿的物理|重點實驗室巡禮

3.大分子裡「探」乾坤|重點實驗室巡禮

4. 「乘風破浪」的「造物者」|重點實驗室巡禮

5. 超前引領 「智」圖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

6. 「計算」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

7. 持之以恆,讓生活更健康|重點實驗室巡禮

8. 格「物」致新 窮「理」盡微|重點實驗室巡禮

9. 凝心聚力 築強國之基|重點實驗室巡禮

10. 傳奇寫在祖國大地上|重點實驗室巡禮

11. 大含「細」入 同「胞」共氣|重點實驗室巡禮

12. 坐看「風雲」起 |重點實驗室巡禮

13. 百鍊「槍桿」戰病毒 | 重點實驗室巡禮

14.「催」陳出新 謀「化」未來 | 重點實驗室巡禮

15.薪火相傳 「潤」化萬物|重點實驗室巡禮

16.製藥路漫漫 吾自當求索|重點實驗室巡禮

17.厚積薄發 「晶」光燦爛|重點實驗室巡禮

18.從生命的「隱秘角落」出發|重點實驗室巡禮

19.一「石」一乾坤|重點實驗室巡禮

20.見「微」知著 交叉引領|重點實驗室巡禮

21.鐵塔之下 守望天空|重點實驗室巡禮

22.立足前沿 致「大」盡「微」 |重點實驗室巡禮

23.逐「智」多謀|重點實驗室巡禮

24.綠色鋪就化工新底色|重點實驗室巡禮

25.勇於擔當 敢為人先|重點實驗室巡禮

26.「高」掌遠蹠 萬象更新|重點實驗室巡禮

27.「借」一雙慧眼 「析」複雜世界|重點實驗室巡禮

28.小學科 大作為|重點實驗室巡禮

《中國科學報》 (2020-11-03 第4版 聚焦)

編輯 | 趙路

排版 | 郭剛

不想錯過中國科學報的推送?

關注並將我們星標吧!

方法如下 ↓

相關焦點

  • 紅外探物 矢志不渝|重點實驗室巡禮
    人機融合 和而不同|重點實驗室巡禮2. 上天入地 做最前沿的物理|重點實驗室巡禮3.大分子裡「探」乾坤|重點實驗室巡禮4. 「乘風破浪」的「造物者」|重點實驗室巡禮5. 超前引領 「智」圖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6. 「計算」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7. 持之以恆,讓生活更健康|重點實驗室巡禮8.
  • 在黃土地上創新有為|重點實驗室巡禮
    「乘風破浪」的「造物者」|重點實驗室巡禮5. 超前引領 「智」圖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6. 「計算」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7. 持之以恆,讓生活更健康|重點實驗室巡禮8. 格「物」致新 窮「理」盡微|重點實驗室巡禮9. 凝心聚力 築強國之基|重點實驗室巡禮10. 傳奇寫在祖國大地上|重點實驗室巡禮11.
  • 勇於擔當 敢為人先|重點實驗室巡禮
    2021年實驗室將承辦「世界生殖大會」,這是我國第一次作為東道主主持由生殖生物學領域多國學術組織聯合發起的專業屆會。多年來,幹細胞與生殖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始終以「四個面向」為出發點,以實現「四個率先」為發展目標,以腳踏實地的工作和豐碩的科研成果為我國建成世界科技強國提供有力支撐。
  • 綠色鋪就化工新底色|重點實驗室巡禮
    (中國科學院綠色過程與工程重點實驗室供圖)相關閱讀1. 人機融合 和而不同|重點實驗室巡禮2.上天入地 做最前沿的物理|重點實驗室巡禮3.大分子裡「探」乾坤|重點實驗室巡禮4. 「乘風破浪」的「造物者」|重點實驗室巡禮5. 超前引領 「智」圖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6. 「計算」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7. 持之以恆,讓生活更健康|重點實驗室巡禮8. 格「物」致新 窮「理」盡微|重點實驗室巡禮9.
  • 小學科 大作為|重點實驗室巡禮
    上天入地 做最前沿的物理|重點實驗室巡禮3.大分子裡「探」乾坤|重點實驗室巡禮4. 「乘風破浪」的「造物者」|重點實驗室巡禮5. 超前引領 「智」圖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6. 「計算」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7. 持之以恆,讓生活更健康|重點實驗室巡禮8. 格「物」致新 窮「理」盡微|重點實驗室巡禮9.
  • 逐「智」多謀|重點實驗室巡禮
    實驗室定位於神經科學的基礎研究,瞄準國際神經科學研究發展前沿和國家人口健康發展需求,以揭示腦功能的神經基礎為突破口,從分子、細胞、環路和整體水平全面解析腦功能的神經基礎,發展生命科學研究通用的技術和方法,以期揭示大腦的工作原理和腦重大疾病發生的機制,為類腦人工智慧領域的發展提供腦科學理論借鑑,為神經系統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論基礎。
  • 一「石」一乾坤|重點實驗室巡禮
    在實驗室主任朱敏眼裡,「別人淘汰的都比我們強」。脊椎動物演化與人類起源重點實驗室的出現,實際上為研究所技術設備的提升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支撐。在中科院的支持下,古脊椎所與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合作,根據古生物化石樣品密度和空間分辨要求高的特殊性,瞄準世界「工業CT技術」在古生物領域應用的領先水平,研製出兩臺高解析度古生物CT設備。
  • 「借」一雙慧眼「析」複雜世界|重點實驗室巡禮
    以紮實的基礎研究為根,以滿足國家需求為本,在12年的發展歷程中,分離分析化學重點實驗室面向基礎核心的科學問題,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難題,努力做到領域中的「不可替代」。上天入地 做最前沿的物理|重點實驗室巡禮3.大分子裡「探」乾坤|重點實驗室巡禮4. 「乘風破浪」的「造物者」|重點實驗室巡禮5. 超前引領 「智」圖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6. 「計算」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7. 持之以恆,讓生活更健康|重點實驗室巡禮8. 格「物」致新 窮「理」盡微|重點實驗室巡禮9.
  • 厚積薄發「晶」光燦爛|重點實驗室巡禮
    KDP晶體的快速生長技術,圖為通過該技術製備出的大尺寸KDP晶體。實驗室以光電材料為研究重點,以材料微觀、介觀結構為基礎,著重解決材料發展過程中新出現的結構與製備、性能間的關係問題,再進行性能表徵和元器件研製,形成涵蓋技術鏈「上中下遊」的系統研究範式,成為國際光電子領域為數不多、具備完整技術鏈的特色隊伍。實驗室成立以來,連續3次在中科院組織的5年一度的材料領域重點實驗室評估中排名第一。
  • 鐵塔之下 守望天空|重點實驗室巡禮
    實驗室位於中國科學院北京325米氣象塔院內,依託單位為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實驗室現有固定人員85人。大氣邊界層物理和大氣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定位於低層大氣中物理和化學過程的基礎研究。(大氣邊界層物理和大氣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供圖)相關閱讀1. 人機融合 和而不同|重點實驗室巡禮2.
  • 薪火相傳「潤」化萬物|重點實驗室巡禮
    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簡介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前身為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摩擦、磨損與潤滑實驗室。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始終堅持「基礎研究瞄準國際前沿,應用研究立足國家需求」的方針,以「創建一流科研環境,培養一流科技人才,做出一流科研成果」為目標,努力建設在國際摩擦學領域具有重要影響、能為國家高新技術和國民經濟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國家重點實驗室。
  • 立足前沿 致「大」盡「微」|重點實驗室巡禮
    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大連光源的牽頭建設機構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張東輝為之振奮而自豪:「科學儀器是人類科學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我們有著最先進的技術儀器,在分子反應動力學領域的前沿科學方向研究中發揮重大創新和引領作用。」
  • 見「微」知著 交叉引領|重點實驗室巡禮
    其間,微尺度國家研究中心承擔了57項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和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以及中科院各類戰略性先導專項和多項基金委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突破了一系列重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實現了從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的全鏈條快速發展。
  • 技術為本 為國解憂—新聞—科學網
  • 「計算」未來|重點實驗室巡禮
    要做,我們就要做對產業有深遠影響的工作,國家重點實驗室要成為技術創新的源頭。」孫凝暉說。 如何續寫「高光時刻」計算機體系結構可以說是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計算所)的立所之本。計算機體系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計算所研究員李曉維說,「這幾個方向,前四個方向涵蓋了計算所60年的歷史積累,第五個方向則是對領域未來發展的一種把握。我們想通過這種設置,開展基礎性、前沿性的研究,為學科可持續發展更好地貢獻力量。」 以李曉維所從事的測試與容錯計算為例,晶片的研製很難一次成功,出現問題時就要進行故障診斷,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定位精度。
  • 大分子裡「探」乾坤|重點實驗室巡禮
    由於研究技術手段的局限、樣品製備方法的欠缺,讓科學家面對這種直徑約30納米的染色質纖維,就像盲人摸象一般束手無策。幸運的是,在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長期研究染色質結構及表觀遺傳學的李國紅與擅長冷凍電鏡技術的朱平、擅長結構解析的許瑞明,組成一個富有戰鬥力的攻堅小分隊。
  • 持之以恆,讓生活更健康|重點實驗室巡禮
    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任務,正是聚焦POPs研究中的關鍵科學問題,發展相關分析方法,深入研究其環境過程,開發汙染控制技術。其在這一領域的相關研究已有幾十年歷史。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最初為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生態環境中心)環境分析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實驗室。
  • 從生命的「隱秘角落」出發——重點實驗室巡禮
    其後數十年間,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幾代人篳路藍縷,從一窮二白起步,將這一領域的工作一步步做到了國際水平。如今,分子生物學早已不再是生命科學領域高不可攀的「貴族」,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也已然成為生物醫學領域中常用的研究手段。但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仍然有著獨特的地位。
  • 傳奇寫在祖國大地上|重點實驗室巡禮
    宏觀方法和微觀技術的融合,是中國科學院動物生態與保護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動物生態與保護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的一大特色,也是他們一直以來孜孜以求的目標。傳奇寫在歷史在動物研究所,動物生態與保護生物學重點實驗室是歷史最悠久的實驗室之一,可以追溯到1962年創建的動物生態學研究室。
  • 紅外探物 矢志不渝|重點實驗室巡禮
    從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到如今的墨子號、天宮二號等,紅外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完成了為我國空間和安全重大工程技術的跨代發展提供學科支撐的使命。 「有賴於長期學科基礎積累,立足紅外物理學的應用基礎研究,實驗室承擔了大量的國家中長期規劃和國家重大科學計劃,有力推動了我國空間技術的發展。」陳效雙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