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首批支撐項目在成都科學城啟動

2020-11-28 中國網四川站

興隆湖畔的成都科學城 天府新區供圖

昨日上午,四川省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第一批支撐項目在成都科學城正式啟動,標誌著我省培育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取得積極進展。此次集中啟動的6個項目涉及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空間天文、軌道交通等領域,主要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由中科院相關院所和西南交通大學牽頭建設。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羅文,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謝瑞武,四川天府新區管委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劉任遠出席啟動儀式。

首批支撐項目有哪些?

6個項目啟動 多項關鍵技術將實現突破

據悉,此次啟動的6個項目中4個為國家科教基礎設施項目,2個為擬申報「十四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分別是:柔性基底微納結構成像系統研究裝置、空間輕型高解析度光學成像相機系統研製平臺、天然藥物與臨床轉化綜合研究平臺、山地災害鏈綜合實驗模擬平臺、宇宙線物理研究與探測技術研發平臺和多態耦合軌道交通動模試驗平臺,總投資超過14億元。

多態耦合軌道交通動模試驗平臺項目預計2023年建成,將建設最高試驗速度達1500千米/小時的軌道交通系統綜合試驗平臺,對相關領域交叉基礎科學問題與共性關鍵技術進行研究突破,全面推動和引領我國乃至世界軌道交通科技發展,帶動軌道交通高新材料的研發應用、磁浮列車重大裝備製造等關聯產業發展。

柔性基底微納結構成像系統研究裝置項目預計2023年建成,主要面向空間和天文科學領域高解析度對地觀測戰略需求,通過建設國際一流的空間望遠鏡系統研發平臺,搶佔全球空間顛覆性成像技術研發與應用先機,為我國加強空間對地實時監測能力、掌握信息資源自主權奠定堅實基礎。項目建成後,將帶動新型柔性光學材料、輕型高性能薄膜鏡頭等高端產業發展。

空間輕型高解析度光學成像相機系統研製平臺項目預計2023年建成,面向3到5米空間對地高解析度觀測的重大任務和學科發展需求,為空間微納結構薄膜光學成像技術取得原創性突破提供必要的驗證手段和實驗平臺。

西南天然藥物與臨床轉化綜合研究平臺項目預計2022年建成,聚焦天然化合物結構與功能關係、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發生發展等科學問題,構建天然藥物發現及開發關鍵技術。項目建成後,將推動天然藥物發現及開發能力、臨床轉化能力提升,滿足天然來源藥物從基礎研究到臨床轉化的要求。

山地災害鏈綜合實驗模擬平臺預計2023年建成,將突破山地災害鏈缺乏試驗平臺現狀,建成世界首套大型山地災害鏈室內模擬平臺,推動災害鏈減災技術方法在減災、應急及科研領域內的示範應用,對我省地質災害防治起到積極有效的促進作用。

宇宙線物理研究與探測技術研發平臺項目預計2022年建成,將充分發揮「十二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LHAASO)作用,開展多學科、多領域前沿研究以及先進探測設備的研發。其將大為提高我國在伽馬天文、多信使天文、超高能宇宙線物理研究水平和國際地位。

為什麼是成都科學城?

西部創新資源匯聚最快的科技創新高地

為什麼第一批支撐項目在成都科學城啟動?「作為成都科技創新的核心組成部分,成都科學城充分吸納運用了成都豐富的科教資源和良好的產業基礎。」成都科學城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成都市的積極支持下,成都科學城已成為西部地區知名度最高、創新資源匯聚最快、科研環境最優越的科技創新高地,在積極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機遇、打造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中具備先發引領優勢。

記者獲悉,自啟動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創建工作以來,以成都科學城所在的興隆湖周邊100平方公裡的核心區域,正聚焦航空航天、核能與核技術、信息技術、生命科學、空間天文等重點領域,加快布局一批高水平創新平臺,推動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研究基地集群和若干功能性產業園區,形成建設大平臺、凝聚大團隊、產出大成果、孵化大產業的集中承載地,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創新引擎。

目前,成都科學城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工作正在穩步推進:匯聚中科院系統單位13家,是川渝地區中科院資源匯集度最多的區域;與農科院合作建設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國家級」科創資源形成聚集連片發展態勢;落地重大科技基礎設施3個、交叉研究平臺項目4個,成都超算中心年內建成後將填補西部地區國家超算體系的布局空白;引進清華四川能源網際網路研究院等校院地協同創新項目37個,初步構建「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創新體系。

未來,作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承載區,成都科學城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國家重大戰略和省市發展需求,圍繞創新鏈前端的「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搶佔戰略最前沿、競爭制高點,構建多維生態圈、價值轉化場,集聚戰略性稀缺性要素,激發創新策源核心動力,形成領軍企業、創新成果、信息數據、新興產業、區域共同體全方位融合互動的發展勢能,成為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的創新極核、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重大戰略平臺。(吳怡霏)

相關焦點

  • 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第一批支撐項目集中啟動
    5月20日上午,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第一批支撐項目在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核心承載區集中啟動,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羅文出席活動並宣布第一批支撐項目啟動,成都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謝瑞武致辭,中科院成都分院黨組書記、副院長王嘉圖宣讀中科院副院長張濤賀信。
  • 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第一批支撐項目集中啟動
    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第一批支撐項目集中啟動 2020-05-20 20: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四川省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第一批支撐...
    建成成都超算中心,支持中科院成都科學研究中心啟動運行,推進成都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5月20日,在成都科學城,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小目標」交出首份精彩答卷。當天,四川省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第一批支撐項目正式啟動建設,標誌著四川省培育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取得積極進展。
  • 全國人大代表王麒建議:在成都科學城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因此她在建議中,大力呼籲國家支持以成都科學城為核心區域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讓「公園城市」首提地天府新區成為全國公園城市樣板。此外,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也讓她觀察到,目前我國傳染病預警制度還有待完善,建議讓廣大一線醫生成為預警信息員。
  • ...代表王麒:支持以成都科學城為核心載體,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此次兩會,她把關注重點聚焦到公園城市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打造和營商環境優化等方面,為唱好「雙城記」、奪取「雙勝利」吶喊助威。  進一步推廣公園城市建設標準  2018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四川天府新區視察時,首次提出「公園城市」理念。
  • 青島「十四五」重要目標:建設國家海洋科學城,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
    這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青島在「增強科技創新策源能力,建設長江以北地區重要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中明確提出,以建設國家海洋科學城為著力點,全力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引領建設膠東濱海科創大走廊。這意味著,在山東省明確支持濟南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支持青島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之外,山東省將支持濟南和青島一起創建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 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提速 光明科學城啟動區項目主體結構...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王海榮 通訊員 張天林隨著施工板面最後一塊底板澆築完成,12月31日,由中建三局南方公司承建的光明科學城啟動區項目順利實現主體結構全面封頂。規劃面積99平方公裡的光明科學城是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承載區,重點布局大科學裝置集群、科教融合集群、科技創新集群。其中,光明科學城啟動區項目位於深圳市光明區東北部,總建築面積為23121平方米,共由腦解析與腦模擬、合成生物研究平臺兩個大科學裝置,綜合研究院、專家公寓、青年公寓五棟大樓組成。
  • 成渝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已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
    10月21日,重慶市政協和四川省政協首次召開「共建西部科學城,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遠程聯合協商會,為川渝兩省市下一步打造成渝地區面向全國的科技創新品牌協商建言。紅星新聞從會上獲悉,成渝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已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
  • 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配套項目正式啟動
    12月2日,懷柔科學城城市客廳A地塊項目舉行開工儀式,標誌著懷柔科學城首個綜合性、國際化公共服務配套項目正式啟動建設。當天,高能同步輻射光源綜合實驗樓和用戶服務樓項目同步開工。城市客廳項目位於懷柔科學城起步區,該項目的目標定位是,國內外科學家的國際化公共服務中心、懷柔科學城的對外展示樣板、科學研究與科技產業的活力中心,結合城市公園,將融合打造科技研發、科技服務、文化與商業配套、高端酒店與公寓、研究型學院等五大功能。
  • 第五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將花落誰家?川鄂陝已明確提出創建
    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國家科技領域競爭的重要平臺,也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基礎平臺。目前,國內已有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安徽合肥、廣東深圳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分別位於華北、華東以及華南地區。未來是否會有更多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落地?
  • 三大項目有進展!坐標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今天,懷柔科學城城市客廳A地塊項目舉行開工儀式,標誌著懷柔科學城首個綜合性、國際化公共服務配套項目正式啟動建設。高能同步輻射光源綜合實驗樓和用戶服務樓項目同步開工,腦認知功能圖譜與類腦智能交叉研究平臺主體結構封頂。
  • 杭州的「國家科學中心」,會落在哪兒?
    目前,國內擁有四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即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其中,成渝聯手共建西部科學城,成渝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已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江蘇省「十四五」規劃建議,也提出支持南京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另外,中國科學院與湖北省籤署合作協議,明確支持武漢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北京、上海、合肥、深圳之後,到底誰能夠成為第五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 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亮相,首月記
    放眼中國創新版圖,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安徽合肥、深圳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其定位均是強化基礎性科學研究,為科技創新發展提供內生原動力。四城之外,還有誰?今年初,中央提出加快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要求以「一城多園」模式共建西部科學城。
  • 我國7個省會城市,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武漢、廣州優勢明顯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作為基礎科學的殿堂,是國家科技創新的重要基石,是我國當前產業轉型升級成功以及打造科技創新型大國的重要保障!自從2016年我國正式啟動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以來,先後共有了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4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 我國7個省會城市,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武漢、廣州優勢明顯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作為基礎科學的殿堂,是國家科技創新的重要基石,是我國當前產業轉型升級成功以及打造科技創新型大國的重要保障!自從2016年我國正式啟動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以來,先後共有了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4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 中科院廣東省全面戰略合作: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
    馬興瑞指出,新時期省院雙方要進一步完善合作機制,拓展合作領域,提升合作水平,要充分發揮中科院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核心優勢和港澳國際化優勢,加大力度共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和科技強省建設。他希望雙方以此次省院全面戰略合作領導小組會議為契機,繼續推動中科院在廣東的戰略布局和系統集成,加強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進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打造創新人才新高地,完善創新合作機制,共促廣東高質量發展,為廣東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有力支撐。
  • 籤約共建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
    會上,《中國科學院 東莞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松山湖科學城)合作協議》正式籤署。從2005年合作共建廣東電子工業研究院,到2008年建設中國散裂中子源項目,再到如今籤約共建松山湖科學城,中科院和東莞攜手走到第16個年頭。院地緊密合作下,中國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等一批重大裝置、重大平臺落地東莞,多項一流創新成果在此誕生。
  • 懷柔科學城: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引領 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指出要統籌規劃建設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未來科學城,將北京打造為世界知名科學中心。 2017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聯合批覆《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方案》,懷柔科學城成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集中承載地。 2017年9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指出,懷柔科學城要建成與國家戰略需要相匹配的世界級原始創新承載區。
  • 四川省精準醫學產業創新中心落戶成都高新
    四川省精準醫學產業創新中心由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牽頭,聯合政府投資平臺和精準醫學產業鏈上下龍頭企業共同發起組建,正會同成都高新區積極爭取國家發改委正式授牌「國家精準醫學產業創新中心」。該中心將錨定未來醫療健康發展制高點,整合行業優勢創新資源,構建「政醫產學研用資」協同創新生態,攻克疫苗、基因治療藥物等「卡脖子」技術,提高核心產品國產化率,補齊產業發展短板,致力形成我國精準醫學全球競爭優勢,將成為成都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和具有全國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支撐。什麼是精準醫學?
  • 建好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需深莞聯手
    掃碼觀看 專訪視頻  「大科學裝置的建設周期都在10年以上,如今中國散裂中子源成為支撐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大科學裝置,是歷史很『巧』的機遇。」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總指揮陳和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