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從0到1」原始創新!四川省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第一批支撐...

2020-11-28 央廣網

  2020年新年伊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作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大戰略部署,明確要「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性高地、高質量生活宜居地」,特別指出要支持成渝地區以「一城多園」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學城。

  中央有部署,成都有行動。成都市委書記範銳平在調研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規劃建設情況時強調,要加強戰略謀劃,與重慶協同共建,打造科技創新中心。

  今年的成都市政府工作報告中亦提出:加快提升基礎創新能力。規劃建設中國西部 (成都) 科學城,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籌建天府國家實驗室,加快建設航空航天、腦科學、精準醫學、國盾融合創新中心等重大創新平臺。建成成都超算中心,支持中科院成都科學研究中心啟動運行,推進成都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5月20日,在成都科學城,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小目標」交出首份精彩答卷。當天,四川省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第一批支撐項目正式啟動建設,標誌著四川省培育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取得積極進展。6個集中啟動的支撐項目涵蓋空間和天文科學領域、超高速軌道交通領域、高能物理和天文學領域、空間光學領域、生物學和醫學領域、地質災害防治領域等。

  其中,4個為國家科教基礎設施項目,2個為擬申報「十四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

  為什麼是成都科學城?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怎麼建?

  天府新區給出的解答是:探索從「0」到「1」的原始創新,主動設計和積極爭取承擔重大基礎和前沿科研任務,集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研究型大學和開放科研平臺,成為成都市開展前沿探索和原始創新的主陣地、主戰場。

 

  為什麼是成都科學城?

  不久前,成都科學城管委會、天府新區新經濟局集納相關業務部門精幹力量,在廣泛調研了國內外科學城的發展歷程後,形成了初步認知。

  鑑他山之石、解自身之惑。

  在深入剖析國內外科學城的經驗做法,結合對科學城、大學城、高新區及科技城四類創新空間在主要功能、發展目標等方面的上對標分析,成都科學城管委會認為:雖然成都科學城建設僅5年,但作為成都科技創新的核心組成部分,充分吸納運用了成都豐富的科教資源和良好的產業基礎。

  在科教集聚方面,成都科學城借力成都市科教資源富集、科研氛圍濃厚優勢,與中科院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立合作關係,逐步形成以一流高校院所為核心的大裝置、大平臺集群,並成為爭創天府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承載區。

  在產業植入方面,成都科學城依託成都市優越的電子信息和新經濟發展基礎,推動數字經濟產業高位起步、加速成勢,成為國家數字經濟、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的主要載體。

  在開放合作方面,成都科學城借勢「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一帶一路」、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和西部陸海新通道等多重機遇交匯,更有能力在全球範圍對接和配置高端資源要素,吸引華為、商湯科技、諾基亞等諸多世界級科技龍頭布局發展,在成都市乃至全國創新版圖中的能級地位進一步提升。

  據了解,成都科學城規劃面積約99平方公裡,其中核心區約39平方公裡,布局獨角獸島、興隆湖產業園、鳳棲溼地產業園、鹿溪智谷科學中心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基地5大產業社區。在成都市的支持下,成都科學城已成為西部地區知名度最高、創新資源匯聚最快、科研環境最優越的科技創新高地,在積極搶抓成渝雙城地區經濟圈發展機遇、打造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中具備先發引領優勢。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怎麼建?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國家科技領域競爭的重要平臺,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基礎平臺。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有助於匯聚世界一流科學家,突破一批重大科學難題和前沿科技瓶頸,顯著提升中國基礎研究水平,強化原始創新能力。

  截至2020年3月,國內擁有四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四川省自啟動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創建工作以來,以成都科學城所在的興隆湖周邊99平方公裡為核心區域,瞄準國家重大戰略,聚焦航空航天、核能與核技術、信息技術、生命科學、空間天文等重點領域,布局打造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研究基地集群和若干功能性產業園區,形成建設大平臺、凝聚大團隊、產出大成果、孵化大產業的集中承載地。

  目前,成都科學城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工作正在穩步推進:匯聚中科院系統單位13家,是川渝地區中科院資源匯集度最多的區域;與農科院合作建設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國家級」科創資源形成聚集連片發展態勢;落地重大科技基礎設施3個、交叉研究平臺項目4個,成都超算中心年內建成後將填補西部地區國家超算體系的布局空白;引進清華四川能源網際網路研究院等校院地協同創新項目37個,初步構建「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創新體系。

  此外,成都科學城高質量產業生態圈已初具規模:引進紫光、海康、商湯等重大項目80餘個,有效發揮龍頭引領,吸引匯聚新經濟企業9800餘家,以數字經濟為核心的新經濟聚集發展;依託華為鯤鵬、安謀中國等生態型項目,推動高性能計算、大數據等新興技術賦能各行業轉型升級,加速構築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生態體系;積極創建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布局落地高新技術服務項目52個,培育高新技術企業165家,研究開發、檢驗檢測等高技術服務支撐能力持續提升。

  成都科學城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支持國家級新區深化改革創新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提出「高水平建設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天津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進一步釋放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成都科學城等創新平臺動力」,將成都科學城建設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2019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印發的《關於加快天府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指出,積極推動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前沿引領技術創新平臺布局成都科學城。

  「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貫徹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務實行動,對築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內核、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創新引擎具有重要意義。」該負責人表示。

 

  從「0」到「1」 和 從「1」到「100」

  「開展高水平科技研究是成都科學城的根本使命,我們將以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為統攬,依託原始創新聚合高端稀缺要素、產生新發明新技術新創意,促進創新動能積蓄厚植,形成若干國內外有顯示度的突出高點,抬升成都科學城建設的整體位勢。」

  成都科學城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成都科學城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國家重大戰略和省市發展需求,圍繞創新鏈前端的「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搶佔戰略最前沿、競爭制高點,構建多維生態圈、價值轉化場,集聚戰略性稀缺性要素,激發創新策源核心動力,形成領軍企業、創新成果、信息數據、新興產業、區域共同體全方位融合互動的發展勢能,成為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的創新極核、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重大戰略平臺。

  據介紹,在城市自身層面,成都科學城主要體現創新引擎、要素配置、新經濟涵育、營城示範四項功能,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承載區。突出「從0到1」原始創新,主動設計和積極爭取承擔重大基礎和前沿科研任務,集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研究型大學和開放科研平臺,成為成都市開展前沿探索和原始創新的主陣地、主戰場。

  高端創新要素配置樞紐地。突出「從鏈到圈」生態賦能,構建全球頂尖智力資源、技術轉移與交易、新型研發組織、創投資本、高價值數據等關鍵要素的集聚高地,開展多渠道、多層次、多方式協同合作,向新經濟活力區等協同承載區和成都市產業功能區嫁接賦能。

  數字經濟新興增長極。突出「從研到產」接力發展,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開放場景資源和城市機會,構建數字經濟創新創業理想棲息地,培育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新創企業、新興產業和新型業態,在5G通信、人工智慧、集成電路設計、高端軟體等領域邁入產業鏈高端和價值鏈中心,成為四川省數字經濟示範基地。

  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先行區。突出「從城到人」品質提升,以新技術新設施為底、公園街景為形、天府文化為韻,構建人文和諧、包容開放、富有親和力的城市空間,營造全球人才宜居樂業的新城典範。

  從建設功能看,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建設功能將兼顧從「0」到「1」的基礎研究和從「1」到「100」的產業創新培育,構建從知識發明、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到產業創新的全鏈條創新體系。一方面要抓住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牛鼻子」,集中布局和建設一批符合重點學科方向的創新平臺,建設面向產業的綜合性科研體系;另一方面,要以科技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不斷催生新需求、創造新業態、培育新經濟。

  「根本在科技」、「靈魂在創新」、「關鍵在策源」、「支撐在生態」。據了解,未來,成都科學城將以此為核心,打通儲能、用能、釋能、育能的創新動能循環鏈條,構建可持續、自生長的生態系統,產生帶動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的全新能量。

相關焦點

  • 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第一批支撐項目集中啟動
    5月20日上午,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第一批支撐項目在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核心承載區集中啟動,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羅文出席活動並宣布第一批支撐項目啟動,成都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謝瑞武致辭,中科院成都分院黨組書記、副院長王嘉圖宣讀中科院副院長張濤賀信。
  • 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第一批支撐項目集中啟動
    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第一批支撐項目集中啟動 2020-05-20 20: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四川省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首批支撐項目在成都科學城啟動
    興隆湖畔的成都科學城 天府新區供圖昨日上午,四川省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第一批支撐項目在成都科學城正式啟動,標誌著我省培育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取得積極進展西部創新資源匯聚最快的科技創新高地為什麼第一批支撐項目在成都科學城啟動?「作為成都科技創新的核心組成部分,成都科學城充分吸納運用了成都豐富的科教資源和良好的產業基礎。」
  • 成渝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已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
    10月21日,重慶市政協和四川省政協首次召開「共建西部科學城,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遠程聯合協商會,為川渝兩省市下一步打造成渝地區面向全國的科技創新品牌協商建言。紅星新聞從會上獲悉,成渝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已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
  • 深圳成為我國第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近日,科技部、發展改革委等國家五部委聯合印發的《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的通知中明確提出: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合肥、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應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力度,加強基礎研究能力建設。這是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首次寫入國家公開發布的文件。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國家科技領域競爭的重要平臺,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基礎平臺。
  • 中科院支持創建武漢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長江科學城勢在必行
    雙方表示,以湖北省建設武漢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產業創新中心為重點,開展廣範圍、多形式、深層次的全面科技合作,積極向國家有關部門申請建設武漢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國家科技領域競爭的重要平臺據悉,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國家科技領域競爭的重要平臺,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基礎平臺。
  • 到2035年實現濟南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走在全國前列
    今年以來,我市圍繞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開展了以下工作:一是高標準啟動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方案編制。委託中科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編制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中長期規劃,通過實地調研、外出學習、線上對接、專家論證等多種形式,並結合濟南市基礎優勢,初步形成了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規劃藍圖。
  • 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濟南摁下「加速鍵」
    在這條「創新賽道」上,京滬深有著其他城市難以比擬的先天優勢。作為一座「後發之城」,創建國家科學中心,濟南的優勢在哪裡?國家鼓勵,山東支持這不是濟南首次提出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2019年底召開的全市工作務虛會上,濟南確定了2020年工作思路——紮實推進「1+495」工作體系,其中提出,要瞄準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目標,全面提升濟南科技創新綜合實力。2020年1月《濟南建設國家中心城市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發布,其中也提到,濟南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和科教興市戰略,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 第五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將花落誰家?川鄂陝已明確提出創建
    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國家科技領域競爭的重要平臺,也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基礎平臺。目前,國內已有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安徽合肥、廣東深圳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分別位於華北、華東以及華南地區。未來是否會有更多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落地?
  • 市委全會•觀察 | 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原標題:市委全會•觀察 | 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布局科技創新策源地!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創新就抓住了牽動我國發展全局的牛鼻子。近年來,濟南大力推動科技體制機制創新上檔升級,高標準啟動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方案編制,濟南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進入省級戰略。齊魯科創大走廊、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國際醫學科學中心等一大批重大創新載體加快建設。
  • 我國7個省會城市,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武漢、廣州優勢明顯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作為基礎科學的殿堂,是國家科技創新的重要基石,是我國當前產業轉型升級成功以及打造科技創新型大國的重要保障!自從2016年我國正式啟動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以來,先後共有了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4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 我國7個省會城市,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武漢、廣州優勢明顯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作為基礎科學的殿堂,是國家科技創新的重要基石,是我國當前產業轉型升級成功以及打造科技創新型大國的重要保障!自從2016年我國正式啟動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以來,先後共有了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4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 2030年濟南將建成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11月27日,記者從濟南市委、市政府新聞發布會獲悉,濟南將用10年時間,實現高標準建成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目標,到2035年,則要實現濟南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走在全國前列。今年以來,濟南市圍繞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開展了以下工作:一是高標準啟動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方案編制。委託中科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編制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中長期規劃,通過實地調研、外出學習、線上對接、專家論證等多種形式,並結合濟南市基礎優勢,初步形成了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規劃藍圖。二是積極爭取上級部門的大力支持。
  • 劉霞: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爭當「科創龍頭」
    濟南市政協委員劉霞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苑文颯 濟南報導  1月13日,在濟南市政協十四屆五次會議上,濟南市政協委員、九三學社濟南市委主委劉霞建議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黃河國家戰略中爭當  此外,她建議借鑑深圳經驗,支持新型研發機構和骨幹企業圍繞產業鏈上下遊組建行業學會、協會、創新創業共同體等科教產社會組織,建立信息交流平臺,實現互助共享。省、市合力對接「中科系」院所機構,支持在濟南布局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深入推動國家在濟南布局國家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實驗室、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等國家級平臺或設立實體化分支機構。
  •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添「重磅」創新平臺
    11月4日,記者從建設部門獲悉,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協同創新交叉研究平臺——物質科學交叉前沿研究中心施工總承包啟動招標,意味著這個處於國際領先水平的前沿科學創新平臺即將開工,計劃交由合肥市重點工程建設管理局負責建設。
  • 國家發改委:大力推動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
    1月1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召開新聞發布會。會上,發改委秘書長趙辰昕表示,今年我國將完善區域創新布局,大力推動懷柔、張江、合肥、大灣區等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同時,推動優勢科研力量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發展,進一步提高集中度、顯示度和國際影響力,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加快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 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濟南在這條「創新賽道」上全力提速
    從幾年前的打造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到如今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濟南在這條「創新賽道」上按下加速鍵,全力衝刺!  ·科技創新綜合實力在全國爭先進位  2020年濟南首次進入世界百強,位列第82位。濟南科技創新能力指數位列第14位,較上一年度前進3個位次,被列為「創新策源地」城市。
  • 科教興市,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魯網5月15日訊 2020年濟南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和科教興市戰略,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出席濟南市第十七屆人大二次會議的濟南市人大代表、濟南市科技局局長呂建濤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濟南市科技局將爭取更多中科院機構落地,推動科技服務業發展,多方面推進科創濟南建設。
  • 青島「十四五」重要目標:建設國家海洋科學城,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
    這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青島在「增強科技創新策源能力,建設長江以北地區重要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中明確提出,以建設國家海洋科學城為著力點,全力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引領建設膠東濱海科創大走廊。這意味著,在山東省明確支持濟南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支持青島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之外,山東省將支持濟南和青島一起創建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 合肥市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巨災科學中心揭牌成立
    新華社合肥11月29日電(記者周暢)記者28日從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獲悉,合肥市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巨災科學中心日前揭牌成立。該科學中心是清華合肥院組織建設的、國際領先的巨災耦合模擬重大基礎設施,納入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交叉前沿研究及產業創新轉化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