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年伊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作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大戰略部署,明確要「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性高地、高質量生活宜居地」,特別指出要支持成渝地區以「一城多園」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學城。
中央有部署,成都有行動。成都市委書記範銳平在調研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規劃建設情況時強調,要加強戰略謀劃,與重慶協同共建,打造科技創新中心。
今年的成都市政府工作報告中亦提出:加快提升基礎創新能力。規劃建設中國西部 (成都) 科學城,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籌建天府國家實驗室,加快建設航空航天、腦科學、精準醫學、國盾融合創新中心等重大創新平臺。建成成都超算中心,支持中科院成都科學研究中心啟動運行,推進成都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5月20日,在成都科學城,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小目標」交出首份精彩答卷。當天,四川省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第一批支撐項目正式啟動建設,標誌著四川省培育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取得積極進展。6個集中啟動的支撐項目涵蓋空間和天文科學領域、超高速軌道交通領域、高能物理和天文學領域、空間光學領域、生物學和醫學領域、地質災害防治領域等。
其中,4個為國家科教基礎設施項目,2個為擬申報「十四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
為什麼是成都科學城?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怎麼建?
天府新區給出的解答是:探索從「0」到「1」的原始創新,主動設計和積極爭取承擔重大基礎和前沿科研任務,集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研究型大學和開放科研平臺,成為成都市開展前沿探索和原始創新的主陣地、主戰場。
為什麼是成都科學城?
不久前,成都科學城管委會、天府新區新經濟局集納相關業務部門精幹力量,在廣泛調研了國內外科學城的發展歷程後,形成了初步認知。
鑑他山之石、解自身之惑。
在深入剖析國內外科學城的經驗做法,結合對科學城、大學城、高新區及科技城四類創新空間在主要功能、發展目標等方面的上對標分析,成都科學城管委會認為:雖然成都科學城建設僅5年,但作為成都科技創新的核心組成部分,充分吸納運用了成都豐富的科教資源和良好的產業基礎。
在科教集聚方面,成都科學城借力成都市科教資源富集、科研氛圍濃厚優勢,與中科院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立合作關係,逐步形成以一流高校院所為核心的大裝置、大平臺集群,並成為爭創天府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承載區。
在產業植入方面,成都科學城依託成都市優越的電子信息和新經濟發展基礎,推動數字經濟產業高位起步、加速成勢,成為國家數字經濟、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的主要載體。
在開放合作方面,成都科學城借勢「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一帶一路」、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和西部陸海新通道等多重機遇交匯,更有能力在全球範圍對接和配置高端資源要素,吸引華為、商湯科技、諾基亞等諸多世界級科技龍頭布局發展,在成都市乃至全國創新版圖中的能級地位進一步提升。
據了解,成都科學城規劃面積約99平方公裡,其中核心區約39平方公裡,布局獨角獸島、興隆湖產業園、鳳棲溼地產業園、鹿溪智谷科學中心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基地5大產業社區。在成都市的支持下,成都科學城已成為西部地區知名度最高、創新資源匯聚最快、科研環境最優越的科技創新高地,在積極搶抓成渝雙城地區經濟圈發展機遇、打造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中具備先發引領優勢。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怎麼建?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國家科技領域競爭的重要平臺,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基礎平臺。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有助於匯聚世界一流科學家,突破一批重大科學難題和前沿科技瓶頸,顯著提升中國基礎研究水平,強化原始創新能力。
截至2020年3月,國內擁有四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四川省自啟動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創建工作以來,以成都科學城所在的興隆湖周邊99平方公裡為核心區域,瞄準國家重大戰略,聚焦航空航天、核能與核技術、信息技術、生命科學、空間天文等重點領域,布局打造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研究基地集群和若干功能性產業園區,形成建設大平臺、凝聚大團隊、產出大成果、孵化大產業的集中承載地。
目前,成都科學城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工作正在穩步推進:匯聚中科院系統單位13家,是川渝地區中科院資源匯集度最多的區域;與農科院合作建設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國家級」科創資源形成聚集連片發展態勢;落地重大科技基礎設施3個、交叉研究平臺項目4個,成都超算中心年內建成後將填補西部地區國家超算體系的布局空白;引進清華四川能源網際網路研究院等校院地協同創新項目37個,初步構建「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創新體系。
此外,成都科學城高質量產業生態圈已初具規模:引進紫光、海康、商湯等重大項目80餘個,有效發揮龍頭引領,吸引匯聚新經濟企業9800餘家,以數字經濟為核心的新經濟聚集發展;依託華為鯤鵬、安謀中國等生態型項目,推動高性能計算、大數據等新興技術賦能各行業轉型升級,加速構築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生態體系;積極創建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布局落地高新技術服務項目52個,培育高新技術企業165家,研究開發、檢驗檢測等高技術服務支撐能力持續提升。
成都科學城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支持國家級新區深化改革創新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提出「高水平建設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天津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進一步釋放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成都科學城等創新平臺動力」,將成都科學城建設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2019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印發的《關於加快天府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指出,積極推動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前沿引領技術創新平臺布局成都科學城。
「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貫徹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務實行動,對築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內核、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創新引擎具有重要意義。」該負責人表示。
從「0」到「1」 和 從「1」到「100」
「開展高水平科技研究是成都科學城的根本使命,我們將以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為統攬,依託原始創新聚合高端稀缺要素、產生新發明新技術新創意,促進創新動能積蓄厚植,形成若干國內外有顯示度的突出高點,抬升成都科學城建設的整體位勢。」
成都科學城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成都科學城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國家重大戰略和省市發展需求,圍繞創新鏈前端的「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搶佔戰略最前沿、競爭制高點,構建多維生態圈、價值轉化場,集聚戰略性稀缺性要素,激發創新策源核心動力,形成領軍企業、創新成果、信息數據、新興產業、區域共同體全方位融合互動的發展勢能,成為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的創新極核、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重大戰略平臺。
據介紹,在城市自身層面,成都科學城主要體現創新引擎、要素配置、新經濟涵育、營城示範四項功能,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承載區。突出「從0到1」原始創新,主動設計和積極爭取承擔重大基礎和前沿科研任務,集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研究型大學和開放科研平臺,成為成都市開展前沿探索和原始創新的主陣地、主戰場。
高端創新要素配置樞紐地。突出「從鏈到圈」生態賦能,構建全球頂尖智力資源、技術轉移與交易、新型研發組織、創投資本、高價值數據等關鍵要素的集聚高地,開展多渠道、多層次、多方式協同合作,向新經濟活力區等協同承載區和成都市產業功能區嫁接賦能。
數字經濟新興增長極。突出「從研到產」接力發展,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開放場景資源和城市機會,構建數字經濟創新創業理想棲息地,培育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新創企業、新興產業和新型業態,在5G通信、人工智慧、集成電路設計、高端軟體等領域邁入產業鏈高端和價值鏈中心,成為四川省數字經濟示範基地。
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先行區。突出「從城到人」品質提升,以新技術新設施為底、公園街景為形、天府文化為韻,構建人文和諧、包容開放、富有親和力的城市空間,營造全球人才宜居樂業的新城典範。
從建設功能看,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建設功能將兼顧從「0」到「1」的基礎研究和從「1」到「100」的產業創新培育,構建從知識發明、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到產業創新的全鏈條創新體系。一方面要抓住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牛鼻子」,集中布局和建設一批符合重點學科方向的創新平臺,建設面向產業的綜合性科研體系;另一方面,要以科技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不斷催生新需求、創造新業態、培育新經濟。
「根本在科技」、「靈魂在創新」、「關鍵在策源」、「支撐在生態」。據了解,未來,成都科學城將以此為核心,打通儲能、用能、釋能、育能的創新動能循環鏈條,構建可持續、自生長的生態系統,產生帶動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的全新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