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三所大學的分布,告訴你國家科學中心為何是上海合肥和北京

2020-12-07 何言不語

我國目前有三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分別在上海、合肥和北京。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被業內稱作「科研皇冠上的明珠」,被各大城市所追崇。對於上海、北京的入圍,多數人認為在情理之中。但合肥的當選,不少城市表示不服。然而,你要是看懂了中國科學院高校的布局,或許就不會有這樣的看法了。

上海張江

據悉,我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由國家科技部和發改委認定,建設科學中心是中科院為主導,所以,建設的關鍵在中科院。那你對中科院了解多少?

中科大先研院

中科院是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在行政級別上與教育部平級。她下轄100多個直屬法人事業單位性質的研究所、兩所大學(中科大和國科大)和共建單位(包括一所共建大學——上海科技大學)等多家機構。在合肥的中科大成立於1958年,位於北京的國科大由1978年成立的中科大研究生院發展而來。

在人才培養上,中科院採用科教融合的政策,中科院各研究所(院、臺、站、中心)招生時在兩所大學之一名下報名,學籍由兩所大學之一管理、學位由兩所大學之一頒發。可以說,「科教融合」是中科大和國科大培養人才最大的特色,依託各個研究所培養研究生,研究生院承擔基礎課和專業課的教學工作,研究所負責學生的科研實踐和學術指導。

其中大部分研究所與國科大融合,少部分(金屬所、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紫金山天文臺、南京天文儀器研製中心、南京地質古生物所、蘇州納米所、蘇州醫工所等)與中科大融合。

現在知道中科大和國科大為什麼厲害了吧,這次的國家綜合科學中心建設的重任,責無旁貸地落到了中科院,其實中科院早就為了這三個國家科學中心,做好了準備工作。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北京,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設在北京懷柔。2004年中科院就開始建設國科大雁棲湖校區,蓋校區座落在懷柔雁棲湖風景區,依山傍水、風景優美; 先期在這裡建設國科大,不顯山不漏水,不少人還覺得距離市區偏遠。這次把北京國家科學中心重點搞到了這裡。北大等名校才反應過來,趕緊開始拿地建設,遠遠地落在了國科大後面。

上海科技大學

再看上海,國家綜合科學中心設在了張江,2013年創建的中國科學院與上海聯手新辦的上海科技大學選址就在張江高科技園中區,是建設中的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核心區域。

至於合肥,她和中科大的依存關係就更不用說,可以說沒有中科大就沒有今天的合肥。早在2014年中科院啟動"率先行動"計劃,優先啟動了中科院大科學中心的建設。其中,由合肥物質科研院和中科大聯合申請獲批的"中科院合肥大科學中心",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推動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建設。那麼早就開始謀劃,有了中科院的支持,合肥自然應該當選。

從上可見,中科院為三大綜合國家科學中心的建設,早已在下一盤大棋。三城市的當選,都是經過深謀遠慮和科學決策,再有城市爭論合肥是否夠格,只能是自取其辱。

相關焦點

  • 合肥何以擊敗武漢南京和北京上海並列為國家大科學中心
    我國目前先後批建了三大國家科學中心分別是:上海張江綜合國家科學中心,合肥市綜合國家科學中心,北京懷柔綜合國家科學中心。上海,北京是一個區,唯獨合肥是全市域建設國家科學中心,可見國家定位之高。以黑馬的身份成為三大國家科學中心之一呢,在我看來是偶然也是必然。為什麼這麼說呢,下面讓我們來捋一捋合肥的科研實力,就知道為什麼是必然了。其一、合肥有國家最早和最高等級的國家實驗室。1984年中國正式建立合肥同步輻射,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首批兩個國家實驗室,1991年又增加蘭州重離子加速器、2000年增加瀋陽金屬材料兩個國家實驗室。目前建成國家實驗室就這四個,可謂稀缺。
  • 合肥為何躋身四大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行列?這個數據真的很牛!
    前不久科技部等五部委下文,明確深圳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此之前,中國已經建設成三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分別是上海張江,北京懷柔,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只有一所985大學的合肥,為何躋身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 為什麼南京武漢成都落選國家科學中心城市?原因在此
    2018年11月16日,深圳市人民政府與中國科學院籤署協議書,合作共建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這是中科院建設的第四所高校。中科院的其它三所高校分別是:北京的中科院大學、合肥的中國科技大學和上海的上海科技大學!
  • 安徽合肥:非副省級城市,緣何躋身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憑什麼?
    截至目前,中國擁有四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分別是: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所謂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指國家科技領域競爭的重要平臺,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基礎平臺。
  • 國家科學中心城市!南京勝算如何?
    NO.1|壹目前,國內有四個國家科學中心,分別是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合肥和深圳。除了這四個城市,還有5-10個城市正在競爭這個稱號。這次武漢領先其他城市半個身位,與中科院和湖北省的大力支持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目前北京上海合肥深圳都已經拿到國家科學中心的稱號,深圳是今年3月份才拿到的。南京、杭州、成都、武漢、廣州、濟南等城市還在爭取。4個獲選城市,3個一線,1個二線。尤其是合肥,何德何能能提前拿到這個稱號?不過看了合肥的實力才發現,這個城市被稱為科學中心城市,實至名歸。
  • 安徽合肥國家科學中心:培育
    2017年1月,國家發改委和科技部批覆了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方案,規劃該中心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環境四大科研領域,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科技競合,帶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以中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重點科研機構為基礎,兩年多來,合肥國家科學中心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湧現。
  • 首個國家實驗室花落上海合肥北京,張江國家實驗室方案初定
    首個國家實驗室花落上海合肥北京,張江國家實驗室方案初定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12月25日從上海科技、智慧財產權工作情況通報會上獲悉,我國首個國家實驗室花落合肥、上海、北京三地——在合肥啟動建設量子與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總部
  • 合肥國家科學中心實施方案公布:量子信息、核聚變能國際領先
    視覺中國 圖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王英儉在會上介紹,科學中心的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框架體系,建成國際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和研發機構群,集聚國際一流的人才隊伍,產生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成果和產業創新成果,在量子信息、核聚變能等方向保持國際領先地位,戰略性新興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不斷增強,在若干領域實現從並跑到領跑的跨越
  • 中科院支持創建武漢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長江科學城勢在必行
    雙方表示,以湖北省建設武漢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產業創新中心為重點,開展廣範圍、多形式、深層次的全面科技合作,積極向國家有關部門申請建設武漢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中科院東湖科學中心,包括抗病毒疫苗藥物研發中心等中科院表示,雙方將共建一批重大園區和平臺。
  • 國家發改委:大力推動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
    1月1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召開新聞發布會。會上,發改委秘書長趙辰昕表示,今年我國將完善區域創新布局,大力推動懷柔、張江、合肥、大灣區等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同時,推動優勢科研力量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發展,進一步提高集中度、顯示度和國際影響力,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加快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 中科院第四所大學落地深圳,首屆招生300,目標三個「最」
    今年的11月的第22屆高交會上,有一所參展的大學引起了大家的關注。這所大學坐落在深圳光明科學城,由中科院和深圳市共同舉辦,它的名字叫做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 今天繆老師就來聊一聊這所大學,以及中科院所舉辦和支持過的其他大學。
  • 合肥,逐夢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科學中心
    聚焦四大領域,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十三五」規劃》提出,依託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相對集聚的區域,到2020年在全國初步建成若干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2017年1月10日,國家發改委和科技部聯合批覆了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方案。合肥成為繼上海之後,國家正式批准建設的第二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啟動建設大健康研究院
    記者從4月30日下午召開的2020年安徽省「抓創新、抗疫情、促六穩」科技成果發布暨線上交易會上獲悉,中科院與安徽省將合作共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大健康研究院,開展多學科交叉的協同攻關,致力於提升我國生物安全領域的科技攻關和產業化能力,並加強國際合作建設全球大健康創新網絡的重要節點。
  • 第四所大學深圳亮相!中科院打造最強高校陣容,實力或超清華北大
    中國科學院旗下的第四所大學——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學將於2021年啟動首屆本科生招生,招收人數預計300人,這一消息在深圳高交會上公布後,引起各方廣泛關注。至此,中科院已在合肥、北京、上海和深圳四地建設大學,加上中科大在蘇州建設新校區,以及在廣州、杭州、南京等城市的科研和園區,中科院系統的高校實力大增,將有趕超「清華+北大」的趨勢。
  • 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將落戶青島西海岸 13家研究機構共同建設...
    這是中科院繼北京、上海、合肥之後批准建設的第四個大科學研究中心。15日,記者從青島西海岸新區管委了解到,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選址西海岸新區的中科院青島科教園,以建成國際一流科研機構和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科學研究中心為目標,集聚中科院13家研究機構共同建設。中科院青島科教園位於古鎮口融合區大學園內,項目總佔地面積約2000畝。
  • 中部崛起新五年:合肥和長沙為何落選國家中心城市
    、上海報導中部幾大省會城市都曾對國家中心城市的定位表現出期待,其中最激烈的「爭奪」在武漢、鄭州、合肥、長沙這四座城市間展開。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長秦尊文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傳統製造業方面,湖南、湖北和安徽的汽車製造業在全國都有影響力,各有優勢;在高新技術產業方面,武漢東湖高新區的光電子產業全國知名,集成電路等產業正在崛起;合肥和蕪湖的平板顯示產業發展得比較好,而湖南的軌道交通製造也是全國知名,此外湖南還有中聯重科、三一重工這樣的標杆民營企業。
  •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啟動建設能源研究院
    新華社合肥9月7日電(記者徐海濤)記者從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獲悉,著眼於前沿技術發展和國家重大需求,日前該中心啟動建設能源研究院,將聚焦發力清潔煤炭利用、磁約束聚變、可再生能源、智能電力電網四大研究方向。
  • 南京有多大機會成為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文件內容提及南京12次,蘇州8次,徐州和無錫各3次。這四個城市毫無疑問算是江蘇十四五重點發展的區域。今天我們聊一下南京,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有多大機會?首先,國家中心城市。目前我國共有9個國中,華東區域已經有上海。南京的可能性很小,因為地理位置決定了南京缺乏經濟輻射和帶動作用,畢竟國家中心城市不是為了做大做強,而是出於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
  • 合肥建設五大研究院 打造科學中心「三大核心片區」
    據合肥晚報報導,2017年1月,合肥繼上海張江之後獲批成為第二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三年來,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環境四大領域,堅持「尖端引領、集中布局」原則,發揮「基礎研究領先、應用研發見長」優勢,聚焦重點、精準發力,科學中心創新體系不斷完善,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成果競相湧現,尖端科技與新興產業深度融合態勢逐步增強。
  •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能源研究院、人工智慧研究院啟動運行活動
    中科院副院長、黨組成員相裡斌,安徽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鄧向陽,省委常委、秘書長陶明倫,省委常委、合肥市委書記宋國權,副省長王翠鳳,中科院副秘書長汪克強等出席會議。  會議聽取了院省合作2019年工作推進情況和2020年重點工作安排,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能源研究院、人工智慧研究院組建籌備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