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天文臺參與的斯隆數字巡天四期項目啟動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參與的斯隆數字巡天四期項目(SDSS-IV)於7月15日正式啟動運行。,從太陽系內部的小行星到遙遠的類星體,我們取得了一系列意料之外的新發現。」本項目除了使用位於新墨西哥的斯隆2.5米望遠鏡外,還將使用位於智利安第斯山脈的拉斯坎帕納斯天文臺的2.5米艾琳妮杜邦望遠鏡。除了360度觀測銀河系以外,新望遠鏡還將觀測近鄰麥哲倫雲中的恆星。這將為天文學家提供銀河系環境研究的重要信息。
-
上海天文臺參與實施的國際合作項目SDSS-IV啟動
經過三年多的準備工作,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作為正式成員單位參與的國際大規模巡天「斯隆數位化巡天第四階段項目」(以下簡稱SDSS-IV)於7月1日正式啟動,開始為期六年的巡天觀測和科學研究任務。基於前三期取得的巨大成功,SDSS於2014年7月1日進入第四階段,將在2020年6月底結束之前使用斯隆望遠鏡完成三項新的大規模紅移巡天,針對銀河繫結構、近鄰星系二維性質和高紅移宇宙大尺度結構等三個領域的前沿科學問題展開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
自動化所和國家天文臺超新星搜索研究工作取得新進展
圖為LAMOST望遠鏡日前,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天文臺LAMOST項目組合作研究,在超新星搜索研究工作中取得了重要的進展。雙方項目組對SDSS-DR7(美國斯隆數字巡天SDSS第七期釋放數據)中的294843條星系光譜數據進行自動搜索,獲得了36個超新星候選光譜,其中包括12個是已經發現的超新星,24個是我國科學家首次發現的超新星。
-
上海天文臺在電離層地震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研究員金雙根說,「目前我們常用的天文觀測數據包括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NSS)和甚長基線幹涉測量(VLBI)觀測等,藉由它們可獲得中性大氣延遲和電離層電子總含量( 近期,金雙根帶領團隊在電離層地震學取得了重要的研究進展,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GNSS大氣地震學概念,為監測和預報地震提供了新的可能手段。
-
上海天文臺在地球自轉變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它們都反映了地球的整體運動及其隨時間變化的重要信息。EOP被認為是除地震學之外,另一種研究地球深內部物理學的重要手段,是天文學為研究地球內部而特製的「望遠鏡」,一直是科學家們重點測量和研究的對象之一。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天文地球動力學研究中心地球自轉變化課題組、中國科學院行星科學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在EOP參數之日長變化研究方向取得新進展,首次發現日長變化中存在顯著的約8.6年周期的振幅增強信號,並首次發現該振蕩的極值時刻與地磁場快速變化的發生存在密切的對應關係
-
中國天文學家通過星系巡天發現迄今最強暗能量觀測證據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網站7月20日發布消息稱,國家天文臺科研人員在暗能量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通過星系巡天發現迄今最強暗能量觀測證據,為後續開展暗能量本質的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其中包括以國家天文臺趙公博研究員、王鈺婷副研究員分別為第一作者的兩篇暗能量研究方面的科學論文。基於目前國際上最大規模的星系巡天eBOSS項目,趙公博團隊開發新的理論及數據分析方法,利用兩類星系樣本的交叉關聯,在距今7億到18億光年的宇宙時空範圍內 (該範圍此前從未被探索),成功測量了宇宙背景膨脹及結構增長率。
-
國家天文臺巡天團隊聯合發布巨幅宇宙二維天圖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月14日消息,北京時間1月14日,國家天文臺北京-亞利桑那巡天(BASS)團隊和暗能量光譜巡天(DESI)國際合作項目團隊聯合發布最新巨幅宇宙二維天圖,為即將開始的新一代宇宙學紅移巡天鋪平了道路。
-
國家天文臺巡天團隊聯合發布最新巨幅宇宙二維天圖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北京-亞利桑那巡天(BASS)團隊和暗能量光譜巡天(DESI)國際合作項目團隊,北京時間1月14日聯合發布最新巨幅宇宙二維天圖,為即將開始的新一代宇宙學紅移巡天鋪平了道路。DESI項目成員、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趙公博表示,DESI被稱為繼斯隆光譜巡天之後的第四代宇宙學巡天項目,計劃利用5年的時間,獲取數千萬星系的紅移,構建當前最大的三維宇宙,有望揭露暗能量的神秘面紗。
-
天文學家依託星系巡天取得最強暗能量觀測證據
本文轉自【光明日報】;本報北京7月20日電 記者齊芳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目前國際上最大規模的星系巡天項目「深場重子聲波振蕩光譜巡天」(eBOSS)的國際合作組北京時間7月20日發布了一批最新研究成果。
-
時域中解析度光譜巡天首項成果發布
在共計長達十年的任務期內,Kepler共觀測了超過70萬顆目標源,為系外行星、恆星物理等多個研究領域帶來了革命性的進展。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LAMOST(郭守敬望遠鏡)是對這些目標源進行後隨光譜觀測的理想的地基望遠鏡。
-
時域中解析度光譜巡天首項成果發布—新聞—科學網
/K2時域中解析度光譜巡天的首項成果,相關論文發表於《天體物理學報增刊》。 據悉,美國Kepler(克卜勒)空間望遠鏡於2009~2013年對天鵝座和天琴座附近的Kepler天區進行了長達四年的連續測光觀測,並於2014~2018年進行了第二階段觀測,簡稱K2任務。K2在黃道面上共觀測了20個天區,每個天區的觀測時長約為80天。在共計長達十年的任務期內,Kepler共觀測了超過70萬顆目標源,為系外行星、恆星物理等多個研究領域帶來了革命性的進展。
-
LAMOST一期光譜巡天取得系列亮點成果
)已圓滿完成一期光譜巡天觀測。 一期巡天以來,利用LAMOST數據共發表SCI論文345篇,引用3000餘次。這些類星體的發現將對大樣本類星體的統計研究提供重要幫助。 (2)近鄰主星系樣本是21世紀開始的大規模星系光譜巡天中的經典之作。由於光纖碰撞效應,該樣本在小尺度上具有較高的不完備性。LAMOST巡天中將這些遺漏的星系作為補充星系樣本進行觀測。由於巡天範圍廣,在一期巡天中獲得了近萬個補充星系的光譜測量,新增證認了近萬個密近星系對。這些密近星系對對研究星系的併合過程具有重要科學價值。
-
巨幅宇宙地圖來了 國家天文臺巡天團隊聯合發布巨幅宇宙二維天圖
最新發布的圖像巡天數據分布和局部DESI光譜觀測目標,BASS巡天數據為赤緯32度以上的區域。圖片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提供 本報北京1月14日電(記者齊芳)出門旅遊需要有地圖,那去宇宙旅行呢?國家天文臺北京-亞利桑那巡天(BASS)團隊和暗能量光譜巡天(DESI)國際合作項目團隊14日聯合發布最新巨幅宇宙二維天圖。當然,人類還不能拿著這份天圖去旅行,但它為即將開始的新一代宇宙學紅移巡天鋪平了道路。
-
九天摘星 | 中國空間站工程巡天望遠鏡北京大學科學中心揭牌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郝淳,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科學首席專家顧逸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副主任謝心澄,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主任高銘,北京大學校長郝平、副校長黃如,以及來自國家天文臺、上海天文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山大學等研究機構及高校的40餘名專家學者和近百名北大天文學科師生出席本次活動。黃如主持揭牌儀式。
-
中國郭守敬巡天望遠鏡構建世界最大恆星光譜庫
700多年後,以郭守敬命名的光譜巡天望遠鏡(全稱: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探尋宇宙又獲得重要進展。郭守敬望遠鏡巡天4年來,已捕獲700餘萬條高質量恆星光譜,超過此前全球所有已知光譜巡天項目獲得數據的總和。什麼是光譜?
-
國家天文臺超大型CCD控制器研製技術取得進展
經過三年努力和兩輪流片試驗,超大型電荷耦合元件(CCD)控制器研製的關鍵元件之一,CCD控制器偏壓及時鐘驅動電路ASIC,日前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天文光學與紅外探測器實驗室研製成功,使得國家天文臺在CCD控制器的研製技術上位居國際先進水平,為我國獨立研製超大規模的CCD系統奠定了基礎。
-
郭守敬巡天望遠鏡構建世界最大恆星光譜庫
700多年後,以郭守敬命名的光譜巡天望遠鏡(全稱: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探尋宇宙又獲得重要進展。郭守敬望遠鏡巡天4年來,已捕獲700餘萬條高質量恆星光譜,超過此前全球所有已知光譜巡天項目獲得數據的總和。什麼是光譜?
-
熱點|中國空間站工程巡天望遠鏡北京大學科學中心成立儀式在京舉行
11月21日,中國空間站工程巡天望遠鏡北京大學科學中心(以下簡稱「中心」) 成立儀式在北京大學舉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郝淳,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科學首席專家顧逸東,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主任高銘,北京大學校長郝平、副校長黃如,以及來自國家天文臺、上海天文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山大學等研究機構及高校的專家學者出席了本次活動。
-
空間站多色成像與無縫光譜巡天科學研討會通知
空間站多色成像與無縫光譜巡天科學研討會通知 2014-11-27 國家天文臺 【字體:該巡天立足於2020年代國際天文學研究的戰略前沿,性能指標優異,極具科學競爭力,且與同期的國際大型巡天和巨型望遠鏡項目優勢互補,預期將取得對宇宙認知的重大突破。 為了有效地組織空間站巡天的科學準備工作,並配合研製隊伍優化技術方案與巡天計劃,定於2014年12月21日(周日)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召開「空間站多色成像與無縫光譜巡天科學研討會」。
-
依託星系巡天 天文學家發現迄今最強暗能量觀測證據
新華網北京7月20日電(王瑩)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基於目前國際上最大規模的星系巡天eBOSS項目,國家天文臺趙公博團隊在距今7億到18億光年的宇宙時空範圍內,成功測量了宇宙背景膨脹及結構增長率,是迄今為止依託星系巡天得到的最強暗能量觀測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