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守敬巡天望遠鏡構建世界最大恆星光譜庫

2021-01-18 科學中國人

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為制訂新曆法,令天文學家郭守敬開展「四海測驗」,在全國範圍組織大規模天文測量。


700多年後,以郭守敬命名的光譜巡天望遠鏡(全稱: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探尋宇宙又獲得重要進展。郭守敬望遠鏡巡天4年來,已捕獲700餘萬條高質量恆星光譜,超過此前全球所有已知光譜巡天項目獲得數據的總和。


什麼是光譜?天文學家說,光譜包含著關於恆星各種特性的信息,能夠揭示星星們的運動狀態、溫度、質量和化學成分,類似籍貫、住址、年齡、性別、職業等每家每戶的戶籍信息……因此,巡天望遠鏡堪稱宇宙「戶籍警」。


現在就來跟隨小編全方位揭秘這位宇宙「戶籍警」吧。



工作人員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介紹郭守敬巡天望遠鏡觀測計劃顯示系統


「茄子——4000顆星星「出鏡」!


拍攝大戶人家的「全家福」照片,離不開廣角鏡頭。想像一下,如果一次要給4000顆恆星拍攝「全家福」,這個廣角鏡頭究竟得有多大?


答案是6.5米。


在河北省興隆縣境內的燕山主峰,一座巨大的白色建築斜架在南麓山頂,指向天空,這就是我國自主創新研製的天文大科學裝置——郭守敬望遠鏡。郭守敬望遠鏡主鏡由37塊邊長1.1米的六角形鏡子拼接而成,相當於直徑6.5米的圓鏡,等效通光口徑最大4.9米,視場(視野)直徑最大5度,焦面上容納了4000根光纖,每次觀測可獲得多達4000個天體的光譜。


什麼是巡天望遠鏡?為什麼要一次性觀測4000顆星?


這得從中國兩位「急性子」天文學家——王綬琯院士和蘇定強院士說起。


上世紀80年代,王綬琯和蘇定強提出一個暢想:「如果僅靠現有的望遠鏡巡查天體的光譜,星空浩瀚,天文學家窮盡一生也無法觀測完成,我們必須看得既遠又快。」


「我們需要一臺大視場兼大口徑光學天文望遠鏡,視場要非常大,否則無法讓足夠多的星星出鏡;同時又要看得非常遠,否則不可能觀測到銀河系甚至河外星系。通俗點說,就是一臺同時大廣角加深焦距的超級照相機。」郭守敬望遠鏡項目總工程師、中國科學院院士崔向群說。


2012年,這一暢想變成現實:世界上第一臺大視場兼大口徑光學天文望遠鏡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建成。


每當夜幕降臨,巨大的穹頂緩緩打開,由24塊邊長1.1米的六角形鏡片拼接而成的跟蹤反射鏡巨大鏡頭開始工作。每隔一段時間,鏡片下的力促動裝置就會調整鏡片形狀,對準一個新的天區。


類似蜂巢的大鏡頭拼接技術、4000根光纖的並行可控定位技術、主動光學技術……中國天文學家的創新,可以更精確、更高效地獲取天體光譜信息,被國際天文界譽為「建造地面高效率的大口徑望遠鏡最好的方案」。它的效率是此前世界第一的美國斯隆巡天計劃的5倍半。


「天文巡天,數據為王。郭守敬望遠鏡第一次讓我國在銀河系科學研究領域站在世界前沿,從數據產出來看,2012年正式巡天其水平就領先了國際10年。」國家天文臺副研究員劉超說。


「超級照相機」究竟拍下了什麼?星星的「戶口簿」究竟長啥樣?


在郭守敬望遠鏡觀測室,記者看到,屏幕上一排排灰白相間的條紋閃閃爍爍,不僅與想像中浩瀚的星雲、斑駁的星光毫無交集,甚至與七彩的光譜也相距甚遠。


「這些條紋不起眼,但每一條都包含著一顆恆星的身份信息。如果說漂亮的星雲圖是星星的剪影,光譜圖就是它們的證件照、戶口簿,包含了真實、『具有法律意義』的信息。」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侯永輝指著屏幕向記者介紹,比較亮的條紋就代表這顆恆星亮度較高,通過數據處理得出的一維光譜圖,就能夠分析出恆星的溫度、質量,甚至其所含的化學成分,例如不同的三重線代表鈣或鎂。


自2012年9月啟動巡天以來,郭守敬望遠鏡共觀測了近3000個天區,獲得了700萬條高質量光譜,比世界上所有已知光譜巡天項目獲取的數據總數還要多,構建了迄今為止最大的恆星光譜樣本庫。


為什麼要給銀河系「查戶口」?


每天傍晚,國家天文臺觀測運行部的天文值班員都會獲得從世界各地發來的「歷表」,向郭守敬望遠鏡申請特定坐標天區的觀測。有時候,是通過給恆星排長幼次序揭示宇宙演化的規律,或是精確測定銀河系中「暗物質」的總質量;有時候,是觀測一個奄奄一息的「老人」——矮星,或是調查一個銀河系的「逃犯」——超高速星,甚至尋找宇宙中真實的「三體星」。


「在星辰大海般的宇宙徵程開始之前,天文學最大的難題其實是銀河系。」天文值班員曹子皇說,外行認為看得越遠越難,其實系內普查的難度要遠高於系外觀測。


對於郭守敬望遠鏡在銀河系內「查戶口」的意義,劉超的形容更酷炫——「星際考古」。


「擁有千億級恆星系統的銀河系是目前宇宙中唯一有條件對其組成恆星進行單體解析的星系。研究銀河系怎麼從開始的一團原始氣體,演化出恆星、星系盤,乃至現在的銀河系,有助於見微知著,幫助我們了解宇宙發展的一般規律。」劉超說。


「利用郭守敬望遠鏡構建的大規模恆星庫,能幫助科學家按照恆星年齡排序,比對研究不同年齡段恆星的組成和運動特點。」他接著說,「比如通過推演我們知道,第一代恆星只含有氫和氦,第二代恆星多了一點點金屬,鐵的含量是太陽的一千萬分之一……通過對恆星和星系『考古』,揭示出宇宙演化不同階段的特點和奧秘。」


除了積累恆星數據回溯星系歷史,郭守敬望遠鏡還取得了一項重要進展:更精確地測定銀河系中的「暗物質」質量。


長期以來,各國科學家都試圖更加精確地測定銀河系暗物質質量,以幫助物理學家發現暗物質粒子,進一步修正現有宇宙學理論。


基於目前郭守敬望遠鏡觀測篩選出的4000個恆星數據,我國科研人員測定,太陽附近3000光年範圍內,暗物質質量為0.018太陽質量/立方秒差距。研究人員介紹,隨著巡天進程推進,第二次暗物質質量測量將採用20萬顆恆星數據,這一樣本量的擴大,將把測量精度提升2至3倍。


即使是實際觀測中「亂入」的不速之客——超高速星,也有助於揭示宇宙黑洞這樣高大上的重磅問題。


2014年,一個由中美兩國天文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利用郭守敬望遠鏡,發現一顆距地球4萬多光年的超高速星。這顆迄今發現的距地球最近的超高速星,以每小時超過170萬公裡的速度「逃離」銀河系中心,並將最終飛離銀河系。


到底是誰「踹」了恆星一腳,讓它能逃離銀河系引力束縛呢?天文學家認為,超高速星可能是雙星系統運行到銀河系中心大質量黑洞附近被潮汐瓦解產生的。「這好比本來被一根線拴在繩子兩頭的小球,被黑洞『咔嚓』一刀剪斷了繩子,一端的球吸進了黑洞,另一端獲得了很高的速度,快到能飛出銀河系。」曹子皇說。


郭守敬望遠鏡巡天數據逐步發布後,預計還能發現幾十顆各種質量的超高速星。通過它們,天文學家期待可以對銀河系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我們對銀河系的研究也許有朝一日會成為星際航行手冊的第一章。對今天的天文學家而言,銀河系的現實意義是作為一把揭開整個宇宙演化秘密的鑰匙。」劉超說。


「大天機」與你我有何關係?


宇宙浩瀚,鬥轉星移。人類如果不仰望星空,我們不會有時間、方向和曆法。從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到最大的大視場光學望遠鏡……一項項道破「天機」的大型科學裝置的出現,中國科研維度也在不斷拓寬。


什麼是大科學裝置?20世紀中葉以後,科學發展一個重要特徵是大科學裝置的出現,通常是指需通過較多資金投入和工程建設來完成,建成後通過長期的穩定運行和持續的科學技術活動,以實現重要科學技術目標的大型設施。與一般的基本建設項目不同,大科學裝置具有建設規模和耗資大,技術綜合、複雜,開放性強、全球合作,產出是科學知識和技術成果而非直接經濟效益等特點。


這些投入巨大的尖端科技裝備,除了成為科幻電影中看著眼熟的地標之外,究竟和普通人的生活有什麼關聯?又能給現實社會帶來什麼益處?


「這些科研裝置並不能立竿見影地改變你我今天的生活。」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袁強說,尖端科研所需的技術條件遠高於民用需要,一旦在實驗室實現突破,將大大推動民用科技發展水平。比如在尖端科研裝備製造中,矽的雜質經常需要控制在萬分之一以下,這一純度遠高於普通工業加工,實驗室實現突破後將大大促進國家工業提純水平。


隨著經濟發展和科研投入比例增加,中國的科研支出增長迅速。目前中國在研發上的投入佔GDP的比重已經超過2%,這一比例比歐盟高,並且有望在2020年前達到2.5%,超過美國。


「有了大科學裝置的成功運行,眾多科研院校和科技人員才有了高水平的技術平臺。現在中國有了實力,能夠發起或牽頭組織大科學計劃。」崔向群說。


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首席科學家趙永恆認為,任何有潛力、注重軟實力的國家,都注重尖端科研的投入,始終站在科學研究的前沿。


「大科學裝置本身是由多學科支撐、眾多高新技術集成和國際競爭的產物;同時也是支撐多學科與交叉學科的發展、先進的大型公共技術平臺。它代表了國家科學基礎設施的水平和技術製造能力,只有擁有並善用這樣一批『重器』,才能奠定中國在國際大科學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趙永恆說。



原文出自「新華社」,內容有刪改。

更多精彩內容,請掃碼關注

相關焦點

  • 中國郭守敬巡天望遠鏡構建世界最大恆星光譜庫
    中國郭守敬巡天望遠鏡構建世界最大恆星光譜庫
  • 中國郭守敬天文望遠鏡發布首批巡天光譜數據研究成果
    我國自主創新研製的世界上光譜獲取率最高的郭守敬望遠鏡——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LAMOST)可以幫助您。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19日在位於和河北省承德市的興隆觀測站宣布,使用中國自主創新研製的郭守敬望遠鏡,中外科學家取得一批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 興隆觀測站距離中國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公元1231年-1316年)的家鄉河北邢臺約570公裡。
  • 星海尋「鋰」 郭守敬望遠鏡完成一期光譜巡天觀測
    郭守敬望遠鏡完成一期光譜巡天觀測,成果豐碩——星海尋「鋰」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沈 慧2009年,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竣工,很快投入使用。它突破了天文望遠鏡大口徑與大視場難以兼得的瓶頸,成為目前世界上口徑最大的大視場望遠鏡。因此,大樣本統計與尋找奇異天體,成為郭守敬望遠鏡的兩大「定位」。  「如同人類的指紋,每個天體所含元素不同,對應光譜也各不相同。LAMOST同時具備大視場和大口徑的優勢,能以每年超過百萬光譜的速度巡天觀測。
  • 郭守敬望遠鏡發布光譜巡天重大成果 發現宇宙中鋰豐度最高恆星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為首的科研團隊日前發現了一顆奇特天體,它的鋰元素含量約是同類天體的3000倍,這是目前人類已知鋰元素豐度最高的恆星。  依託大科學裝置郭守敬望遠鏡(LAMOST),我國科學家在銀河系中心附近的蛇夫座距地球約4500光年的位置發現了這顆富鋰巨星。它的質量不足太陽的1.5倍,鋰元素含量卻是太陽的3000倍,將國際上鋰含量觀測極限提高一倍。
  • 【前沿】中國發布世界最大的恆星光譜參數星表
    「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LAMOST)首批巡天光譜數據正式對全世界發布。在海拔900米的燕山主峰霧靈山南麓興隆觀測站,郭守敬望遠鏡(LAMOST)便成了這裡的「仙」。LAMOST是我國自主創新研製的中星儀式主動反射施密特望遠鏡。
  • 中國天文望遠鏡重大成果!銀河系比你想像的更大!
    實際上,銀河系遠比想像的更加遙遠,這一點是我國擁有著重大觀測成果的郭守敬天文望遠鏡「總結而出」,郭守敬天文望遠鏡也稱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它打破了天文望遠鏡大口徑與大視場難以兼得的局面,它是大口徑兼大視場光學望遠鏡的世界之最,也是世界上光譜獲取率最高的望遠鏡。
  • 我國天文望遠鏡巡天新發現:銀河系比以前認為的更大!
    已圓滿完成一期光譜巡天觀測,並取得了一批高顯示度的亮點成果。▲視頻:郭守敬望遠鏡發布光譜巡天重大成果經過五年觀測,LAMOST一期巡天共發布光譜901萬條,是世界上其它巡天項目發布光譜數總和的1.8倍。利用LAMOST數據,天文學家在搜尋奇異天體、給銀河系重新畫像等研究領域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
  • LAMOST一期光譜巡天取得系列亮點成果
    [video:20180808郭守敬望遠鏡發布光譜巡天重大成果:一期巡天共發布光譜901萬條_1]一期巡天共發布光譜901萬,其中高質量光譜(信噪比大於10)777萬,確定534萬組恆星光譜參數。LAMOST發布的光譜數是世界上其他巡天項目發布光譜數總和的1.8倍。該數據集(DR5)已於2017年12月31日對國內天文學家和國際合作者發布。  LAMOST是我國科學家自主創新研製的一架主動反射施密特天文望遠鏡。
  • 郭守敬望遠鏡觀測數據對外發布—新聞—科學網
    記者今天(9月16日)從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獲悉,該臺已將我國自主創新研製的郭守敬望遠鏡巡天觀測所獲得的數據對外公布,供國內用戶和國外合作者使用。
  • 中國天文望遠鏡重大成果!銀河系比你想像的更大!
    郭守敬天文望遠鏡,英文名叫LAMOST,又稱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 ,是一架視場為5度,橫臥於南北方向的中星儀式反射施密特望遠鏡 。應用了主動光學技術控制反射改正板,突破了天文望遠鏡大口徑與大視場難以兼得的瓶頸,使它成為大口徑兼大視場光學望遠鏡的世界之最,同時還是世界上光譜獲取率最高的望遠鏡。
  • 郭守敬望遠鏡再立大功,中歐科學家聯合發現了591顆高速恆星
    在我們的銀河系中,有成千上萬顆恆星繞其中心旋轉,太陽就是其中的一顆。但是,有一些恆星的移動速度太快了,以至於它最終會脫離銀河系進入宇宙深處。這些高速移動的恆星涉及到極端的動力學和天文學過程,所以天文學家對它們很感興趣,特別是那些能夠達到銀河系逃逸速度的恆星。
  • 時域中解析度光譜巡天首項成果發布—新聞—科學網
    LAMOST-Kepler/K2時域中解析度光譜巡天的首項成果,相關論文發表於《天體物理學報增刊》。 據悉,美國Kepler(克卜勒)空間望遠鏡於2009~2013年對天鵝座和天琴座附近的Kepler天區進行了長達四年的連續測光觀測,並於2014~2018年進行了第二階段觀測,簡稱K2任務。K2在黃道面上共觀測了20個天區,每個天區的觀測時長約為80天。在共計長達十年的任務期內,Kepler共觀測了超過70萬顆目標源,為系外行星、恆星物理等多個研究領域帶來了革命性的進展。
  • 中國LAMOST一期巡天成果豐碩 已發布光譜901萬條
    、發現熱海星和5顆超高速星、發現逾1.2萬顆類星體……中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英文簡稱LAMOST)一期光譜巡天已經圓滿完成,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中科院國家天文臺提供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8月7日在北京舉行LAMOST一期巡天科學成果新聞發布會稱,LAMOST已圓滿完成一期光譜巡天觀測,共發布光譜901萬條(每條光譜對應一個天體),其中高質量光譜777萬條,並確定534萬組恆星光譜參數。LAMOST發布的光譜數是世界上其他巡天項目發布光譜數總和的1.8倍,其數據集已於2017年底對中國天文學家和國際合作者發布。
  • 時域中解析度光譜巡天首項成果發布
    近日,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宗偉凱博士、付建寧教授等人發布了LAMOST-Kepler/K2時域中解析度光譜巡天的首項成果,相關論文發表於《天體物理學報增刊》。據悉,美國Kepler(克卜勒)空間望遠鏡於2009~2013年對天鵝座和天琴座附近的Kepler天區進行了長達四年的連續測光觀測,並於2014~2018年進行了第二階段觀測,簡稱K2任務。
  • 郭守敬望遠鏡發現迄今最大恆星級黑洞
    記者今天(11月28日)從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獲悉,中國天文學家利用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發現了一顆迄今為止最大質量的恆星級黑洞,並提供了一種利用LAMOST巡天優勢尋找黑洞的新方法。這顆70倍太陽質量的黑洞遠超理論預言的質量上限,顛覆了人們對恆星級黑洞形成的認知,有望推動恆星演化和黑洞形成理論的革新。
  • LAMOST望遠鏡即將冠名郭守敬望遠鏡(組圖)
    英國著名生物化學家李約瑟博士曾評價說,「對現代望遠鏡廣泛應用的赤道裝置來說,郭守敬的做法實在是很早的先驅,它將成為人類科學文化發展歷程中永不磨滅的裡程碑。」  就在郭守敬天文時代遠去700年之後,王綬琯院士、蘇定強院士等看準中國天文學應瞄準大規模光譜觀測突破口,一個全新的「巡天」望遠鏡橫空出世:公元2008年8月,LAMOST完成全部建設任務,其工程分為8個子系統:光學、主動光學和鏡面支撐、機架和跟蹤裝置、望遠鏡控制、焦面儀器、圓頂、觀測控制和數據處理、輸入星表和巡天戰略。
  • 郭守敬望遠鏡捕捉黑洞之王 發現迄今最大恆星級黑洞
    記者近日從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獲悉,中國天文學家依託我國自主研製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發現了一顆迄今為止質量最大的恆星級黑洞,並提供了一種利用LAMOST巡天優勢尋找黑洞的新方法。這顆70倍太陽質量的黑洞遠超理論預言的質量上限,顛覆了人們對恆星級黑洞形成的認知,有望推動恆星演化和黑洞形成理論的革新。
  • 「世界光譜望遠鏡之王」興隆「巡天」
    人民網承德6月5日電 (記者王明浩、武海波)4日,國家重大科學工程——世界上口徑最大的大視場望遠鏡「拉莫斯特」望遠鏡通過國家竣工驗收,正式開始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執行「巡天」任務。  目前世界上天文望遠鏡有兩大類,一類是哈勃望遠鏡那種盯緊單個天體、觀察細節的望遠鏡,一類就是「拉莫斯特」這種重視廣度的望遠鏡,用普查的方式大規模觀測天體,叫做「巡天」,能為大量天文工作提供基本素材。
  • 國產望遠鏡帶你看「全新」銀河系
    中國科研團隊利用郭守敬望遠鏡發現,銀河比我們此前想像的大得多。    這臺望遠鏡能夠對4000個天體同時進行觀測,是目前天體光譜觀測效率最高的望遠鏡之一。它除了給銀河系畫像,還在尋找第二個地球、發現宇宙「化石」等方面建功赫赫。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
    綜述及基本情況郭守敬望遠鏡(LAMOST)是一架由我國科學家自主創新設計、在技術上極具挑戰性的大視場兼備大口徑的新型光學天文望遠鏡,即「王-蘇反射施密特望遠鏡」。作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之一, LAMOST 在國際上首先發展了在一塊鏡面上同時實現幾十塊薄鏡面的拼接和曲面形狀的連續變化的主動光學技術,以及新的數千根光纖的快速定位技術,從而成為全球光學天文望遠鏡的一個裡程碑。LAMOST 在科學上開創了大規模的光譜巡天,成為目前世界上光譜獲取率最高的望遠鏡,具有「光譜之王」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