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倍太陽質量!郭守敬望遠鏡發現迄今最大恆星級黑洞

2021-01-15 中國網文化

記者今天(11月28日)從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獲悉,中國天文學家利用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發現了一顆迄今為止最大質量的恆星級黑洞,並提供了一種利用LAMOST巡天優勢尋找黑洞的新方法。

這顆70倍太陽質量的黑洞遠超理論預言的質量上限,顛覆了人們對恆星級黑洞形成的認知,有望推動恆星演化和黑洞形成理論的革新。

北京時間2019年11月28日凌晨,國際科學期刊《自然》發布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劉繼峰、張昊彤研究團隊的這一項重大發現。

LB-1的藝術想像圖 (喻京川 繪)。國家天文臺供圖

觀測恆星級黑洞的兩種傳統方法

黑洞是一種本身不發光的神秘天體。任何物質,包括光也無法從它身邊逃離。根據質量的不同,黑洞一般分為恆星級黑洞(100倍太陽質量以下)、中等質量黑洞(100倍-10倍萬太陽質量)和超大質量黑洞(10倍萬太陽質量以上)。這其中,恆星級黑洞是由大質量恆星死亡形成的,是宇宙中廣泛存在的「居民」。

由於黑洞自身不發光,難以被發現。目前恆星級黑洞被觀測驗證有兩種方法,一是通過引力波實驗聆聽時空的漣漪推知雙黑洞並和事件,適用於發現稀少的雙黑洞。二是通過監測明亮伴星的運動推知黑洞存在並測量黑洞質量,適用於發現有明亮伴星的黑洞。

理論預言銀河系中有上億顆恆星級黑洞。但迄今為止,天文學家僅在銀河系發現了約20顆恆星級黑洞——而且都是通過黑洞吸積伴星氣體所發出的X射線來識別的、質量均小於20倍太陽質量的黑洞。

「在傳統方法中,需要黑洞吸積盤X射線指引,但是只有極少數黑洞和伴星很近的系統能產生X射線輻射,使黑洞被發現。」論文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劉繼峰說道。

找到新的方法,發現數量巨大、沒有X射線輻射的黑洞,成了天文學界近年來研究的熱點和難點。

不依賴X射線 LAMOST發現找尋黑洞新方法

LAMOST監測揭示黑洞不依賴X射線,而是直接監測大量恆星的運動。

光譜,就好比恆星的條形碼。「光譜中譜線移動揭示恆星運動,需要獲取大量恆星的大量光譜。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人們已經調集大量觀測資源進行研究,但是由於設備靈敏度、數據質量等問題,最後沒有發現黑洞。」劉繼峰說,如今,我國自主研製的先進設備LAMOST可以同時獲取4000個光譜,世界上光譜獲取率最高,可以踐行利用視向速度監測發現黑洞的新方法。

2016年秋季開始,國家天文臺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LAMOST開展雙星課題研究,歷時兩年監測了一個小天區內3000多顆恆星。結果發現,在一個X射線輻射寧靜的雙星系統(LB-1)中,一顆8倍太陽質量的藍色恆星,圍繞一個「看不見的天體」做著周期性運動。

不同尋常的光譜特徵表明,那個「看不見的天體」極有可能是一顆黑洞。研究人員隨即進行了「確認」:他們通過西班牙10.4米口徑加納利大望遠鏡和美國10米口徑凱克望遠鏡,進一步確認了LB-1的光譜性質,計算出該黑洞的質量大約是太陽的70倍。

「它是迄今為止質量最大的由恆星坍縮形成的恆星級黑洞,相當於最小級別黑洞中的『小霸王』。」劉繼峰說。

值得一提的是,在兩年之久的監測時間裡,LAMOST共為這項研究做了26次觀測,累積曝光時間約40個小時。劉繼峰表示,如果利用一架普通四米口徑望遠鏡來尋找這樣一顆黑洞,同樣的機率下,則需要40年的時間——這充分體現出LAMOST超高的觀測效率。

天文學家會為恆星級黑洞拍照片嗎?劉繼峰表示,此次發現的黑洞是恆星級的黑洞,質量和視界也非常小,相比此前拍攝過照片的超大質量、M87黑洞,LB-1的視界要小的多,目前的技術還沒有辦法給它拍照片。

獵手計劃5年內預計發現近百個黑洞

目前恆星演化理論預言,在太陽金屬豐度下只能形成最大為25倍太陽質量的黑洞。這顆新發現黑洞的質量已經進入了現有恆星演化理論的「禁區」。

LIGO(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臺長大衛·雷茨評論,「在銀河系內發現70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將迫使天文學家改寫恆星級黑洞的形成模型。這一非凡的成果,將與過去四年裡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及歐洲室女座引力波天文臺(Virgo)探測到的雙黑洞併合事件一起,推動黑洞天體物理研究的復興」。

據悉,這項工作是基於LAMOST(中國興隆)、加納利大望遠鏡(西班牙加納利群島)、凱克望遠鏡(美國夏威夷)和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美國)的觀測數據完成的。研究共包括55位作者,來自中國、美國、西班牙、澳大利亞、義大利、波蘭和荷蘭7個國家28家單位。

劉繼峰說,下一步將開展黑洞獵手計劃,利用LAMOST極高的觀測效率,開始監測四個其它天區,用視向速度監測和天測數據結合,批量發現黑洞並測量黑洞質量。預計5年內發現並測量近百個黑洞,五倍於銀河系中已知黑洞。

屆時,天文學家有望發現一大批「深藏不露」的黑洞,開創批量發現黑洞的新紀元。「通過擘畫黑洞群像,構建具有統計顯著性的緻密天體質量分布,將解答緻密天體研究的系列基本問題。」劉繼峰說。

據悉,黑洞小分隊將由國家天文臺、上海天文臺、武漢大學等跨院校的團組組成。

揭秘:一眼千星的LAMOST如何發現黑洞

在位於河北省的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一座巨大的白色建築斜架在燕山主峰南麓,指向天空,這就是新類型的大視場兼備大口徑望遠鏡——郭守敬望遠鏡(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英文縮寫LAMOST)。

郭守敬望遠鏡突破了天文望遠鏡大視場與大口徑難以兼得的難題,成為目前國際上口徑最大的大視場望遠鏡。它擁有4000根光纖,一次能觀測近4000個天體。

2019年3月,LAMOST公開發布了1125萬條光譜,成為全球首個突破千萬的光譜巡天項目,被天文學家譽為全世界光譜獲取率最高的「光譜之王」。

國家天文臺高級工程師白仲瑞介紹稱,LAMOST有兩大自主創新技術,一是薄鏡面與拼接鏡面主動光學技術,近千個力促動器在觀測過程中保證鏡面聚焦。二是並行可控光纖定位系統,4000個光纖定位單元在幾分鐘內使所有光纖對準目標。

「天體的光要經過複雜的光學系統,中間還混雜了各種噪聲,最後形成觀測數據。這樣的數據無法直接使用,要有一套可靠的數據處理系統,去除背景噪音和儀器響應,獲得天體光譜與物理參數。」白仲瑞說,目前LAMOST的數據處理系統非常複雜,科研人員從2004年開始開發,歷經10餘年,有3000多次更新,現有8萬多行程序,數據精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在此次黑洞發現過程中,LAMOST起了什麼作用?

白仲瑞說,如果恆星繞著一顆主星旋轉的話,它的視向速度會有周期性變化,天文學家用視向速度的變化監測器是否為「雙星」,並選擇雙子座附近的天區,對3000多顆恆星進行26次重複監測,根據光譜計算出視向速度。其中,天文學家發現300顆恆星有周期規律,根據光譜和周期變化的幅度,估計了主星和伴星的質量,其中有22個緻密天體的候選體。

「其中有一個特別奇怪,它有B型星的光譜,還有強Hα發射線,B型星的視向速度有漂亮的周期性變化,但是Hα發射線視向速度的變化非常小,通過進一步研究,天文學家證實這是一個黑洞。」白仲瑞說,這樣的概率表明,LAMOST是探索黑洞的最佳選擇,利用LAMOST數據可以產生突破性的、世界領先的研究成果。來源:新京報

相關焦點

  • 中國天文學家發現迄今最大恆星級黑洞 70倍太陽質量
    原標題: 中國天文學家發現迄今最大恆星級黑洞 70倍太陽質量劉繼峰研究員在發布會上介紹迄今最大恆星級黑洞的發現及研究相關情況。 孫自法 攝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28日在北京宣布,該臺劉繼峰、張昊彤研究團隊依託中國自主研製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英文縮寫LAMOST),發現一顆迄今質量最大的恆星級黑洞,並提供一種利用LAMOST巡天優勢尋找黑洞的新方法。
  • 天文學家發現迄今最大恆星級黑洞 70倍太陽質量
    依託我國自主研製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研究團隊發現了一顆迄今為止質量最大的恆星級黑洞,並提供了一種利用LAMOST巡天優勢尋找黑洞的新方法。這顆70倍太陽質量的黑洞遠超理論預言的質量上限,顛覆了人們對恆星級黑洞形成的認知,有望推動恆星演化和黑洞形成理論的革新。黑洞是一種本身不發光、密度非常大的神秘天體。
  • 我天文學家發現迄今最大恆星級黑洞 70倍太陽質量
    依託我國自主研製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研究團隊發現了一顆迄今為止質量最大的恆星級黑洞,並提供了一種利用LAMOST巡天優勢尋找黑洞的新方法。這顆70倍太陽質量的黑洞遠超理論預言的質量上限,顛覆了人們對恆星級黑洞形成的認知,有望推動恆星演化和黑洞形成理論的革新。黑洞是一種本身不發光、密度非常大的神秘天體。
  • 我國天文學家發現迄今最大的恆星級黑洞
    新華社北京11月28日電(記者董瑞豐)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28日宣布,該臺研究團隊依託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發現了一個迄今質量最大的恆星級黑洞。這個黑洞質量約為太陽70倍,遠超理論預言的質量上限,有望推動恆星演化和黑洞形成理論的革新。
  • 郭守敬望遠鏡捕捉黑洞之王 發現迄今最大恆星級黑洞
    記者近日從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獲悉,中國天文學家依託我國自主研製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發現了一顆迄今為止質量最大的恆星級黑洞,並提供了一種利用LAMOST巡天優勢尋找黑洞的新方法。這顆70倍太陽質量的黑洞遠超理論預言的質量上限,顛覆了人們對恆星級黑洞形成的認知,有望推動恆星演化和黑洞形成理論的革新。
  • 中國發現銀河系最大恆星級黑洞,質量是太陽的68倍
    這顆黑洞質量之大,可謂顛覆了人類此前對恆星級黑洞形成的認知。 中國科學家在銀河系中發現了質量高於太陽68倍的巨大恆星級黑洞,這一發現可謂顛覆了以往人類對恆星演化過程的認知。
  • 中國發現迄今為止質量最大恆星級黑洞,將顛覆科學界的固有認知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劉繼峰、張昊彤研究團隊的一項重大發現。依託我國自主研製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研究團隊發現了一顆迄今為止質量最大的恆星級黑洞,並提供了一種利用LAMOST巡天優勢尋找黑洞的新方法。這顆70倍太陽質量的黑洞遠超理論預言的質量上限,顛覆了人們對恆星級黑洞形成的認知,有望推動恆星演化和黑洞形成理論的革新。
  • Nature:中國科學家發現最大恆星級黑洞!有望開創黑洞發現新紀元
    【新智元導讀】依託我國自主研製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LAMOST),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團隊發現了一顆迄今為止質量最大的恆星級黑洞,並提供了一種利用LAMOST巡天優勢尋找黑洞的新方法。這一成果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Nature發表。來 新智元AI朋友圈 和行業大咖討論吧。
  • 最大恆星級黑洞被發現,現有黑洞理論被顛覆,中國科學家功不可沒
    現代科學研究認為,黑洞的中心就是我們常說的「奇點」,黑洞的前身——死去的恆星質量在這裡被無限壓縮到極限,並且密度無限大。那麼,黑洞究竟有多大呢?科學家表示,通過計算機建模分析,大質量的恆星級黑洞最大質量不會坍縮超過太陽質量的25倍,即使它的前身恆星質量可以達到太陽的100倍甚至更大,在經過一系列物質損失後,最終黑洞的質量也會小很多。
  • 中國科學家發現最大恆星級黑洞,大到科學家要重新研究理論
    科學家告訴我們,當一顆大質量恆星發生超新星爆發之後,它的內核會變成恐怖的黑洞,從此開始自己的饕餮生涯。根據黑洞的質量,我們將黑洞分為恆星級黑洞、中等質量黑洞和超大質量黑洞(也有人認為存在迷你黑洞,不過目前沒有發現過)。而在科學家們的努力下,我們已經發現了很多的恆星級黑洞,也發現了大量的超大質量黑洞。
  • 為什麼說中國發現的最大質量恆星級黑洞是一道「超綱題」?
    這一類由恆星演化而成的黑洞,我們稱為恆星級黑洞,也是天體物理中最小的一類黑洞,質量通常在3倍至幾百倍太陽之間。最大的一類則是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例如,銀河系中心就有一個約為430萬倍太陽質量的超大質量黑洞人馬座a*。介於兩者之間的稱為中等質量黑洞,目前還缺乏直接的觀測證據。回到主題恆星級黑洞上來。恆星究竟可以演化成多大質量的黑洞?
  • 質量是太陽70倍的超級「怪物黑洞」,科學家驚嘆:它本不該存在
    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們,在距地球六百萬光年遠的宇宙中,又有了一個重大發現!藉助中國自主研發的國家重大科技設施——郭守敬望遠鏡,科學家們發現了宇宙中目前已知、質量最大的恆星級黑洞之一,徹底刷新了人們對恆星級黑洞的先前認知,也為全世界找到了一條發現黑洞的新路!
  • 中國發現銀河系最大恆星級黑洞!顛覆認知
    這一中科院領銜的最新發現,顛覆了過往對恆星演化模型的認知。要知道,此前,按照天文學家的推演,銀河系中單個恆星黑洞的質量不超過太陽的20倍。這是因為,銀河系中質量非常大的恆星,隨著壽命的臨近,在坍縮成黑洞之前,會因為爆炸和強大的恆星風而失去大部分質量。留下太陽近70倍質量的餘量,完全超出了科學家們的想像。
  • 142倍太陽質量!科學家發現迄今質量最大的黑洞
    2020年9月2日,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與位於義大利的室女座引力波天文臺(Vigro)共同宣布他們利用引力波探測到一個質量為142個太陽的黑洞。這是科學家首次探測到質量介於100個太陽到1000個太陽之間的「中等質量黑洞」,也是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利用引力波探測到的質量最大的黑洞。
  • 中國天文學家發現目前最大級別的黑洞,比太陽大70倍
    我國終於發現了人類截至目前最大的恆星級別的黑洞。這個重大的發現是由我國國家天文臺劉繼峰、張昊彤研究團隊完成的。值得注意的是,他們藉助的工具是我國自主研製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LAMOST)。一般情況下,黑洞質量大小有三個等級,分別是恆星級別黑洞,中等質量黑洞和超大質量黑洞。而目前我國發現的這個恆星級別的黑洞其前身也就是一個大質量的恆星,眾所周知、恆星的坍塌就會變成黑洞。
  • 中國天文學家提出「黑洞獵手」計劃 未來五年測量近百黑洞
    中新社北京11月28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劉繼峰研究員28日在北京透露,在發現迄今質量最大恆星級黑洞的基礎上,研究團隊的下一步工作將實施「黑洞獵手」計劃,未來5年預計發現並測量近百個黑洞。
  • 中國發現黑洞之王的背後
    LB-1的藝術想像圖 (喻京川繪)這顆70倍太陽質量的黑洞遠超理論預言上限,顛覆了相關認知,勢必推動恆星演化和黑洞形成理論的革新。它還開闢了一條利用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的巡天優勢尋找黑洞的新路。
  • 中國LAMOST發現最大恆星級黑洞,它是怎麼誕生的?爆炸出來的嗎?
    2019年11月28日凌晨《Nature》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劉繼峰、張昊彤研究團隊關於「發現最大恆星級黑洞,超過70倍太陽質量」的科學研究成果,利用我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發現了在現有理論禁區內的黑洞,並且提供了一種新的尋找黑洞的方式!
  • 哈勃望遠鏡發現最大黑洞 質量為太陽170億倍
    哈勃望遠鏡發現最大黑洞 質量為太陽170億倍    【科技訊】11月20日消息,據NASA最新研究介紹,小型星系NGC 1277是一個巨型黑洞的宿主星系,其隱藏於英仙座的星系團之中。    據美國太空網報導,科學家們表示他們近日在距離地球大約2.5億光年的一個小型星系內部發現了一個可能是迄今已知質量最大的黑洞。這個超級黑洞的質量大約相當於170億倍太陽質量,位於英仙座星系NGC 1277之中。這一黑洞的質量佔整個星系總質量的14%,而相比之下一般星系中黑洞的質量只會佔到整個星系總質量的0.1%左右。
  • 星海茫茫,捕捉「黑洞之王」
    通過郭守敬望遠鏡監測到,質量約為太陽70倍星海茫茫,捕捉「黑洞之王」核心閱讀恆星級黑洞由大質量恆星死亡形成,根據理論推算,上億個恆星量級的黑洞「潛行」於茫茫星海中,想要找到它們卻並不容易。我國天文學家利用郭守敬望遠鏡,通過長時間、大範圍的監測,發現迄今為止最大質量的恆星級黑洞,約為70倍太陽質量。這一發現,有望推動恆星演化和黑洞形成理論的革新,也開闢了利用郭守敬望遠鏡巡天優勢搜尋黑洞的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