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現黑洞之王的背後

2020-12-04 科技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由《科技日報》創作,在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下屬平臺獨家發布,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科技日報記者 高博

11月28日凌晨,《自然》在線發布了中國天文學家主導的一項重大發現。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劉繼峰、張昊彤的研究團隊發現了一顆迄今最大質量的恆星級黑洞。

LB-1的藝術想像圖 (喻京川繪)

這顆70倍太陽質量的黑洞遠超理論預言上限,顛覆了相關認知,勢必推動恆星演化和黑洞形成理論的革新。它還開闢了一條利用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的巡天優勢尋找黑洞的新路。

過去要抓現行「家暴犯」

LB-1和引力波併合事件、X射線方法發現的黑洞的質量分布

黑洞分為恆星級黑洞(不到100倍太陽質量)、中等質量黑洞(100-10萬倍太陽質量)和超大質量黑洞(10萬倍太陽質量以上)。恆星級黑洞是大質量恆星的「木乃伊」,宇宙中有很多。一顆恆星臨終時如果太重(大於3倍太陽質量),就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它在自身引力下塌縮成緻密的黑洞。

黑洞密度超大,相當於10個太陽重的恆星,壓縮為圓周為北京六環大小的一個球。因此引力也超強,身邊的物質包括光都無法逃離。銀河系中心就有一個約400萬倍太陽質量的大黑洞。

黑洞不發光,怎麼能看到它?通過黑洞的「家暴」證據。黑洞接近一顆恆星,施展吸星大法,撕扯掉對方的氣體物質,形成吸積盤,並射出明亮的X射線光——那是物質被黑洞吞噬前的「迴光返照」。迄今,銀河系中幾乎所有恆星級黑洞都是這樣找到的。(還有一個新方法是觀察兩個黑洞合併形成的引力波)

過去五十年,X射線暴露了約二十顆黑洞,均在3到20倍太陽質量之間。銀河裡應該有上億顆恆星級黑洞。可黑洞雙星系統中發X射線的只佔少數。那些溫柔的黑洞就很難被找到。

怪星身旁的怪黑洞

LAMOST望遠鏡和星空。國家天文臺供圖

2016年初,LAMOST科學巡天部主任張昊彤研究員和雲南天文臺韓佔文院士提出:用LAMOST觀測雙星系統。他們選擇了克卜勒一個天區(K2-0)中的3000多個天體,進行兩年的監測。他們偶然發現,有一顆B型星很惹眼:它規律地周期性運動,還有不同尋常的光譜。

順便解釋一下:光譜好比恆星的條形碼,有的星在紫色光波段能量很強,有的在藍光波段能量強,有的在紅外波段能量強……從光譜可以算出恆星的各種隱私信息。

那個B型星的光譜中有一條近乎靜止,且和B型星反相位運行的明線(Hα發射線)。根據這條線,科學家懷疑它繞著一個看不見的東西轉動,可能是黑洞。為驗明正身,研究者申請了西班牙10.4米加納利大望遠鏡(GTC)的21次觀測和美國10米凱克望遠鏡(Keck)的7次高解析度觀測,進一步確認了這顆B型星的性質。

科學家算出,這顆B型星的金屬豐度(也就是除了氫和氦以外的元素的多寡)約為太陽的1.2倍,質量約為太陽的8倍,距離我們1.4萬光年。根據B型星和Hα發射線的速度振幅之比,可以算出:有一個60-80倍太陽質量的大傢伙,它只能是黑洞。這也是迄今發現的最大恆星型黑洞。

為表彰LAMOST,天文學家給這個黑洞雙星系統命名為LB-1。與已知的恆星級黑洞不同,LB-1從未在任何X射線觀測中現身。這顆黑洞和它的伴星相距較遠(1.5倍日地距離)。研究人員用美國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對該源進行觀測,發現這顆新黑洞對其伴星的吸取非常微弱,是一個平靜溫和的好伴侶。

新發現惹人生疑

從2015年起,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及歐洲室女座引力波天文臺(Virgo)的引力波觀測實驗已經發現了幾十倍太陽質量的黑洞,質量遠高於先前已知的銀河系裡的恆星級黑洞。而研究人員發現的這顆70倍太陽質量的超級黑洞不僅揭示了銀河系內也存在此類大質量恆星級黑洞,同時刷新了人類對於恆星級黑洞質量上限的認知。

「出人意料!不敢相信!」該論文第一作者劉繼峰研究員回憶道。研究者們三年來反覆檢查和推敲;審稿過程也無比嚴格。排除所有可能性後,確證了這個大黑洞。

劉繼峰介紹說,一般模型認為大質量恆星級黑洞主要形成於低金屬豐度(低於1/5太陽金屬豐度)環境中,LB-1卻有一個與太陽金屬豐度相近的B型星。目前恆星演化模型只允許在太陽金屬豐度下形成最大為25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因此,LB-1的發現,意味著有關恆星演化形成黑洞的理論將被迫改寫,或者以前某種黑洞形成機制被忽視。

另一種可能性,LB-1中的黑洞或許不是由一顆恆星坍縮形成的。研究人員猜想:LB-1最初是一個三體系統,觀測到的B型星位於最外軌道,是質量最小的一個成員,而現在的黑洞是由最初內部的雙星形成的雙黑洞併合而成。在這種情形下,該系統將是黑洞併合事件的絕佳候選體,並為研究三體系統中雙黑洞形成提供了獨一無二的實驗室。

多謝LAMOST的超能力

發布會

「奇異黑洞」的發現,顯示出LAMOST望遠鏡強大的光譜獲取能力。LAMOST擁有4000顆眼睛(4000根光纖),一次能觀測近4000個天體。2019年3月,LAMOST公開發布了1125萬條光譜,成為全球首個突破千萬的光譜巡天項目,被天文學家譽為全世界光譜獲取率最高的「光譜之王」。

此次研究中, LAMOST對克卜勒一個天區的3000多顆恆星曆時兩年進行了26次觀測,累計曝光時間約40小時。而一架普通四米望遠鏡幹同樣的活(每天觀測8小時),需要40年。

這顆迄今最大質量的恆星級黑洞,是LAMOST發現的第一顆黑洞,它的出現將標誌著利用LAMOST巡天優勢搜尋黑洞新時代的到來。預計未來五年,可能會發現近百個新黑洞!

1960年代時,人們曾嘗試過用「徑向速度監測」發現平靜態的黑洞雙星,但由於技術「原始」而失敗。今天,感謝LAMOST的大規模巡天優勢和速度監測,平靜的黑洞們必將走出陰影,揭開黑暗家族的內幕。

LIGO臺長大衛.雷茨評論說,「在銀河系內發現70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將迫使天文學家改寫恆星級質量黑洞的形成模型。這一非凡的成果,將與過去四年裡LIGO及Virgo探測到的雙黑洞併合事件一起,推動黑洞天體物理研究的復興」。

霍金曾寫過:「黑洞比科幻作家想像的任何東西都更奇妙」。

1915年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德國物理學家卡爾·史瓦西推導出了愛因斯坦場方程式的一個精確解,預示了黑洞的存在。1965年,天鵝座X-1因其強X射線輻射成為第一顆被發現的黑洞侯選體;2015年,首次探測到的引力波為黑洞的存在提供了更為具體的證據;2019年,天文學家歷時10年利用四大洲八個觀測點捕獲了首張黑洞照片……

今天,中國學者的成果,給黑洞的黑歷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本文科學材料由國家天文臺提供)

來源:科技日報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編輯:陳小柒

審核:管晶晶

相關焦點

  • 中國「光譜之王」成功圍獵「黑洞之王」
    北京時間11月28日凌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布了我國天文學家主導的一項重大發現: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劉繼峰、張昊彤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了一顆迄今為止最大質量的恆星級黑洞,這顆70倍太陽質量的超大恆星級黑洞,遠超理論預言的質量上限,堪稱「黑洞之王」,顛覆了人們對恆星級黑洞形成的認知。
  • 覲見「黑洞之王」
    黑洞對人類的吸引力,幾乎和它本身的引力一樣強大。2019年可以說是「黑洞之年」。上半年,天文學家歷時10年,捕獲了首張黑洞「芳容」,一度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半年後,中國科學家主導的一項研究,發現了銀河系中的「恆星級黑洞之王」,將人類探索黑洞的歷史再次向前推進。
  • 郭守敬望遠鏡捕捉黑洞之王 發現迄今最大恆星級黑洞
    記者近日從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獲悉,中國天文學家依託我國自主研製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發現了一顆迄今為止質量最大的恆星級黑洞,並提供了一種利用LAMOST巡天優勢尋找黑洞的新方法。這顆70倍太陽質量的黑洞遠超理論預言的質量上限,顛覆了人們對恆星級黑洞形成的認知,有望推動恆星演化和黑洞形成理論的革新。
  • 可一次性拍下4000個天體的光譜 發現「黑洞之王」的望遠鏡是南京造
    近日,國際科學期刊《自然》發布一項重大發現:中國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迄今為止質量最大的恆星級黑洞。而發現"黑洞之王"的功臣——LAMOST(讀:拉莫斯特)望遠鏡,正是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設計、製造。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望遠鏡,究竟有哪些「獨門絕技」呢?
  • 星海茫茫,捕捉「黑洞之王」
    通過郭守敬望遠鏡監測到,質量約為太陽70倍星海茫茫,捕捉「黑洞之王」核心閱讀恆星級黑洞由大質量恆星死亡形成,根據理論推算,上億個恆星量級的黑洞「潛行」於茫茫星海中,想要找到它們卻並不容易。近日,國際期刊《自然》在線發布了中國天文學家主導的一項重大成果: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劉繼峰、張昊彤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發現了一顆迄今為止最大質量的恆星級黑洞。這是繼今年4月,黑洞首次展露「真顏」後,又一相關重大發現。
  • 捕捉「黑洞之王」的望遠鏡是南京造!未來有望「搬家」或再造一臺
    近日,國際科學期刊《自然》發布一項重大發現——依託郭守敬望遠鏡,中國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迄今為止質量最大的恆星級黑洞。這個發現「黑洞之王」的「功臣」——郭守敬望遠鏡,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設計和製造。這個世界獨一無二的望遠鏡背後有哪些故事?它又是憑藉怎樣的「絕技」顛覆了人們對恆星級黑洞形成的認知呢?
  • 盤點宇宙最大黑洞,它才是真正的「黑洞之王」
    正是因為它無比的龐大,所以才會被科學家們選作人類首張黑洞圖像的「主人公」,不過和小編接下來介紹的這個黑洞相比,M87黑洞簡直就是小兒科,它是當之無愧的「黑洞之王」——TON618。TON618是人類科學家發現的,可以確定中心黑洞的類星體,它的質量大概是太陽的660億倍,是宇宙當之無愧的巨無霸,科學家推測它的形成是在132億年前,是宇宙大爆炸以後第一個誕生的巨型黑洞。
  • 事件視界望遠鏡+「啁啾」=黑洞照片?揭秘黑洞照片背後的神秘之手!
    揭秘黑洞照片背後的神秘之手!IPRdaily導讀:北京時間2019年4月10日晚9:07,註定將成為一個被歷史銘記的時間。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張黑洞正式面世,這張拍了5天,用了兩年成像的的照片背後有何神秘隱情?
  • 黑洞王者被科學家發現,顛覆以往科學認知,或將改寫黑洞研究理論
    白洞對於科學家來說更加神秘,因為白洞的隱匿性,甚至比黑洞更神秘。雖然很多科學家認為,一些類星體應該是白洞,但是經過長期的研究,科學家依舊沒有找到任何證據。現在黑洞是人類唯一發現的天體,但是我們現在對於黑洞知之甚少。今天美女小倩給大家說一下黑洞的新發現,希望朋友們能夠加我粉絲一起探討。我們的宇宙中有很多神奇的黑洞,以往科學家認為黑洞的質量有其內在的限制,因為這是一些物理條件造成的原因。
  • 中國發現銀河系最大恆星級黑洞!顛覆認知
    這一電磁波波段最重恆星級黑洞的發現,還登上了最新一期的Nature。發現了什麼這次,來自中國興隆觀測基地的LAMOST(郭守敬望遠鏡)立了大功。LAMOST,即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是一新類型的大視場兼備大口徑望遠鏡,建成於2008年,擁有4000顆眼睛(4000根光纖),一次能觀測近4000個天體,也是全世界光譜獲取率最高的「光譜之王」:今年3月份,其公開發布了1125萬條光譜,成為全球首個突破千萬的光譜巡天項目。
  • 晨讀 | 首張黑洞照片背後,中國貢獻如何?
    背後的科學原理可能複雜,但道理本身卻很簡單:就是從1910年代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以來,科學家們基於公式計算和間接觀測,對於這個黑洞應該長成什麼樣,已經形成了一系列的設想:這背後是基於海量數據作出的測算。比如說大家現在看到這張「甜甜圈」,那中間這黑乎乎的一坨才是黑洞本尊,而它的直徑跟周圍這個甜甜圈(更專業的說法叫積吸盤)的寬度、包括上下不一致的亮度差異,都有對應關係。
  • 中國發現了和黑洞一樣的世界未解之謎,至今未能破解
    中國發現了和黑洞一樣的世界未解之謎,至今未能破解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未解之謎,黑洞當然算是這眾多未解之謎中的一個,在這些眾多的未解之謎中,被關注最多的就是這個黑洞了,不單是21世紀,其實早在18世紀中期就有科學家在研究這個黑洞,這個黑洞不光是研究時間長,研究的國家也很多,在世界的各個國家
  • 中國LAMOST發現改寫恆星演化理論的黑洞
    王松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助理研究員 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會員 現在的恆星演化理論預言在太陽金屬豐度下形成的黑洞,質量是不可能超過25倍的。而中國科學家卻發現了一個70倍的,怎麼可能?
  • Nature:中國科學家發現最大恆星級黑洞!有望開創黑洞發現新紀元
    北京時間2019年11月28日凌晨,國際科學期刊《自然》發布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劉繼峰、張昊彤研究團隊的一項重大發現。依託我國自主研製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研究團隊發現了一顆迄今為止質量最大的恆星級黑洞,並提供了一種利用LAMOST巡天優勢尋找黑洞的新方法。
  • 20年籌資數千萬歐元,科學家講述發現黑洞背後的故事
    這個位於室女座星系團中的超大質量星系M87中心的黑洞是宇宙中被公認的「黑洞之王」。黑洞是一種被極度壓縮的宇宙天體,在一個很小的區域內包含著令人難以置信的質量。這種天體的存在以極端的方式影響著周圍的環境,讓時空彎曲,並將周圍的氣體吸引進來。在此過程中,氣體的引力能轉化成熱能,因此氣體的溫度變得很高,會發出強烈的輻射。這正如愛因斯坦相對論所預言的,但是人類從未親眼見過。
  • 黑洞首照引發「全民狂歡」的背後
    而在這個過程中也出現一些不和諧的聲音:國內知名圖片庫視覺中國在官網上傳了首張黑洞照片,並註明「此圖如用於商業用途,請致電或諮詢客戶代表」,這一做法引發眾怒,共青團中央官方微博等紛紛發文懟回。不過,這也從一定程度上證明了黑洞首照引發的強大關注熱潮與科普效應,將高冷的天文研究做到這個程度真是一個非常成功的科普案例。黑洞照片從北京時間10日晚9時全球發布之後,在全球民眾中就引發強烈反響。
  • 黑洞照片的背後英雄 事件視界望遠鏡
    中國航空報訊:人類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誕生的背後是科學家們調動了全球從兩極到赤道共8個天文臺的力量進行圖片數據拍攝,之後,又有來自全球的62家科研機構共同參與, 花費了2年時間衝洗照片才有的成果。組成事件視界望遠鏡的8處觀測臺多數都是單一望遠鏡,比如夏威夷的JCMT和南極望遠鏡;但也有望遠鏡陣列,比如ALMA望遠鏡是由70多個小望遠鏡構成,對黑洞的觀測將宏大而細緻,可以較好的得出黑洞的具體樣貌。這次黑洞成像的背後英雄還有甚長基線幹涉測量(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VLBI) 技術。
  • 2020 年十大黑洞發現:諾貝爾物理學獎表彰黑洞發現
    2020 年也不例外:一系列令人興奮且獨特的發現加深了我們對黑洞的認識。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番 2020 年的十大黑洞發現。2020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表彰黑洞發現LIGO-Virgo 引力波天文臺已經貢獻了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發現。但是,在今年 5 月份,LIGO-Virgo 合作團隊宣布,發現迄今為止觀測到的最大質量黑洞碰撞。這兩個黑洞的質量分別為 85 倍太陽質量和 66 倍太陽質量,碰撞併合為一個 142 倍太陽質量的黑洞。除了打破原有記錄之外,這項發現也是處於所謂的中等質量黑洞 「禁區」範圍內的第一個發現。
  • 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發現超大質量黑洞—新聞—科學網
    本報10月16日訊(記者黃辛)今天,記者從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獲悉,中歐射電天文學家近日在巨型旋渦星系NGC 5252的星系盤附近發現了另一顆伴有顯著射電噴流的超大質量黑洞
  • 掉入利益黑洞的綠谷製藥,背後真相幾何?
    老卡和其他年輕的炮兵小夥子有點不一樣,在打仗之餘經常寫寫算算。除了算點常規的炮彈彈道方程,老卡還寫了一大堆別人看不懂的演算草稿。直到1915年12月初的某日,他把一封帶著硝煙味道的信寄給了自己的德國老鄉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拆開這封皺皺巴巴的信,驚喜的發現這正是他在11月25日發表的「愛因斯坦場」方程的精確解。